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我的外甥是雍正 第345節(jié)
還得是自家親妹子! 太后如是感嘆,心里腦補了不少自家親妹只為了自己不惜悍然對上皇上,各種據(jù)理力爭。才硬是在應該屬于皇帝后宮范圍內,給自己摳出個永和宮來。 雖然事實與她所想相去甚遠,可雍正哪能放棄給自家姨母搏好感的機會呢? 聞言忙笑:“皇額娘所言極是。自打皇考升遐,兒子又得忙著他老人家大殮,又得看著登基事宜。還有潛邸諸事、分封兄弟,尊封太妃們等,實在乏累已極,無暇深想。多虧了姨母提醒,兒子才醍醐灌頂?!?/br> 說著,他還給太后行禮道歉,言說自己過于疏忽。 日后皇額娘若有什么想法,可直接與兒子或者皇后說。但與國事無礙的,兒子都一定盡力滿足。 太后雖為皇上生母,但畢竟自皇上生下來,就被抱進了承乾宮。 甚至在先皇后有妊之前,都未曾跟他透露過自己非其生母的事實。還在先帝的縱容之下,各種隔離她們母子接觸。 以至于他們母子生疏多年。 連先皇后過世了,都得為防引起先帝忌憚而默契地保持距離。 因此上,太后便為圣母皇太后,在皇上和皇后面前也不大有底氣的樣子。今兒聽皇上這么一說,哪能不喜出望外? 連說皇上和皇后孝順已極,她再沒有什么不滿意的。 倒是皇上這眼瞅著都快進臘月了,還在席地寢苫。已經辛苦萬分,就不必日日過來請安。稍后大行皇帝發(fā)引,也聽諸臣勸告,莫再親自相送了吧。 胤禛笑:“皇額娘放心,兒子雖然席地寢苫,但是姨母親自找了皇貴太妃,給兒子那兒添了不少火盆,暖和著呢,再無風寒之慮。至于恭送皇考梓宮啟行事,兒子卻是一定要去的。當年曾祖母太皇太后發(fā)引,皇考親自恭送。祖母皇太后發(fā)引時,皇考圣躬違和,兼有足疾,尚且親送梓宮啟行。兒子如今身體康健,又豈能安居宮中呢?” 所以不但要去,還得親送梓宮至山陵。 太后面前雍正是這么說的,群臣勸阻時,他也是這么說的。 態(tài)度特別堅定,不允許任何人勸阻。 至此,他親自送康熙往山陵的事情定了下來,太后遷宮的事情也定了下來。 一般來說,太后應居慈寧宮。 可當初太皇太后居慈寧,皇太后也就只好在寧壽宮落腳。先帝至孝,為了讓嫡母住得舒心還特意翻建了寧壽宮。 這么些年來精心維護,使得寧壽宮在舒適性等上遠超慈寧宮。 當然,帝后也表示,如今國庫充裕。若母后選擇慈寧宮的話,肯定也會按著您的意思好生修葺,達到您滿意。 想起康熙臨終那番訓誡的太后連連搖頭:“不必了,不必了,皇上跟皇后的孝心哀家領了。但國庫雖豐盈,用銀子地方也多。單那新疆與李氏之地,要好生治理起來就不知道得花多少銀子。還有八旗生計、河道漕運、蒙古各部……” 一樣樣數(shù)過來,連她都不禁替大兒子愁得慌。 確實如淑寧所說,帝王雖好,但承擔的壓力、責任也不小。皇上才四十幾歲的人,鬢邊都微微見白,都不比五十多的妹夫年輕多少了。 她這當額娘的不體諒,又哪個來體諒呢? 早年她怕先皇后磋磨她兒子,怕先帝爺瞧著她膝下兩子心有忌憚,心有這個兒子也不敢過分表露。如今那倆都登了極樂,她就是這天下間最尊貴的女人了,還有什么顧忌?還有誰能讓她顧忌? 第271章 太后教兒這心意、這功勞、這恩情,我…… 終于想明白的太后笑,一改往日冷淡疏離,再看好大兒的目光都熱情親切了許多。 雍正:…… 只愈發(fā)感謝自家姨母,多虧了她老人家不辭勞苦。每日舉哀都已經夠累了,還堅持往永和宮幫他勸解生母。若不是她,生母這鉆進牛角尖就不愿出來的執(zhí)拗性子,還真不好轉過這個彎兒來。 而今雖然幾年監(jiān)國、皇阿瑪在時數(shù)度欲禪位。 還親自給他cao辦了生辰,讓他穿龍袍,坐龍椅,連年號都給先想好了。臨終之前又是口諭又是遺詔書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無不名正言順。 如今連周邊列國,都知道大清天下交給雍親王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不管生母如何,都動搖不了他半分。 可人么,都是貪心的。 得隴望蜀。 越是完美,就越追求完美,容不得絲毫瑕疵。 幼時他不明就里,只知道自己家在生母與養(yǎng)母之間左右為難,對生母頗多芥蒂。后來知她為難,又迫于時勢,還趕著生母終于有了讓她揚眉吐氣的十四弟。 自覺不自覺的偏私之下,母子關系愈發(fā)疏遠。 生母甚至一度想支持十四弟奪嫡,讓自己給十四弟做個裕親王。虧得虎威弟弟料敵于先,早早掐滅了十四心中那根野望的小火苗。才讓他們母子因為共同的目標,重新有了默契。 而這一路走來,虧了姨母跟虎威弟弟。 唔,好巧。 太后也這么覺得,并忍不住嘮叨了兩句:“哀家自幼進宮,以區(qū)區(qū)官女子身份小心侍奉在孝懿皇后身邊,后來得她賞識安排著伺候先帝。近五十載后宮沉浮,早就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一切只從自己考慮、只為自己考慮的性格。鮮少能易地而處,從對方的角度想問題?!?/br> “偏哀家自己習慣成自然,并不能看清自身缺失。只你姨母數(shù)十年如一日,始終真心真意地幫扶我,勸著我。沒有她,咱們母子之間斷無如此和睦。這心意、這功勞、這恩情,我不忘,皇上也該銘記?!?/br> 對此,雍正心中自然萬分歡喜且愿意欣然從之的。 但他恐自己答應得太快,生母心中又生疑惑。久而久之,甚至在旁人教唆之下,覺得自己對姨母比對她還好、還上心。 于是,他非但沒有答應,還略皺了皺眉:“姨母自然是好的,但說恩情,也太……” “太什么,太過了?”太后冷眼,萬分不悅地盯著他:“皇上可別忘了,當初你被抱在孝懿皇后宮中,連哀家都只能被叫一聲德額娘,更遑論我那可憐的妹子了。從禮法上,小佟佳氏才是你的正經姨母。孝懿皇后讓她入宮,就是恐自己不治你無人照料?!?/br> “可這種情況下,她還是越過了小佟佳氏,忽略了與我之間的種種矛盾。執(zhí)意在臨死之前,還將你托付給我那可憐的妹子。所看中的,不就是她對你發(fā)自內心的關懷嗎?四十六年,弘暉落水,淑寧不顧自身安危、不顧自己骨rou,先把你兒子從荷塘撈上來。” “若沒有她,就沒有弘暉。而痛失愛子,當時還有身孕的皇后說不定也……沒有生母護著,弘旻會怎樣還需要哀家多說嗎?就連你,沒有皇后這個賢內助,會不會意志消沉直接被排除在競爭范圍之外,都未可知。畢竟先帝會選你,子嗣也是很大的加分項。再有,四十九年你時疫,一度垂危。是虎威跟你姨母悍不畏死地主動照顧你,幫你脫離了難關……” 太后冷著臉細數(shù)淑寧對胤禛一家子的種種照顧,數(shù)著數(shù)著,這眼淚便順頰而下。 這些,原本都是她這個當額娘所該cao心的事情,meimei事無巨細,全都幫她cao持了。且不顧自身安危,甚至將生死置之度外。 就因為當年她的那幾句請求。 是的。 雖然這么些年,淑寧一直扛著受先皇后所托的大旗。但德妃始終相信,跟自家的姐妹情深相比起來,先皇后就是個屁。 meimei受人之托,受的,應該是她這個jiejie之托。 為的,自然而然也是她這個jiejie。 當親meimei為了自己這個jiejie的請求,幾十年不改其志。歷盡千辛萬苦,甚至在鬼門關前打過轉的認知深入己心,太后這滿心感激就猶如翻江倒海。 連前頭要學仁憲皇太后,做個吃喝玩樂太后級背景板的事兒都給拋諸腦后。 只認真嚴肅地盯著自家好大兒:“古人云生而不養(yǎng),斷指可報。生而養(yǎng)之,斷頭可報。非生而養(yǎng),百世難報。你姨母對你就是如此山高海深之恩,皇帝可不能喪良心?!?/br> 這話重的,讓雍正都直接給她跪了:“皇額娘金玉良言,簡直如醍醐灌頂,澆盡兒子心中蒙昧。您放心,兒子聽您的。自此以后,必然對姨母畢恭畢敬,像……像對您一樣?!?/br> “是要比對我還要好!”太后正色:“畢竟當年你被抱到孝懿皇后宮中雖非我所愿,后來她薨逝,先帝欲讓你重歸我膝下,我也是為你考量才……” “但總歸,我生而未養(yǎng)過是事實。而你姨母未生卻為你cao了太多原該是生母所cao的心,你如今榮登大寶,可要多多回饋呀?!?/br> 至少別卸磨殺驢,龍椅還沒坐熱乎呢,就要罷你姨父的官兒。 旁人愛怎么說怎么說去,一門幾公,也是人家父子幾個確確實實立下了滔天功勞。哪有顧及人家家世,而讓有功之臣白做工的道理? 外甥雖好,但終究是另一輩人。 太后更關心的,永遠是自家親妹子。夫貴妻才榮,若妹夫早早卸任,賦閑在家。外甥們卻一個個位高權重,meimei這婆婆不好當了可怎么辦? “誰敢?”雍正板臉,冷氣縱橫:“皇額娘放心,若表弟妹中真有那么個不孝的。不用姨母與我訴說委屈,朕只風聞然后查證了,就即命那個表弟休妻。若他對妻子情深意重,不肯相負,那就將他擼成庶民,趕出鈕祜祿氏,也趕出京城,少在姨母面前礙眼。” 太后:?。?! 夠狠,她夠喜歡。 若能如此,就好比是一柄鋼刀直接懸在了外甥媳婦們的頸子上。讓她們別說是做郡王福晉,就是親王福晉也照樣不敢在自家meimei面前耀武揚威。 如此,夫婿疼著,兒子們敬著、兒媳婦們怕著,meimei晚年才能保證幸福。 越想越是那么回事兒之間,太后直接命人將原話傳揚了出去。 格佛賀妯娌幾個:??? 就不知道好端端的,太后這個葫蘆里賣的到底是什么藥。 淑寧也納悶兒著呢,結果再到她太后jiejie面前時,都沒等她旁敲側擊呢,這位就自己先暴露出來。那邀功的姿態(tài),看得淑寧嘴角微抽。 真·見過坑兒的,沒見過這么坑兒的。 大外甥那不同于夢中雍正,閃閃發(fā)光都可以當夜明珠用的名聲喲,就這么被自家生母親手抹了一層灰。 得多討厭的表哥呀,才會緊看著表弟們,謹防他們不孝。 以休妻為起步的各種懲罰方式,簡直讓見者傷心,聽者落淚。甚至不知道該羨慕還是同情那位姨母,不曉得她日后是要為所欲為,將兒子兒媳都變成忍者神龜。還是要為了兒子家庭完整,而百般隱忍,控制自己的脾氣。 作為姨母本母,淑寧只草草謝過自家親姐,接著就往皇上所居苫次。 開口就是一句對不住。 雖然聽著有點后世那個綠茶味,但親姐確確實實是為她著想。這個情她領,這個鍋也自然由她來背。 但雍正只笑:“姨母不必介懷,這事外甥知曉,也未阻止皇額娘這般cao作。因為跟她老人家一樣,外甥也希望弟媳婦們能對您跟姨父畢恭畢敬,沒有任何違拗之處?!?/br> 畢竟不是他心狠,皇位還沒等坐熱乎呢,就要罷黜自家親姨父。 而是姨父去意已決,沒有半點留下來為他分擔之意。 再辭幾回,再留幾回,完成了這君臣佳話后,雍正也有些擔心姨父解甲歸田,只有個一等公銜兒了,表弟媳婦們會有所輕慢。 是,表弟們都是好的,個個孝順又體貼。 他們都是朝廷棟梁來著,自己日后的左膀右臂。整日里忙忙碌碌,在姨父姨母面前盡孝的事必然會著落在表弟媳婦們身上。 所以為防萬一,當太后囑咐時,他就說出了這么幾句。太后使人將這個話傳出去的時候,他也并未加以阻止。 雖然他在太后面前裝了一手好相,似乎本不以為然,被她老人家七百年谷子八百年糠的一頓數(shù)落,才想起自家姨母的好。 幡然悔悟,或者迫于母命的才思報效。 可實際上,從小到大,姨母為他所做的一切,他都牢記在心。 片刻也不曾忘過。 淑寧:…… 這個時候,她能說自家兒媳婦都是好的,再不用你們母子兩個畫蛇添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