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jié)
嘉平三年(251)正月,從孫吳方面?zhèn)鱽硐ⅲ浩呤畾q的吳主孫權,為了防備魏軍在自己萬一去世之后,直搗都城建業(yè)(今江蘇省南京市),下令動員十萬人丁,在正對建業(yè)的長江北岸,一處名叫堂邑的地方(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筑起堤壩堵塞當?shù)匾粭l叫做涂水的河流,以淹沒北岸大片地區(qū)。王凌得報,立即上奏朝廷,請求大舉出兵反擊。他的想法是:只要從中央得到調(diào)兵的虎符,即可借機舉兵起事。 他的上奏,當然得不到司馬懿的批準。王凌無可奈何,只好等待下一次的機會。由于心情急切,王凌走出了相當草率的一著。這是一著什么棋呢? 原來,新任兗州刺史已經(jīng)來到平阿,其人叫做黃華。黃華本是涼州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肅省酒泉市)的地方勢力首領,多年之前曾經(jīng)割據(jù)酒泉,與曹魏政府對抗。后來山窮水盡,舉手投降,從此改換門庭入了正流。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爭取,他好不容易才掙到一個兗州刺史的職位。就是這樣的角色,王凌竟然想爭取他來做令狐愚第二。黃華到職不久,王凌派心腹楊弘去平阿,勸說黃華參加自己的行動。殊不知楊弘沒有說服黃華不說,反而和黃華聯(lián)名寫了一封檢舉報告,連夜送往京城洛陽。司馬懿收到檢舉報告,認為動手的時機已到,立即秘密下令,調(diào)集數(shù)萬中央軍的精銳兵馬,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滅王凌。 這年五月,司馬懿悄悄率軍出發(fā)。為了保持機密性,連往常他出兵時,天子要親臨送行這一項表示殊榮的儀式也取消了。大軍離開洛陽,登上舟船,經(jīng)黃河,向南進入淮河北岸的大支流潁水,揚帆南下,急行軍八百多里,來在豫州汝南郡項縣以北十里處的百尺堰(在今河南省沈丘縣)。這百尺堰,是曹魏在潁水屯田區(qū)修建的大型灌溉工程。由百尺堰再沿潁水順流而下,三四天內(nèi)即可抵達王凌所在的壽春城下(今安徽省壽縣)。司馬懿進至百尺堰,對壽春形成大兵壓境之勢后,下令暫停進軍,準備向王凌實施攻心之術。 他先以朝廷名義下達公開文書,在列舉王凌諸般罪狀之后,又宣布對王凌的罪行加以特赦,算是威恩并舉。同時,他又命令隨軍前來的王廣,寫信勸告自己的老父親,早日主動向朝廷謝罪,不要負隅頑抗。朝廷的文書與王廣的家信,立即由特使送達王凌。特使出發(fā)后,司馬懿傳令各軍,作好全力進攻壽春城池的準備。 在王凌那一方面,司馬懿的大軍還未到達百尺堰時,他已得到了一點消息。但是直到這時,他都還不知道楊康已經(jīng)在京城告發(fā)了自己;而黃華和楊弘,把聯(lián)名上交檢舉報告之事,也對他隱瞞得滴水不漏。因此,王凌雖然懷疑司馬懿來意不善,但又總覺得對方未必就知道自己的底細。于是,他一面派出快馬馳往百尺堰方向,送去向司馬懿問候致意的書信,企圖探明對方動兵的意向,一面又動員本部上萬兵馬,作好應變的準備。他自己則率領幕僚和數(shù)百精銳親兵,由壽春乘輕舟溯潁水而上,就近等候使者帶回消息之后,好盡快決定對策。 他離開壽春時,派出了第一批信使。走到途中,又接連派出兩批信使。但是,眼看已經(jīng)西出壽春城池三百里有余,三封書信均無回音不說,連十多名信使也沒有回來一個。王凌終于明白大事不妙。他正要下令回轉壽春,司馬懿的特使倒先趕到了。 王凌停舟之處,名叫浦口,其地西距百尺堰也有一百里左右。當他看罷朝廷文書和兒子家信之后,立時明白自己已經(jīng)陷入絕境之中。 武力抵抗須有實力作后盾,而現(xiàn)時雙方的實力對比懸殊。由于得不到中央的調(diào)兵命令和銅虎符,身為揚州戰(zhàn)區(qū)指揮長官的王凌,也無法大規(guī)模調(diào)集東南戰(zhàn)區(qū)的軍隊?,F(xiàn)時他所能調(diào)遣的,只有直屬本部的兵馬一萬余人。而對方麾下有中央軍精銳好幾萬人,隨時能夠動員的后備兵力還未計算在內(nèi)。加之兗州的黃華與楊弘,已經(jīng)站到司馬懿一邊,戰(zhàn)端一開,王凌還將受到平阿方向的夾攻。對方大兵已經(jīng)壓境,即使王凌想強征民丁入伍擴充軍隊,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偠灾?,王凌如果想要憑借壽春城池拼死相抗,除了白白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外,別無其他結果。 年近八十歲的王凌,倒也不愧是一條鐵骨好漢。當他清楚看到抵抗已經(jīng)沒有意義,只會導致壽春城中軍民玉石俱焚的結果之后,仰天長嘆一聲,決定單舟直往司馬懿軍前辭職謝罪,獨自承擔一切后果。 五月初十,王凌抵達了一處名叫丘頭的地方(在今河省沈丘縣)。丘頭在百尺堰以南五十里。司馬懿在百尺堰稍事停留后,揮軍東下。行至丘頭,侍從來報,太尉王凌遣幕僚王彧,前來呈交王凌的太尉印綬、節(jié)旄,并送王凌親筆謝罪書信一封。高坐船樓的司馬懿,把印綬和節(jié)旄掃了一眼,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微笑。他把來信展開,只見上面寫道:“身陷刑罪,謬蒙赦宥。今遣掾送印綬,頃至,當如詔書,自縛歸命。雖足下私之,官法有分?!贝笠馐钦f,我犯罪本當受刑,卻承蒙您的赦免和原諒;現(xiàn)今派遣下屬送上我的官印,我會按照皇上詔書的指示,捆綁自己前來歸案;雖然您私人對我施予恩惠,但是承受官方法律的處置是我的本分。 這就是王凌的舉手投降書。司馬懿率領數(shù)萬兵馬急速前行上千里路,目的也正是要得到這寥寥三十三字。他吩咐部屬,準備迎接來降的王凌。 接受投降,如同抵御敵人,這是中國兵家的座右銘。只見丘頭附近的水面上,戰(zhàn)船如飛雁隊形排開。船上旌旗飄拂,刀矛閃光,一片肅殺氣象。居中是一艘三層樓船,長十多丈,髹以彩漆,上建大旗,這就是主帥司馬懿的座舟。列陣剛畢,王凌的小船也到了,須發(fā)皓白的魏朝太尉,雙手反縛,赤裸上身,跪于船頭之上。待他來到前鋒戰(zhàn)船時,便有司馬懿的幕僚上船,為他解開繩索,穿上衣裳,并且問候致意。至此,受降儀式便在上萬人的注視之下結束了。 王凌受到這樣溫和的待遇,松了一口大氣。他以為這是司馬懿真正將要赦免他的表示,就下到旁側的一艘小船,要前往樓船去見司馬懿。不料小船行駛到距樓船還有十多丈遠時,便有兩艘戰(zhàn)船飛快上前,把他的小船截住,不準前進。王凌這才知道情況不容樂觀,只得遙遙對著樓船上的司馬懿,大聲說道:“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您只消用簡短書簡召喚我,我難道敢不來嗎?何須如此興師動眾?。?/br> 高坐船樓的司馬懿,傲然俯視對方,朗聲答道:“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币驗槟皇呛喍虝喫苷賳緛淼娜搜?。 王凌仰望著高高在上的司馬懿,憤然指責道:“卿負我!”您對不起我! 司馬懿依舊是居高臨下的傲然態(tài)度,緩緩答道:“我寧負卿,不負國家!”我寧可對不起您,也不能對不起皇上!請注意,此處司馬懿口中的“國家”,是當時的習用語,準確含義是指正在位的皇帝,而非政治的體制,這是史學名家周一良先生的獨到之見。 兩位年過古稀的老者,兩位魏朝的四世元老,就這樣旁若無人一般,在潁水的江面之上,打了一陣子嘴仗。司馬懿怕王凌還會說出更難聽的話來,把手一揮,立刻從攔截王凌的戰(zhàn)船上跳出兩名武士,一左一右,提起王凌就丟上戰(zhàn)船。然后,那戰(zhàn)船在四艘巡江輕舟的警衛(wèi)下,徑自向碼頭駛去。 按照司馬懿的指示,江西岸的碼頭上,早已有一支鐵騎兵隊伍在此恭候。王凌一被押送上岸,即將由他們帶回京都問罪。舍舟登岸,已是紅日西下之時,王凌舉目四望,但見川原蒼茫,殘陽如血,不禁悲從中來。他想知道此去自己的生死如何,便向騎兵隊長索要釘棺材蓋板的鐵釘,以試司馬懿之意。經(jīng)過請示,那隊長把兩枚長長的棺釘,放到王凌面前。王凌自知必死,也就不再猶豫。當天深夜,王凌一行來到百尺堰以南的項縣(今河南省沈丘縣)。在驛館之中,王凌長嘆道:“年將八十,竟然身名并滅了!”說完之后,斷然仰頭喝下毒藥而死。 以王凌為首的反抗力量,到此被徹底消滅。但是,就在三個月后的八月初五,七十三歲的司馬懿,也病死在洛陽,到陰間去同老朋友王凌見面相會了。 淮揚的軍事行動,雖然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激烈戰(zhàn)斗,但是司馬懿的用兵特色,依然清晰顯現(xiàn)出來。在做好最壞打算的情況下,盡力爭取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是他慣用的策略。換言之,盡量在斗智上下功夫,而不在斗力上費力氣。以往對付諸葛亮是如此,現(xiàn)在對付王凌更是如此。在自己軍事生涯的最后一次用兵中,他就用這樣的收官表演,告別了歷史舞臺。撇開道德上的拷問和衡量,單單就沙場用兵的軍事才能而論,綜合他在遼東之戰(zhàn)和其他戰(zhàn)場的表現(xiàn),他應當評為曹cao之后,曹魏主帥型名將第二名。也正是憑借軍事上的戰(zhàn)功積累,他也才能逐漸掌控曹魏后期的朝廷大權,為后來司馬氏的代魏奠定了基礎。 總的說來,司馬師代魏的過程,經(jīng)歷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每人的雙手都沾滿鮮血。鮮血不僅來自大量無辜的平民和俘虜,而且來自在位的年輕皇帝。這種動輒就使用滅絕生命來解決問題的野蠻手段,連他們的后代子孫,東晉明帝司馬紹,聽說之后也驚訝羞慚不已,長嘆說:“如果是這樣,皇朝的命運怎能長久?。 彼抉R紹所指的短命皇朝,就是西晉。做了傷天害理的事,必定會受到嚴厲懲罰,而且老天爺往往還用極其公平的方式,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而司馬氏受到的懲罰,到西晉皇朝的第二代就迅速兌現(xiàn)。太熙元年(290)四月,五十五歲的晉武帝死亡,兒子司馬衷繼位為晉惠帝。晉惠帝生母的堂妹楊皇后,升為皇太后;其生父楊駿,出任首席輔政大臣。晉惠帝的妻子賈氏,則被立為皇后。一年之后的三月間,三十四歲的賈皇后有樣學樣,揮起屠刀搞政變,楊駿及其心腹下屬均被誅殺三族,皇太后楊氏被逼自殺。六月間,賈皇后又將屠刀對準司馬氏家族自身,先后誅殺輔佐朝政的親王司馬亮、司馬瑋。接下來,執(zhí)掌朝政的趙王司馬倫,又廢黜逼死賈皇后,奪取了皇帝的位置,由此引發(fā)了宗族親王之間的血腥奪權大戰(zhàn),即“八王之戰(zhàn)”,導致西晉皇朝的迅速覆亡,成為秦以后的第二個短命統(tǒng)一皇朝。野蠻踐踏生命者,最終使自己后代的生命也受到無情踐踏。這正是: 好生之德誰無視,報復循環(huán)在眼前! 關于司馬懿就講到這里。下面要講曹魏戰(zhàn)將型名將的第一名鄧艾。 戰(zhàn)將型名將第一名——鄧艾 從功勞貢獻來說,他一舉消滅了蜀漢政權,為歷史走向統(tǒng)一,做出了巨大的促進;從人生奮斗來說,他從孤苦貧窮的農(nóng)村放牛娃,努力奮斗變成戰(zhàn)果輝煌的一代名將。但是很可惜,后世對他的了解和認識,至今還存在不小的偏差…… 一 草根俊杰 本節(jié)出場的這一位,是一位非同凡響的曹魏將領:從功勞上說,他一舉消滅了蜀漢政權,為歷史走向統(tǒng)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人生奮斗來說,他從孤苦貧窮的農(nóng)村放牛娃,努力奮斗變成戰(zhàn)果輝煌的一代名將,其勵志奮斗史,又是對草根底層的深刻啟迪。他,就是曹魏極具個性色彩的名將鄧艾。但是很可惜,后世對他的了解和認識,至今還存在不小的偏差,所以需要好好對他作一番介紹。那么鄧艾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通過怎樣的努力,改變了自己艱難的處境?改變處境之后,他在做官和做人兩方面有何突出的表現(xiàn)?他又如何脫穎而出,變成了蜀漢主帥姜維的大克星呢? 鄧艾字士載,東漢荊州棘陽縣(棘陽縣城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氏。據(jù)《三國志》卷二十八《鄧艾傳》記載,他的出身,是社會最底層的草根。草根到什么樣子呢?“三國探客”告訴你。 首先,他家的經(jīng)濟情況很差。很早就死了爹,沒有頂梁柱。在當?shù)剡^不下去,被迫流浪到異鄉(xiāng)找生路,到了東邊幾百里外的豫州襄城縣(今河南省襄城縣),被當?shù)卣畯娭菩允杖?,當了史書所說的“典農(nóng)部民”。也就是曹cao屯田區(qū)的農(nóng)民。 其次,他家的社會地位太低。當時曹cao地盤上的自耕農(nóng)民,已經(jīng)是社會的底層;而屯田區(qū)的農(nóng)民,地位比普通的自耕農(nóng)民還要低,相當于半農(nóng)奴。低在哪里呢?一是被剝削得更厲害。曹cao為了解決戰(zhàn)亂時期糧食緊缺的難題,把流浪的民眾,強行按照軍隊的組織系統(tǒng),安置在公家的荒地上耕種。收獲的糧食與政府分成:使用公家耕牛的,四六開,公家得六成,你只得四成;不用公家耕牛的,對半開,各得五成。但這只是表面上或形式上的規(guī)定,實際上的分成,屯田農(nóng)民還要更吃虧,比起耕種自己土地的自耕農(nóng)來,其負擔要重好幾倍。二是人身自由還受限制,不像自耕農(nóng)民,有隨意行動的自由。既然是半農(nóng)奴,就要實行軍事化管理,把你和土地捆綁在一起;如果膽敢逃亡,抓到就砍腦袋,而且連妻子、兒子一起砍。 鄧艾就出生在這樣不幸的草根家庭里,小時候當過放牛娃,還給人趕過車。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他怎么辦呢?他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走邪門歪道,而是認準一條路,去同命運抗爭。他認準的這條路,就是前面講呂蒙時說到的八個字,讀書充電,增強力量。不過,呂蒙讀書充電,是從進入軍隊當將領的青年時期才開始,而且還是在孫權的嚴格督促之下才認真照辦的。相比之下,鄧艾就不一樣了,小小少年時已經(jīng)開始讀書,而且完全出于自覺自愿,實在是難得。他的發(fā)奮努力,終于取得效果,他被本地的典農(nóng)都尉,評比公布為“都尉學士”,相當于拿到正式的學歷證書了。當時管理曹魏屯田民眾的軍事化官員,與縣一級相當?shù)氖堑滢r(nóng)都尉,與郡一級相當?shù)氖堑滢r(nóng)中郎將。所謂“都尉學士”,也就是縣級屯田區(qū)的學習標兵。當了學習標兵有什么好處呢?好處是可以不放牛了,不趕車了,不下田干活了,還可以到典農(nóng)都尉的辦事機構,去坐辦公室當白領辦事員。 但是很可惜,一個天生的生理缺陷又限制了他,使他沒有能夠當上白領、骨干、精英,即現(xiàn)今說的“白骨精”。原因是他口吃,于是他被安排去當“稻田守叢草吏”,就是在稻田里邊看守稻草堆的辦事員。你不是說話結巴嗎?去對一座座稻草堆說吧,再結巴也沒有關系。顯然,這個安排很有點挖苦人。但是,鄧艾從小在逆境當中長大,抗壓能力沒得說,這種打擊對他來說是小意思。他依舊發(fā)奮讀書充電,增強自身能力,而且把重點放在用兵本領的培養(yǎng)上。為什么呢?我說話結巴,當耍嘴皮子的文官受到限制,那小爺我將來就去當靠智慧、靠勇敢的將軍,帶兵打仗,徹底改變處境。從此,他每到一處地方,就會運用學到手的兵法知識,觀察高山大湖,指指點點,說這里可以安營扎寨,那里可以派兵埋伏,如何如何。旁人見了總是嘲笑他,說他腦子有病。他也毫不在意,他想:你們這些小燕雀啊,哪里知道我的鴻鵠之志?。∮芯湓捊凶觥幌氘攲④姷氖勘皇呛檬勘?,放在他身上,就是不想當將軍的放牛娃,就不是好放牛娃了。 鄧艾如此發(fā)奮努力,他會實現(xiàn)自己改變處境和命運的愿望嗎?他又碰上了一位什么樣的貴人,幫他實現(xiàn)了處境和命運的改變呢? 東漢以來,全國上百個郡的行政長官,每年都要在規(guī)定時間,派下屬前往京城洛陽,向中央上報當年本郡各方面的重要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包括人口增長的統(tǒng)計,土地開墾的統(tǒng)計等等。這一項重要制度,專門名詞叫做“上計”,即上報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承擔此項職責的下屬,則稱為“計吏”。對于各個郡的長官而言,這是向中央直接匯報本人政績,事關本人的烏紗帽和前程,所以照例要選拔能力強、口才好而且對自己忠心的下屬,來擔此“計吏”的重任。對于朝廷而言,由于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所以中央的執(zhí)政大臣,曹魏當時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往往會參與數(shù)據(jù)匯報的會議,并且提出詢問。除了關心國事的動機,執(zhí)政大臣還有私人的考慮。什么考慮呢?原來,當時的三公,具有一項特權,史書叫做“開府自辟僚屬”。凡是當上了三公的,都可以開設自己獨立的辦公廳,其中的下屬辦事官員,都由三公自行任命,無需經(jīng)過中央的人事部門。這一項特權,就為三公發(fā)展自己的嫡系勢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當時的重量級政治人物,發(fā)展自己的勢力有兩條常用的辦法,一是收門生,二是收下屬。曾經(jīng)當過下屬的,叫做“故吏”,以后無論做到多大的官,都是自己的老部下。后來的蔣介石先生,不僅當軍校校長,廣收門生,而且還把軍校的學生,大量任命為自己的下屬將領,成為故吏,就是從這兒學來的招數(shù)。由于前來中央?yún)R報的,都是地方各個郡精挑細選出來的得力干員,所以參加匯報會,從中發(fā)現(xiàn)人才,收為自己的下屬,就是三公發(fā)展自己勢力的常用手段。而通過“上計”進入中央當官,也成為仕途高升的另一條通路。 鄧艾所在的郡一級屯田區(qū),長官叫做襄城典農(nóng)中郎將,照例也要參加一年一度的中央統(tǒng)計匯報會。但是這一年,長官犯了難,因為選來選去,選不出符合上面三個條件,即能力強、口才好而且對自己忠心的下屬,去進京匯報。最后,他的眼睛落在鄧艾的身上,此人雖然口才差一點,能力和忠心卻是綽綽有余,進京匯報即便得不到高分,卻也絕對不會捅出大婁子。好,就是他了。但是,這位長官萬萬沒有想到,鄧艾進京匯報,不僅得了滿分,而且還被一位政治強人看中,把他任命為自己的下屬,直接提拔到京城當官了。 這位政治強人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馬懿。 原來,此時的司馬懿,正在中央朝廷,擔任三公之首的太尉。他在匯報會上,看到這個鄧艾,不僅對本屯田區(qū)的情況了如指掌,而且還有寬廣的知識和獨特的見解,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人才。而司馬懿當時,又與自己的政敵,擔任大將軍的曹爽,明爭暗斗,所以正在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對鄧艾這樣的人才,他還能放過嗎?于是,司馬懿趕緊發(fā)出任命書,任命鄧艾為自己太尉府的下屬。從此,鄧艾脫離了艱難的底層處境,開始展翅高飛。 鄧艾得到司馬懿的貴人相助,開始大顯身手,節(jié)節(jié)高升。那么處境發(fā)生變化之后,鄧艾在做官和做人兩方面,有什么樣的突出表現(xiàn)呢? 在做官方面,他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向朝廷建議,在淮南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屯田,為后來西晉攻滅孫吳完成統(tǒng)一,打好堅實的戰(zhàn)略基礎。鄧艾到了司馬懿的太尉府,并沒有待多久。因為司馬懿的本意,就是把他收為下屬,正式確定老部下的關系之后,盡快放出去,到中央其他的要害部門去擔任職務,從而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所以鄧艾不久就到尚書臺擔任了尚書郎。而尚書臺是中央的行政機構,實權很大,當時主要是在曹爽的控制之下。鄧艾進尚書臺任職,算是司馬懿打進尚書臺的一個卒子。 鄧艾一進尚書臺,就提出一項重大建議。什么建議呢? 在這時,曹魏有心擴大屯田的范圍,積累糧食,為進攻和消滅孫吳提前做準備。但是在哪里擴大屯田,怎么樣擴大屯田,曹爽手下的尚書臺官員們,既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更沒有這方面的實踐經(jīng)驗,從來沒有接過地氣,所以都不敢接手這個燙手的項目策劃。鄧艾則不同,他不僅長期讀書,具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屯田農(nóng)民出身,而且經(jīng)常把學到手的軍事知識,用來指點江山,在這方面早就具有實踐經(jīng)驗。鄧艾立即接過這個項目,要好好露他一手。他很快離開京城洛陽,直奔東南,沿著淮河北岸的大支流潁水,認真實地踏勘,一直踏勘到淮河之濱,回來就寫了一份詳細的報告。 他報告的原文,《三國志》卷二十八《鄧艾傳》有詳細記載,其要點有三:一是屯田區(qū)的擴大,就選在土地肥沃、水流充沛的淮河兩岸,這是進攻孫吳時,我方大軍的必經(jīng)地帶。二是要把這里的河渠系統(tǒng),徹底加以改造,加寬加深再加固,使之具有雙重的軍事功能:平時排泄洪水消除水患,使農(nóng)田得到充足的灌溉,從而保障軍糧的增產(chǎn)和儲備;對孫吳作戰(zhàn)時,又可以作為漕運的干線通道,從而保障前方的軍糧供應。三是專門安排五萬軍隊,每年按照十分之二的比例,輪番讓一萬人回家休整,經(jīng)常保持有四萬人馬在此屯田;六七年間,可以積累起十萬精兵足夠吃五年的糧食。憑借這樣充足的儲備,向孫吳發(fā)動毀滅性的進攻,就勝券在握了。 報告一交上去,立即得到軍界元老司馬懿的高度贊賞,認定這是一份極具長遠戰(zhàn)略眼光的重大軍事策劃,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結晶,不僅將之很快付諸實施,從此還對鄧艾特別加以提拔重用,安排他到作戰(zhàn)部隊當中去大展身手。鄧艾也沒有辜負這個伯樂的賞識,進入軍隊后,當軍事參謀當?shù)贸錾?,當領兵將領也當?shù)贸錾5搅怂抉R懿的大兒子司馬師執(zhí)掌朝政的時候,鄧艾已經(jīng)升為討寇將軍,兼任汝南郡太守。這豫州的汝南郡,是一個很著名的大郡,能夠當上這里的行政長官太守,說明鄧艾已經(jīng)開始在軍政界嶄露頭角。 在做人方面,他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懂得報恩。地位上升了,權力變大了,他卻完全沒有忘本。一到汝南郡的任上,他就要去完成一樁藏在心頭很久的愿望。什么心愿呢?兩個字:報恩。報誰的恩呢?“三國探客”告訴你。 原來,他所管轄的汝南郡,就在襄城縣屯田區(qū)的東邊,兩者緊緊相鄰。當初他在屯田區(qū)看守稻田草堆的時候,一位同事的父親,看他家里日子過得艱難,就經(jīng)常給他經(jīng)濟上的資助。拿到資助的鄧艾,有什么反應呢?《三國志》卷二十八《鄧艾傳》上記載了五個字:“艾初不稱謝?!边@里的“初不”,準確含義是完全不。他為何完全不道謝呢?這就是他為人的個性了:一是因為人家的恩情太大,話再多也無法表達心意,何況自己說話還結巴,干脆就來一個“大恩不言謝”。二是因為他當時就下定決心,今后一定要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現(xiàn)今不必說空話。好,現(xiàn)今我鄧艾時來運轉了,報恩的時候也到了。于是他來到屯田區(qū),找到恩人的家??上俏煌碌睦细赣H,早已死去。鄧艾吩咐下屬,代表自己到墓地上,隆重祭拜一番;又給同事的老母親,獻上一大筆錢財和生活用品;最后又舉薦那位同事,擔任自己以前當過的職務,也就是向中央?yún)R報的“計吏”,從而使對方也有向上發(fā)展的機會。一句話,他知恩圖報,是一個地位變了而良心完全沒有變的人。老實說,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啊! 在做官和做人兩方面都有突出表現(xiàn)的鄧艾,后來被調(diào)往西部的關隴戰(zhàn)區(qū),從此成為蜀漢最后一位主帥姜維的克星。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正元二年(255)二月,司馬昭接替病死的大哥司馬師,執(zhí)掌朝政。當年夏天,姜維欺負新上臺的對手,統(tǒng)領數(shù)萬大軍,進攻曹魏的狄道縣。這狄道縣在今甘肅省的臨洮縣,位于洮河下游的東岸,是當時曹魏關隴戰(zhàn)區(qū)的軍事要塞之一。在洮河西岸的一戰(zhàn),姜維把孤軍冒進的曹魏守將王經(jīng),打得狼狽而逃,震動了曹魏。司馬昭立即挑選得力將領,奔赴關隴戰(zhàn)區(qū)穩(wěn)定局面。而當時已經(jīng)提拔到京城洛陽,擔任中央禁衛(wèi)軍將領的鄧艾,就被選中了。鄧艾到達前線后,第一次獨自單挑姜維,就以大勝的戰(zhàn)果,把姜維的勝利勢頭攔腰打斷。 這場單挑,發(fā)生在甘露元年(256)。當年七月,姜維統(tǒng)領大軍,進攻當初諸葛亮出兵的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祁山鄉(xiāng))。但是,鄧艾對姜維的用兵,已經(jīng)作了深入的研究,所以早有防備,設下重兵阻截。姜維見狀,回轉頭來,取道西北方向,前去突襲曹魏的南安郡(治所在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哪知道鄧艾同樣料到姜維會有這一手,親自在他必須經(jīng)過的武城山(在今甘肅省武山縣西南),堵住了他的去路。姜維發(fā)起攻擊,沒有能占到便宜。當天晚上,姜維悄悄指揮大軍掉頭向東,渡過渭河南岸一條支流,前去偷襲支流的北岸邊,曹魏另一個軍事要塞上邽縣城(在今甘肅省天水市)。不料鄧艾對他的招數(shù)也有周密的預案,在上邽附近一個叫做段谷的山間谷道中,設下埋伏,向姜維發(fā)起伏擊。當場殺死敵軍將領十多人,士兵上千人,大獲全勝,《三國志》卷四十四《姜維傳》說是殺得對方“星散流離,死者甚眾”。段谷這一戰(zhàn),鄧艾以出色的智慧和指揮,徹底扭轉了曹魏在隴西戰(zhàn)場上的不利態(tài)勢。 戰(zhàn)事結束后,戰(zhàn)敗者姜維,被迫仿效諸葛亮的先例,向蜀漢朝廷請求自我貶官謝罪;而戰(zhàn)勝者鄧艾,則升任鎮(zhèn)西將軍,隴西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封為鄧縣侯。這鄧縣,在今湖北省鄧州市,諸葛亮當初隱居的隆中,就屬于鄧縣管轄。把鄧縣賞賜給正好姓鄧的鄧艾做封地,而且又在鄧艾家鄉(xiāng)棘陽縣的南邊不遠,在當時,就算是一種帶有衣錦還鄉(xiāng)色彩的特別榮光了。 段谷之戰(zhàn)后,姜維先后又向鄧艾所在的隴西戰(zhàn)區(qū),發(fā)動過兩次進攻,希望挽回局面。一次翻越秦嶺,指向長城。此處的長城,不是指萬里長城,而是秦嶺山麓的一處地名,在今陜西省周至縣西南。另一次再度出兵隴西,指向侯和,在今甘肅省卓尼縣東北。但是這兩次攻勢,都被鄧艾成功逼退。此時的姜維,真是有“既生維,何生艾”的切膚之痛。 但是,鄧艾很快就要把姜維的切膚之痛,變成巨大的亡國之痛了。 回顧鄧艾的成長歷程,值得深思的閃光亮點有三。首先,是他持續(xù)不懈的勵志精神和刻苦努力。人的一生,往往是這樣:你不努力,就絕對沒有一點點改變命運的可能;你努力了,就會有改變命運的希望。鄧艾一直沒有放棄努力,一旦機遇來到,他就抓住了。如其不然,他會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死之時最多是一個資深的放牛娃而已。其次,他又能夠根據(jù)先天的身體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最佳發(fā)展途徑。他沒有自怨自艾,怪罪爹媽沒給他一副伶牙俐齒;也沒有遷怒于他人,跟歧視他的一幫家伙對著干,偷偷在別人的飲水里邊去下毒。他把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讀書充電的正道上。最后,還有尤其令人佩服的一點,就是他地位變了但是良心完全沒有變,成功之后首先想到的事就是去報恩。可以說,爭取地位的改變比較容易,保持良心的善良原生態(tài),那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了。要不然,當今那些已然上升為明星的人物,就不會鬧出那么多的負面新聞了。這正是: 英雄何必高門后,試看將軍出牧郎。 要想知道鄧艾如何指揮兩萬人馬,一舉攻滅了蜀漢政權,請看下節(jié)。 二 功成身死 作為三國名將,鄧艾最為輝煌的戰(zhàn)功,當然要數(shù)他以兩萬多人馬,出其不意打下成都,一舉攻滅了蜀漢政權。三國當中被他攻滅了一國,功勞實在太大。但是,就在建立大功之后才兩個月,他竟然又被自己的同僚陷害,父子二人慘遭屠殺,命運的落差也實在太大。那么從人性的角度去觀察,在進攻蜀漢的戰(zhàn)爭中,參加表演的主要人物各自心中有什么樣的盤算?戰(zhàn)爭僵持階段又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和表現(xiàn)?鄧艾取得成功主要憑借什么樣的人性品質?他慘遭陷害和屠殺,又是什么群體的陰暗人性起了關鍵性作用呢? 先說第一個問題,參加表演的主要人物各自心中有什么樣的盤算? 景元四年(263)五月,曹魏宣布對蜀漢發(fā)起全面進攻。正式的詔書雖然是由十八歲的皇帝曹奐發(fā)布,但是背后的cao縱者,卻是執(zhí)政大臣司馬昭。司馬昭心中的盤算是什么?“三國探客”告訴你。 他的如意算盤,歸結起來是一句話:為取代曹魏走出突破性的第一步。 原來,經(jīng)過他父親司馬懿、大哥司馬師兩代人的經(jīng)營,司馬家族已經(jīng)牢牢控制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并且將權力的接力棒,交到司馬昭的手上。三年前,二十歲的年輕皇帝曹髦,企圖使用武力對抗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的手下殺死在皇宮門前,只留下他一句表達極度憤怒的話語“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流傳至今。司馬昭改立十五歲的曹奐當皇帝,為取代曹魏走出突破性第一步鋪平道路。 什么是司馬昭突破性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他自己的爵位,突破侯爵的限制,提升到公爵。因為曹魏制度規(guī)定,異姓大臣最高只能封侯爵,皇室宗親才能封公爵、王爵。作為異姓大臣的司馬昭,首先要成為公爵,才能夠進一步稱王、稱帝。因此,小皇帝曹奐一登基,就接連發(fā)布圣旨,要把司馬昭提升為公爵,其實這都是司馬昭自己導演的戲碼而已。既然是戲碼,就要演得逼真,所以小皇帝一連封了三次,司馬昭也一連推辭了三次。事不過三,下一次不會推辭了。但是,這終歸不是小事,最好有一個充分的理由,于是就有了討伐蜀漢的戰(zhàn)爭。當年十月間,戰(zhàn)爭還在進行的時候,司馬昭就以我軍連連取勝為由,欣然接受晉國公爵的封號。他的封地有十個郡,大多都在先秦時期晉國的故地,所以就把國號確定為“晉”。 既然這場戰(zhàn)爭出自政治上的盤算,那么就必須打勝而不能打敗。司馬昭估計蜀漢總兵力最多九萬,于是動員了十八萬大軍,接近曹魏全國兵力的二分之一,超過對方一倍,組成三路大軍。又精心挑選了指揮官,定下總體戰(zhàn)略方針。第一路大軍三萬多人馬,指揮官鄧艾,任務是正面圍攻敵軍主帥姜維;第二路大軍也是三萬多人馬,指揮官諸葛緒,任務是截斷姜維后路。以上兩路人馬,在西面的隴西戰(zhàn)場擔任主攻,而最吃力的正面主攻,則落在鄧艾的身上。第三路大軍十多萬人馬,指揮官是鐘會,任務是從東面的漢中戰(zhàn)場乘虛而入,充當后援,借機擴大戰(zhàn)果。 鄧艾此前一直在隴西的前線,與蜀漢的姜維較量,對于京城中司馬昭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的政治盤算,并不完全清楚。因此,在最初風聞朝廷要出兵的消息時,他曾經(jīng)一再上奏,認為從軍事上看,攻滅對方的時機還沒有成熟。他是一直同蜀漢交鋒的大將,說話當然有分量。司馬昭只好特別派遣自己的心腹幕僚師纂,前去給鄧艾當下屬,向他直接傳達自己的意圖。司馬昭的老爸司馬懿,當年曾經(jīng)是大力提攜鄧艾的恩人,鄧艾得知此事的玄機和背景,立即不再反對,而是下定決心,勇挑重擔,完成好最吃力的正面主攻任務。 后援大軍的指揮官鐘會,曹魏開國元勛鐘繇的小兒子,是一個心思特別復雜的人物。他智商很高,多才多藝,從小就受到眾人的贊美;后來仕途也通暢,成為司馬氏的心腹智囊,經(jīng)常參與機密大事的策劃。司馬昭把十多萬后援大軍交給他指揮,完全不是偶然。但是,鐘會的能耐大,野心也大,一旦羽翼豐滿,他就會鋌而走險。此番第一次手握強兵,獨自在外發(fā)號施令,而且擔任最為輕松的后援,他心里很興奮,認為以自己的非凡才干,建立大功易如反掌;如果天賜良機,說不定還能自創(chuàng)一片天地。他帶著如此心態(tài)上了前線,而此后鄧艾的慘死,就與鐘會這樣的復雜心態(tài)直接相關。 曹魏三路大兵壓境,蜀漢憑借高山險阻的有利地勢拼死抵抗,一度造成戰(zhàn)局的僵持。在僵持階段,曹魏的前線指揮官又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和表現(xiàn)呢? 最初的戰(zhàn)爭形勢,曹魏一度占據(jù)上風。此前蜀漢軍隊的主力,一直由主帥姜維帶領,長期在西面的隴西戰(zhàn)場與鄧艾較量。因此,東面的漢中戰(zhàn)場相對平靜,兵力也明顯配備不足,就給鐘會提供了乘虛而入的絕好機會。鐘會在關中平原,將手下的十多萬人馬,從西向東分成三路,通過褒斜道、駱谷道、子午道,向南穿越秦嶺,平行向前推進,非常順利地就進入對方的地盤,推進到蜀漢北方的軍事大本營漢中。 姜維在西面的隴西戰(zhàn)場得知消息后,斷然率領主力軍團撤出隴西戰(zhàn)場,快速向東南方向轉移。他同從后方成都趕來的援軍會合之后,在劍閣一帶,憑借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全力堅守。劍閣,在今四川省劍閣縣,是成都北面的天險門戶。據(jù)筆者多次實地考察,此處的劍門山脈,東西綿延上百里,地勢非常獨特:南面是平緩上升的斜坡,而北面則是高峻陡峭的懸崖,如同利劍劈成,很難攀登,形成對北面的天然險阻。當時南來北往的通行,只有借助高峻巖壁上修建的懸空棧道,而棧道當時稱為閣道,故而有劍閣之名。唐代在此設置劍門關,為天下雄關之一。白居易《長恨歌》形容是“云??M紆登劍閣”;李白《蜀道難》的感嘆是“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現(xiàn)今這里則是著名的歷史古跡和國家公園。 鐘會十多萬大軍,在劍閣受阻,前進不得。眼看軍糧就要耗盡,而后方的補給線又要穿越秦嶺,過于漫長,接應不上,他心中就打起小算盤。如果繼續(xù)等待,軍糧耗盡之日,就是失敗到來之時,便宜沒有占到,反而惹上大禍。如果趕快撤軍,雖然面子上不好看,但也能夠交代,此前諸葛亮也曾經(jīng)多次因為糧食耗盡而撤軍??!兩害取其輕,他便生出全身而退的念頭來。 關鍵時刻,一個人的到來,使他擺脫了困境。此人就是諸葛緒。 原來,此時此刻,從隴西戰(zhàn)場追擊姜維的鄧艾和諸葛緒,來到陰平郡一帶。陰平郡位于現(xiàn)今甘肅與四川兩省的交界地區(qū),當時的政治中心是陰平縣,在今甘肅省的文縣。從這里向西南方向,穿越兩省交界的高峻山脈摩天嶺,有一條極為艱難崎嶇的道路,可以從西邊繞開劍閣,直接插向成都。此時的鄧艾,與鐘會只是考慮個人的利害得失完全不同,他的心中依然是以國事為重,一心想完成好進攻蜀漢的任務。他向諸葛緒提出:現(xiàn)今蜀漢的主力被吸引到劍閣一帶,其后方的成都必定空虛,我們?nèi)绻诖颂幪暨x精銳人馬,從這條山間小路突然殺到成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定然可以一戰(zhàn)成功?;镉?,怎么樣?一起干吧! 不料諸葛緒卻打起個人的小算盤來。這條小路極為艱難崎嶇,路途還長達好幾百里,我憑什么要跟你去吃這個苦?吃苦不說,還要冒險,萬一中途遭到對方強烈抵抗,我們退都退不回來,很可能把命都要丟在那里,那就更不劃算了。但是,他嘴巴上又不能這樣明說,就另外找了一個拿得出手的理由,回答說:我當初接受的指令很明確,是截斷姜維的后路;你說的從西面殺往成都,不符合上級指示。言外之意,就是不贊成。鄧艾很失望,但是并不退縮,他決定獨自去挑這副重擔。 諸葛緒帶上本部人馬,離開鄧艾走了,前去同鐘會匯合。鐘會聽了他的介紹,心中不禁大喜。為什么呢?因為鄧艾徑自冒險去進攻成都,對自己好處多多。如果鄧艾成功,自己就能趁機分享紅利;即便鄧艾成功不了,他到敵方背后去活動,姜維必定要分出兵力去對付,我的壓力就小了;哪怕鄧艾全軍覆滅,責任由他自負,也與我無關。總之,鄧艾此舉,對我只有利而無害,當然是大好事。鄧艾我要利用,諸葛緒我也要利用。他立刻秘密報告司馬昭,說是諸葛緒膽小怕死,不敢跟隨鄧艾挺進,然后下令把諸葛緒押上囚車,送回京城治罪。鐘會只耍了一個小小的手腕兒,就把諸葛緒那三萬多人馬,收編到自己手下,然后在劍閣坐下來,以旁觀者的心態(tài),看鄧艾的表演究竟如何,然后好出手收取私人的紅利。 鐘會絞盡腦汁撥弄個人小算盤的時候,鄧艾卻正在積極準備出兵。他能夠取得預料的輝煌成功嗎?他會憑借什么樣的人性品質去取得成功呢? 此時的鄧艾,已經(jīng)到了七十歲的古稀之年,是三路大軍指揮官中最為年長的一位,比剛剛四十歲的鐘會,整整大了三十歲。但是,此時此刻,他又是所有指揮官中,氣勢和決心最為雄壯的一位,自私自利小算盤打得最少的一位。他從手下三萬多人中,精心挑選出兩萬多精銳將士,然后揮兵出發(fā)。 首先要征服的,就是東西走向,最高海拔將近三千米的摩天嶺。初冬十月,摩天嶺上寒風襲人。鄧艾身先士卒,從北面攀登到山頂后,又從南面原始森林的無人地帶穿越下山。在完全無法下腳的地方,他就帶頭用毛氈緊緊裹住自己的身體,然后從高處翻滾而下。由于所帶的糧食不多,山路攀登時體力消耗又大,所以經(jīng)常忍饑挨餓。但是,看到七十歲的白發(fā)老將軍,依然勇敢昂揚,不氣餒,不叫苦,全軍將士也就保持旺盛的士氣,向前推進。 鄧艾的行軍路線,全長七百多里。按照現(xiàn)今最新的行政區(qū)劃,大體是從甘肅省文縣東南的青崖關,翻越摩天嶺,到達四川省的青川縣城附近;再經(jīng)過青川縣向南,到達江油市的雁門鎮(zhèn);在雁門鎮(zhèn)掉頭向西,到達平武縣的南壩鎮(zhèn),也就是蜀漢的江油關;從南壩鎮(zhèn)再向南,有一條險峻的山崖小路,當時叫做左擔道,可以到達綿陽市,當時叫做涪縣。左擔道的得名,是在這里通行時,有一個方向上,只能用左邊肩膀挑擔子,如果用習慣的右邊肩膀挑,就會與山崖發(fā)生碰撞而失足掉下山去。到達綿陽市之后,前往成都就是一馬平川,沒有高山阻擋了。 鄧艾突然殺到江油關,在此守衛(wèi)的蜀漢將領馬邈,嚇得趕緊舉手投降?,F(xiàn)今傳統(tǒng)戲劇的《江油關》,演唱的就是這段故事。江油關丟失的消息傳到成都,朝廷立即派遣諸葛亮的兒子,當時擔任高級將領衛(wèi)將軍的諸葛瞻,率領一支人馬前去阻擊鄧艾。諸葛瞻到達涪縣之后,幕僚黃崇及時提出建議,趕快繼續(xù)推進到前方的左擔道一帶,扼守險峻的山口,不讓對方進入平原地帶。如果諸葛瞻采用這個建議,鄧艾的處境將會非常危險。但是,實戰(zhàn)經(jīng)驗嚴重不足的諸葛瞻,卻沒有采納這一建議,而是在平坦的涪縣坐等鄧艾。兩軍一接戰(zhàn),以逸待勞的諸葛瞻前鋒部隊,竟然敗下陣來。諸葛瞻只好后退一百里左右,在綿竹縣(今四川省德陽市北黃許鎮(zhèn))擺開陣勢,再度迎戰(zhàn)。 鄧艾派遣兒子鄧忠、將領師纂,從左右兩邊發(fā)動鉗形攻勢。激戰(zhàn)開始時,吸取教訓的諸葛瞻占據(jù)上風。兩員將領沒有得手,回去報告鄧艾說:“對方打不下來?。 编嚢淮笈?,厲聲喝道:“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有什么打不下來!”就要下令將兒子和師纂一并斬首。嚇得兩人趕緊指揮手下兵馬,再度投入戰(zhàn)斗。反正都是死,兩人拼命向前沖鋒。這一戰(zhàn),諸葛瞻和張飛的兒子張遵,當場陣亡。大獲全勝的鄧艾,乘勢向前推進到雒縣(今四川省廣漢市),逼近蜀漢的京城成都。 當年十一月,對整個戰(zhàn)局并不完全清楚的劉禪和朝廷群臣,誤以為前方的軍情已經(jīng)大勢已去,決定舉手投降。至此,蜀漢政權滅亡,鄧艾取得了最理想的輝煌勝利。 但是,僅僅兩個月后,立下大功的鄧艾卻慘遭陷害和屠殺,是什么群體的陰暗人性,在其中起了關鍵性作用呢? 話說鄧艾接受投降之后,為了安撫蜀漢君臣,使他們促使在前線的姜維大軍,放下武器接受現(xiàn)實,立即采取了如下權宜性的政策措施:一是以曹魏朝廷名義,給予劉禪驃騎將軍的高級軍職;二是優(yōu)待而不侮辱投降的蜀漢君臣;三是嚴厲禁止全軍將士,在成都燒殺搶掠,使社會秩序保持平穩(wěn)安定。有了這樣的政策措施做基礎,劉禪就安心向前線發(fā)出一道道投降指令,于是姜維也在涪縣,率領軍隊向鐘會繳械投降。 姜維一投降,鐘會就陡然起了野心。曹魏的十八萬大軍,現(xiàn)今除了鄧艾手下的兩萬,其余十多萬都在自己手中。蜀漢投降的軍隊,姜維統(tǒng)領的主力軍團幾萬人馬,也歸自己掌控。手握二十萬強兵,又在四面封閉、物產(chǎn)豐饒的天府之國,不是天賜良機,讓我在此當?shù)诙€劉備嗎?野心發(fā)了芽,他就針對兩個關鍵人物施加手段。一個是姜維,他在當?shù)赜腥嗣},要好好拉攏他,讓他當自己的助手;另一個是鄧艾,他是現(xiàn)今此處唯一手中有軍隊的人,必須設法鏟除他。主意打定,鐘會就停下腳步,在成都北面的涪縣(今四川省綿陽市)實施自己的野心計劃。 這邊的鄧艾,在成都安定人心之后,就向朝廷建議,乘勢進攻東面的孫吳,并為此提出種種計劃。他的建議,雖然有一點越權的意味,但是也僅僅限于紙面上的建議,并未在得到朝廷批復之前,擅自采取任何行動。但是,陰險的鐘會卻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他秘密上奏司馬昭,誣告鄧艾有心謀反,還耍出另外一個狠毒的陰招。這是什么陰招呢? 原來,這鐘會出自書法名家,其父鐘繇,是各種書法字體都擅長的全能型書法大家,后世把他與東晉王羲之,并稱為“鐘王”?!白怨旁姺Q李杜,而今字仰鐘王”的鐘,說的就是他。鐘會得到父親的傳授,也能書寫各種字體,尤其善于模仿別人的字跡,可惜沒有用在正道上。他秘密派出心腹人員,在半路上攔截鄧艾向朝廷呈送表章的使者,然后模仿鄧艾的筆跡,故意把奏章寫得來措辭囂張自大,然后再密封后呈送給司馬昭。這一招實在太毒辣,司馬昭立即下令將鄧艾押到京城問罪。鄧艾心中沒有鬼,所以并未舉兵反抗,父子倆束手就擒。 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鐘會進入成都,隨即下令把鄧艾父子用囚車送往京城。這樣一來,曹魏的十八萬人馬,再加上蜀漢的好幾萬軍隊,就全部抓在了鐘會手中。 除掉鄧艾,鐘會就召集眾將官,以聲討司馬昭為名,正式擁兵獨立。不料此舉引起將士的嘩變,鐘會和姜維,都在混亂中被殺死。軍隊的總監(jiān)察官衛(wèi)瓘,出頭收拾了局面。這衛(wèi)瓘曾經(jīng)伙同鐘會,誣陷鄧艾,又想獨吞剿滅鐘會叛亂的功勞,所以當他發(fā)覺鄧艾的部下,已經(jīng)前去解救鄧艾父子的時候,立即派遣精銳部隊跟蹤而去。鄧艾半路上被解救出來,回轉成都。不料迎頭碰上衛(wèi)瓘派來的部隊,鄧艾父子當場被殺。死的地方叫做三造亭,正好就屬于他們打敗諸葛瞻的綿竹縣。 鄧艾之死,根本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是士大夫群體的陰暗心理在作怪。誣陷和謀殺鄧艾,有兩個兇手:鐘會,父親鐘繇是曹魏開國元勛;衛(wèi)瓘,父親衛(wèi)覬是曹魏尚書臺大臣。兩個兇手都出自世代為官的名門士大夫,這絕非偶然。大體說來,東漢時期的士大夫群體,是社會政治的中堅,散發(fā)的也主要是正能量。到了曹魏,這個群體的政治優(yōu)勢更加強化,從而形成了帶有壟斷性和排他性的門閥觀念,高門對寒門的歧視和排斥開始出現(xiàn),開始散發(fā)出負能量。鄧艾出身于半農(nóng)奴,本人當過放牛娃,是典型的寒門。他年輕的時候,對寒門的歧視和排斥還不強烈,所以還可以得到充分發(fā)展和越級提拔。但是,到了他古稀之年,世道就變了,四十歲的鐘會,四十四歲的衛(wèi)瓘,這批新生代的高門,就從心底里看不起他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又建立了令人眼紅的蓋世奇功,不遭到暗算才是怪事。于是,他大功告成之日,就是死于非命之時。 鄧艾雖然含冤而死,但他的用兵才能依然應當?shù)玫娇陀^公正的評價。他在極為艱難不利的條件下,敏銳捕捉到難得的戰(zhàn)機,斷然采取堅決的行動,最后以兩萬兵馬,攻滅了蜀漢政權,促使統(tǒng)一局面向前發(fā)展了一大步,建立了曹魏其他名將難以相比的輝煌戰(zhàn)功。綜合用兵才能和歷史作用,我認為他應當評為曹魏戰(zhàn)將型名將當中的第一名。 鄧艾能夠建立如此輝煌的戰(zhàn)功,表面看來,是因為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怕苦,所以能夠穿越險阻;不怕死,所以敢于勇往直前。但是,再往深層次探究就會發(fā)覺,使他得以成功的人性品質,根本還在于出以公心,公而忘私。七十歲的皓首老翁,從放牛娃做到征西將軍,封為鄧縣侯——高端的軍銜,頂尖的爵位,說地位有地位,說待遇有待遇,說榮耀有榮耀,說風光有風光。如果純粹從私心雜念上考慮,他完全沒有必要去吃這般的苦,去拼這般的命,去冒這般的險。可見一定是有更重要的人性品質在激勵他,這人性品質至少是“三心”:一是責任心,既然莊嚴承擔了主攻任務,就不能半途而廢;二是榮譽心,既然上戰(zhàn)場兩軍對決,就不能喪失軍人的榮譽;三是感恩心,既然司馬家的兩代人,對我提拔和重用,就不能敷衍了事。這“三種心”,應當說都屬于充滿陽光的正能量。這正是: 戰(zhàn)果輝煌如探究,三心齊備是根源。 關于鄧艾就講到這里。下面要講曹魏戰(zhàn)將型名將的第二名張遼。 戰(zhàn)將型名將第二名——張遼 在這之前,他跟的三個老板都不行:丁原太平庸,董卓太殘暴,呂布又太反復無常。老板不行,他這個員工空有一身的本事,也沒有做出什么拿得上臺面的成就。到了三十歲頭上,張遼有幸跟了非凡的新老板曹cao,從此就開始大放光彩…… 良將魁首 曹魏的將領群體中,與曹魏沒有宗族關系的異姓將領占多數(shù)。其中有五位虎將,最為出色,所以陳壽《三國志》卷十七把他們安排在同一卷中,稱為“五子良將”。本節(jié)我們要講的這位,就是五子良將中獨占魁首的張遼。張遼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何“三十而立”這句話放在他身上非常合適?他成為曹cao的手下之后,建立了哪些留名青史的戰(zhàn)功?如果從人性的角度去觀察,他能夠取得輝煌的戰(zhàn)功,是憑借什么樣的可貴品質,又能夠給后世哪些有益的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