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七零年代的那漢子、被死對頭標記后我?guī)蚺芰薣電競]、變身最強魔法少女、焚天路、姐,圓寸帶杠、洪荒之我姜子牙絕不封神、清穿四爺日常、逆戰(zhàn)蒼穹、變身之天下第一美女、穿書妖女被迫營業(yè)
李隆基眼中涌出老淚,嘆道:“朕廢了貴妃之位,僅保其命不可嗎?” 高力士道:“眾將士之所以未曾入驛擒拿貴妃,實基于圣上之威及陳將軍往昔統(tǒng)馭之功,若時辰久了,臣深恐事態(tài)擴大。陛下宜速斷之!” 李隆基心頭雖亂,也明眼前局勢。那一刻,他心間忽然感嘆,自己貴為天子,竟然不能保有自己的寵妃之命,由此萬念俱灰。地上的陳玄禮一直叩首不已,李隆基明白這二位臣子實慮及己身安危,遂長吁了一口氣道:“也罷,力士,你去辦此事吧。”其說完話,就頹然坐于地上。 高力士知道眼前時刻危急,就說了一聲:“陳將軍速侍圣上?!比缓蠹奔钡貛е鴶?shù)名太監(jiān)跑向室內(nèi)。 高力士先令數(shù)名太監(jiān)將楊玉環(huán)引入驛后的佛堂,再令一太監(jiān)將白綾懸于房梁之上,然后伏地叩首道:“事態(tài)緊急,乞貴妃娘娘救圣上之危。” 楊玉環(huán)此時已知外面兵變,又從太監(jiān)口中得知楊國忠之頭懸在驛門之處,jiejie也死于非命,心中大懼,臉上梨花帶雨。她聞聽高力士之言,反而平靜下來,問道:“妾若身死,果然能保圣上安危嗎?” 高力士急聲道:“將士們害了楊丞相,生怕貴妃今后在圣上身邊對他們不利。圣上不忍賜死貴妃,然時辰久了將士們?nèi)菀准ぷ?,老奴特來懇求貴妃……” 楊玉環(huán)打斷高力士的言語,說道:“不用說了。若因妾身之故,使圣上處于危急境地,妾當以死維護圣上。唉,不料未能訣別,就請高將軍向圣上轉(zhuǎn)呈妾意。” 楊玉環(huán)走至佛像前,默默地向佛禮拜。禮畢,她徑直走向白綾處,將頭頸伸入綾中,然后自己蹬開了凳子,一縷香魂由此升天。 高力士令將楊玉環(huán)的尸身抬至院中,自己疾趨前門。李隆基此時頹坐地上,看到高力士前來,已知他辦完了事兒,豆大般的淚珠就不絕地滾出眼眶。高力士觀此情狀,心中也是一酸,然他知道大事要緊,就轉(zhuǎn)對陳玄禮道:“貴妃之尸已陳院中,陳將軍,你速去喚來一些領(lǐng)頭之人入院驗尸,然后令眾人散去吧?!?/br> 高力士攙扶著李隆基,緩緩進入室內(nèi)。 將士們得知貴妃已死,遂收心散去。經(jīng)過如此一番折騰,夕陽已開始散出最后的余暉。到了這般光景,大隊是日無法前行,當晚就要宿在馬嵬驛中。 楊國忠臨死,還拉上二十余名吐蕃人陪葬,這些吐蕃人死得實在冤枉。此后吐蕃贊普聞聽所派使節(jié)被殺,頓時大怒,就趁著大唐西北軍力空虛的時候,大舉攻入隴右、河西和安西之地,大唐的西域通路由此斷絕。 高力士待李隆基的情緒稍微平復(fù)一些,輕輕問道:“陛下,將士們看了貴妃的尸身已然散去,臣令人將貴妃尸身置于佛堂,陛下是否移步一觀?” 李隆基實在不相信活色生香的楊玉環(huán)已然與自己人鬼殊途,剛剛平復(fù)下來的情緒又復(fù)激動,眼淚不絕落下,就搖搖頭道:“罷了,朕不想見她死人之面。力士,你先在左近找一個地方將她葬下吧?!?/br> 高力士道:“或者將貴妃的尸身搬入蜀中,與其父母葬在一起?否則貴妃獨自在此,也太孤單了一些?!?/br> “胡說,她是我的妃子,將來須與我葬在一起!嗯,你也同時將楊國忠等人的尸首收攏收攏,讓他們?nèi)胪翞榘舶伞删┙K有光復(fù)的時候,屆時再來替她移墓吧?!?/br> 馬嵬驛向北不遠有一土岡,被稱為馬嵬坡。高力士就在岡下掘坑,將楊玉環(huán)等人葬在此處,為防別人盜掘,高力士與陳玄禮僅尋來親近之人秘密安葬,甚至在驛所附近設(shè)有疑冢。由于他們行事頗為隱秘,有人掘發(fā)疑冢之后發(fā)現(xiàn)其中僅有楊玉環(huán)的衣冠,由此妄言楊玉環(huán)未死,也就引申出了許多美妙的傳說。 高力士辦完了這些事兒入驛向李隆基復(fù)命,李隆基道:“哦,你要記準貴妃墓的方位,將來我要去憑吊一番。唉,我今日周身無力,心中沉重如鐵,竟然沒有最后看她一眼。力士,她此時在陰間,會不會怪我薄情???” 高力士看到李隆基率性如此,就哽咽著說道:“陛下……”話剛出口已然淚飛如雨,后面的話就無法說出了。 將士們殺了楊國忠和楊玉環(huán),又覺饑餓,眼見夕陽西下,遂四處尋食,好歹混飽了肚腹。 夜幕張起,大家經(jīng)過午后這場血雨腥風(fēng),腦中回復(fù)清明,忽然就明日趨向開始了爭論。事情還是從楊國忠被殺后開始引起,有人以為蜀中由楊國忠經(jīng)營多年,那里的將吏勢必與楊國忠“連謀”,若此數(shù)千人入蜀之后,實在微不足道,說不定楊國忠的同伙會危及皇帝和眾人,因此不主張入蜀。此議一出,頓時議論紛紛,有人主張往朔方,有人提議到太原,更有人提出返回京師,由此莫衷一是。 李隆基在太子等人陪同下勉強進了些晚膳,眾人看到李隆基遭此大變神情郁郁,場面就顯得頗為沉悶。待高力士和陳玄禮將眾人議論稟知李隆基,李隆基毫無興致,僅淡淡地詢問李亨道:“朕寸心大亂,毫無思慮,太子以為應(yīng)去何方呢?” 李亨此次出京后一直隨后軍行走,午間休息時也未入驛中陪伴父皇左右,所以未曾目睹驛中兵變。待事情完結(jié)后,方急急入驛陪伴李隆基身邊。他聽到李隆基問詢,即脫口答道:“兒臣全憑父皇主意?!?/br> 李隆基有些不滿,搖了搖頭,嘆道:“我心力交瘁,能有什么主意?太子呀,如今危難之際,你須多替我分一些憂?!?/br> 李亨一副唯唯諾諾的模樣,聞言后答道:“兒臣愿替父皇分憂,父皇盡管吩咐?!?/br> 李隆基又長吁一口氣,就轉(zhuǎn)對高力士道:“高將軍,我意還是入蜀,然不可再因此生出變故。這樣吧,你代朕召集隨行大臣和將領(lǐng)議論一番,還是要心齊歸于一處,方為妥當?!?/br> 高力士見皇帝如此說話,明顯是受了白日兵變的刺激,由此心有余悸,不敢再與眾將領(lǐng)面對。他于是攜同陳玄禮一起,走到驛門外張著火把開始議事。 眾人依舊吵吵嚷嚷,各持己見。高力士待眾人說完,方緩緩說道:“太原雖固,然地與賊鄰,且那里原屬安祿山統(tǒng)轄,則人心難測;朔方靠近邊塞,那里人一半為蕃戎之人,易生變數(shù);西涼懸遠,沙漠蕭條,大駕難動,人馬難行,且那里物產(chǎn)缺少,恐難持久。蜀中雖窄,然那里土富人繁,表里江山,內(nèi)外險固,則蜀道可行?!?/br> 高力士逐個分剖了利弊,最后認為還是入蜀為宜。眾人聞言頗為信服,然數(shù)人終對楊國忠不放心,就有人說道:“高將軍所言甚為有理,然楊國忠久在蜀中經(jīng)營,說不定有連叛之人。我們?nèi)藬?shù)太少,萬一入蜀之后被楊國忠的余黨相攻,如何是好?” 高力士決然道:“蜀中郡縣一樣為大唐之土,又如何成了楊國忠的私人地面?大家莫非忘了嗎?穎王已奉旨事先入蜀,他此時已在入蜀沿途驛中設(shè)好了儲供,請大家放心,蜀中將吏定會恭迎圣上駕臨,且使大家免去饑餓困頓之厄。” 強權(quán)之下,大凡威權(quán)喪失之時,人們方敢議論紛紛。眾人這日殺了楊國忠,又逼皇帝賜死楊玉環(huán),他們覺得昔日仰之彌高的皇權(quán)不過如此,因而才敢出聲議論?,F(xiàn)在高力士逐個駁倒欲往之地,力促入蜀而行,眾人方才想到,皇帝欲往何方是皇帝的事兒,哪兒有他們說話的份兒?由此不再多言,次日入蜀就成為定議。 李隆基知道了議論的結(jié)果,就平淡地說道:“既決意入蜀,就讓大家早點休息,明日還要趕路。太子,你不用候在這里,也去歇息吧。” 李亨躬身退出,就回到自己的棲身之地東廂房歇息。 陳玄禮當時尋到太子李亨,婉轉(zhuǎn)表達了欲誅楊國忠的心意,李亨一貫謹小慎微,此時猜不透陳玄禮的真實心機,就在那里沉吟不答。 陳玄禮有些著急,疾聲說道:“太子,若不誅殺楊國忠,路上定有禍變,則勢必危及圣上和太子。臣請?zhí)幼鲋?。?/br> 李亨嘆道:“陳將軍不可如此說話,我為太子,亦為父皇的臣下。如此大事,最好還是恭請父皇示下才好,我縱想做主,又如何能做主了?” “太子應(yīng)當知道,楊國忠與貴妃隨侍圣上身邊,圣上如何肯責(zé)他們一句?太子,事態(tài)緊急,臣擔著天大的責(zé)任,無奈出此策,心中還是記掛著圣上和太子的安危。若太子不便回答,還請?zhí)訉⒊紕偛耪f的話永藏心間,不可對外泄露一句?!?/br> 李亨多年來生怕父皇猜疑,盡力收斂自己的言行,日子過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當李林甫屢行大獄,意圖從外戚那里攀誣李亨的時候,李亨不惜接連休掉二妃以圖自保;楊家威勢凌然,李亨選擇了努力避讓的方式,不敢讓自己進入楊國忠的視線之中。李亨是年已四十余歲,他能長期將自己裝扮得乖覺恭順,在李隆基和百官眼中實為一名碌碌無為之人,這份隱忍功夫常人難及。 對楊國忠而言,李亨將其劣行瞧在眼中,絕不出言一句,心中早對楊門一家橫行京城厭惡之極。其實李亨的這份冷靜,也讓楊國忠恐懼,當李隆基決定御駕親征、令太子監(jiān)國的時候,楊國忠頓時感到末日將臨,就與楊家姐妹一起勸說李隆基取消此議。 現(xiàn)在皇帝帶隊西逃,隨行的數(shù)千禁軍就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陳玄禮職掌禁軍,他若有意誅殺楊國忠,實為天賜良機。李亨當然樂見這種局面,若楊國忠身死,對李亨的安全而言就增加了不少平安。 李亨一開始摸不清陳玄禮的真實心機,就選擇推卻以察其意。剛才陳玄禮話中的意思,擺明了就是太子不首肯,他們也會決意去干,李亨由此心花怒放。他覺得自己不可過于冷漠,最好添火加柴,力促此事辦成,就可永絕父皇身邊最大的禍胎,遂說道:“楊國忠胡作非為,今日國難,恒由其起!陳將軍若能上應(yīng)天意,下順民意斬殺此賊,我并無異議。只是此事重大,須妥善籌謀才好。請陳將軍放心,我絕對不會向外泄露一句的。我也想叮囑一句,將來此事不管成敗,父皇面前,還請陳將軍不要提及我名。” 陳玄禮看到李亨支持此議,心中大喜,就拱手說道:“末將今日既得了太子之言,則信心倍增。請?zhí)臃判?,將來就是??菔癄€,今日所言終將爛于末將肚中,絕不會對外泄露一句。” 馬嵬兵變的核心人物實為陳玄禮、高力士和李亨三人,陳玄禮和高力士之所以發(fā)動此變,主因在于保護李隆基路途安全,而李亨同意此議,心間又有其他想法。事發(fā)后三人絕口不提密謀之事,后世也就有了許多妄測。 李亨當時目送陳玄禮的身影向前疾馳,心中不由得嘆道:陳玄禮向為父皇虔信的忠順之人,不料出京未遠,心中就開始醞釀大事,可見這世上最靠不住的就是人心! 待陳玄禮領(lǐng)兵誅殺楊國忠,又逼死楊玉環(huán),李亨一直緊繃的心就安然落了下來?,F(xiàn)在高力士力排眾議,決意翌日仍然赴蜀,李亨的心中又若有所思。他回到東廂房,召來貼身太監(jiān)李輔國悄悄問道:“信使還沒有回來嗎?” 李輔國嘆道:“信使出京之時,尚不知圣上要幸蜀。他就是此時回京,也難尋我們的蹤跡?!?/br> 李亨與李光弼一直來往甚密,其信使頻繁在兩地間穿行。李亨每遇大事,特別是近來的軍國大事,皆要傾聽李光弼的主意。 李亨決然道:“明日再派人與李光弼聯(lián)絡(luò),讓他速就眼前情勢評估?!?/br> 李輔國疑惑道:“如今居無定所,信使返回時又到何處呢?” 此前李光弼來書中多囑李亨勿要喪失信心,他認為安祿山謀反不得人心,其勢難久,朝廷只要穩(wěn)扎穩(wěn)打,定能剿滅叛軍。然哥舒翰兵敗如山倒,皇帝也因此逃往蜀中,李光弼遠在常山郡難知此情。李亨之所以速派信使前往常山,其實最想詢問李光弼對眼前大勢的看法。 李亨聞言喃喃說道:“是呀,我們果然隨大隊入蜀嗎?”然后緩緩坐下皺眉凝思。 李輔國不明其意,心想若不入蜀,又有何方可去? 李亨心間一個模糊的念頭逐漸清晰起來:該是擺脫揮之不去的那團巨大的陰影的時候了。 多少個晨昏之時,李亨在鏡中看到頭上漸生白發(fā),哀憐不已:這個太子之位,莫非要坐到滿頭白發(fā)之時嗎?李光弼此前的來書中,多次向李亨勾勒了這樣一個對陣形勢:只要官軍固守潼關(guān),與叛軍長期相持,屆時郭子儀和李光弼可以率軍逐步占領(lǐng)河北地面,再將安祿山的老巢范陽攻下,就可持叛軍將領(lǐng)的家屬相脅。如此到了反攻之日,官軍可自北、西、東、南四個方向同時向洛陽壓迫,則叛軍定會土崩瓦解。李亨此時想道,潼關(guān)失守長安丟失之后,官軍看似一敗涂地,然朝廷還擁有西北、朔方、河?xùn)|諸郡、江淮之地以及蜀中,河北還有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兩支勁軍,并未到山窮水盡之時。 李亨由此拿定主意,斷然道:“我們不去蜀中,明日須向朔方而行?” 李輔國道:“我們不去蜀中,難道圣上也去朔方嗎?” 李亨道:“父皇欲去蜀中,我如何能攔阻?蜀中固然內(nèi)外險固,無非守勢而已,安祿山雖一時難以攻下,官軍又如何攻得出來?反觀西北之地,若令郭子儀和李光弼自河北會師,我們坐擁西北之地,就進可攻,退可守?!?/br> 李隆基此時銳意已失,只想找到一個穩(wěn)妥的地方喘息而已。李亨此時心有大志,打定了與安祿山相抗的主意,眼光就與李隆基大不相同。平心而論,李亨此時決意棄蜀北上,再以郭子儀和李光弼所部為平叛主力,實為扭轉(zhuǎn)眼前之勢的唯一良策。 李亨心中既有主意,是時雖疲困無比,然興奮難寐,就與李輔國等親隨密謀一番,然后分頭行事。 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五日,老天仿佛為了適應(yīng)李隆基的心情,夜半之后即狂風(fēng)大作,繼而暴雨如注。比及天明,小雨依然淅淅瀝瀝,連綿不斷。辰牌三刻,李隆基步出驛門,隨行人馬開始緩緩行進。李隆基側(cè)頭向北眺望,前一日此時尚相伴左右的楊玉環(huán)已人鬼殊途,正長眠在那高岡下。李隆基思念至此,心里又是一陣抽緊,遂閉目穩(wěn)定心神,就覺得飄拂到臉上的雨絲,如玉環(huán)那滿頭青絲般起舞,似向自己傾訴別去衷腸,其中既有傷感,又有幽怨,不覺兩眼又流出清淚。 車駕在雨中行走更顯緩慢,此去成都路途遙遠,尋常驛卒行走尚需二十余日,如他們這樣緩慢而行,至少月余方至。李隆基隨著鐵輿的搖搖晃晃,漸漸止住了淚水,又有困意襲來,就在那里睡了過去。 驀地,前方的先導(dǎo)止步,行進的隊伍也就戛然而止。李隆基此時如驚弓之鳥,感覺車駕停止了走動,頓時一激靈睜開眼來,疾聲喊道:“力士何在?力士何在?” 高力士聞言急忙跑到李隆基面前,李隆基問道:“前面有何事發(fā)生?為何不走了?” 高力士稟道:“臣已然問過了。前面不知為何聚集了數(shù)百村民,他們遮道相阻,懇求陛下不要入蜀,就留在此地集合官軍與叛軍相抗?!?/br> 李隆基聞訊不由得長吁了一口氣,心想只要不再發(fā)生波折最好,就吩咐高力士道:“這些百姓眷戀本土,并不為錯。也罷,可取出一些財帛等物散與他們,讓他們自顧安命吧。你囑前隊辟開道路,我們先行,讓太子帶領(lǐng)后軍撫慰他們?!?/br> 高力士領(lǐng)命而去,過了一會兒,車駕又開始緩緩行進。李隆基行經(jīng)那些百姓身邊之時,只見這數(shù)百人牽衣攔道而哭,果然情切意真,心里又是一酸,只好低頭而去。 前隊行了一個多時辰,眼見臨近中午,就停止前進就地造飯。他們用完午飯,并不急著行走,要在這里等待太子率領(lǐng)的后隊。然時辰一刻一刻地飛逝而去,后面的來路上難見太子人影。 李隆基心中忽有預(yù)感,就讓高力士派人沿來路返回,以偵太子及后軍行蹤。三騎馬由是疾馳而去,較之大隊車駕的緩慢而行,這些快騎要迅疾許多。 又過了一個多時辰,前去偵知的三騎返回。李隆基急忙問道:“太子為何不來?” 其中一人答道:“稟陛下。我等到了馬嵬驛前,就見那里又聚集了數(shù)千人。他們皆為臨近的村民,就此將太子和后軍團團圍困,不讓太子隨同陛下行走。” 李隆基覺得奇怪,馬嵬驛附近村落稀疏,為何能有數(shù)千人聚集? 那人繼續(xù)稟道:“我等奮力擠入人群之中,如此得見太子之面。太子言道,鄉(xiāng)民情殷意切,極力挽留太子抗擊叛軍,太子決計不再隨陛下入蜀,就此帶領(lǐng)鄉(xiāng)民北上朔方募兵,以驅(qū)除安賊。” 李隆基此前的預(yù)感得到證實,看來太子決計與自己分道揚鑣,他要獨力擴充自己的勢力了。李隆基想起楊玉環(huán)昨日猝死,今日太子又分道而去,心中感觸良深,不禁仰天嘆道:“天也!” 瞬息之間,李隆基腦中閃出了帶人將太子追回的想法,然太子所帶后軍千余人,萬一后軍已奉太子為主,見面后兩者再混戰(zhàn)一番,豈不是損人不利己之策?李隆基很快否定了這個想法,又思太子留在北方,可以召集官軍抵御叛軍,自己入蜀求安,讓太子獨當一面于國事有利,心里就另外有了主意。他就問高力士道:“太子妃張良娣在此吧?嗯,你選出數(shù)名妥當?shù)膶m女隨侍,把她帶過來。” 李隆基又喚過陳玄禮道:“太子今后在朔方,身邊須有衛(wèi)士相護。后軍千余人太少,可從這里撥出一千人,由你帶領(lǐng)前去相護太子。玄禮啊,你隨我日久,今后須以忠心侍奉太子吧?!?/br> 陳玄禮前一日主持兵變,令李隆基感觸良深,他現(xiàn)在讓陳玄禮隨護太子,自是以為陳玄禮已與自己離心。其實不唯李隆基這樣想,就是陳玄禮本人也知經(jīng)過了這場事兒,皇帝定然會對自己有顧忌之心,就聞言伏地叩首,兼而涕淚橫流道:“臣奉旨撥出千人前去相護太子,然臣自從隨了陛下,決計不敢離開陛下左右。請陛下體恤老臣之心,恩準老臣隨侍陛下吧?!?/br> 此時張良娣也來到李隆基的面前,李隆基見陳玄禮如此動容,就嘆道:“你不愿隨太子,就還在朕身邊吧。你起來吧,速速去調(diào)兵,這就相護著張良娣去尋太子吧?!?/br> 陳玄禮不愿意離開李隆基,自是想表明發(fā)動兵變實為劍指楊國忠,其目的在于維護皇帝,自己對皇帝的忠心也不改。然李隆基并不領(lǐng)情,后數(shù)日,李隆基詔壽王李瑁統(tǒng)制禁軍,就將陳玄禮撇在一邊。 如此分兵,李隆基身邊隨侍之人僅剩千余人。眾人冒著淅瀝小雨再復(fù)上路,李隆基兩日內(nèi)迭遭兩場大變,心中灰暗實已到了極致。他蜷縮在輿中一角,似在半睡半醒之間,連話都不想多說。 入蜀隊伍在路上又行了二十余日,他們先到扶風(fēng)郡再到陳倉,然后越過大散關(guān)進入漢中地面,其后沿嘉陵江向南,即為崎嶇的蜀道。他們越過險峻的劍門關(guān)之后,七月十三日到達普安郡。劍南節(jié)度留后崔圓等人已相繼前來迎駕,崔圓原為楊國忠的心腹之人,其見了李隆基之后頗盡臣子本分,令李隆基大為心安且感動,竟然流淚對高力士等人贊道:“世亂識忠臣啊。”當即授崔圓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此前路途中,李隆基心傷楊玉環(huán)之死,又嘆太子不辭而別,心中就有無數(shù)哀怨,到了此時此地,心緒方才好起來。 李隆基其實不知道,此日此時的靈武城里,太子李亨已自稱皇帝,在靈武城南樓即位,其頒布冊書,大赦天下,改元曰“至德”,遙尊李隆基為“上皇天帝”,授任追隨自己的三十余人為文武大臣。其中郭子儀為兵部尚書、靈武長史,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太原留守,二人皆為同平章事,是為宰相職。 李亨的制書中寫道:“朕聞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時。知皇靈睠命,不敢違而去之;知歷數(shù)所歸,不獲已而當之。在昔帝王,靡不由斯而有天下者也。乃者羯胡亂常,京闕失守,天未悔禍,群兇尚扇。圣皇久厭大位,思傳眇身,軍興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罔敢祗承。今群工卿士僉曰:‘孝莫大于繼德,功莫盛于中興。’朕之所以治兵朔方,將殄寇逆,務(wù)以大者,本其孝乎。須安兆庶之心,敬順群臣之請,乃以七月甲子,即皇帝位于靈武。敬崇徽號,上尊圣皇曰上皇天帝,所司擇日昭告上帝。朕以薄德,謬當重位,既展承天之禮,宜覃率士之澤,可大赦天下,改元曰至德。內(nèi)外文武官九品已上加兩階、賜兩轉(zhuǎn),三品已上賜爵一級?!?/br> 天下人見了這段話,當知李亨之所以為皇帝,實為父皇傳位,他在靈武稱皇帝也就變成名正言順了。 李隆基何曾有過“傳位”的想法了?他此時在普安郡安下心來,繼續(xù)以皇帝之身行事。多虧此時音訊不通,否則天下人定然迷惑:為何同時有兩位大唐皇帝? 李隆基頒下《幸普安郡制》,制文首先緬懷了大唐盛業(yè),指出自李隆基即位以來,“垂五十年,中原幸無師旅”,然由于皇帝陛下的不明,遂令賊臣內(nèi)外為患。這里的內(nèi)外賊臣,外指安祿山,內(nèi)指楊國忠,說明李隆基經(jīng)過這一路上的反思,已然徹底地認清了楊國忠對朝堂的危害,從而將楊國忠定性為逆臣。制文中還寫道:“伊朕薄德,不能守闕位,貽禍海內(nèi),負茲蒼生,是用罪己責(zé)躬?!贝酥莆谋居少Z至擬撰,這段話卻是由李隆基親筆添上,此文雖未以“罪己”冠名,然天下人讀到此處,當知皇帝推心置腹,深深追悔自己往日的過失,因而下詔罪己! 李隆基雖老來怠政昏庸,其畢竟為睿智的本性,經(jīng)歷此大難,方能以清醒的眼光再觀往事。那日行到咸陽望賢宮之時,老者郭從謹向李隆基進言一番,對李隆基震動很大。此后再經(jīng)馬嵬之變及與太子分離,李隆基一路上細細默想,方有了罪己的想法。 李隆基在制文中還對天下大勢進行了一番部署。以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領(lǐng)朔方、河?xùn)|、河北、平盧節(jié)度使,讓其南收洛陽、長安,擔負平叛的重任。 制文中還構(gòu)筑了對安祿山的包圍圈,以永王李璘為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jié)度使;以盛王李琦為廣陵大都督,領(lǐng)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等路節(jié)度使;以豐王李珙為武威都督,領(lǐng)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路節(jié)度使。 縱觀此制文,李隆基先追悔罪己,繼而以李亨為兵馬元帥,諸皇子分路協(xié)助致力平叛,其眼光部署皆為上乘。惜李亨已在靈武自立為皇帝,則此文就與李亨有沖突之嫌了。 七月二十九日,李隆基一行抵達目的地成都。他們自六月十三日離開長安,至今整整四十六天;出發(fā)時五千余人,如今到者僅一千三百余人。 崔圓將李隆基奉入事先準備好的行宮。該行宮此前系原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的使院,其院宇華麗、竹樹茂美,實為盛景之地。李隆基一路上顛沛流離,或饑或寒,如此乍入行宮再處錦繡叢中,竟然有了恍如隔世之感。 李隆基的皇帝生涯,又在成都延續(xù)了十四日。其間他先頒大赦令,重申普安郡時所提出的平叛措施,書中寫道:“朕用巡巴蜀,問勵師徒,命太子北略朔方,諸王分守重鎮(zhèn),合其兵勢,以定中原?!逼溥€提出了對待叛亂脅從官員的新策,明確指出“安祿山脅從官,有能改過自新,背逆歸順,并原其罪,優(yōu)與官賞”,以圖分化安祿山的勢力。 李亨在靈武稱帝之后,當即派出使者前往成都,要將自己即皇帝位的訊息奏知李隆基。使者自靈武出發(fā)之時,李隆基尚在普安郡,此后他們又同時向成都進發(fā),其間就隔有十余日的路程。李隆基進入成都行宮的第十四天,靈武使者方才進入成都請求覲見。 李隆基現(xiàn)在偏安成都,早將平叛大計交予諸子,現(xiàn)在李亨來使,他明白朔方在抗擊叛軍中的地位,心中渴望知道朔方的近況,就急令使者入室稟報。 使者入室后,例先行叩拜之禮,李隆基令其平身,使者手捧一書呈于李隆基,口中說道:“上皇天帝,此為皇帝陛下所奉上表,請予御覽?!?/br> 李隆基大惑不解,轉(zhuǎn)視高力士道:“嗯。朕如何成了上皇天帝?皇帝陛下又是何人?” 那使者躬身說道:“皇帝陛下已于七月十三日于靈武即皇帝位,并改元為至德元年。皇帝陛下書中所述甚詳,上皇天帝閱之可知?!?/br> 李隆基此時方知李亨已即皇帝位,其心中鼓蕩,臉上顏色不免古怪,遂展表閱覽。他將書仔細看了一遍,許久未語,最后緩緩說道:“哦,原來是亨兒尊朕為‘上皇天帝’?!?/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