分卷閱讀335
然使絆子。 歷來就有這么一句話,任你清官似水,難逃吏滑如油。講的就是地方官都是吏部銓選外派下來,且是三年為一任,自然不若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吏熟悉當?shù)丨h(huán)境。有些大人若是愚昧無知的,經(jīng)常會被下面一些人聯(lián)手架空。 銀子他們貪了,而罵名卻讓‘大人’來背,而許浩然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副處境。 * 這第一折 戲方一推出,就引來無數(shù)人追捧。 類似這種青天大老爺替民申冤,為民昭雪的戲文也不是沒有,可卻還是第一次見到以‘官’作為切入點的戲。 戲的主角不再是任人魚rou的百姓,而是百姓的父母官。 讓人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原來人們口中的‘大老爺’,過得也沒大家所想的那么肆意妄為。他們之間也有碾軋與斗爭,而這些斗爭都是尋常百姓見不到的。 在這部戲推出以后,時下社會形成了這樣幾副局面。 高官者人人不屑一顧,官位低者心驚膽戰(zhàn)夜不能寐,而平民百姓們則是拍手稱快,許多沒看過這戲聽人講訴了其中的劇情,紛至沓來涌向帶著廣和園標號的戲樓。 大街小巷都有人在議論,任何時候平民百姓總是占大多數(shù),他們的人數(shù)也是最多的。當他們被激起一種近乎亢奮的興致,那種畫面是令所有人都無法想象的。 秦明月不清楚別的地方是什么樣的盛況,反正走在京城大街上,時不時總能聽見有人在議論。 而百姓之所以會如此熱烈的討論,也是有一分底氣在心。戲是廣和園的,廣和園是皇后娘娘的,皇后娘娘代表著圣上。既然圣上默許廣和園演出這樣的戲,大家還會怕說出什么‘大逆不道’之言,引來官府的人抓捕? 也恰恰是因為如此,大家才議論得格外熱火朝天。 甚至有文人根據(jù)這部戲的名字,做出一些揣測圣意的文章來。 凡身居高位者,一舉一動皆有其意,那么延熙帝默許演出這樣的戲,到底是為何意? 揣測終究是揣測,再加上這戲只演了第一折 ,許多劇情都還未展開。 從目前所演的內容來看,這似乎就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官,在現(xiàn)實中跌得頭破血流,卻從來不放棄自己大志的戲文。 也許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戲,不過是廣和園為了博噱頭,才會披了一層格外不同的皮。 許多默默關注著這部戲的官員都是如此想著,可首輔薛庭儴卻是陷入疑慮之中。 第142章 ==第一百四十二章 == 許浩然連番在以劉主簿手中吃了幾次暗虧后, 靠著聯(lián)合良心未泯的周典吏, 才得以扭轉局面。 起初這位周典吏并未透露出什么,只是不忍心提醒了許浩然幾句。彼時許浩然掣襟肘見, 不免將心思動在周典吏的身上。 這位周典吏也是吏部銓選派往地方,卻身在渾水中, 不得不和劉主簿等人坑瀣一氣??蓪嵸|上因為他的出身貧寒,內心之中也是極為看不慣劉主簿一伙人的作為。 他連番多次私下找周典吏曉以大義, 可這周典吏自己身上都不干凈, 又怎會自毀前程去幫許浩然。無奈, 許浩然只能拿出‘定會保他’的承諾, 才換來周典吏暗里的襄助。 周典吏將劉主簿動常平倉官糧的事告知了許浩然,許浩然震驚之余, 開始布局, 期間各種險象環(huán)生,到底終于將劉主簿一干人等拿了下來。 劉主簿等人得到應有的懲罰,許浩然也終于將心思放在民生上。在他的帶領下,桃源縣的百姓安居樂業(yè), 日子越來越好。而許浩然也因得到了上面的賞識, 得以前往另一處相對富饒的大縣當縣令。 第二折 就在上面調令下來,許浩然前往當?shù)鼐腿螘呵腋媪艘欢温洹?/br> * 這第二折 甫一推出,就引來民間呈兩極化的爭論。 爭論主要是放在許浩然的身上。 因為在這一折中, 許浩然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本來秉性純良正直的他,因為身陷窘境,不得不做出妥協(xié)與退讓。為了絆倒在桃源縣只手遮天的劉主簿等人, 他學會了虛與委蛇,學會了陽奉陰違,還學會了以權謀私。 他是佯裝同流合污,才得以打入劉主簿等人腹內,同時為了絆倒劉主簿,他利用自己手中權利,包庇了同樣攙和在其中的周典吏,才可以換來周典吏的幫助。 他的手段并不光明,雖然他是為了懲治貪官污吏,才不得不做出這些事情,可這到底是不光輝的一面。 就在外面議論得沸沸揚揚之時,京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名為的小報。 之所以會稱之為小報,是因為這種報刊有別于邸報,乃是民間自設報房所印。 其實早在前朝時,民間便有這類小報,其上所印的內容與只限官方流通的邸報大致相同,都是從內閣抄錄的諭旨、奏疏以及官吏任免消息等內容,只偶爾會刊登報房采集自民間的各類消息。 因為朝廷管制得很嚴格,動不動就被加上撰造謠言、亂有傳播等罪名。所以這種小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行業(yè)萎靡不振,以至于除了在小范圍傳播,并不為老百姓們熟知。 可這名為的小報,卻在上市幾日之內傳遍了整個京城,引來無數(shù)人的哄搶。 皆因這除了約定俗成所刊登的內容以外,另開了兩個嶄新的版塊,世情與民聲。 雖是這么歸納,實則最近刊登的內容都與這部戲有關。 其中一欄中抄報了的最新劇情,另一欄則是刊登著戲客們所寫的時文。而所謂的時文其實就是一些觀后感。 像最新的一期新京報上,就刊登了一位匿名戲客的文章,這文章本是通篇文言,經(jīng)由新京報辦報人與其本人聯(lián)系,換成了白話文。一來文言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二來也是白話文更易于傳播。 這篇文章寫得讓人眼前一亮,文章是以討論許浩然此人的品行作為切入點,洋洋灑灑長篇大論。讓一些文人墨客來看,可能這篇文章言語太過繁瑣,但架不住這還是第一次有人在這種市面流傳的刊物上發(fā)表這樣的言論。 同樣是一部戲,每個人看后都有不同的觀后感,意見相合者免不了會產(chǎn)生共鳴,而意見不相合者,少不了會因此而產(chǎn)生一種不敢茍同,又或是憤怒的感覺。 就好像這篇文章里,撰稿者雖點出了許浩然值得令人贊賞的一面,可寫得更多的卻是許浩然身上不好的層面。這名撰稿人甚至因此做出了一個延伸性的猜測,覺得許浩然在之后定會變成一個像劉主簿那樣的官員。 因為人性本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妥協(xié)中,而產(chǎn)生改變的。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