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書迷正在閱讀:丟開皇帝養(yǎng)包子[清穿]、思之如狂、[死神]讓我如何撲倒你、公主嫁到(gl)、康熙之富察皇后[清穿]、[綜漫]竹馬青梅、超級房東系統(tǒng)、大冒險、猜猜、[綜]今天也想從港黑辭職
正在這幾日期間,胤礽在外頭辦差,總是讓人看見他的黑眼圈,或是讓人看到他精神不濟的樣子,漸漸的,一些關于皇太子休息不好,晚上在毓慶宮睡不好覺的風言風語就傳出來了。 這些風言風語剛傳到康熙耳中的時候,外頭關于大阿哥因為要搬出宮到宮外建府于是高興在太子面前嘚瑟,還特意派大福晉到太子妃跟前嘚瑟的事情就都傳開了。 這些事情,也自然一同傳到了康熙的耳中。 康熙從來都覺得自己的大兒子太沉不住氣了些,本來那日當著胤礽的面,胤禔興高采烈的樣子就已經頗讓康熙不痛快了,如今大兒子竟然讓自己的福晉跑去毓慶宮,在石氏面前炫耀他們即將搬出紫禁城去宮外建府的事情,康熙就對胤禔和他福晉很不滿了。 在胤礽面前說說,也就罷了,那是撞上了沒有辦法,可是,專程跑去毓慶宮說,是個什么意思呢? 故意刺激石氏? 康熙想想石氏那個樣子,便同胤礽當初一樣,有種非常不爽快的感覺,這兩個孩子都是他護著的,可如今,反倒一個兩個全都被人欺負到頭上去了,真是豈有此理! 康熙在這里生氣,卻沒動要把胤禔找來罵一頓的念頭,他生了氣,便越發(fā)不想見胤禔了。 康熙只是想著,這一下,估摸他的保成,心里只怕是委屈難過又生氣的吧?他這個皇阿瑪,得為他的保成做主??! 這事兒不但康熙知道,闔宮上下也都傳遍了。 別人倒也罷了,不過是聽著瞧著,不干她們的事兒罷了,但胤禔的生母惠妃,就不能置之事外了。 惠妃忙叫人去打聽了,看這些傳言是否是真的,一打聽后她才曉得,這些傳言,九成九都是真的,而且,大福晉也確實去過毓慶宮,也確實是說過那些話。 惠妃一聽心便揪住了,這還了得? 皇上是最疼愛太子的,胤禔和他的福晉跑去人家兩口子跟著炫耀嘚瑟,這不是吃飽了撐的這是什么? 惠妃可不能眼看著事態(tài)這樣發(fā)展下去,皇上雖還未如何,但未必就不是在等著看他們的態(tài)度。 惠妃在宮里混了這么多年了,知道康熙的性子,知道出了事就不能往外摘了,在這個時候,明哲保身是沒有用的,這會讓康熙寒心,最好的法子,就是自省,就是認錯。 于是,惠妃派人去了阿哥所,讓大阿哥和大福晉來見她。 不管怎么說,她得擺出個姿態(tài)來,把自己的兒子和兒媳婦好好的說一頓,也得讓康熙看看,說不準,康熙瞧了,也能消氣。 偏生大阿哥出宮去督辦他的府邸修建的事情去了,壓根就不在宮中,只有大福晉伊爾根覺羅氏來了。 惠妃是個直性子,這點跟大阿哥還是很相似的,只不過在宮里磨了這些年,一般情況下,她還是不會隨意使性子的,所以瞧著表面還好,但實際上,面對眼前這等事情的時候,她的性子,還照舊是那樣。 尤其是,眼前的人還是給她惹了禍的兒媳婦,惠妃說起話來,就更不留情面了。 “你才生了小格格不足五個月,正該是安安靜靜調養(yǎng)身子的時候,你跑到毓慶宮去做什么?” “你要去給太子妃請安也就罷了,說些她喜歡聽的話便好,你做什么非要說阿哥們要搬出去建府那些話,你是存心去刺激太子妃的吧?本宮看你,就是存心去刺激太子妃的!” 惠妃心里有氣,不容大福晉有任何閃躲,更不容大福晉有任何回話,她自顧自的又開口斥責道:“本宮知道,你的心同胤禔的心一樣,都大了,想要更多,也想得到更多,你是被阿哥所那些嫡福晉奉承慣了的,太子妃進宮,做了眾人的頭,走在你前頭,你心里不樂意,可是,你也不想想,太子妃這樣的身份,又正得皇上的看重,是你這樣的身份能夠去欺負,去排揎的嗎?” “本宮從前瞧你是個好的,總想著把你給了胤禔做福晉,你還能管著他一些,卻不成想,怎么你也同他一個樣,做事這般急躁起來了呢?” 大福晉嫁給大阿哥好幾年了,這幾年里一直生小格格,到如今一個小阿哥都沒有,大阿哥又極喜歡她,說是非要先生了嫡子再生庶子,所以,在大福晉生阿哥之前,大阿哥也不肯碰旁人,縱然碰了,也是一碗避子湯了事。 可憐惠妃跟著盼了好幾年,連個孫子也沒盼到。 她這心里,對大福晉還是有幾分意見的,從前尚有理智,不曾對大福晉說什么重話,只是安慰自個兒,說是先開花后結果,如今都開了四朵花了,也該結果了,所以,惠妃一直都是忍著的。 可現(xiàn)如今,大福晉做了這等蠢事,惠妃就忍不下去了。 平時的不滿和現(xiàn)在的怒氣都夾雜在一起,對著大福晉就全撒了下去。 第24章 大福晉跟大阿哥成婚四五年了, 大福晉也在惠妃身邊跟著侍候四五年了, 要說被斥責被說如此重話,這還是頭一遭的。 惠妃一番話說完, 大福晉的眼眶都紅了。 但她知道惠妃如今正在氣頭上,好歹還是忍著, 并沒有哭出來。 大福晉是心里委屈, 她也知道自己是急躁了些, 但是她并不后悔自己去了毓慶宮說了那些話。 大福晉只是沒有想到,那天的事情會鬧的這般大。 她本來以為, 那日不歡而散也就罷了, 卻沒有想到, 事情居然過了些時日卻傳出來了, 大福晉怎么看怎么都覺得,眼前這局面, 像是太子妃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