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節(jié)
要想運用到自己的文章里,談何容易。 魏時不想直接把里面的句子抽出來,不懂裝懂的堆砌出一篇策問。 可也不能什么都不寫,再怎么樣態(tài)度總是要拿出來的。 魏時也是沒法子了,干脆避重就輕,不寫如何治理黃河水患,而是寫黃河水患會給朝廷和百姓帶來什么樣的危害,以及怎樣盡可能的去解決這些危害。 首當其沖的就是兩岸的百姓,良田被河水掩蓋、沖灌,不能耕種,這已經(jīng)不是減產(chǎn)的問題了,而是賴以生存的根基都被動搖了。 這部分百姓必須得到妥善的安置才行,同樣他們也是對黃河水患最為痛恨的人,如果筑堤防水的話,朝廷出銀兩聘請這些人做工再合適不過了。 一方面,這些百姓通過筑堤做工可以賺得銀兩,這也算是朝廷賑濟災民的一部分,而且比起直接拿銀子施予,這樣以工代賑的法子應當更為合適一些。 另一方面,這些飽受黃河水患痛苦的百姓,在筑堤做工的時候,可能比負責的官員都要盡心盡力,不光可以縮短工程時間,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工程的質(zhì)量。 除了兩岸的百姓之外,另一個深受影響的就是航運了,隋朝有大運河,到了唐周時期,也開鑿了不少的小運河。 到了本朝,便形成了以黃河和南北大運河為主的航運體系。 黃河泛濫,這些航運自然也就受到了影響,走船的商人受到了影響,需要走河道運送商品的商人,同樣也受到了影響。 而不管是這些商品原產(chǎn)地的百姓,還是要出售商品地方的百姓,也都受到了影響,前者收入銳減,后者生活不方便。 最后受到影響的就是朝廷了,農(nóng)民失去土地,向朝廷繳納的稅也就少了,商人流通的貨物減少,朝廷方面的稅收也跟著減少。 為了賑濟災民拿出來的銀子,這些也都得算到朝廷的損失里面去。 故此,黃河水患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牽扯到的不只是兩岸的百姓,整條商道的百姓都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整個朝廷。 魏時把這篇策問改了又改,說實在的,他本人并不怎么滿意。 畢竟沈大人給的題目是關(guān)于黃河的治理,而并非是黃河水患帶來的危害。 他這基本上就屬于跑題了,要是真放到科舉考試上,這篇策問得不了多少分的。 但是如何治理黃河,他實在是沒有頭緒,也一點都不了解,與其硬著頭皮胡謅,還不如就……跑題了吧。 魏時再次到沈府的時候,是頂著倆黑眼圈去的,熬了一整夜,早上吃了點東西之后,又接著改文章,從昨天到現(xiàn)在還沒睡過覺呢。 再加上,他從柳州城一路趕到京城,中間沒有做停歇,到了京城之后,也沒怎么修整,就直接到了沈府。 再怎么年輕,這會兒精神上也有些不濟了。 不過,拿著這手里頭跑了題的策問,魏時內(nèi)心實在忐忑,既怕被斥責,又怕惹得人家連斥責的心思都沒有了。 沈大人跟魏時想象中的不太一樣,甚至是跟大多數(shù)官員都不太一樣。 黑瘦。 除了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還有打理得當?shù)暮氈?,跟種地的老農(nóng)民似乎也沒什么區(qū)別。 露在外面的皮膚黝黑,整個人干瘦,雖然是那種特別精壯的瘦,但是似乎沒有哪個官員是這樣的,也沒有哪個富家老爺是這樣的。 最起碼魏時之前從未見到過。 不得不說,一見面魏時就被震住了,如果不是風雨里雨里的在外面跑,這位已經(jīng)官居正三品的右侍郎也不至于如此黑瘦。 跟美丑沒有關(guān)系,魏時心里頭涌現(xiàn)出來的是敬重、震撼以及向往。 他這些年拼了命的讀書,就是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做官,能夠徹底父親和母親弄出的爛泥里掙脫開來,不必終日再過那種連吃飯穿衣都要看臉色的日子。 但是等到做了官之后呢,汲汲營取,不斷的往上爬嗎,就好像打怪升級一樣,一級一級的往上蹦,一直到最高點。 這樣的志向沒什么不對,只是跟魏時本人的理念不太相符。 他不是一個向往高位的人,就像上輩子,選擇古漢語專業(yè),也只是因為喜歡,沒想過去做官。 這輩子之所以會選擇這么一條路,更多的是情勢所迫。 但是如今看著沈大人,他好似是為之后找到了另一種活法,哪怕辛苦一些,但是能夠這樣兢兢業(yè)業(yè)的做一些實事,能夠為后世留下一些東西,真的比汲汲營取的謀求高位要強。 魏時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紙張遞過去了,滿腦子都是未來的打算。 “不必叫我大人,我同你伯父是多年的好友了,雖然分隔兩地,久未能見面,但時常有書信往來,你也叫我一聲伯父吧?!鄙蛑蹜B(tài)度很是寬和的笑了笑。 “沈伯父?!蔽簳r從善如流,比起‘大人’這樣的稱呼,當然是‘伯父’要更親近一些,只是未經(jīng)允許,他也不能上趕著往上爬。 “這就是你寫的策問?我得慢慢看,你先在我這書房里找本書,坐到一邊翻翻。” 好吧,就像是一個親切的鄰家大伯一樣,一點都不像是出那么難策問題目的一個人。 沈伯父書房的書架夠大,里面擺滿了書,大多數(shù)都是魏時沒有見過的,看名字不光有治水相關(guān)的書籍,還有手工作坊、種植、喂養(yǎng)家畜……各種各樣的書。 涉獵可以說是相當廣泛。 魏時昨天,一本治水的書看到半夜,如今想起來腦子還覺得有些混沌呢,有些句子,字個個都認識,句意也能弄得通順,但不代表著就能理解了。 這就跟算學題一樣,能夠看得懂題意,然,不會解,能有什么用。 所以今日魏時刻意避過了這些,他沒怎么接觸過的相關(guān)書籍。 只拿了一本論語,這屬于入門級別的書,開蒙的頭一年就要學,魏時早就已經(jīng)倒背如流了,看這個總不會讓他覺得頭大。 時人都有在書頁上批注的習慣,因此不出意外,這本論語上也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圣人曰,溫故而知新。 但這論語,魏時不知道翻看過多少遍了,在有限的年紀里,想要再自己品會出新意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 但是看旁人的批注,總會發(fā)現(xiàn)一些自己沒想到過的點。 有些他可以接受,有些他不能接受。 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對他而言都有所裨益。 很快,魏時就沉浸在這本做了批注的論語里了,沒注意到沈舟頻頻抬頭看向他。 原本出這個題目,沈舟就存了為難的心思,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光是看科舉有關(guān)的書時間都不夠用,根本就不太可能了解過治水。 自然也不可能寫得出來他想要的策問。 跟作詩、寫雜文不同,策問最主要的還是要解決問題,要言之有物才行。 依著老友在信里的意思,是想讓他收魏時做弟子,他當然要好好考察一番了。 不僅僅是要考學問,更重要的是品性,他可不希望自己唯一的弟子,是一個會弄虛作假的人,是一個品性有暇的人。 不得不說,魏時的這一篇策問是討了個巧,能夠讓他看到人品、能力和學問。 但是最大的問題在于這篇策問它跑了題。 也真是夠讓人哭笑不得了。 一個鄉(xiāng)試的解元,審題的能力還是有的,不可能審錯了題目,從而將文章寫跑了題,只能說是有意為之。 不過這文章確實言之有物,從寫的文章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性。 他這么多年都沒有收過一個弟子,一方面的確是因為跟著他做學問太苦了,很多出身好的子弟即便性子能夠耐得住,身體也是靠不住的。 另一方面,是他收弟子的要求確實高,學問和能力就暫且不提了,這兩樣是萬萬不可缺的,另一方面就是品性,他不只希望自己的弟子品性高潔,還要踏實才行。 學問好、能力強的人,得志早,收到的恭維也多,往往都是不怎么踏實的,說難聽點就是好高騖遠,這山看著那山高,非得吃點苦頭才行。 他可沒這么多心思去調(diào)1教一個人的品性。 是以,這么多年來他是一個弟子都沒說。 魏時年紀輕輕就中了舉,學問應當是不錯的,再加上他的身世,能夠做到如今的程度,不管是學習能力還是心性都是拔尖的。 如今再看這篇文章,還算踏實,沒說什么不現(xiàn)實的話,不管是分析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是基于現(xiàn)實來的。 這就很難得了,他最怕的就是年輕人說大話、說空話,如同空中樓閣一般,看著漂亮舒心,實際上虛無縹緲,沒有半點的可行性。 “你這篇策問從頭到尾也沒說怎么治理黃河呀?”沈舟這會兒表情嚴肅了,語氣淡淡的問道。 魏時立馬站起身來,沒撒謊,“晚輩確實不知道怎么治理黃河,事實上,有關(guān)治水的書我是昨天才開始看,一直看到半夜子時,也才將將把一本書看完,里面的東西都還沒弄明白呢,如何寫得出來治理黃河的文章,所以就只能寫別的了?!?/br> 不是他要偷懶,而是時間和能力不允許。 “也罷,那你就好好看幾本書,什么時候能不跑題把這篇策問寫出來,我什么時候再給你布置些別的功課?!?/br> 想要拜師哪是這么容易的事兒,不拿出點真東西來,他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得嘞,看來是要好好讀幾本書了,不過他讓人從書肆里買回來的那三本,什么批注都沒有,都說隔行如隔山,讀起來的時候自然晦澀難懂。 “您能借我?guī)妆緝簳鴨幔恳恍┰~我實在是弄不明白,書肆關(guān)于這方面的書籍也太少了?!?/br> “自己挑,一次別拿多了,什么時候看完了,什么時候再過來拿,真要是有弄不明白的問題,也可以過來問問我?!?/br> 沈舟一副很好說話的樣子,這會兒又成了鄰家的大伯。 不過挑書這種事他是不會干的,想看什么書,自己挑。 魏時寫的那篇策問被留下了,走的時候,除了自己挑選的兩本書之外,還帶了一整套的四書五經(jīng),這些上面都有沈伯父的批注,也是送給他的見面禮。 這可比一塊兒玉佩,讓人喜歡多了。 寫策問的事兒不急,眼下魏時最主要的事情還是去國子監(jiān)報道,這可是他未來三年進學的地方,當然需要好好準備了。 依著國子監(jiān)的規(guī)矩,平時必須住在學舍,每十日才有一日的假,只允許帶一個下人進去。 魏時自然是要帶著元寶一塊兒了,不過兩個人的衣服,卻是要多準備幾套。 他不覺得他們到時候還有功夫和心思洗衣服,不如把臟衣服攢下來帶回府,反正有專門負責洗衣的婆子。 除此之外,要看的書、用慣的筆墨紙硯、用來打賞的碎銀子……這些一一都得備好。 到時候,國子監(jiān)不允許隨意外出,他可是要等到下個休沐日才能回家的。 白姨娘的興奮勁兒似乎還沒過,不管是打掃衛(wèi)生的活計、做針線的活計,還是灶上的活兒,每日三問,有時候甚至要親自去瞧一瞧。 不過有一處是她沒法兒管的,那就是賬房,既不識字,也不會算術(shù),又哪里能看得懂賬本。 好在,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學了,賬目上能用到的字有限,倒不必把所有的字都學全。 人到中年,還能有這個勁頭,已經(jīng)很是值得欽佩了。 —— 國子監(jiān)雖然是朝廷機構(gòu),連里面的先生也都是授了官的,但是在管理上并不是特別的嚴格。 比如說住宿,學生們都是自由選擇學舍,反正都是交一樣的銀子,學舍的配置也都是一樣的,一個內(nèi)間,一個外間,帶來的下人人基本上都是在外間住著,不會再另外配備下人房。 這些學舍大致上被分為一個一個的小院子,每個院子能住六個學生。 因為有自主選擇的權(quán)力,所以能住在一個院子里頭的,不是相熟的好友,就是有點親戚關(guān)系,反正在還沒有正式開學之前,都已經(jīng)開始有‘小團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