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章
“公子先進(jìn)屋歇歇,我們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了酒rou,今天公子平安歸來,我們一至認(rèn)為應(yīng)該為公子補上冬至缺席的餃子,也好祛一祛從張府帶回來的晦氣?!?/br> 于吉一邊“假惺惺”的抹著眼淚,一邊笑中帶淚的擠到前面來對吳良說道。 “老童子,你能先別裝了么?” 楊萬里立刻拆穿了于吉,“明明是你那日吃過公子為咱們準(zhǔn)備的餃子之后食髓知味,不知道饞了多久,如今出去買酒買rou的是我,剁餡和面的是兄弟們,包餃子的是白姑娘、甄姑娘與諸葛亮,你倒搶著借此表起忠心來了,你還要不要面皮?” “老夫也曾前去包餃子,是你們嫌老夫包的不好,不教老夫動手!” 于吉立刻梗著脖子爭辯道。 “你包的餃子一煮就露,若是教你包了,今天公子恐怕就只能喝羊rou面皮湯了,這能怪我們不教你上手么?” 楊萬里叱鼻鄙視。 “那也不能說老夫沒有心意……” 于吉的氣勢總算弱了一些。 “好了好了?!?/br> 吳良終于站出來做了和事老,正色對白菁菁說道,“菁菁,有個重要消息需要盡快使用飛奴傳回陳留,稍后我寫出幾個條子交給你?!?/br> “嗯?!?/br> 白菁菁點了點頭,卻不知為何有些埋怨的瞅了他一眼,同時臉上浮現(xiàn)出一抹嬌羞的紅暈。 這是什么反應(yīng)? 吳良一愣,接著立刻便想到了什么,回頭又看向甄宓問道:“你那狐仆的尾巴已經(jīng)用了‘汗青’治療?” “用過了,有問題么?” 甄宓挺了挺胸道。 果然。 甄宓已經(jīng)對白菁菁說了吳良在夢境中告訴她的“暗語”,因此白菁菁才會如此表現(xiàn),畢竟那怎么說也是白菁菁的私密之事…… 與此同時。 吳良亦是不由想起了甄宓親口告訴他的秘事——那位于丹田處的梅花狀的紅色印記,倒真想見識一下。 “沒問題。” 吳良搖了搖頭,又道,“這些甲骨文獻(xiàn)的契文只有你看得懂,釋義事宜便只能交給你了,稍后沒事的時候來我房里。” “尸解法”就不說了,看到左慈的情況,吳良雖留下了兕頭骨,對其卻并無特別的想法。 他更感興趣的依舊是覬覦已久的“房中之術(shù)”,就是不知道這玩意兒需不需要似其他巫術(shù)一般需要機緣與天賦才能傳承,還是看過內(nèi)容之后掌握一些技巧即可。 接著吳良又看向了圍攏在一旁的瓬人軍骨干,正色說道:“諸位隨我來,不日我們便將返程,需提前規(guī)劃一下返程路線?!?/br> 于是一行人一同跟他進(jìn)了客堂。 楊萬里一邊取出提前準(zhǔn)備好的地圖鋪在了吳良面前,一邊報告道:“公子,近日我在城內(nèi)探聽到了一些消息,據(jù)說袁本初攻伐曹使君的意圖已經(jīng)越來越明顯,如今他正在鄴城集結(jié)人馬收集糧草,外界皆傳他麾下已有三十萬精兵強將,而冀州與兗州交界處,亦是出現(xiàn)了兩軍對峙的情況,穿越邊境的風(fēng)險比以往大了許多……因此我以為,我們?nèi)羰墙诖蛩惴党?,?yīng)當(dāng)盡量避開冀州。” “嗯?!?/br> 吳良微微頷首,卻忽然問了一個不相干的問題,“幽州的公孫瓚可有什么消息?” “這……倒并未聽說公孫瓚的消息?!?/br> 楊萬里搖頭說道。 “公孫瓚不滅,袁本初要攻打兗州便有后顧之憂,便絕不可能傾盡全力?!?/br> 吳良沉吟著說道,目光卻又已經(jīng)落在司隸部的那片區(qū)域,而后指著其中的一個城鎮(zhèn)說道,“所以我打算先去這個地方,然后再從西面返回陳留?!?/br> “安邑?” 眾人都湊過來,總算看清了吳良所指的地方。 “如今獻(xiàn)帝就在安邑,我教菁菁使用飛奴一是要將這個消息傳給曹使君,屆時使君必定派兵前來迎接獻(xiàn)帝,我們便可與使君一同返回陳留?!?/br> 吳良胸有成竹的說道,“你們肯定都沒見過天子長什么樣子吧?到時候咱們也見識見識,看看這高高在上的天子與我們相比究竟有何不同?!?/br> 第六百一十九章 一點都不科學(xué)! 吳良一提這個,瓬人軍眾人頓時便來了精神。 “有生之年……老朽竟還有機會面見天家?” 于吉看起來非但有些激動,激動中還帶了些許的緊張。 他的叫法才是對的,其實在東漢時期,人們對皇帝的稱呼就是“天家”而并非“天子”,不過吳良要說“天子”,大家伙也都知道什么意思。 而在這個時代,有機會面見天子便已經(jīng)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若是再能夠與天子說上幾句話,便足以供整個家族前前后后幾代人吹逼,甚至還能夠借此牟取許多尋常老百姓無法企及的福利。 “老童子,你還敢見天家?你該不會如此健忘吧,那令漢室天下大亂的黃巾賊,與你可是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guān)系,若是天家知道此事,只怕巴不得要將你碎尸萬段哩。” 楊萬里立刻習(xí)慣性的給了于吉當(dāng)頭一棒,好叫他稍微清醒一點。 “此事如何能怪到老夫身上?” 于吉面色一滯,有些心虛的為自己辯駁道,“那《太平清領(lǐng)書》不過是老夫偶然所得,見書中內(nèi)容博大,既可修身養(yǎng)性,又可引人向善,因此老夫才將那古籍傳播于世,誰知竟被張角利用作亂,最終攪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這一切皆是張角蠱惑人心,與老夫又有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