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183.太學學士
鄭深回京幾天后,便開始張羅恢復太學,太學名義校長是英明神武的大漢建世皇帝陛下,執(zhí)行副校長是尚書令鄭深,朝中的博士和一些請來的著名學者負責教授。 太學是國家的最高學府,向來是朝廷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場所,有漢以來,出身太學的官員數(shù)不勝數(shù),一個朝廷官員,要是沒有過太學的學習經(jīng)歷,簡直有點說不出口。 故此,太學一出,立即引起貴族豪強的興趣,大家都意識到,躋身于新朝廷官員階層的機會來了。 但是一見到太學的入學條件,很多人都睜大了眼睛,不敢相信。 原本太學的入學條件是由朝廷規(guī)定,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子弟,或者是郡縣推薦的賢良才能入學,入學之后一應(yīng)學雜費都由官府供給,學生只需要負擔自己的生活費即可。 可這次太學的入學居然沒有條件,即不需推薦,不用選拔。只有一條硬性要求,那就是每個太學生要自己負擔學雜費,交納錢糧。 每個太學學生,入學時都需要交糧兩百石,這是新生的入校費,除此之外,還需要每半年為一學期,每學期交一次學費,學費為錢十萬,糧二十石。 這個招生條件一出來,一片嘩然,關(guān)中士人都覺得將培養(yǎng)國家人才與錢糧赤裸裸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讓人感覺太不舒服了。 可是等到見到隨旨而來的一篇文才斐然,氣勢懾人的《太學招生賦》,便全都默然了。 這篇賦由當代賦學大家,博士馮衍所做,他先是盛贊了當今皇帝的德行,說他愛民如子,求賢若渴,親自指示要興太學、郡學,為國家陪養(yǎng)后備人才。之后又旁征博引,懷古思今,講述了國家教書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勵學子要積極入太學,多長本事,為將來的國家建設(shè)出力。 馮衍還專門就學費之事寫了大段的文字,開頭便是引用了論語里的話:“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說明作為圣人的孔子從來都是收學費的,官辦的太學當然也需要費用。當今皇帝陛下免了天下的稅賦,但依舊保護你們,為百姓創(chuàng)造一個太平之世,你們本來就于國家沒有貢獻,如今要送你們的子弟去讀書,難道還要陛下出錢來養(yǎng)嗎?再者說了,太學時平時負責教授的都是俸祿六百石的博士,太學還會請俸祿千石、兩千石、一萬石的朝中重臣輪流來講課,甚至皇帝陛下都說要常去太學,與學生們交流。他們的身價一個比一個高,難道不需要高額束修嗎? 總而言之一句話,這個學費已經(jīng)是打折優(yōu)惠了,太學名額有限,過了新年就要開學了,欲報名請從速。 馮衍的賦才氣逼人,說理性極強,許多人看了居然生出愧疚之感,自己真是混蛋啊,剛才居然還質(zhì)疑太學收費,太學這收費很便宜了好吧! 皇帝陛下自從入長安之后,胃口已經(jīng)水漲船高,有許多豪強進城貢獻,都見不到皇帝一面,除非那些出手豪闊的大手筆,才能偶然引起陛下的注意,如一個茂陵的張姓豪強,宰牛擔羊,帶著家兵,拉著糧食,奉錢數(shù)百萬,又走了楊延壽的門路,才算是入了皇帝的眼,為自己的兒子弄到了一個比三百石的郎中位置。 現(xiàn)在不是在鄭縣的時候了,六石糧六丈布就能讓家中子弟成為皇帝的羽林郎,如今的羽林郎價碼漲了十倍百倍,要想進去光有錢不夠,必須還要有門路。 因此,這太學生雖然不是官員,僅僅是個國家的人才庫,便讓許多土豪動了心,畢竟這里面的教授至少一半是朝廷命官,學生們?nèi)雽W之后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甚至有機會接觸高官,更有甚者,有可能還會見到陛下,若是入了陛下青眼,入朝為官,對家族的好處是極大的。 這么好的事還不需要走門路,交錢就上,這樣的機會,這樣的價格貴嗎?一點也不! 于是,太學的報名工作就是意想之中的火爆了,沒幾天的功夫,就報了上千人,一時騾馬車輛絡(luò)繹不絕,紛紛向長安城運送糧食,各地學生的報名糧源源不斷地運到長安的官倉之中。 等到開學時,太學已招收新生三千余人,京兆長安附近大大小小的豪強,凡是經(jīng)濟實力足夠的,幾乎都把子弟送了過來,有的一家送了好幾個子弟,足足帶了一個車隊來長安上學。 這一次招生讓皇帝陛下的官倉之中增加了幾十萬石糧食。而郡里也有樣學樣,陸續(xù)建立郡學,當然學費比起太學低了許多,不過也使郡中府庫充實了不少。 這是皇帝與鄭深研究制定的教育致富的路徑,與小皇帝在鄭縣招兵的路數(shù)如出一轍,充分利用了世人望子成龍的心理,狠狠地宰了學生家長一刀。 除了教育致富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充實府庫的法子,如賜建石闕,也受到豪強的歡迎,朝廷鼓勵民間向朝廷捐獻錢糧,如捐獻達到一定的數(shù)量,便授予其“高賢”稱號,以后郡縣長官每年要定期上門拜訪慰問,并且由官府授權(quán)其建造石闕,以表彰其為國貢獻的功績,使之傳于后世。 如果貢獻的糧食達到一千五百石,皇帝陛下會親自下旨,賜其建造石闕,相當于勒石記功。 與此同時,民間自行建造石闕的行為被禁止,這種旌表的方式被官方壟斷,需要官府授權(quán)方可施行。 這種方式極其受大商巨賈的歡迎,商人在漢朝地位低下,雖然家資巨萬,但是社會地位并不高,時常遭到官府的歧視,賜建石闕法一出臺,便有許多大商向朝廷捐獻,金額巨萬,都受到皇帝親自賜建石闕,賜號“高賢”。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這么想,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 京兆杜陵豪強陳太公,有良田數(shù)百頃,家資巨萬,聽說了賜建石闕法,嗤之以鼻,說道:“這不過是朝廷斂財之法,一個石闕有什么用?” 面對其兒子要入太學的請求,陳太公也不置可否,說道:“家中自有名師,足夠教授爾等,花費不足太學學費之一成,何必非要入太學讀書?” 他的兒子們當面不敢頂撞,背后卻都偷偷地叫他“老榆木疙瘩”。 陳太公憑經(jīng)商致巨富,有頭腦,擅算計,自認絕不會被皇帝和官府的花招騙到。 他每天只在自己家的豪宅之中養(yǎng)尊處優(yōu),絲毫不為外界風波所動。 直到有一天,聽到家人議論,說是鄰村的高太公,因為捐獻了五百石糧,得到郡中賜建石闕,尊其為“高賢”。 當天縣令親自登門慰問,官差來了不少,有鑼鼓隊吹吹打打,好不熱鬧,村中的里正也跟著臉上有光,對高太公愈發(fā)看重,這時縣令說了句話:“既然貴地有高太公這樣的高賢,何不索性改名為高村,這名稱流之后世,使后人皆知高氏世代為本地之高賢大德?!?/br> 縣令發(fā)話了,里正立即附合,當即將其所住之村命名為高村,高氏一個原本的商戶竟好像成了當?shù)孛T,每日上門拜訪之人絡(luò)繹不絕。 高太公一見,覺得這事也不錯,說道:“莫不如我再多捐些錢糧,將這鄉(xiāng)更名為高鄉(xiāng),豈不更好?” 眾人一聽齊聲附和,高太公便準備錢糧,又要貢獻。 陳太公聽了這事,突然一改往日的淡定上,拍案大怒道:“想那高家,從前不過是我家的伙計,背主單干,掙了些錢,此時竟如此囂張,竟要騎到舊主家頭上去?這好好的鄉(xiāng)為什么非要叫高鄉(xiāng)?要改也該叫陳鄉(xiāng)!” 陳太公當即去尋鄉(xiāng)三老理論,鄉(xiāng)三老說人家出了錢,他也沒有法子,唯一的法子是陳太公也出錢糧,兩人較量一下,這個鄉(xiāng)的名稱由他們貢獻多寡來定。 高太公已有了高村,對于高鄉(xiāng)是有則更好,無則也可接受,陳太公卻是勢在必得,當即表示要捐獻糧食兩千石,條件只有一個:將這鄉(xiāng)改名為陳鄉(xiāng)。 當時各鄉(xiāng)都在推行捐獻,互相攀比,縣令也以各鄉(xiāng)捐獻來稱量鄉(xiāng)里的政績,鄉(xiāng)三老正為比不過別的鄉(xiāng)而煩惱,聽陳太公一說,當即大喜,立刻應(yīng)承下來。 兩千石糧食雖然不少,對于家資巨萬的陳太公來說,卻也不是件了不得的事,他家的田都是畝產(chǎn)五石以上的良田,光地里每年的產(chǎn)出就不下兩千石,何況他家的主業(yè)是經(jīng)商。 沒幾天的功夫,陳太公準備好了糧食,一直接入長安城,交到府庫,京兆尹親自登了陳家的門,稱其為“高賢”,并帶來皇帝的圣旨,為陳太公賜建石闕,并將鄉(xiāng)名改為陳鄉(xiāng)。 陳太公心里別提有多痛快,雖然花了許多錢糧,可錢糧就是用來花的,留著也吃不了喝不了,還不如物盡其用,為他們陳家搏取更高的社會地位。 石闕建成后,陳太公又準備錢糧,要送他的兩個兒子進入太學學習。 “你們?nèi)チ瞬灰訉W,莫要玩鬧,要好好讀書,爭取得陛下青睞,做皇帝的貼身近臣,將來飛黃騰達,那么我們陳家就當真要改頭換面了?!?/br> 兩個兒子點頭稱是,帶著父親的殷殷囑托,趕著糧車進了長安城,開始了他們的太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