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梅
書迷正在閱讀:跟太宰治一體雙魂的日子、緣來是你、仙器、老子是omega?。╝bo)、萬界輪回之旅、反派逼我和男主戀愛[娛樂圈]、【ABO】寄養(yǎng)、離婚暴富后我高攀不起、大佬又在套路她了、海藏
吳翰林獨自徜徉于中,如渡仙宮月殿。 他正自獨賞,忽報蘇御史,李翰林拜府,吳公聞言大喜,連忙迎接而出,只見蘇李二公正自從轎子中而出,這二公頭戴紗帽,身穿鮮亮暖袍,腳著練鞋,完全是一種家常便服。 這二人見著吳公便服迎出,三人見面,情誼融洽,全無套,吳公歡喜笑道:“這些日子,梅開正怒,二位兄,可來得是時候?!?/br> 李翰林笑曰:“吳公,獨自在家酌賞,也不主動請我二人同享,有金屋常珍之嫌,該罰?” 蘇御史也笑道:“李兄言之有理,依我看,今日吳公應罰酒三杯兼賦詩一首,以慰勞我二人?!?/br> 吳公爭辯道:“吾本愿擇吉日,榮請二兄共賞秀梅,不妨,二兄先期而到,吾怨乎哀哉?!?/br> 三人說笑著,就進入屋內,這里是書房,后門連著花園,真是吟詩作畫,花前月下的好所在。 話說,三人進入屋內,蘇李二人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對于花草只是愛屋及烏,二人也不待休息,央求吳公先賞怒梅,于是乎三人魚貫來到后花園,只見這里,二株極品臘梅,枝干茁壯,龍爪擎天,正花開正旺,白雪盈盈,點點朱紅點綴其中,斑斑金黃如星閃耀,簡直是瓊花玉樹,人間奇葩。 二人看罷,李翰林贊道:“真是好景致,超凡脫俗。” 蘇御史也點頭稱罷,道:“瓊花玉樹,不啻于瑤池仙境,吳公居此,真是福緣廣厚啊?!?/br> 三人賞玩了一會,吳公即令家人擺上溫酒來,三人飲了數(shù)杯,李翰林建議道:“此處有酒有梅,真是吟詩作賦的良辰美景,二兄何不共獻一首,以增娛樂?!?/br> 蘇御史也贊同道:“此梅秀而不艷,美而不妖,冰潔芳寒,帶有幾分仙靈之氣,著實令人愛之敬之,我等三人,真該為其賦詩添句,尚可留與后人,令其芳華不白開一場?!?/br> 吳公笑納,對其二人之提議,也點頭同意。 三人計議已定,吳公喚左右取來筆墨紙硯分發(fā)之,三人即席分韻作賞梅詩。 這時候,吳府下面人忽然來報,曰:“有楊御史來了。” 三人聞言,不由一頭厭惡,吳公怒道:“愚人,見我三人在此忙碌,早該回拒他?!?/br> 下人羞愧再報:“楊御史不聽小的言語,已經(jīng)自己闖入府中,正朝書房而來,眼下已經(jīng)估計到了。” 吳公聞言,立刻丟下筆墨,連忙出來迎接,此刻,這個楊御史已經(jīng)到了書房外,正好二人撞見,吳公笑曰:“今日什么風把楊御史吹到我府中來了?” 楊御史戴硬腳幞頭、穿襕袍,一副官差之扮,他見了屋內幾人,不由抱怨道:“爾等在此喝酒逍遙,卻把我給忘了,吳公真是偏心?!?/br> 吳公連忙解釋道:“我見楊御史,平日里公務繁忙,無暇分身,故不敢叨擾?!?/br> 楊御史笑道:“素聞吳公好吟詩作賦,今日一見,果然如此?!彼淮齾枪哉Z,又接著道:“昔日,賴李翰林高才潤色,送于太子太傅,太傅歡喜不已?!?/br> 李翰林笑道:“公不必如此,吾舉手之勞,何足掛齒?!?/br> 蘇御史卻笑道:“楊公,借花獻佛,那太傅定會感懷厚禮以待,謝公賀文之情?!彼Z帶雙關,以此諷刺楊御史,過河拆橋,不曾感謝李翰林的幫助。 楊御史,心機深沉,怎能聽不出此中機關,忙辯解道:“一篇賀詞而已,何當厚禮回報。” 吳公道:“不論有或沒有,呈李翰林之助,楊公卻遲遲不見謝意,此不誠也,吾等詩書之士,本不欲回報之禮,但楊公此番呼來喝去,未免有小視之心,令人心寒?!?/br> 楊御史聞言,大呼冤枉,又有些忿忿不平。蘇御史見狀,恐二人因此震怒,于是從中道:“吳公直諫,真實之人,楊公不必掛懷,但你卻又失禮之嫌,該當罰酒一杯。” 楊御史大呼冤枉,又拗不過情面,道:“此番罰酒一杯,我受了,還望諸公不要說我厚此薄彼之嫌了?!闭Z畢,他端起杯子,足足吃了一整杯。 吃酒之后,眾人也不再提及,楊御史看桌上筆墨紙硯比比皆是,于是道:“諸位飽學之士,在此作樂,我正好也是同科,雖詩賦欠佳,但愿向諸君討教,萬望三位莫笑我?!?/br> 吳公三人點頭稱是。 且說楊御史本愿來此,原為一件棘手之事而來,不料又三人在此,又俱是詩書之人,一時也不好說出口,待閑了片刻,實在憋不住,道:“,三公在此,吾此番來吳公府上,實有一件棘手的事件,需與吳公商議,倘若吳公能助一臂之勞,此中好處,是絕不會少了的。” 吳公詫異道:“楊御史,何事如此掛懷,有何好處?” 另二人也側耳傾聽。 楊御史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此事蹊蹺之極,蓋為朝中太子太傅之姊妹劉氏,原是加封皇后,太傅才得以榮升太傅一職。而這太傅之家還有一旁親劉氏,官拜駙馬都尉,此人驕橫跋扈,貪得無厭,無人敢管。他聞得城外一戶田地盛產(chǎn),膏腴豐厚,于是垂涎已久,在皇后加封之際,叫府上搶奪勒來,那家農戶告天天不靈,告地地不應。 此事傳的沸沸揚揚,鬧的滿城風雨,那駙馬都尉也畏懼的,欲以錢財賠償,孰料那農戶鐵了心,非要回田地,告慰祖宗不可,奈何都尉就是不還。此事在衙門中也紛紛揚揚都要依法來處置他,最先站出來的是那翰林郭老,揚言要還天下清明,義正乾坤。那都尉怕此事傳入圣上龍耳,擔心龍顏大怒,于是請人從中斡旋,對那農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吾此次來,既是為此事,列位大人,還望仗義調庭?!?/br> 吳公聞言,原來是貪官擾民,不由怒道:“楊御史此言差矣,那都尉貪贓枉法,知法犯法,理應嚴懲,爾卻為此人說好話,于理不和?!?/br> 蘇御史也憤怒道:“他做官,本應為國為民,效命皇上,但是卻仗勢欺人,蠶食他人膏腴,欺君罔上,怎奈一賤人也。” 李翰林點頭贊同。 那楊御史被眾人怒斥冷對,也是老臉羞紅,汗顏道:“老夫雖詩賦遜于列位,但也是丹心于胸,忠肝義膽,為國為民,吾雖愛財,但是取之有道,有法可依,不愧于心。外面?zhèn)餮?,我jian詐阿諛,但是我不諂媚,老夫此番作為實為欲求高升罷了,俗話曰:‘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夫的行徑也是常理之內?!?/br> 三人聽罷,也無話可說,吳公道:“但此次事情,楊御史卻助紂為虐,實在叫我等氣憤,愛莫能助了?!?/br> 楊御史聞言,嘆了口氣,道:“公所不知,吾也是身不由己,吾年少之時,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寒窗苦讀。當時的駙馬都尉乃是一善人,見我勤學,于是常常資助我與饑寒之際,此種大恩,我發(fā)誓定當結草以報。如今,那老都尉以死,留下他那忤逆獨子和一女。后來,我科舉登榜,一朝身榮,但是總不忘那雪中送炭之情。今日,這恩供后人有難,我愿挺身而出,為其善后,還望諸公如我所愿,日后定當回報此恩情?!?/br> 三人,聽罷,唏噓不已,但是他們一向嫉惡如仇,不愿助紂為虐,一時也沒好的法子,面面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