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暴風(fēng)雨前的寧靜(續(xù))
一場精彩的萬舞表演緩緩落下帷幕,在座的諸侯以及士卿大夫皆是如醉如癡,表演結(jié)束后很久才回過神來,頗有一種游于天帝宮中,見仙人廣樂而九奏萬舞的感覺。 就連久處王畿之內(nèi),深受周王室禮樂影響的虢公,見此萬舞,也不由自主的在心理感嘆道“魯?shù)缽V而有序,樂而不yin,真禮樂之國也,周公之風(fēng)韻可觀矣!” 這個評價可以說是相當(dāng)高了。 要知道虢公可不是簡單人物,他是南虢國的國君,當(dāng)初周王室還沒有和曲沃鬧掰之前,就是他領(lǐng)兵助曲沃伐翼,后來,晉哀侯初即位,又是他帥師助翼,擊退了曲沃的軍隊(duì)。 此人不但領(lǐng)兵能力極強(qiáng),是此時成周僅有的帥才,文治水平也是杠杠的,從平王時期,周人就屬意他,希望他能代鄭莊公執(zhí)政。 就這樣一位允文允武的人才都如此感嘆,魯國萬舞的水平由此可見一斑。 話雖如此,但鄭莊公和鄭忽對于這場萬舞表演卻是味同嚼蠟。 鄭忽就不說了,見慣了太多娛樂活動的他,對這玩意實(shí)在提不起興趣。 但鄭莊公就不同了,講道理,此時的娛樂活動缺乏,幾乎每一個貴族對于樂舞都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而且極為精通。 鄭莊公自然也不例外。 而他之所以心不在焉的原因,無非是在考慮若幾國在這場宴會中突然發(fā)難,他該如何應(yīng)對? 雖然在赴宴之前,他已經(jīng)將打探消息的事情安排了下去,但這有個前提,那就是幾國不會在這場宴會之中發(fā)難。 這樣他才有騰挪轉(zhuǎn)換的空間,問題是萬一呢? 老辣的政治家,就沒有一個是樂觀主義者,他們從來都是用樂觀的話語激勵別人,而自己卻在私底下將所有可能發(fā)生的最壞情況通盤考慮,并找出應(yīng)對方案。 毫無疑問,鄭莊公就是這樣的政治家。 “魯之萬舞如何?”魯桓公傲嬌的向在場的眾人問道。 于是,稱贊之聲四起,一時之間,整個大殿中的喝彩之聲不絕。 就連魯國的老對頭齊國,在這個問題上都挑不出刺,亦出言褒贊。 鄭國也不例外。 鄭莊公雖然心里有事,但表面上的功夫卻作的很到位。 任誰也猜不出他心中所想。 而鄭忽及鄭國群臣亦不吝溢美之詞。 總之,吹捧唄,誰不會! 趁著滿殿的稱贊之聲,宴會的氣氛進(jìn)入了高潮。 余影未斷的萬舞表演,在得到殿中士卿一致稱贊的情況下,也迅速拉近著各國之間的關(guān)系。 雖然這只是暫時的,但共同的愛好興趣和對事物大同小異的評價,最容易讓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熟絡(luò)起來。 萬舞便起到了這種潤滑劑的作用。 “今日諸位君侯皆畢集于曲阜,寡人有幸瞻仰諸位君侯風(fēng)采,此誠寡人嘗汲汲以求也,幸甚至哉,謹(jǐn)以此樽,祝諸位君侯永享國祚,社稷常佑,代代不絕,永永以至無窮!” 有王權(quán)加持的虢公林父,自然很容易就成為這場宴會的主角。 吉祥話說起來反正也不要錢,不說白不說。 而且話說的這么好聽,沒人會傻到去公然唱反調(diào)。 宋公、蔡侯再加上魯侯,更是與虢公一唱一和。 在對虢公極盡吹捧的同時,不忘向天子表忠心。 鄭忽看的是撇嘴不已。 殿中在列的諸侯,也就除了衛(wèi)、蔡兩國還尊天子,聽奉天子召令外,其他也就呵呵了。 宋國就不說了,根本就不帶天子玩。 魯國,其實(shí)和王室的關(guān)系比之于宋國和王室的關(guān)系也好不到哪去。 不要以為魯國是周公的后代,僅次于王室的禮樂正宗,就能和王室尿到一個壺里去。 實(shí)際上,早在宗周宣王時期,魯國就和王室的關(guān)系鬧僵了。 這事說起來也是宣王的手伸的太長。 當(dāng)時在位的魯武公有倆嫡子,長曰括,少曰戲。 魯武公帶這倆兒子前去宗周朝王,也不知道宣王犯了什么癔癥,還是戲給宣王灌了什么迷魂湯。 反正宣王就瘋狂的喜歡上了戲,以至于到了非得立戲?yàn)轸斕硬豢傻牡夭健?/br> 就連仲山父的勸諫也不聽。 最后,宣王手握王權(quán)親自下場,逼的魯武公只能廢長立幼。 戲最終得立,也就是后來的魯懿公,戲兄括也默認(rèn)這個事實(shí)。 講道理,這事到此也就結(jié)束了。 畢竟最大的受害者括都沒反對。 但問題是,老子服了,兒子不服啊! 括子伯御與魯人攻殺懿公。 宣王聞而大怒,親帥師伐魯,殺伯御。 宣王的這一舉動可算捅了馬蜂窩,不單列國因此而離心,魯人也不干了。 本來就輪不到懿公繼位,宣王硬是把懿公扶上臺,魯人普遍不滿,才會和伯御一道攻殺懿公。 現(xiàn)在宣公又殺伯御,魯人心中的怨恨就不必說了。 奈何宣王兵盛,魯人不敵,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這也因此埋下了魯人和王室的對立的種子。 像王室東遷時,魯國理都沒理,平王與攜王爭立時,魯國也沒參合。 愛咋咋地吧! 周王室愛怎么玩,那是他的事,和魯國無干。 這就是此時魯國對于王室的態(tài)度。 也就維持通使聘問,其他的,魯國一概不管。 像歷史上桓王伐鄭,寧愿找陳國這個外人來幫忙,也沒找當(dāng)時的大國、自家人——魯國來壯勢,周魯?shù)年P(guān)系可見一般。 換句話講,即便桓王命令魯國帥師伐鄭,魯國還真不一定會搭理他,所以,桓王怎么可能會自取其辱? 而現(xiàn)在魯侯、宋公以及蔡侯之所以會在此時應(yīng)和虢公,跪舔天子。 一方面是為了得到王權(quán)的加持,好凸顯自己的正義立場,為其后的聲討鄭國作鋪墊。 另一方面則是因?yàn)樗?、蔡已?jīng)和成周達(dá)成協(xié)定,暫時結(jié)成盟友關(guān)系,盟友之間的相互聲援本來就是鞏固關(guān)系的一種手段。 而魯侯更多的則是為了報(bào)答虢公的解圍之恩。 這里面的條條道道,在場的一二老狐貍自然是心知肚明。 事實(shí)上就沒有人是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