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你對美貌一無所知[快穿]、生了一二三四五六七、繼母生存日記、當然選擇原諒她、絕世神醫(yī)之逆天魔妃、八十年代學霸重生日常、[星際]美食之王、帝后之路[星際]、道長,鎮(zhèn)山河!、女配假懷孕
注釋1《明史·張士誠傳》。 2《草木子》參見《元代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匯編》。 3《元史·納速剌丁傳》。 4張士誠稱王建號,《元史·順帝紀》、《明史·張士誠傳》記為至正三年五月?!队^實錄》為至正四年一月。 5史冊《隆平紀事》,參見《元代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匯編》。 6《元史·石普傳》。 78史冊《隆平紀事》,參見《元代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匯編》。 9《元史·脫脫傳》。 10《國初群雄事略》。 《南村輟耕錄》。 《明太祖實錄》、《皇明文衡》。 姚桐壽《樂郊私語》。 《明太祖實錄》、《皇明文衡》。 《元史·達識帖睦邇傳》。 長谷真逸《農(nóng)田余話》。 此據(jù)《明太祖實錄》。另《國初群雄事略》載“上召見,士誠但瞑目,不言不食;賜之衣冠,亦不受。遂令御士扛于竹橋,御杖四十而死。上命焚瘞于石頭城?!?/br> 第三十七章 順帝北歸至正四年脫脫辭去相位后,被丞相別兒怯不花所譖,處境甚危,寧宗乳母之子康里人哈麻屢在順帝面前為他說解,故脫脫對哈麻頗懷感激之情。再相后,引哈麻為中書右丞。參議中書省事汝中柏為脫脫所信任,自平章以下,對其所議,皆唯命是從,而哈麻獨敢與之爭。因汝中柏之譖,脫脫使哈麻為宣政使,位居第三,哈麻因而忌恨脫脫。 渡過了接管政權初期的艱難歲月,元順帝的地位鞏固了。脫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元朝的政治形勢趨于穩(wěn)定,治河的成功和初期對紅巾軍鎮(zhèn)壓的初步勝利沖昏了元順帝的頭腦,他滿足于表面上的承平景象,不再勤于政事,享樂的情緒開始滋長。 哈麻為投其所好,引西番僧人教順帝運氣術,稱演揲兒法,漢譯為“大喜樂”。哈麻妹婿、集賢學士禿魯帖木兒又薦西番僧伽磷真于順帝,教以秘密法。演揲兒法,秘密法,又稱雙修法,都是房中術?!办妒堑廴諒氖掠谄浞?,廣取女婦,惟yin戲是樂。又選采女為十六天魔舞”1。導皇帝行此法的,寵臣老的沙、八郎、答剌馬吉的、波迪哇兒榪。等十人,號稱十“依納”?!鞍死烧?,帝諸弟與其所謂依納者,皆在帝前,相與褻狎,甚至男女裸處,號所處室日皆即兀該,華言事無礙也。君臣宣yin,而群僧出入禁中,無所禁止,丑聲穢行,著聞于外,雖市井之人,亦惡聞之。皇太子年日以長,尤深疾禿魯帖木兒等所為,欲去之而未能也?!被实垡恍南順?,政事逐漸廢弛。哈麻因而得寵。 至正十四年,脫脫率兵征高郵,哈麻乘間為中書平章政事。并在皇后面前,譖毀脫脫,引起皇后奇氏和太子愛猷識里達臘對脫脫的不滿2。終使伯顏遭貶斥而死。 伯顏死后,哈麻為相,其弟雪雪為御史大夫,“國家事盡歸其兄弟二人矣”3。哈麻既為相,頗以曾進西番僧導帝宣yin事為恥,于是尋找借口,杖所薦西番僧一百七十人,流放于甘州。十六年,與其父商量說:“我兄弟位居宰輔,宜導人主以正,今禿魯帖木兒專媚上以yin褻,天下士大夫譏笑我,將何面目見人,我將除之。且上日趨于昏暗,何以治天下,今皇太子年長,聰明過人,不若立以為帝,而奉上為太上皇?!辈灰獯耸聻槠涿盟烁嫫浞颉6d魯帖木兒恐太子為帝己將被殺,于是向順帝揭發(fā)了哈麻的計劃。于是哈麻流放惠州(今屬廣東),雪雪流放肇州(今屬廣東)。不久,杖死。 哈麻兄弟死后,禿魯帖木兒等十依納更加肆無忌憚,“是時,天下多故日已甚,外則軍旅煩興,疆宇日蹙;內則帑藏空虛,用度不給;而帝方溺於娛樂,不恤政務”4。國事日非,丞相搠思監(jiān)的屬下和親屬甚至竟印造偽鈔,擾亂國政。 而圍繞著奇皇后與太子愛猷識里達臘謀內禪事,朝臣分成了帝黨和太子黨兩派。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順兒黨于順帝;中書左丞相搠思監(jiān),資政院使、宦者樸不花黨于皇后、太子。 二十年(1360),“帝在位久,而皇太子春秋71盛,軍國之事,皆其所臨決?;屎竽酥\內禪皇太子,而使不花喻意于丞相太平(賀惟一,前上都留守賀勝子,因漢人不能為相,而順帝欲任惟一為相,遂賜姓蒙古氏,改名太平),太平不答”5。皇后召太平至宮中,親自喻意,太平仍不為所動。于是皇太子決心奪去太平政柄,幸知樞密院事紐的該左右回護,皇太子之志未能得逞。后紐的該死,皇太子令監(jiān)察御史彈劾太平的親信左丞成遵和參知政事趙忠,二人下獄死。太平遂辭職家居。二十三年,復為御史所劾,詔陜西安置,搠思監(jiān)逼令自殺。 朝中的帝黨和太子黨又分別與在外的將領勾結,再一次造成了武裝力量干預帝位爭奪的形勢。由于元朝官軍戰(zhàn)斗力下降,同紅巾軍作戰(zhàn)時屢屢失利,至正后期,地方地主武裝勢力有所發(fā)展。于是在外的軍事將領又形成了以答失八都魯、孛羅帖木兒父子與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父子兩大武裝力量的爭奪。 答失八都魯出身于蒙古功臣世家,在鎮(zhèn)壓荊湖一帶紅巾軍和劉福通紅巾軍的戰(zhàn)爭中建有功績,總制河南軍馬。 察罕帖木兒為內遷的畏吾兒人,靠組織地主武裝鎮(zhèn)壓紅巾軍起家,為陜西行省平章政事,戰(zhàn)功卓著,地位卻在答失八都魯之下。在鎮(zhèn)壓紅巾軍時,答失八都魯常失利,而察罕帖木兒自陜西至河南,入晉、冀,侵占了他的勢力范圍。答失八都魯死后,其子孛羅帖木兒領其父兵,與察罕帖木兒爭奪晉、冀,遂至兵爭,順帝屢下詔和解,終不聽。至正二十年八月,朝命孛羅帖木兒守石嶺關(今山西忻縣南)以北,察罕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南。九月,孛羅帖木兒欲得冀寧(今山西太原),遣兵出石嶺關南下直趨城下,雙方交兵,朝廷遣使下詔講和,二人分別退兵,各守關還鎮(zhèn)。 二十二年,察罕帖木兒被紅巾軍田豐、王士誠殺死,其甥、養(yǎng)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為太尉、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總其父兵,孛羅帖木兒則又與擴廓帖木兒爭晉、冀,雙方仇怨日深。 二十三年,孛羅帖木兒南侵擴廓帖木兒所守地,據(jù)真定。御史大夫老的沙得罪于太子,安置東勝州,途中奔孛羅帖木兒,順帝遣宦官密令孛羅帖木兒留老的沙于軍中予以保護?;侍訉仪补賮硭?,孛羅帖木兒抗拒不交。 二十四年,孛羅帖木兒以藏匿老的沙獲罪,皇太子以孛羅帖木兒握兵跋扈,匿不軌之臣,又與禿堅帖木兒聯(lián)結的罪名,與丞相搠思監(jiān)議,請削其官。詔罷兵權,四川安置。孛羅帖木兒知此舉非皇帝本意,抗旨不遵,殺使者,遣部將會禿堅帖木兒,提兵至京師,揚言索搠思監(jiān)、樸不花。 四月,孛羅帖木兒兵入居庸,至清河,順帝不得不虛應故事,遣使問進兵原因。然后按孛羅帖木兒報陳的理由和要求將搠思監(jiān)流放嶺北,樸不花流放甘肅,實則執(zhí)之送交孛羅帖木兒。于是禿堅帖木兒入延春殿見皇帝,痛哭請罪,皇帝賜宴慰免,仍以孛羅帖木兒為太保、中書平章,兼知樞密院事,守大同;以禿堅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帝派暫居上風。 皇太子十分不滿,也征擴廓帖木兒兵,令其保障京師。五月,詔擴廓帖木兒總兵,調諸道兵攻大同,并派兵守居庸,入衛(wèi)京師。擴廓帖木兒親往太原調督諸軍。太子黨開始反擊。 七月,孛羅帖木兒、禿堅帖木兒和老的沙再以兵入京師,皇太子親統(tǒng)兵迎戰(zhàn)于清河。太子兵敗,出奔太原。孛羅帖木兒、禿堅帖木兒、老的沙入宣文閣見順帝訴冤,君臣同泣。遂以孛羅為太保、中書左丞相,老的沙中書平章政事,禿堅帖木兒御史大夫。部屬將士,布列臺省,于是帝黨得以總攬國柄。 八月,加孛羅帖木兒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太保、中書右丞相,節(jié)制天下軍馬。數(shù)月間,殺狎臣禿魯帖木兒、波迪哇兒榪,罷三宮不急造作,沙汰宦官,減省錢糧,禁西番僧作佛事。并多次遣使太原,請?zhí)舆€朝。太子不回,擴廓帖木兒則拘留使者。二十五年,皇太子在太原調遣嶺北、甘肅、遼陽、陜西及擴廓帖木兒等軍,進討孛羅帖木兒。孛羅帖木兒則出皇后于外,幽置百日。同時,遣禿堅帖木兒出討上都的太子黨,命也速南御擴廓帖木兒。也速至良鄉(xiāng),倒戈叛孛羅帖木兒而降擴廓帖木兒,西連太原,東結遼陽,又打敗孛羅帖木兒驍將姚伯顏不花。孛羅帖木兒自將兵往討,不利?;鼐┖笥粲舨粯?,終日與老的沙宴飲,荒yin無度,喜怒無常。奇后乘機數(shù)次向他送獻美女,由此得以還宮。孛羅帖木兒的行為激起了順帝的不滿,后為順帝所遣的勇士殺死。順帝再召太子還朝。 孛羅帖木兒被殺后,禿堅帖木兒與老的沙逃往汪古部駙馬趙王處,被趙王縛送朝廷。一場由順帝親手策動的政變鬧劇結束。 當孛羅帖木兒在京師被殺時,擴廓帖木兒乘機占領了大同,皇太子則聯(lián)絡了諸王,并準備進京清君側?;侍映鎏悠陂g,就計劃效仿唐肅宗即位靈武的故事,擴廓帖木兒不從。至此,奇皇后命擴廓帖木兒以重兵擁太子入京師,意在脅迫順帝退位。擴廓帖木兒不愿參與此事,兵行至距京師30里處,下令分散,不入京師,太子之計不行,遂對擴廓帖木兒懷恨在心。 順帝以老臣伯撒里為右丞相,擴廓帖木兒為左丞相。閏十月,以擴廓帖木兒為河南王,總天下兵。擴廓請南還視師,離開京師,駐彰德(今河南安陽)。但諸路軍不聽擴廓帖木兒調遣,張良弼等又共推李思齊為盟主,合兵抗擴廓帖木兒,雙方相持一年,前后百戰(zhàn),互有勝負。 古代風景畫鑒賞二十七年八月,順帝派皇太子親自總制諸路軍馬,調擴廓肅清江淮;李思齊進取川蜀;張良弼等取荊襄。詔書即下,皇太子不行,擴廓帖木兒也不受命。 順帝因擴廓帖木兒不受調遣,乃免其太傅、中書左丞相官,令與其弟同居河南府,其軍則分別委人統(tǒng)領,重新任命太原官屬。 二十八年,擴廓帖木兒以兵攻太原,盡殺朝廷所置官。朝廷遣軍討伐,一場新的軍閥混戰(zhàn)開始。擴廓帖木兒勢盛,又上疏申述起兵原由,順帝又下詔復其官,準備令其領兵南討。 元朝官僚將領用了八年的時間互相傾軋、爭權奪利,耗盡了人力、物力。而朱元璋在江南卻在穩(wěn)步發(fā)展,逐漸消滅了各支反元勢力和紅巾軍,開始北上伐元,以完成其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率軍二十五萬由淮人河北取中原。他關照徐達:“閫外之事,汝實任之。茲行必自山東,次第進取。山東古云十二山河之地,師行之際,須嚴部伍,明分數(shù),一眾心,審進退之機,適通變之宜,使戰(zhàn)必勝,攻必取?!?為了分化和爭取蒙古貴族,朱元璋將被張士誠拘留的元宗室送還大都。同時發(fā)表了一篇討伐檄文——《諭中原檄》。在這篇由名儒宋濂起草的檄文中,雖然充滿了大漢族主義思想。將廣大人民反對封建主義統(tǒng)治的斗爭歪曲為民族斗爭,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但它同時也提出了“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目標,而且宣布了對蒙古、色目人的政策,對大軍順利進軍中原,分化元朝統(tǒng)治集團和爭取廣大蒙古、色目人民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 徐達進入山東,招降了元朝淮南淮北義兵都元帥王宣父子,連下莒、滕、益都、東平、兗、濟南、濟寧、密、登、萊、東昌等州郡。鄧愈軍也由襄陽進至南陽。 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二月,徐達軍進至河南,下汴梁。接著,明軍攻下河南、滎陽、鈞州、許州、陳州、汝州等地,扼守潼關,阻止李思齊自陜西人援。 五月,朱元璋至汴梁。六月,親自與諸將商討進攻大都的戰(zhàn)略。特別交待“若元主北棄,毋窮追,但固守封疆,防其侵軼可也?!逼咴拢煸霸诜祷貞熘H,又再三叮嚀“克城之日,毋虜掠,毋焚蕩,毋妄殺人”7。 七月二日,徐達發(fā)汴梁,十一日會諸將于臨清。直到這時,元朝的武裝力量還在自相殘殺,爭奪陜西地盤。在明軍大舉北伐之際仍不能和衷共濟,一致對敵。 閏七月,元順帝部署擴廓帖木兒、李思齊等諸將赴河南,“四道進兵,犄角剿捕,毋分彼此”。知樞密院事俺普、平章鎖住等“東西布列,乘機掃殄”。遼陽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知院孫厚等“捍御海口,藩蔽畿輔”?!盎侍訍坶嘧R里達臘悉總天下兵馬,裁決庶務”8。但為時已晚,諸將各為身計,內部分崩離析,勤王之師無法召集。兵力最強的擴廓帖木兒自晉寧(今山西臨汾)退往冀寧(今山西太原),在元朝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竟擁兵觀望。 元順帝本無心固守,在部署迎敵的同時,也安排退卻。十九日,命太子總兵,二十六日,又命太常禮儀院使阿魯渾奉太廟列室神主與皇太子一起北逃。二十七日集三宮后妃、皇太子、太子妃同議北行。群臣諫,不聽,令淮王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中書左丞相慶童留守京師。至夜半,率后妃、太子等開健德門北走。 八月初二,明軍入京城,帖木兒不花、慶童被明軍俘虜后殺死。 順帝出京后,用17天的時間趕到上都。上都宮殿、官署已被紅巾軍焚毀。順帝一行只好再住氈帳。又擔心明軍尾隨而至,終日惶惶不安。逃出京師后,順帝再次調整了中書人選。以原遼陽行省左丞相也速不花為中書左丞相,鼎住為中書平章政事,魏伯顏為參知政事,又封擴廓帖木兒為齊王、中書右丞相,并與群臣商議恢復大計。 時擴廓帖木兒尚有大軍十萬屯駐山西,李思齊、張良弼則盤距陜西,遼陽尚有元兵十萬,梁王巴匝剌瓦爾密在云南仍為元朝守。 在元朝君臣商討如何把元朝的統(tǒng)治繼續(xù)下去時,明朝卻在部署乘勝消滅以山西、陜西為主的元朝殘余勢力。八月,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進取山西,并遣湯和、馮宗異率軍增援。元順帝則迫不及待地遣擴廓帖木兒出兵收復大都。擴廓帖木兒兵至保安,明軍卻乘虛謀取太原,擴廓帖木兒急回軍救太原,雙方相持三日,徐達夜襲,擴廓帖木兒兵敗,與十八騎逃出,奔大同。明軍乘勢占領山西。擴廓帖木兒撒至甘肅、寧夏。 至正二十九年(明洪武二年,1369),明軍主力進攻陜甘。元順帝仍不甘心大都失守,二月,派右丞相也速以精騎四萬抵通州,明守將曹良臣虛張兵勢,也速不明虛實,退走。四月,又遣晃火帖木兒、也速“分道討賊,恢復京師”9。也速兵敗,明軍占領大寧州(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上都受到威脅,元順帝北出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附近)。 四月,明軍進兵陜西、甘肅。 六月,元順帝至應昌,屢征擴廓帖木兒領兵入援,擴廓帖木兒則諫其北上和林。順帝寄希望于甘肅軍事形勢的好轉,遲遲不想離開應昌。擴廓帖木兒在甘肅,拼死與明軍對抗。力圖恢復。 三十年(明洪武三年,1370)三月,擴廓帖木兒兵敗沈兒峪,官、兵大部被俘,擴廓帖木兒與其妻北遁和林。四月,元順帝病死應昌。太子愛猷識里達臘繼位,稱必力克圖汗,改元宣光,史稱北元。 注釋1《元史·哈麻傳》。 2順帝皇后有答納失里,燕帖木兒女,至元元年困其兄唐其勢謀逆,被伯顏害死。再立皇后為弘吉剌氏伯顏忽都,生子夭折。二皇后為高麗人奇氏,性穎黠而家世低微,稱完者忽都皇后。生子愛猷識里達臘,為太子。奇氏有寵,答納失里死后,順帝欲立奇氏,伯顏力爭其不可。哈麻曾與脫脫商量授太子愛猷識里答臘冊寶和舉行冊禮。脫脫則認為萬一大皇后弘吉剌氏生子則不好處理。因而他答稱“中宮有子將置之何處”?為討得奇氏的歡心,哈麻將脫脫的意見告訴了奇氏。同時又使人在太子面前讒毀伯顏。致使伯顏貶死。 3《元史·哈麻傳》。 4《元史·搠思監(jiān)傳》。 5《元史·完者忽教皇后奇氏傳》。 67《明太祖實錄》。 8《元史·順帝紀十》。 9劉佶《北巡日記》。 察合臺汗國興衰大蒙古國初期,察合臺的封地“自畏兀兒地起,至撒麻耳干和不花剌止”1。他領有自畏兀兒之邊至河中的草原地帶。成吉恩汗曾命他掌管札撒和法律,他將蒙古習慣法強制推行到穆斯林地區(qū),是一個“令人敬畏的統(tǒng)治者”。同時,作為大蒙古國鎮(zhèn)守西域地區(qū)的地位最高的蒙古宗王,在畏兀兒以西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和相當?shù)挠绊?。但是,終察合臺之世,他的兀魯思始終是作為大汗藩臣的封地存在的,不論是在其父成吉思汗時期,還是在其弟窩闊臺時期,他的身份一直都是大蒙古國的藩臣。他也一直視蒙古國大汗為宗主。其弟窩闊臺被推舉為大汗時;在即位典禮上,是他率領諸王、大臣首先向大汗行了九叩跪拜之禮,再次確定與大汗的君臣關系。 成吉思汗占領撒麻耳干和不花剌地區(qū)后,任命最早歸降的回回人牙剌瓦赤為地方長官,管理河中地區(qū)。當時,察合臺只能管理草原地區(qū)自己的封地,對大蒙古國所有的由牙剌瓦赤管理的州郡、城鎮(zhèn),卻沒有行使行政管理的權力。到了窩闊臺時期,隨著他在這一地區(qū)勢力的增長,影響的擴大,便開始試圖擴大封地范圍,將勢力伸展到國家控制的地區(qū)。一次,他越權擅自更換河中某些州郡的長官,被牙剌瓦赤告發(fā),窩闊臺發(fā)出圣旨質問了他,并責令他作出解釋。他不得不承認錯誤。并回答說:“我考慮不周,輕舉妄動,我沒有什么可回答的,既然合罕命令我寫出來,我就把這件事寫出(這)一些。”由于他道了歉,大汗原諒了他。為了緩和地方官與宗王的矛盾,窩闊臺也同時將牙刺瓦赤調往漢地,同時將那些地方送給察合臺作了他的封地。牙刺瓦赤與察合臺的矛盾正是國家與藩王利益沖突的反映,個別人事調整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牙刺瓦赤的職務后來由他的兒子馬思忽惕伯(麻速忽)接替,他依然是把這一地區(qū)的稅收,送往大汗的寶庫。 窩闊臺死后,情況有些變化。在察合臺的干預下,六皇后乃馬真氏取得了在新汗即位前執(zhí)掌朝政的權力。窩闊臺的老臣鎮(zhèn)海、牙剌瓦赤和他的兒子馬思忽惕伯受到了打擊,汗國在各地的統(tǒng)治秩序遭到破壞,諸宗王乘機亂下敕令和發(fā)放牌符,以擴大自己的領地和權限,汗國對他們的控制相對削弱。這就為察合臺在河中地區(qū)擴張勢力提供了條件。 古代風景畫鑒賞1242年。察合臺死。根據(jù)他生前的安排,由他的孫子哈剌旭烈兀(察合臺的長子木禿堅的兒子)繼為兀魯思統(tǒng)治者。1246年貴由即大汗位,他與察合臺的第五個兒子也速蒙哥關系密切,于是他用大汗的權力,以“兒子還在世上,孫子怎么能當繼承人”的理由,改變了察合臺的安排,讓也速蒙哥掌管了察合臺兀魯思。1251年蒙哥繼立為大汗,又改變了貴由的安排,重新讓哈剌旭烈兀代替也速蒙哥。哈剌旭烈兀死于返回兀魯恩的途中,他的妻子兀魯忽乃哈敦(斡亦剌部脫劣赤駙馬之女)根據(jù)蒙哥的詔敕,殺了也速蒙哥。立其年幼的兒子木八剌沙為汗,自己則代行對兀魯思的統(tǒng)治權。 1260年,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間因爭奪汗位爆發(fā)了戰(zhàn)爭。忽必烈派遣擁戴自己的察合臺后裔阿必失合(阿必失哈,察合臺曾孫,他的長子木禿堅次子不里的兒子)去察合臺兀魯思奪權,途中被阿里不哥擒獲。而在雙方交戰(zhàn)中,阿里不哥兵敗,退回謙謙州。忽必烈切斷了和林與中原漢地韻聯(lián)系,導致漠北糧食、物資供應緊張。失去漢地糧食、武器、物資供應,對阿里不哥是個致命的打擊,為了擺脫困境,他只好把目光轉向西方。察合臺兀魯思所在的地區(qū)有富饒的農(nóng)業(yè)區(qū),可以彌補因失去漢區(qū)帶來的損失,解決漠北的實際困難,進一步控制察合臺兀魯思就顯得更為重要。于是,阿里不哥派出察合臺的孫子阿魯忽(察合臺第六個兒子拜答兒之子)取代木八剌沙管理察合臺兀魯思。與他結成聯(lián)盟,要求他提供援兵和給養(yǎng),并派兵駐守阿姆河,以防旭烈兀增援忽必烈。 阿里不哥為了取得察合臺系的支持,將原屬大蒙古國的察合臺封地以外的河中州郡也劃歸阿魯忽管轄,就使察合臺兀魯思汗取得了對河中和突厥斯坦地區(qū)的實際控制權。察合臺兀魯思在這一地區(qū)的地位也因而發(fā)生了變化,為察合臺汗國勢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阿魯忽成功地奪取了對察合臺兀魯思的統(tǒng)治權。按照阿里不哥的意圖,向河中地區(qū)發(fā)展勢力,河中和別失八里的大蒙古國地方官和軍事將領都降服了阿魯忽,阿魯忽也就掌握了原來合大汗對河中和突厥斯坦的管理權。后來,哈剌旭烈兀的妻子兀汗魯忽乃也從阿里不哥處回到察合臺汗國,阿魯忽遂娶她為妻?!安旌吓_汗國自阿魯忽即汗位后,成了活動于中亞歷史舞臺的可觀勢力。究其原因,蓋因阿里不哥欲與忽必烈爭奪汗位,亟待在察合臺汗國里扶植一名傀儡,為他防守西境、征集給養(yǎng),提供兵源。這等于拱手把原來屬于大汗的管理河中和突厥斯坦的權力奉送給了阿魯忽。蒙古親貴之間的內訌使遠離朝廷的大臣、異密們無所適從,不得不歸降于阿魯忽。阿魯忽實際上是在占有了大汗河中、忻都之邊的軍隊之后,才變得強大起來的。但是,他的強大的同時卻播下了反抗阿里不哥的種子。阿里不哥為反對忽必烈才扶立阿魯忽,現(xiàn)在他自食其果了”2。 阿魯忽取得察合臺汗國統(tǒng)治權的同時,也將屬于大汗控制的河中和突厥斯坦地區(qū)的土地、人口、軍隊據(jù)為已有,他的力量頓時強大了,野心也隨之膨脹了。這突如其來的巨大利益足以使他改變初衷,于是他同阿里不哥的矛盾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 阿里不哥派遣他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爭取察合臺汗國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通過他代表自己控制在河中和突厥斯坦的大蒙古國的轄地和屬民,以支持他對忽必烈的戰(zhàn)爭。不意阿魯忽看到阿里不哥無力控制河中地區(qū),他也就不情愿將到手的財富、土地、人口、軍隊再交到阿里不哥手里。于是當阿里不哥的使者到河中和突厥斯坦地區(qū)征集財物、武器和馬匹時,雙方的矛盾、沖突終于爆發(fā)了。阿魯忽扣留了阿里不哥的使者,奪取本屬大汗的財富,背叛了當初自己為己效勞且承認其權力的蒙古國大汗阿里不哥。 表面看來,阿魯忽的行為是對這次使臣征收財富產(chǎn)生的貪欲所致,實則它有更為深刻的原因。如果這批財物得以運往阿里不哥處,就等于阿魯忽承認了大汗對河中和突厥斯坦地區(qū)的所有權,阿魯忽占有這一地區(qū)的土地、財富、人口、軍隊就是非法的,這是一個涉及到察合臺汗國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察合臺汗國能否在亞成為一個強大的勢力的關鍵之一。他需要盡可能地削弱大汗在這一地區(qū)的勢力,加強自己對這一地區(qū)的控制,使自己成為這一地區(qū)的真正主人。于是他采取了扣留阿里不哥使者的行動。 雖然奪取河中等地區(qū)是阿魯忽的既定目標,但事情發(fā)生得如此突然還是他始料所不及的,于是與阿里不哥鬧翻后下一步應如何安排也是他不能不立即作出決定的問題。于是,他召集大臣,商討對策。大臣們說:“在抓起使者之前,應當商議,而如今我們既然已經(jīng)與阿里不哥成了敵人,(唯一的)出路就只能與他徹底決裂并效力于忽必烈合罕?!?于是,他向忽必烈遣使,表示了對他的擁護和支持。阿魯忽的投靠,對忽必烈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這樣,他的勢力就可以從東到西聯(lián)成一線。此時,旭烈兀也有使臣到達。于是,忽必烈也分別向兩人遣使,并根據(jù)情況作出了新的軍事部署:“從質渾河到密昔兒的大門,蒙古軍隊和大食人地區(qū),應由你,旭烈兀掌管,你要好好防守,以博取我們祖先的美名。從阿勒臺的彼方直到質渾河,可讓阿魯忽防守并掌管兀魯思和各部落。而從阿勒臺的這邊直到海濱,則由我防守?!?同時,給了阿魯忽一道圣旨和一個牌子。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做法不同,他沒有再次申明河中和突厥斯坦為大汗所有,而是通過圣旨,承認阿魯忽對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一方面使自己得到了阿魯忽的支持,進一步孤立了阿里不哥,一方面使阿魯忽的權力正式得到了大汗的認可,此事大約發(fā)生在中統(tǒng)三年(1262)春。忽必烈的這一安排使察合臺汗國得以發(fā)展、強大并取得了與欽察、伊利諸汗國相同的地位。但是,此時的察合臺汗國依然不是獨立的國家,它仍然是大蒙古國的藩國。 阿魯忽向西與欽察汗國爭奪,勢力伸展到花剌子模和今阿富汗北部地區(qū)。1266年,阿魯忽死。兀魯忽乃再立木八剌沙為察合臺汗國的君主。當阿里不哥戰(zhàn)敗投降后,忽必烈又派察合臺的重孫八剌(又作八剌合,察合臺之子木禿堅的次子也孫都哇之子)回到察合臺汗國,讓他輔佐木八剌沙管理汗國并配合大汗軍隊平定海都之亂。 八剌在聚集力量之后,曾按忽必烈的旨意進攻海都,雙方各有勝負。后在窩闊臺的另一孫子欽察斡忽勒的調解下,兩人和解,八剌鞏固了自己在察合臺汗國的統(tǒng)治地位。于是,他公然與大汗分庭抗禮,“他驅走了大汗委任的統(tǒng)治東突厥斯坦地區(qū)的異密木古魯克,代之以自己的屬臣別克迷失。忽必烈派出一支六千人的騎兵援助木古魯克復位,但在八剌合(即八剌)三萬大軍的優(yōu)勢兵力威脅下,不得不退兵罷戰(zhàn)。這些事件蕩滌了大汗在突厥斯坦勢力的最后殘跡,標志著獨立自主的察合臺汗國的崛起”5。 1269年,海都主持在塔剌思召開了一次忽里勒臺,海都與八剌結為安答,并決定向阿姆河南發(fā)展勢力,共同攻打伊利汗國的阿八哈汗。他們一度占領了呼羅珊的大部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qū)。但是,后來窩闊臺方面的人中途撤走,八剌吃了敗仗,1270年撤回。當他的勢力削弱時,海都以援助為名匆匆趕來,并包圍了八剌的營帳。虛弱的八剌驚懼而死。海都主持了他的葬禮,并cao縱了他的國家。此后,察合臺汗國在海都的控制下,先后立了尼克拜(捏古伯)、禿花帖木兒和都哇為汗。 都哇長期配合海都與元朝對抗,成為元朝西北的最大反叛勢力。1301年,海都死。因為都哇由他所立,他自認為對都畦有恩,遂將窩闊臺汗國的事務交由都哇安排處理。都哇有意立了不孚眾望的海都長子察八兒,引、起了窩闊臺汗國內部諸王的不合,都哇乘勢控制了窩闊臺汗國。同時主動向元廷請和,結束了數(shù)十年的戰(zhàn)爭。從而樹立了自己在察合臺汗國蒙古貴族中的威望。 1307年,都哇死,子寬徹即位。1309年,寬徹死,非都哇系的塔里忽(察合臺五世孫)乘都哇諸子年幼之機做了察合臺汗。但是,都哇的威望使得任何非其直系的察合臺后裔繼立的合法性受到責難。因此,塔里忽遭到了諸王和異密的反抗。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塔里忽陰謀除掉都哇的子孫。在危難之際,都哇的幼子怯別請求兀贊把阿禿兒予以支持、保護,他們密謀趁塔里忽舉行宴會之機,突然襲擊,殺死了塔里忽及其諸子、那可兒,收編了他的軍隊和官員,奪回了都哇家族對汗國的統(tǒng)治權。窩闊臺系諸王也曾想乘察合臺汗國內亂之機,使被廢黜的察八兒復辟,被怯別擊敗。都哇的后裔保住了察合臺汗國對中亞的控制權。他遣使向元武宗海山報告了一切,得到海山的贊許,察合臺汗國使被廢黜的察八兒復辟,被怯別擊敗。都哇的后裔保住了察合臺汗國,繼續(xù)保持了由都哇、寬徹與元廷建立的友好關系。 1309年,怯別召集忽里勒臺,決定由其駐守在哥疾寧地區(qū)的兄長也先不花繼承汗位。后來,也先不花遷往阿力麻里,怯別則駐守河中,汗國實際上分成東、西兩部。怯別所統(tǒng)的中合亞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汗和阿富汗北部地區(qū)屬西察合臺汗國;也先不花控制的中國新疆興維吾爾自治區(qū),中亞的七河流域及伊賽克湖以東地區(qū)屬東察合臺汗國,也稱作“蒙兀斯坦”。而東部的也先不花為宗主。 也先不花曾有意東進與元朝爭奪,元仁宗皇慶三年(1313)在天山東部被元軍擊敗,遂停止向東的軍事行動。1315年,怯別統(tǒng)率大軍轉而向阿姆河以南的伊朗高原進兵。 也先不花和怯別死后,東、西部分別由他們的兩個兄弟篤來帖木兒和塔爾麻什里管轄。并曾以大軍侵入印度,取其北方諸州,圍攻德里。這時的察合臺汗國已達到了發(fā)展的巔峰。 篤來帖木兒之后,繼立者先后為不贊(1334)、靖克失(13341338)、也速帖木兒(1338?)、阿里算端(1340?)、孛羅謨罕默德(1342?)、哈贊(13431346或1347)、答失蠻察(134671347)、明安忽里(13481358)、帖木兒沙諸汗。這時,察合臺汗國進入衰微階段。諸汗在位時間都很短暫,其中的阿里算端和答失蠻察則是窩闊臺后裔。突厥貴族的勢力逐漸控制了河中,察合臺汗只是他們所立的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 古代畫扇1358年,突厥貴族發(fā)生內訌,察合臺后裔禿黑魯帖木兒(圖黑魯鐵木兒)在蒙古朵豁剌惕(杜格拉特)氏貴族的支持下,進兵河中,擊敗了突厥貴族,迫使他們歸順,然后留下自己的兒子葉里牙思火者(又作伊里亞思)為河中總督,收回了察合臺系對河中的統(tǒng)治權。但是,葉里牙思統(tǒng)治的時間并不長,當初追隨禿黑魯帖木兒進攻河中的蒙古巴爾拉斯家族的帖木兒(又被稱為跛者帖木兒、瘸子帖木兒或帖木蘭)打敗了蒙古軍隊。驅逐了葉里牙思,另立察合臺系宗王哈比勒沙為傀儡。1370年,帖木兒宣布自己為君主,正式登上王位,處死了哈比勒沙。察合臺汗國被肢解。 葉里牙思逃到阿力麻里后,繼其父禿黑魯帖木兒為汗。并在蒙古朵豁刺惕家族的支持下,同跛者帖木兒爭奪河中。他死后,朵豁剌惕家族的卡瑪魯丁一度奪取了察合臺后裔的王位,卡瑪魯丁死后,禿黑魯帖木兒最小的兒子賀則爾霍卓(黑的火者)作了這個殘存的察合臺汗國的王。他不得不承認河中跛者帖木兒的地位,并通過和親的方式,與他達成了某種程度的諒解。這時的察合臺汗國事實上已經(jīng)從歷史舞臺上消失。由黑的火者控制的殘存的察合臺汗國,在《明史》中被稱為“別失八里”。 注釋1《世界征服者史》第一部分4。 2劉迎勝《阿里不哥之亂與察合臺汗國的發(fā)展》,載《新疆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3《史集》第二卷《成吉思汗的兒子察合臺傳》。 4《史集》第二卷《成吉思汗之子拖雷汗之子忽必烈合罕紀》。 5李一新《察合臺汗國的歷史分期》,載《貴州師大學報》1986年第3期;參見(蘇)巴托爾德《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