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盤點千古風(fēng)流人物 第104節(jié)
長孫皇后:"別說了,休息一會。來人啊,叫太醫(yī)。" 唐太宗李世民喝了安神的藥之后,這才稍稍好轉(zhuǎn),從牙縫里擠出聲音:"朕本以為他搶占兒媳婦,就已經(jīng)夠離譜了,沒想到這還只是小事,他最大的過錯是亂用人。 他為什么要給安祿山這么多兵,難道安祿山是他兒子嗎?" 隨時緊接著,便聽天幕說道。 【安祿山認(rèn)了楊貴妃當(dāng)義母,所以唐玄宗算是安祿山的義父。 唐玄宗非常信任他,普通人領(lǐng)不了這么多兵,但是他卻讓安祿山掌握三個軍區(qū)。 有一說一,連他兒子都沒得這樣的信任。他曾經(jīng)因為后妃的教唆,連殺了三個兒子。這就是著名的“一日殺三子”?!?/br> 唐大宗李世民·唐人示字色·…… 原來安祿山真是他兒子。 為什么寧愿相信養(yǎng)子,也不愿意相信親子? 李世民把自己帶入李隆基,怎么也想不通他的邏輯,最終只能化為那一句:"……李隆基,你該死??!” “陛下!陛下!”長孫皇后眼睜睜看著李世民被氣暈過去了。 她也氣得不行,可眼下只能強(qiáng)撐著鎮(zhèn)定,安排事情:"把陛下抬進(jìn)寢宮,不要讓他再看天幕了。" 長孫皇后懷疑再這么看下去,他們兩人會減壽十年! 唐玄宗李隆基氣得快炸了:“祿兒,你負(fù)朕!” 天幕播放《長恨歌》的時候,提了一嘴安史之亂,可是安祿山以死明志,表示自己不會造反,還說漁陽只是個泛指,并不是造反的地方。 安祿山潸然淚下,說得有條有理。 唐玄宗李隆基有些信了,于是暫時壓下了處置安祿山的念頭,只把他軟禁在長安。 他拔出侍從的寶劍:“來人啊,把安祿山押來,朕要親手殺了安、祿、山!” 楊國忠歡欣鼓舞,連忙點頭:“臣遵旨。” 安祿山被壓了過來,這個胖子 屁滾尿流,哭天搶地,祈求一絲生機(jī):"陛下,不要啊,臣未來可能只是一時糊涂?!?/br> “那朕現(xiàn)在殺你也是一時糊涂?!碧菩诶盥』e起劍。 安祿山見死期將近,索性也不裝了,咬著牙說道:"陛下,臣如果死在長安,那兒子一定會起兵!" 唐玄宗李隆基的劍收也不是,刺也不是,一時間尬住了。安祿山手下有那么多兵,長安不一定守得住。 安祿山眼珠子轉(zhuǎn)了轉(zhuǎn):“如果陛下寧肯放我一命,臣立刻寫信讓兒子交出軍權(quán)?!?/br> 唐玄宗李隆基稍稍按下心中的怒氣,收回了劍:"叫你兒子滾來長安,立刻,馬上。" 唐玄宗李隆基非常焦躁難安,擔(dān)心其中有詐,一時間不知道該怎么處理安祿山的兒子。 他下意識想找人求助,結(jié)果抬頭一看,身邊只有楊國忠,這還是被天幕點名的jian相。 他如臨大敵,警惕地看著周圍的人,仿佛都是敵人,無比懷念曾經(jīng)的賢明宰相,自言自語:“張九齡,你說安祿山會造反,朕不相信,如果聽了你的話該有多好?!?/br> 太子聽到這么重磅的消息之后,趕忙來到寢宮。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這么多人來了,恍惚間以為叛軍殺到長安了,嚇得直抖,仔細(xì)一看才知道是太子。 他松了口氣,像是想到什么,目光銳利:“天幕說朕晚年昏庸無道,他們都想我死。你也這么想嗎?” 太子面色不改:"陛下是齊桓公那樣賢明的君主。" 唐玄宗李隆基一聽,臉上浮現(xiàn)微笑。 是啊,他確實是齊桓公那樣的君主。 這時,他腦海里靈光乍現(xiàn),不對,齊桓公這個人說明君也對,說昏君也對。他厲害就厲害在用了管仲,而且敢于放權(quán)給管仲。 管仲死了之后,他任用jian邪,上手微cao,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 一代霸主,最終活活餓死,尸體腐爛生蛆,無人問津。 唐玄宗李隆基心中警鈴大作,太子用齊桓公來形容他是不是別有用意? 太子也在罵他是個昏君? 他明明不是昏君啊! 太子指著天上的彈幕說:“父皇,這女人說的不是 假話,好多人留言想讓你早點死?!?/br> 唐玄宗李隆基瞇著眼睛,仔細(xì)看那些小字,氣得頭皮發(fā)麻。 唐玄宗李隆基深深破防了,想殺了這些不尊君主的人,可是又沒有辦法處置未來的人。 他氣的直跳腳:"彼其娘之!你們才該死,全家都該死!" 第60章 諸葛亮:杜甫,知己啊 天幕劇透的安史之亂把各個時代的李隆基都推向了危險的地步。 武則天盯著席間八歲的李隆基,那目光好像要吃人:"杜甫他寫的朱門酒rou臭早已經(jīng)敲響了警鐘,但是皇上不聽,安史之亂爆發(fā)也是活該。” “你覺得呢,唐玄宗,李隆基?” 武則天一字一頓,氣勢迫人。 李隆基額頭冷汗直冒,有一說一,天幕播放之前,他還沒敢想自己能做皇帝。 他也希望自己能青史留名,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結(jié)果第一次出場就是長恨歌,第二次出場就是安史之亂。 他心里叫苦不迭,天幕怎么從來不說他好的一面? 李隆基感覺如芒在背,腦海里浮現(xiàn)奶奶殺李唐宗室的干脆利落勁,感覺下一秒自己也要成為刀下亡魂。 當(dāng)領(lǐng)導(dǎo)數(shù)落的時候,自然要把過錯往小了說。 李隆基連忙甩鍋:“悠悠我心終歸不是皇帝,見識實在是太淺薄了?!?/br> “這天下安危怎么可能系于安祿山一人?即使安祿山立刻失明,安史之亂也終究會爆發(fā),只不過是張祿山和李祿山的區(qū)別。” 總之,絕對不是他的鍋! 武則天微挑眉毛,目光逐漸沒那么刺人:“哦,怎么說?” 李隆基一聽自己說得有戲,連忙往下編:“據(jù)說安祿山是在河北出兵。從商鞅變法開始,關(guān)中跟河北就有巨大的分歧,白起坑殺了二十萬趙國人結(jié)下了死仇。 到了漢朝,河北已經(jīng)非常繁華,早就有不臣之心。到了本朝,太宗殺竇建德殺得太過草率,埋下了離心離德的伏筆。 河北尾大不掉,連太宗和皇奶奶都解決不了,這跟兒臣關(guān)系不大,您說對不對?” 武則天聞言閉上眼睛:"你說得不無道理。河北確實是個大麻煩。" 李隆基一聽武則天贊同他,連忙繼續(xù)扯:“本朝有科舉考試的制度,可是考試不糊名字,官官相助,到頭來朝堂全是氏族。 天幕里說的這么多大唐詩人,好像每一個人科舉都不順利,這說明真正的人才已經(jīng)被埋沒了。關(guān)隴貴族年年做大,河北的氏族當(dāng)然不滿,肯定是投效了安祿山。 陛下曾經(jīng)用過糊名制度,但最終還是失敗了,連陛下都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哪里能那么輕易解決?” 武則天輕輕嘆息。李隆基說的東西,她早就知道了。 大唐帝王早就認(rèn)識到了階層的固化。武則天殺了長孫無忌以及褚遂良這些貴族,遇制關(guān)隴貴族發(fā)展的勢頭,可是治標(biāo)不治本。 這些陪太宗打天下的貴族哪里殺得光? 如果不糊名字,河北那些寒門子弟怎么出頭呢? 安史之亂看似是偶然,實則是必然。 再加上各種剝削以及地域歧視,河北人早就不認(rèn)大唐了,所以安祿山起兵才起得這么容易。 在這背后,是無數(shù)百姓和寒門士子的呼聲。 大唐是關(guān)隴貴族的大唐,不是他們的大唐。 武則天暗下決定,趁天幕掀起的亂子,她要再處理一波貴族,安撫河北各鎮(zhèn),糊名制度也是必須要搞的。 李隆基討好地說:“陛下,您說我說得對嗎?” 武則天:"你說得不錯,可你也難辭其咎,如果不是你亂用人,安史之亂起碼能再晚二十年。" 大唐才一百多年,各方面的矛盾很大,但不至于大到立刻毀滅。河北是個火,藥桶,李隆基給這個桶裝了安祿山這個引線,然后親自點燃。 他以一己之力,按下加速鍵。 李隆基尷尬無比,結(jié)結(jié)巴巴。 武則天好整以暇:“那你想到該怎么解決了嗎?” 李隆基一時啞然,他確實有辦法,河北大量胡化,如果用胡人首領(lǐng),關(guān)系自然更加密切??墒且呀?jīng)出了個安祿山。 他還是非常想繼位的,生怕因此失去了角逐皇位的能力,連忙說道:"現(xiàn)在沒有什么好的辦法,但是可以和賢才商量?!?/br> 武則天冷笑道:“你是說李林甫和楊國忠那樣的賢才嗎?” 李隆基:“……” 武則天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無能之輩?!?/br> 她在心里的名單上,給李隆基畫了個大大的叉,把他踢出了繼承人的行列。 李隆基年紀(jì)還小,聞言不免傷心,抿著唇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 “奶奶——” 武則天:“不要喊朕奶奶,朕怕弄錯了輩分。你連你兒 媳婦都要搶,你應(yīng)該喊我曾奶奶才對?!?/br> 李隆基:“……” 少年李隆基哭著回到府邸,可沒有什么人敢安慰他。 因為他們都知道李隆基能殺三個兒子、能搶走兒媳婦、還讓大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