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3章
有些時候,致仕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黃昏笑了,“先謝了?!?/br> …… …… 朱瞻基還是沒有選擇親自去見朱棣,寫了封密信,著人快馬加鞭,用最快的方式將他對寧德事件的處理方式匯報給朱棣。 而朱棣此刻已經(jīng)在前往順天的路上。 接到太孫密信后,朱棣敏銳的將左右退下,只留下馬鎏在一旁侍候。 看完信后陷入沉思。 朱棣以為,朱瞻基過去后,大概率也會立即調(diào)兵,將寧德那邊的建文舊勢力清掃一空,直到朱瞻基來信,朱棣才明白這事情沒那么簡單。 確實,孫兒考慮的很周到。 自己靖難登基,本來就有那么一點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朱允炆的行蹤是朱棣這些年難以釋懷的心病,生要見人活要見尸。 最好的結局就是朱允炆悄悄的死在無人知曉的地方。 這樣后人就會認為朱允炆在奉天殿大火中身亡了。 那是他自殺。 我朱棣只是靖難清除他身邊的jian臣,可沒有對自己的親侄兒下手,后人也不會因此對自己有什么貶損形象。 但現(xiàn)在問題來了。 允炆給自己出了個難題,他要是真的破釜沉舟弄個魚死網(wǎng)破,固然不影響生死結局,但自己會在歷史上留下李二那樣的名聲。 唐太宗李世民,何等的英武,然而玄武門親自射殺李建成,一樣讓后人非議。 朱棣不想這樣。 他還是當初的心思,婊子當了,牌坊還是得立起來。 而根據(jù)太孫朱瞻基的分析,如果這件事來硬的,確實存在著朱允炆被自己派兵殺戮的消息走漏到民間的可能。 還是得讓朱允炆自己去見太祖。 而且還得讓他下旨意,安撫好追隨他的人,不讓那些人搞事。 也就是說…… 給朱允炆一個保證,保證不殺那一萬多忠義之士,然而這一萬多人及其家眷怎么處理? 思來想去,朱棣覺得朱瞻基信中提及的那個建議不錯。 福廣那邊出現(xiàn)了在海外還有一個嶄新陸地的流言——這個消息其實朱棣已經(jīng)知道了,錦衣衛(wèi)遍布全國,這么重要的消息朱棣怎么可能會忽略。 想到這里,朱棣忽然發(fā)覺,就把這一萬多忠義之士及其家眷全部流放到那些地方去,貌似是最能讓朱允炆相信的cao作了。 朱棣心中忽然一動,黃昏是不是早就知道了這個消息,所以他一直在圖謀的就是那片還沒有開化的土地? 既然這樣…… 那就讓黃昏來cao作此事。 朱棣立即對馬鎏道:“磨墨?!?/br> 要給黃昏寫一封密信,讓他去幫助朱瞻基把這個事情的尾巴給收拾干凈——這個事情不能拖,越早解決越安心。 得益于大明官道的修建,現(xiàn)在消息的傳遞比以前提升了很多。 所以十余天后,朱棣剛到順天運籌帷幄調(diào)兵遣將,率領大軍去了奴兒干,然后繼續(xù)永樂十七年未完成的戰(zhàn)事時,黃昏的密信也追到了奴兒干。 朱棣看后,猶豫了很久。 因為他一旦同意此事,那么就意味著,同意了黃昏去海外開辟一個新國度的大戰(zhàn)略,也就意味著,后期黃昏會從大明帶走大量的人口、人才和金銀。 而這其實是朱棣很難接受的。 雖然之前已經(jīng)想通了,把黃昏栓在大明對彼此都不友好,但事情在真正要起頭的時候,朱棣哪怕再果斷,這種牽扯到國家未來的事情,他還是要繼續(xù)再斟酌。 但事情關系朱允炆,此事朱棣也怕夜長夢多。 在輾轉難眠幾天后,在他的前鋒大軍第一次和女真大軍遭遇上,打了一場漂亮的全殲戰(zhàn)后,在朱棣第一次親眼目睹機槍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的絕對優(yōu)勢后,朱棣倏然想到了一個可能。 還敢把黃昏留在大明? 老實說,現(xiàn)在朱棣不愿意殺黃昏,因為誰也不知道,黃昏下一步會給大明帶來什么驚喜。 不能殺。 留在大明,那么君臣之間必有一戰(zhàn),而時代軍工能研發(fā)出機槍這種顛覆以往戰(zhàn)爭模式的神器,鬼知道還沒有比機槍更強的火器被黃昏藏拙掖著。 君臣之間最后一戰(zhàn),如果黃昏豁出去了,大家魚死網(wǎng)破,朱棣雖然也有信心覆滅黃昏的勢力,但大明好不容易打造出來的盛世風光,必然遭受重創(chuàng)。 與其這樣…… 還不如讓黃昏去遙遠的海外建立一個無法威脅到大明的國度。 而且黃昏建立的國度,也是中華文明,按照于謙和黃昏的說法,這個兩極世界,就是大明和黃昏建立國度統(tǒng)治整個世界的開端。 所以朱棣親眼目睹了機槍在戰(zhàn)場上的威力后,沒有任何猶豫,立即寫信去往廣州,讓黃昏負責福建寧德的事情。 同時下了旨意給工部和兵部,讓其配合——黃昏要想去海外,僅靠時代集團的那些船遠遠不夠,也就是說,黃昏還需要從工部和兵部購買鄭和下西洋用過的寶船。 朱棣現(xiàn)在只有一個想法了:大明妖臣趕緊滾蛋,越早滾蛋越好。 女真老子自己打。 朝鮮請歸后,日本老子也自己去打。 免得你小子又給老子折騰出花樣來。 第1339章 永樂大帝也急了 不過下了旨意后,朱棣看著營帳遠方,有點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