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
作者:最愛MISIC伯爵 內(nèi)容簡介: 注:本書又名,為系列叢書的新年鼎力之作 盤古有那一線生機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故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有生死,或生或死,或死或生,皆是造化。 紅塵三千丈,或貪或殺,或悲或喜,有因有果,相互糾纏,形成量劫,量劫接量劫,是為無量量劫。無量量劫之下,神州修士,或避世不出,或積累功德,或另避他徑,手段無所極也! 是以天道無情,視眾生為螻蟻;然則天道亦有情,為眾生留下一線生機。 天道茫茫,人道渺渺,鬼道樂兮,誰才是真正的道? 最后一個道士系列講述了主人公查文斌作為一個道士,是正天道最后一代掌教傳人,根據(jù)真實人物傳記改編,轟動于各大互聯(lián)網(wǎng)并于2012年出版,現(xiàn)已被翻譯成中(繁體)、英、泰,三國文字,查文斌攜道士之風(fēng)橫掃整個東南亞…… 第一卷 往事回憶 第一章 逃命 1960年春,已經(jīng)持續(xù)一年多的干旱還在繼續(xù),浙西北的一個小村莊里有百來戶人家,田地里早就成了一片黃土,龜裂的大地就像是起了皮的松樹,河里早就已經(jīng)沒了水,地里的莊稼去年就沒了收成。 此地名叫洪村,已經(jīng)存在不知有多少年月,村里頭的人大多數(shù)是清末民國初期從各地逃荒而來的,原本那村里有多少人有多少事兒都早就埋進(jìn)了黃土里。只是村口有一處老牌坊,牌坊用的是兩根水桶粗的石柱子立的,柱子下面各壓著個赑屃。 當(dāng)時的人哪知道赑屃的意思,都管它叫做老王八,這對老王八背上立著柱子,柱子上頭有一塊石頭牌匾,匾上寫著個大大的“洪”字,于是人們便管這里叫洪村。 外來的人,有力氣的便選幾塊土地,占一棟屋子,合著帶來的種子與農(nóng)具全家扎根在此。有從內(nèi)陸來的,也有從沿海來的,有安徽的,有河南的,也有江西的。在那個年月里,哪里有吃的,哪里沒有戰(zhàn)亂便到哪里扎根,我的祖輩原本是安徽安慶人,從我太爺爺那一輩便逃到了此處,從而成了洪村的人。 誰也不知道洪村是哪一年建的,誰也不知道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村里隨處可見石人石馬,破敗的廟宇大宅,有好多都在那些年被人給拆了。 被砸斷的石馬被拉去修埂建壩,廟宇大宅的青磚被拆下來蓋豬圈澡堂,留下來等我到那一輩的只剩下一座將軍廟和幾截半埋入黃土的石雕了。 浙西北地處兩省三縣交界,古時候是個重要的驛站,早在秦朝年間便由始皇帝正式封了郡,在秦更早的時代此處也多有人為活動的痕跡,只是一場太平天國鬧長毛的運動把個本地的土著給鬧了個精光。 原住民們給后來者提供了現(xiàn)成的房屋和農(nóng)田,慢慢的,來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成了氣候。 洪村是浙西北里比較偏僻的一處山村,四面環(huán)山,中間有一條河,居民們沿水路兩邊而棲,引河水灌溉農(nóng)田。這片村莊的后來者們在這里生息繁衍,他們避過了抗日戰(zhàn)爭,又避過了內(nèi)戰(zhàn),一直迎來了新中國的解放。 俗話說,山高皇帝遠(yuǎn),1960年,那是大躍進(jìn)和人民公社化到達(dá)頂點的時代,中國大地上滿地的開土窯大煉鋼鐵,每個公社都有自己的年度鋼鐵生產(chǎn)目標(biāo),落實到大隊,又落實到小隊。 村村都有任務(wù),人人都有指標(biāo),吃的是大鍋飯,喝的是大缸水,為了實現(xiàn)“趕英超美”,老百姓硬是把家里的鐵鍋銅壺都給拿了出來,目的就是給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shè)多添磚加瓦。 到了1960年,持續(xù)一年多的大旱還在繼續(xù),浙西北原本森林覆蓋率極高,漫山遍野都是翠綠的竹子,那一年,據(jù)說山頭上看過去到處都是焦黃的一片。婦女們開始餓著肚皮在田間尋覓野菜,男人們扛著鋤頭進(jìn)山剝樹皮充饑,年紀(jì)大的更是吃起了觀音土,但是社會主義的建設(shè)不能停。 在那個糧食極度匱乏的艱苦年代,洪村的“鋼鐵”產(chǎn)量卻是排在前列,每每都能上頭條。這可不同于“母豬塞大象”和“畝產(chǎn)十萬斤”的放衛(wèi)星夸張宣傳,是實打?qū)嵉漠a(chǎn)量。 浙西北本就不產(chǎn)鐵礦,為啥洪村能夠有如此大的鋼鐵產(chǎn)量呢?那是因為,這里遍地都是鐵疙瘩。只要你樂意,就去自家后院的地里用鋤頭刨,拋出來的“鐵疙瘩”各種形狀都有,小的不過一只碗,大的得十幾個男人用葫蘆吊,據(jù)說當(dāng)時最大的一個“鐵疙瘩”得有幾千斤,是一個三角的香爐模樣的玩意,硬是讓這群人給敲了幾天幾夜給分成了幾個大塊丟進(jìn)了土窯里拿去煉了鋼…… 出去這些“鐵疙瘩”,還有些別的玩意,什么瓶瓶罐罐之類的經(jīng)常會被一起拋出來,洗洗還能用的就被拿去當(dāng)做了家用,有些人運氣好的還能挖出點金飾,至于那些玉飾多半都給了孩子們當(dāng)玩物。 70年代,曾經(jīng)有外人經(jīng)常來收那些瓶瓶罐罐,用些塑料盆塑料花,剪刀菜刀就能換一堆,至于那些小孩玩的玉,幾塊糖果就可以換走。 故事的開始,是從1960年那一次大煉鋼鐵的最后一個階段說起的,那一年,有人去刨“貼疙瘩”很意外的刨出了個孩子。 1960年秋,洪村幾個壯年一起上山尋找原材料,他們知道哪些鐵疙瘩是干嘛的,用老人的話說,哪些東西叫做“冥器”,是給死人陪葬用的。 不知道是誰開始想到用那些東西煉鋼的,大概也是被逼的沒法子了,反正都是給死人用的,就當(dāng)是老祖宗們給社會主義添磚加瓦了。 找這種鐵疙瘩不是一般人都能可以的,得懂行的人,起初早的時候找那些有石人石馬的地兒下鋤就行。到了后期,能挖的都給挖了差不多了,就得請高人來瞧。 說是高人,在那個年代還是很謹(jǐn)慎的,其實就是一土夫子的后代。在洪村,有一戶人家的祖籍是從河南遷過來的,祖上在洛陽郊區(qū)定居。 古人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說法,歷史上有三分之一的皇帝都埋在洛陽。中國人講究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說法,還有一部分人則是靠吃死人飯的,這些人就是土夫子,在有些地方他們還有個好聽的名號叫做“摸金校尉”。 這位高人姓李,據(jù)他說他跟那位大名鼎鼎的李鴨子是本家,屬于同一個大家族,不知道這位李兄說的是真假,起碼他的先輩到了洪村的時候也確實把那洛陽鏟的本事給帶來了。 盜墓者算不得是一門能見光的手藝,挖人祖墳,那是要遭天打雷劈的買賣,但是這一行講究的是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只要你運氣夠好挖到一處大墓,那里頭的東西可就寶貝去了,李家這位爺叫做李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