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我有九個仙風(fēng)道骨的師兄、空間之宮婢有喜、民國寡婦養(yǎng)娃日常、如意街、冰火破壞神、強勢相公乖夫郎、八零女配養(yǎng)娃日常、花似煙情柳似心、萬界淘寶商、撲倒(高h(yuǎn),系統(tǒng),小短篇腦洞)
唐時忽然有些神經(jīng)質(zhì)起來,其余人還在驚異這圖案的時候,他已經(jīng)走到了角落邊上,將那些遮擋圖案的雜物全部掃開。 東北角,空白的石板;西北角,空白的石板;西南角,空白的石板;終于到了——東南角。 唐時走過去,將角落里堆積著的朽木掃開,便看到了東南角的圖案—— 一本攤開的書,一只筆頭向下直立在書中縫上方的筆,那攤開的書給人一種無邊厚重的感覺,而筆卻像是一把劍一樣銳氣逼人! 蟲二寶鑒,風(fēng)月神筆。 他怎么可能認(rèn)不出? 然而就是在他站在這里的一瞬間,他背后那佛堂最中間的圖案,卻已經(jīng)開始劇烈地旋轉(zhuǎn)了起來。所有人下意識地直接就往外面退閃開去,只有是非一瞬間看向了唐時,卻瞬移到了他身邊,抓住他想要讓他避走,然而唐時走不動! 他目光似乎牢牢被這角落里小小的圖案所吸引,腳像是生了根一樣,凝在地上了。 那圖案上快速地閃過了幾行字,即便是利光刺眼,他也不愿意撤開。 是非拉著他想走,卻被唐時回手握住了手掌。 在這一片光芒的漩渦之中,唐時回過頭來,漆黑的雙眼里似乎不帶有任何的感情,只道:“慈悲心度慈悲人。我不慈悲,何苦度我?” 是非收不回自己手,卻知道此刻的唐時不正常,他一字不言,卻就著被唐時握住的那一只手一掐印訣,一指帶著金光,點在了唐時眉心之上。 唐時那兩眼立刻失去了光彩,卻被整個佛堂中心蔓延過來的漩渦一起吞噬進(jìn)去。 避之不及的是非,也只能跟著進(jìn)去了。 這一座廟宇,轉(zhuǎn)瞬之間被這漩渦吞噬,消失了個無影無蹤,而外面的世界也跟著變化了。 廟宇之中這圖案的旋轉(zhuǎn),就像是開啟了一個機關(guān)一樣,旋轉(zhuǎn)一下,世外桃源境便消失了,外面的所有人立刻被強力推到了四面八方,周圍的群山之中。 桃源村所在的位置變成了巨大的湖泊,周圍群山環(huán)繞,完全看不出還有過人煙。 十來個人失散,少有人挨在一起。 于是一場獨立的探險,便開始了。這所謂的世外桃源,才開始展現(xiàn)出它真正的模樣。 世外桃源境之所以能被這樣重視,必然是有其價值——大荒十二閣情報出錯的可能太低。之前唐時他們沒遇到各種各樣的寶藏,多半還是因為沒有觸發(fā)合適的機關(guān)。 而唐時,在醒過來的時候,看到了很熟悉的一片海藍(lán)色。 他打了個呵欠,有些記不清剛才的事情了,只覺得之前應(yīng)該是有一陣奇怪的神念進(jìn)入了自己的腦海之中,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說出了一句話。 地上很硬,唐時坐起來才發(fā)現(xiàn),這里應(yīng)該又是四方臺內(nèi)了。 四面八方都是藍(lán)色的背景,是非正站在其中一面墻前,看著那里面的圖像。 外面似乎是之前的桃源村,水幕一樣的鏡面,將外面的情況全部折射了進(jìn)來。 一片鏡湖,倒映著高遠(yuǎn)而荒蕪的天空,桃源村消失了個無影無蹤,這世外桃源境,似乎也只有從湖泊周圍的那些桃林才能看出一二了。 湖中心有一座小島,島上開遍桃花,卻沒有一個人。 此刻這世外桃源境之中還有十二個人,唐時跟是非在里面,卻能將外面十個人的情況看個清楚。 墻壁上,清楚地顯示著眾人的方位。 洛遠(yuǎn)蒼在一處充滿瘴氣的山谷之中,山谷的深處有隱約的紫光;夏妄則是在山道的中間,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很難繼續(xù)往上走;孔翎現(xiàn)在被困在了一個籠子里,像是獵人的籠子,她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地露出了她孔雀的本體…… 杜霜天興許是最輕松的一個,他站在那平靜的湖水旁邊。 很顯然 ,因為方才的意外,他們被分散了。 而唐時跟是非,卻落到了一個更加奇怪的境地之中。 “嘶……” 唐時剛剛站起來,便感覺到自己眉心疼,他抬手一抹,卻有一抹鮮血透出來。他頓時皺眉,方才被忘記的場景忽然又起來,那個時候的自己就像是中邪了一樣。 刻畫在角落里的那個圖案對唐時的沖擊太大了,可他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那樣問是非。 那個時候的狀態(tài),真的只能用中邪來形容。 是非還背對著他,看了看周圍的圖案,才隨意一低頭,于是像是順著他心意一樣,這空間之中忽然出現(xiàn)了一條長道,通向未知的地方。 唐時看了一愣,這又是什么本事? 不知道盡頭是什么—— 他無意識之間,想起了以前看到過的通向各個地方的空間通道,還是被封鎖著的。 然而剛剛這樣一想,眼前的場景便驟然一變,是非那一條通道的盡頭忽然就亮了起來,出現(xiàn)了唐時之前所想的那些東西。 是非扭頭,忽然看了他一眼,道:“我需要的不是這些,心無雜念,無悲無喜,什么也別想?!?/br> 唐時還沒鬧明白,只覺得他這話很奇怪。 為什么什么都不要想? 唐時想的事情多了去了,他還沒鬧明白那五柳先生的事情,雖然猜了個…… “……” 唐時忽然真的什么也不敢想了。 他看到之前那出現(xiàn)了空間通道的前方,忽然變成了唐時在廟宇后面看到的立雪亭。一名身穿短褐的漁人,將繩子纏繞在了五柳先生的脖子上,然后把他掛了起來。而后這漁人,彎腰從地上撿起那掉落了的斗笠,戴在了自己的頭上,若無其事地離開了。 原來是非說不讓自己想,是這個原因。 他醒來得比較遲,興許是非已經(jīng)在他昏迷渾渾噩噩的這段時間里,掌握了全新的技能。 可是人的大腦是永遠(yuǎn)都在活動的,要控制自己的思想如何困難? 是非是佛修,向來心志堅定,興許能保持心境的平和,保持著一種想法,直到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可對于唐時來說,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唐時與佛修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很能放得下,可是放不下的東西太多。 這樣的矛盾,讓唐時以佛法修魔心,卻還能兩者都不偏向,于是還是道修。 想想方才,是非竟然能準(zhǔn)確地讓前面出現(xiàn)一條不知道通向何處的通道…… 唯有專一。 唐時腦子里亂糟糟的想法一團,眼前的這四方臺之中的空間,就像是一面鏡子能映射出所有人的內(nèi)心來。 隨著他想法的變換,周圍的場景也在一直轉(zhuǎn)換。 是非看著那一直變換著的東西,一抿唇,道:“靜心?!?/br> 唐時沒忍住吐槽了他:“你是和尚,當(dāng)然能靜心。” 可唐時不是和尚啊,他現(xiàn)在還要想美女呢,活色生香的美女,天材地寶,心底那最深處的渴望,實力,榮耀,暢快,缺一不可,還想知道自己的命運,對未來充滿一種期待—— 然后唐時就看到了,眼前出現(xiàn)了靈樞大陸的地圖,而后視角逐漸地提高,拉遠(yuǎn)到了上空,而后微縮成了一顆星辰,外面還有帽子圈一樣的小荒十八境…… 唐時看得越來越遠(yuǎn),甚至已經(jīng)能夠看到周圍的行星,宇宙浩瀚,星漢燦爛…… 漆黑的夜空之中,明的和暗的,交錯在一起,交織成一副壯麗的星圖。 行星與行星之間,拉出一條條金色的光絲,可樞隱星沒有——唐時已經(jīng)屏住了呼吸,可是下一刻卻被是非的手掌遮住了眼睛。 一切燦爛的景象都消失了,眼前一下黑暗了。 “你干什么——” 正看到關(guān)鍵的地方,那光絲,代表的是星橋吧? 伸手遮了他眼睛的是非,唇角微微地彎起來,抬眼看向壁面上的場景,只道:“你若不靜心,會壞事?!?/br> “你要找什么?”說是非來這里沒有目的,唐時不信。 是非的確是佛修,他甚至還是原來的那個是非,從來不曾改變,只是壓在他肩上的東西多了,不為人知的地方也就多了起來。 是非只道:“第二把鑰匙?!?/br> 小自在天手里握有兩個小荒境,現(xiàn)在卻只有世外桃源境的鑰匙,對小自在天來說,這是一件很不利的事情。 在大荒建閣,自然是最好的選擇,可若是此事不成,也得留一條后路。 這個時候,小荒境便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是非即便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整個小自在天作打算。 正所謂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唐時聽了沉默,隨即又大笑,“你不封住我識海,我還會胡思亂想的。” 是非便道:“你同我說話,便不會亂想了?!?/br> 通道重新出現(xiàn),是非專注地往前走,唐時卻問道:“你同我說話,不會分散注意力嗎?” 是非沒說話。 唐時跟著他走,不過還是被他蒙著眼睛。 虛空之中出現(xiàn)的道路很長,是非一直往前走。 唐時問道:“你們和尚為什么喜歡持戒?一直覺得……小自在天的存在,很奇怪?!?/br> 是非道:“苦難掙扎,佛法大乘。禪宗修心,持戒修身?!?/br>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唐時立刻反駁了他——其實在這樣快速反駁的時候,唐時的確是什么也沒有想的,幾乎是瞬間便已經(jīng)進(jìn)入了一種辯道的境界之中。 小自在天上,是非曾與無數(shù)人辯過佛法,唐時這一點分明是強詞奪理。 “正如你所言,心不平,所以持戒;行不直,所以修禪。佛經(jīng)言:菩提只向心見,何勞向什求玄?眾生本性般若之智,塵俗掩之。只須勤拂拭——” 是非前一半,直接承認(rèn)了自己“心不平而行不直”,算是順?biāo)浦郏茣r乍一聽只覺得是非無恥,可想想又覺得這樣的坦然難能可貴。只是聽到后面,卻幾乎要大笑三聲了。 他道:“我唐時乃是俗人之中的俗人,可我卻聽過這樣的兩首偈子——有一僧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另一僧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是非腳步忽然停住,感覺到自己掌下,唐時眨了眨眼,那睫毛蹭到他掌心,有些知覺。 “不知道是非法師覺得,這二僧,何人更高明?”唐時這話,問得挑釁了。 只是是非的回答,卻有些出乎他意料:“這兩首偈語,當(dāng)是針鋒相對而作,見解固高,卻落下乘?!?/br> 唐時無言,臥槽,竟然避而不答!無恥! 他張嘴想要諷刺,可回頭一想,當(dāng)真是這個理。 作這兩首偈子的僧人,后來分別到了南北佛門之中,何嘗不是針鋒相對? 唐時想了一陣,只能笑了:“你最俗,也最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