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國號之議
書迷正在閱讀:通幽大圣、我和先生鬧離婚、重生圈叉特種兵、糖二代(娛樂圈)、我不是死了么、網(wǎng)游之洪荒戰(zhàn)紀、極限數(shù)據(jù)推塔成神、靈異怪談、逆行諸天萬界、我只可能喜歡你[娛樂圈]
處理完【蜀山鋼鐵集團】之事,歐陽朔就正式“封印”,開始休假。 一年以來,領地各項制度越趨完善,假期制度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歐陽朔無法要求官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上班”,那太不人道。 領地參照唐朝體制,制定了詳細的休假制度。 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除此之外,中秋節(jié)、臘八節(jié)、夏至、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等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統(tǒng)統(tǒng)放假三天。 元正,即春節(jié)七天假期,按元正前后各三日執(zhí)行。即以大年初一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三天,初一之后放假三天,加上初一,剛好七天。 明天,也就是一月二十七日,就是春節(jié)假期的第一天。 放假期間各級官署“封印”,停止公務,官員回家過年省親,要到正月初五才返回衙門“開印”辦公。 因此就連擬定的統(tǒng)領會議,也被歐陽朔延后到假期結束之后再議。 ……… 接下來幾天,歐陽朔難得的過上清閑日子。 不是身穿便裝,陪著冰兒到城中各處游玩,一覽山海城繁華景象,體會民間百態(tài);就是跟宋佳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好不愜意。 間或到西南大學堂找太公飲酒下棋,或者拜訪孔子,聆聽圣賢之音。有時也去到茶樓聽聽小曲,看看歌舞,喝喝茶,一晃就是三兩個小時。 閑暇時也到后花園觀花舞劍,逗一逗已經在花園安家的領地吉祥獸奇一。有時干脆就獨自一人坐在涼亭發(fā)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一應人等,概不接見。 到了除夕夜,歐陽朔才按例在大殿之內大宴群臣,與民同樂。至于蓋亞安排的除夕夜活動,歐陽朔已是再沒有興致。 倒是冰兒又領到蓋亞送來的一份大禮,小臉樂開了花。 大年初一則是雷打不動的祭祀活動,浩浩蕩蕩。唯一的變化,就是宋佳作為南疆都護府夫人,出現(xiàn)在祭祀行列之中,跟歐陽朔并肩而行。 期間還發(fā)生一個小插曲。 就在祭祀黃帝時,歐陽朔耳邊傳來一陣系統(tǒng)提示音。 “系統(tǒng)提示:恭喜玩家豈曰無衣,領地吉祥獸奇一受祭祀活動影響,觸發(fā)祥瑞——【金龍橫空】,恭喜玩家!” 話音剛落,只見天壇上空突然傳來一聲龍吟,抬頭望去,但見一條金龍憑空出現(xiàn),在空中四處游走。片片金鱗,耀眼奪目。 這一下立即震懾全場。 有資格參加祭祀的無不是領地重臣,見了這等異象,哪能不興奮。蕭何更是直接進言:“君上,金龍一出,這是帝王之相,合該領地建國?!?/br> 歐陽朔點了點頭,沒有正面回應,這種時候總不好自賣自夸吧?! 毫無疑問,這祥瑞之氣為山海城的建國提供了事實上的“依據(jù)”,一下就統(tǒng)一了領地共識,提升了領地官吏的忠誠度以及民心。 既有此等祥瑞,自然是民心所向。 到了初二,山海城各種燈會、廟會輪番上演。 昨天的那一場祥瑞,已經被說書人、戲子等各色人物搬上舞臺,大肆宣傳主君的帝王之相,進一步掃清領地建國的障礙,做好輿論導向。 就連各大媒體,都對此事進行了詳細報道。 帝塵等人見了,心中一驚。他們意識到,歐陽朔這是在造勢,目的就是要在整個荒野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氣勢,以此立國立威。 雖如此,他們卻無力阻止,真真是心中苦澀。 受此影響,愿意定居山海城的能人異士是越來越多,這便是大勢了。 誰也無力阻擋。 初二開始,歐陽朔自是隨大流,帶著冰兒、宋佳,出現(xiàn)在各大廟會現(xiàn)場,引起一陣陣轟動。每次出行都是神武衛(wèi)開道,全程戒嚴,說不盡的威嚴。 期間小姨帶著謝思韻來過一次,算是吃一次團圓飯。 喧囂中,蓋亞四年的春節(jié)就這樣悄然走到尾聲,眼瞅又是新的一年。 ************ 蓋亞四年二月三日,正月初五。 假期結束的第一天,歐陽朔召開開年第一次大朝會。 朝會之上,蕭何、衛(wèi)鞅、范蠡以及杜如晦四人聯(lián)名上奏,提議將立國之事正式提上議程,作為領地開年的頭等大事來辦。 歐陽朔這次沒有推辭,當場同意。 山海城要立國,決不是一件簡單之事,除了要將山海城晉升為都城這一硬性條件之外,還有其他大事需要配合進行。 首要一條,就是確立國號。 國號一事非同小可,事關整個領地氣運,國家根基。 萬物都有一個過程,白手起家,篳路藍縷,根基就不穩(wěn),就很難獲得氣運。就像現(xiàn)在的山海城,“山?!敝皇且粋€雜名,不見于史實。因此即便山海城的領地特性如何逆天,也難以吸引到真正的大才,心甘情愿地效命。 這便是根基不穩(wěn)了。 歷史上的秦朝是水德,水德就是玄色,指的是鬼神之氣,不宜于陽世。 人有黑氣,就近于冥世,國壽不長。 秦朝顛覆先王之制,罷分封,稱皇帝,就是歷史開創(chuàng)者。既是開創(chuàng),就沒有任何根基,因此三世而亡。 漢繼秦制,有秦朝開路,慢慢化為火德。 再往后的歷朝歷代,有著秦漢的沉淀,帝皇之道已經成功建立,在世界定下根基,后來者都是繼承,因此不需要從頭再來。 不僅是王朝,就連皇子親王的封號都大有講究。 一般來說,除了太子之外的其它嫡子或者皇帝非常喜愛的庶子,會被封為大國的王,例如秦王、晉王、齊王、楚王、趙王、魏王、鄭王等等。 其中又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皇帝的兄弟以及地位較高的嬪妃的兒子也會被封為不錯的王,例如越王、吳王、蜀王、代王、衛(wèi)王、岐王、韓王、魯王、梁王等等。 其他的庶子的封號就不那么好了,例如霍王、密王、滕王、荊王、涼王、鄂王、徐王等等。 親王之下還有郡王,就更是次一等。 郡王一般是兩個字,是以郡縣的地名來封授,例如常山郡王、零陵郡王、瑯琊郡王、中山郡王、北平郡王、河間郡王、江夏郡王等等。他們也可以簡稱為常山王、零陵王、瑯琊王、中山王、北平王、河間王、江夏王等等。 所以說,涉及到王號,那就不僅僅是王號,它代表的是氣運與根基。 因此領主玩家建國,最好就是繼承一個上古國號,冥冥中就繼承了一朝之根基,無需從頭開始,領地根基一下就穩(wěn)固了。 歷代造反者不明此理,往往或者異地稱王,或者弄出什么雜牌王號,甚至是根本就沒出現(xiàn)過的王號。 這種新王名號不是不可以,但是就像插在地下的樹枝,要成長,就先得生根??缮仨氁袝r間和氣運,群雄爭霸,一點一滴氣運都用在爭霸上,哪里有余力和時間塑造根基。 所以歷來造反者基本上都失敗了,反倒是為后來者做了嫁衣。 就像陳勝吳廣起義,最終成就了大漢王朝;黃巾起義,最終成就了魏晉;隋朝的迅速崛起,又迅速衰敗,成就了大唐帝國。 凡此種種,皆是如此。 荒野之中自秦朝始,但凡重要的王朝都將一一現(xiàn)身荒野。倘若有領主玩家不識趣,立國時用了諸如秦、漢、唐、宋、元、明等國號,那樂子就大了。 為了維護正統(tǒng),繼承該國國號的王城是有權向該領地開戰(zhàn)的。最終的結果便是不死不休,兩者只能有一個存活下來,繼承此國號。 如果有哪位領主自信能滅了相對應的王城,倒也不是不可行。 歐陽朔暫時是沒此野心的。 因此,擺在山海城面前的只有兩種選擇。其一,自春秋戰(zhàn)國諸國號中選擇一個來繼承,齊、楚、趙、鄭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三國時期的魏國、吳國以及蜀漢,采用的都是此等做法。包括后來的南朝十六國,以及再后面的五代十國,大抵皆是如此。 諸國號之中,秦、魏、晉等這些歷史上有王朝的,最好就不要去碰它。否則的話,指不定哪天就會因國號引起糾紛。 就算該國往后沒有入主王城,也有可能以世家的新式在荒野扎下根基。就像項羽建立的西楚,就是如此。 在西楚沒有覆滅之前,領主最好就不要選擇“楚”這一國號。 其二,就是再溯源一點,自“夏、商、周”三個上古國號之中,選一個來繼承。這三個王朝一則沒有現(xiàn)身荒野,又是一切王朝的起始,也是不錯的選擇。 武則天改唐為周,建立武周王朝,就是此等做法。 荒野之中,這些國號可就是先到先得了。一旦被領主玩家用了,后來者就無法選用。要想用,唯一的辦法就是滅了該國,將此國號重新空出來。 后來者要達成此成就,那是千難萬難。 歐陽朔個人比較偏向第二種選擇,上古國號就這么三個,也是分量最重的三個國號。只是在朝堂之上,歐陽朔沒有表明個人觀點。 他只是讓諸大臣先議一議,再做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