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朱棣也愣住,扯起了嘴角。 等下來幾日,朱棣先是獎賞平安南的功臣,其中張輔被封為英國公,賜鐵劵,好在是朱棣賜的,所以張輔并不擔(dān)心這鐵劵成了催命符。 而已經(jīng)提前返回云南的沐晟,被封為黔國公,沒賜鐵劵。 這就看得出差距了。 也不怪朱棣對沐晟有提防之心,你大勝歸來在應(yīng)天待了幾日,明明能猜到朱棣要回來,你卻在朱棣回來之前先回了云南。 說難聽點,是有點做賊心虛。 當(dāng)然,朱棣也明白,沐晟盡快趕回云南,也許并不是這些私心,是云南毗鄰的邊境小國,確實不安生,沐晟不坐鎮(zhèn)云南,別說沐晟心里沒安穩(wěn),就是朱棣也覺得不安穩(wěn)。 八百大甸的事情過去并不久。 有沐晟坐鎮(zhèn)云南,毗鄰邦國跳不起來。 跳? 那就打斷腿! 其后,朱棣宴請得勝歸來的張輔等將軍,并當(dāng)場口諭,讓張輔總領(lǐng)交趾駐兵之事,并留將軍李彬率兵長駐交趾。 這沒什么。 但第二天,關(guān)于交趾三司官員任命的旨意出來之后,朝堂驟起掀然大波。 誰都沒想到,交趾布政使竟然是那個人。 高賢寧。 高賢寧之前并沒有正兒八經(jīng)出仕過,也無功名在身,不過古代做官有個捷徑:名望。 像高賢寧這種大才,只需要有人舉薦,一樣可以出仕。 也就罷了。 畢竟陛下靖難登基之后,就曾“找到”高賢寧讓他出仕,被高賢寧拒絕,連紀(jì)綱都沒說動,不知道后來怎么回事,留在了應(yīng)天,和黃昏頗為親近。 現(xiàn)在過了幾年,高賢寧心思轉(zhuǎn)變后,愿意出仕不難理解。 眾人無法理解的是,陛下竟然讓他直接出任交趾布政使。 承宣布政使,從二品,掌管一省的財政、民政。 正兒八經(jīng)的封疆大吏。 一個本是白身的讀書人,倏然之間,不知道怎么回事,打敗了六部眾多的侍郎,一躍成為朝堂二品大臣,這很不合理。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 陛下干的不合理的事情少了? 安南是不征十五國之一,然而陛下一番籌謀,安南不就變成了大明疆域之內(nèi)的交趾行政省。 太監(jiān)監(jiān)軍,這事不合理,但陛下貌似登基之后就一直這么干。 亦失哈和鄭和兩人,地位低了? 但那些事情就不說了,亦失哈在奴兒干那邊干得風(fēng)生水起,鄭和率領(lǐng)無敵艦隊在西洋途中,交趾納入大明版圖,都是好事。 但你讓高賢寧擔(dān)任交趾布政使,這就相當(dāng)于把大家都可以分享的蛋糕,變成了陛下和黃昏兩個人獨享的碗中rou。 朝野豈不沸騰。 反對聲最強烈的,當(dāng)屬太子和漢王、趙王。 漢王和趙王的反對,朱棣在意料之中。 但他真心沒料到,反對態(tài)度最堅決的竟然是他以為會大力贊成的太子,所以朱高熾看著跪在自己面前的太子,真心迷惑了。 朱高熾跪了個滿頭大汗,悄悄抬眼看了一眼父皇,發(fā)現(xiàn)父皇還在神游天外,于是忍不住重復(fù)了一遍剛才的話:“兒臣懇請父皇收回任命高賢寧為交趾布政使的成命!” 朱棣倏然醒悟,看了一眼太子,不解的道:“太子你為何要反對?” 也是喟嘆。 朝堂之上,果然沒有朋友,只有利益。 不用想,黃昏用高賢寧這一著棋,估計在某些方面觸及到太子的利益了,想來也是,支持太子的都是文臣,而交趾布政使注定也會是一位文臣。 估摸著太子是想讓他的人去交趾。 第556章 為天下億萬百姓保一個平安! 朱高熾抬首,“父皇,滿朝臣工都在反對此事??!” 這很直白。 而且僭越。 你這是在說滿堂臣子懷疑朱棣的圣意,往大了說,你這是在諷刺當(dāng)今天子是庸君——被滿朝臣子反對的政令,豈是明政。 朱棣果然大怒,倒不是怒朱高熾話里的意思,他早就意料到了這種局面。 他是怒朱高熾的用意! 滿朝臣工? 老子總算知道你這個太子跳得最歡的原因了,感情是要借機拉攏朝臣,好為你登基做準(zhǔn)備是吧,你是想當(dāng)唐太宗么! 等等—— 朱棣猛然想到一個可能,難道這是黃昏和太子的謀略。 在讓高賢寧出任交趾布政使這件事上,自己其實還是有很多顧略,而黃昏來努力說服之后,滿朝臣工一反對,太子再起表率作用,萬一自己真的改了這個成命,太子便可得人望! 這就是太子和黃昏的目的。 至于高賢寧能否當(dāng)上交趾布政使,恐怕黃昏并不是很在意,至少當(dāng)下不是很在意,因為就算沒有高賢寧,去擔(dān)任交趾布政使的也會是文臣,而文臣支持太子,太子如果和黃昏是一路貨色,那誰去交趾都一樣,反正黃昏都是獲益者。 深呼吸一口氣,將怒意壓下。 心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朱棣的素養(yǎng)層次自然更高。 淡然道:“他們反對,朕能理解,畢竟高賢寧之前是白身一個,還寫過《周公輔成王論》,讓朕很是難堪,但正是如此,才要起用高賢寧,告訴天下,朕的靖難登基是正確的,不見最初反對朕的高賢寧都?xì)w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