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那些地方官和鄉(xiāng)紳見狀,心疼錢包的同時又暗暗僥幸。 幸虧大家沒有因為錢而和這位爺斗。 還真是陛下的旨意。 也是暗暗驚心,這一次的災(zāi)情,其實就這個縣而已,牽涉不廣,沒想到陛下竟然連一個小小的縣都要躬親處理。 處理了這件事,黃昏繼續(xù)南下。 這一日剛走到一個小鎮(zhèn),吃飯的時候,發(fā)現(xiàn)門口圍了一群人,走進(jìn)去一看,是個賣身葬父的小女孩——也是沒誰了。 小說里就是這樣的,然后主人翁幫了小女孩的忙,然后小女孩就以身相許…… 嗯,想美了。 黃昏做不出這種事,觀察了一陣,發(fā)現(xiàn)小女孩似乎有些羞恥,低頭不發(fā)一言,也不知道從哪里借來的紙和筆,倒是寫了一手好字。 對許吟道:“去幫她一下吧?!?/br> 自己還是不出面了。 下葬這件事,不是說隨隨便便挖個坑,很多時候,是買不起棺材,又因為沒有地方下葬,因為土地都是地主的。 不過這個賣身葬父的小女孩確實買不起棺材。 也沒地方下葬。 本來就是徐州那邊逃荒的人,人生地不熟,唯一的親人死了后,十三四歲的小女孩哪能應(yīng)對這些突發(fā)事情,只能賣身葬父了。 一則盡孝,二則自己也有求生之路。 小半天后,許吟歸來。 黃昏訝然不解,“你怎的把她也帶回來了?” 賣身葬父的小女孩跟在許吟身后。 悲戚的神情之外,頗為恬淡,別看年紀(jì)尚小,襤褸衣衫和滿臉泥污之下,竟很有些大家閨秀的氣質(zhì),不像是貧苦人家。 許吟樂道:“徐州那邊旱災(zāi),她娘已死,如今父親又沒了,再無依靠,我看她也是挺聰慧的,讀過書的樣子,反正你那府邸里也不差一個丫鬟吃飯,把她帶回應(yīng)天罷。” 話里有話。 意思就是說,這個小女孩是出身詩書人家。 黃昏翻了個白眼。 得。 這點面子還是要給許吟的,蹲下身,看著小女孩,“叫什么?” 女孩弱弱的道:“%@#¥?!?/br> 又補(bǔ)充道:“…%¥#?!?/br> 黃昏:“……” 聽不懂。 許吟笑道:“紅橋,他不懂福州話,你說官話罷?!?/br> 又對黃昏道:“她是福建福州人士?!?/br> 小女孩又輕聲道:“我叫張紅橋,這個名字是我自己取的,因為我家就在福州城外的紅橋西側(cè),真名叫張秀芬?!?/br> 確實是讀書人的做派。 黃昏訝然,“讀書人家?” 張紅橋點點頭。 黃昏不解,“福州人,怎的跑這來了?” 許吟嘆道:“梅殷叛亂之后,在泉州府擁朱文圭為帝,張紅橋父親見狀,猜到福建那邊可能要大亂,所以帶著女兒來徐州這邊投親,哪料到又遇災(zāi)情,于是想回福州,不幸在路上染病?!?/br> 黃昏嘆了口氣,摸了摸小女孩的腦袋,起身,板著臉道:“世間從來不會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你已盡孝,如今為了生計,要到我府邸去當(dāng)丫鬟,但我不養(yǎng)沒用的人,所以你要記著一件事,人要想得到什么,就要付出同等的努力,又須記得一事,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br> 張紅橋立即福了一福,依然寵辱不驚,出口頗為驚艷:“我知曉的,今時輕薄無自強(qiáng),便是他日人前冷暖扎心時?!?/br> 從福州到徐州,小女孩已經(jīng)見慣了人情冷暖,如今黃昏對她說的這番話,她深有感悟。 黃昏頗為吃驚。 這女孩子有點才情啊。 許吟將黃昏拉到一邊,“說這狠話作甚,你又不是養(yǎng)不起一個閑雜丫鬟?!?/br> 黃昏沒吱聲。 有些事不好說,像張紅橋這樣遭遇的人,若是發(fā)現(xiàn)可以不勞而獲,輕易就進(jìn)入大戶人家,沒準(zhǔn)就真的混吃等死成了個無用之人。 一旁的緋春只是狠狠的啐了一口。 小姐,快看看姑爺?shù)淖炷槨?/br> 說那么多大義凜然的話,都是虛偽的,肯定是看上了張紅橋——雖然一身破舊,臉蛋也臟兮兮的,但緋春還是很訝然。 這小女孩五官不算特別精美,但這談吐和氣質(zhì),真心讓人驚艷。 可惜一般人么有慧眼。 要不然這么一姑娘,十三四歲了,買回去養(yǎng)一兩年,就可以成婚,絕對是一筆大賺的買賣,沒想到讓姑爺撿了個便宜。 第271章 明仁宗的面子,我不給又怎樣? 繼續(xù)南下,用句矯情的話說,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倒是有一些趣事。 車馬顛簸。 許吟和于彥良擔(dān)任馬夫,黃昏、緋春和張紅橋坐在馬車?yán)?,緋春無所事事,拿了具古琴有意沒意的撥弄,跟了徐妙錦這許多年,也會一點。 這個一點是謙虛的說辭。 黃昏則拿著書看,要準(zhǔn)備今年的秋闈,所以看的全是些四書五經(jīng)相關(guān)的“狀元秘籍”,但有不解之處,一一點墨,等回到應(yīng)天,找高賢寧釋惑。 叔父黃觀和徐輝祖一起,受朱高煦的池魚之殃,本來是要北上支援朱棣,因為朱棣班師,于是重回福建安定當(dāng)?shù)鼐謩荨?/br> 估摸著最后會在福建出仕。 這一點黃昏不急。 黃觀的出仕,必須要他的真心實意,否則尸位素餐,白瞎了六首第一的三元狀元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