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上北下南 完結(jié)+番外、快穿女配再就業(yè)、塑料婚姻害死人[娛樂圈]、秘密[GL] 完結(jié)+番外、[綜]赦大老爺穿越記 完結(jié)+番外、誤染相思 完結(jié)+番外、寵后 完結(jié)+番外、穿成嫁入豪門的炮灰受 完結(jié)+番外、在逃生游戲里撿到一只小惡狼、影后說她沒對象 完結(jié)+番外
臨安要去和親了。和臨安在一起的時光,過一刻就少一刻了。 臨安閉著眼睛,直到了天露微光,臨安公主的眉頭依然緊緊的皺著。 臨安睡地并不安穩(wěn),成穆貴妃也看不出來她到底有沒有真的睡著。 成穆貴妃一整夜都沒有合眼。 真的沒有辦法了嗎,臨安真的要去和親了嗎,她本以為,臨安會嫁給應(yīng)天府哪個大臣家的孩子,對了,臨安很是喜歡韓國公府的嫡長子李祺,若是能夠嫁給李祺,臨安什么時候想進(jìn)宮,就能到宮里承歡父母膝下。 可是她要嫁到瓦剌去了。 應(yīng)天府距離瓦剌千里遠(yuǎn),這么遠(yuǎn)的路,她要走多久才能夠回來呢。 況且,她回不來了,瓦剌怎么會隨意放她回娘家。這一別,就回事一生了。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盡管大明與瓦剌現(xiàn)在盡量在維持著和平,但是這只是一時的和平罷了,帶到大明養(yǎng)精蓄銳,兵強(qiáng)馬壯之后,遲早都要攻打瓦剌。 到時候,生為瓦剌王妃的臨安公主該如何自處。 成穆貴妃的心如同被鈍刀子在一下一下的割著。 今日,皇上已經(jīng)決定了要送臨安公主去瓦剌和親。 明日,皇上就會和大臣們商量,要派那些人去瓦剌為公主送嫁。 這一切都發(fā)生的太突然了。 天光大亮,晨鼓三響。 大明早朝。 朱元璋穿著莊重的朝服,邁著沉重的腳步登上了那尊黃金鑄就的龍椅。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蔽奈浒俟冽R齊叩拜。 “眾愛卿平生?!敝煸耙粨]手,弓著腰行李的臣子們紛紛直起了腰身,頭依然微微低著。 李善長、胡惟慵、徐達(dá)與馮勝等人作為一品大員,肱骨重臣分列眾臣之首。 太子以東宮身份,站居皇座之左側(cè),眾臣之前端。 朱元璋強(qiáng)壓著心頭的沉重,極力用和平常議論政事時候一樣的聲音向著座下的眾臣子說道:“昨日朕已經(jīng)與幾位重臣商議過,欲將臨安公主嫁到瓦剌,以修我大明與瓦剌秦晉之好,作雙方邊境互不侵?jǐn)_之用?!?/br> 眾大臣面面相覷,原來昨日下朝之后皇上將李善長、胡惟慵等人留了大半日,就是商量這件事情。 說是將臨安公主嫁給瓦剌,這說白了,不就是和親么。 這消息來得是突然了點(diǎn)兒,不過卻也在情理之中,歷朝歷代,強(qiáng)盛如漢唐時代,依然會派公主去和親,在一定時代,公主生下來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來和親。 眾人一時都為臨安公主覺得可惜,唉,那樣活潑靈動的一個姑娘,怎么就要嫁到瓦剌那樣的蠻荒之地呢。 可是眼下,讓臨安公主去瓦剌和親,絕對是一個良策。 現(xiàn)如今,瓦剌騎兵屢屢進(jìn)犯大明北境,這事已然成為大明的一個頭疼事情。 如果臨安公主能夠嫁到瓦剌,多了談不上,北境怎么也能過上兩年安穩(wěn)日子,有這兩年的時間,就足以讓大明修養(yǎng)生息,養(yǎng)精蓄銳。 如此看來,讓臨安公主去和親,也頗為合算。 朱元璋又道,今日,眾位大臣就一起商議商議,我們該派哪些大臣為公主送嫁。 這送嫁的人也很有講究,自然是不能派太過于位高權(quán)重的臣子過去,免得瓦剌起了賊心,將這些重臣扣押,到時候,于整個大明的江山社稷,都有影響,可是也不能派身份不高的人去和親,免得瓦剌人以為大明并不看重聯(lián)安公主,因此看輕了公主,從此怠慢了公主。 李善長是文臣之首,胡惟慵是李善長的左膀右臂。 徐達(dá)是武將之首,馮勝、李文忠、鄧愈等人是徐達(dá)的摯友 朱元璋先看了看李善長,又看了看徐達(dá):“李相、徐將軍,你們兩個說說,該派誰去為公主送嫁?!?/br> 倒不是朱元璋不愿自己想為公主送嫁的人選,而是因為李善長與徐達(dá)一文一武,熟知朝中文武百官,什么人能干什么事情,如何愛排才能各方面得宜,所以,他們兩個人舉薦的人,倒是比朱元璋自己想出來的都要可用三分。 李善長站了出來,舉薦了幾個做事妥當(dāng)周到的文臣:“ 這人妥帖,派他們幾個送公主去和親。” 朱元璋點(diǎn)了點(diǎn)頭,李善長多年為相,做事果然周密,李善長舉薦的這幾個人,的確可堪為公中送嫁這差事。 朱元璋又將目光投向徐達(dá):“徐將軍武藝高強(qiáng),用兵如神,朕有心讓你去為公主送嫁,但是徐將軍身上還擔(dān)著京基防守重任,不能脫身,徐愛卿,久違朕舉薦幾個護(hù)送公主出嫁的將軍吧。” 徐達(dá)面色沉重,重重跪在了地上。 眾臣都嚇了一跳,這魏國公徐達(dá)是怎么了,回個話罷了,怎么就突然跪下了。 徐達(dá)重重在地上磕了一顆響頭:“皇上恕罪,臣,舉薦不出來?!?/br> 朱元璋有幾分意外,徐達(dá)對他的指令一向都言聽計從,從來沒有過一絲違背,今日這是怎么了。 徐達(dá)雄洪的聲音響起:“皇上,臣只能為皇上舉薦上沙場的將士,可是臣舉薦不出為公主送嫁的將士,請皇上恕臣之罪?!?/br> 滿朝驚愕,魏國公徐達(dá)平日里行事最是沉穩(wěn),今日為何在金鑾殿上就拒絕了皇上讓她指派送親武將之令。 朱元璋卻是明白徐達(dá)為何這般,昨日,朱元璋將徐達(dá)留下商議送臨安公主去瓦剌和親之事的時候,一眾大臣都表示了贊同,唯獨(dú)徐達(dá)一直沉默寡言,最終了,也沒有說一句話。 想來,徐達(dá)是不贊成送臨安公主去和親的,可是,以他一人之力,又能做什么呢。 若是不送臨安公主去和親,北境的子民就無安寧之日。 若是不送臨安公主去和親,大明就要派遣兵將到北境作戰(zhàn),這可比送一個公主去和親費(fèi)更多的周折了。 所以徐達(dá)選擇了不說話,這事情,怎么做都是無奈。 和親是歷朝歷代都慣用的做法,皇上和旁的大臣選擇這樣做,并無錯處。 皇上也沒有讓徐達(dá)起身,只環(huán)顧了一圈站著的武將們,點(diǎn)了幾個功夫頗好的武將的名字。 朱元璋定好了人,正欲與這些要出去送嫁的人說說送嫁事宜,就聽見一個怒氣沖沖的聲音傳了進(jìn)來。 “父皇,你不能送臨安去瓦剌和親?!?/br> 伴隨著這聲音,一個一身勁裝的少年進(jìn)入了朝堂,邁著大步如風(fēng)般從腰金衣紫的文武百官之中穿過,走到金鑾殿前,跪了下來。 來的少年,是四皇子朱棣。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在20200121 19:42:24~20200128 20:21:16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yǎng)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34649837 1個; 感謝灌溉營養(yǎng)液的小天使:菠蘿炒鱸魚 26瓶;feliciafung 20瓶;墨染昭辰 9瓶;白色朱古力、茶茶 8瓶;小陳小陳心想事成 5瓶;jennife2008 3瓶;葶栗子 2瓶;34649837、西柚汁柚西、鈴朵朵lindodododo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xù)努力的! 第78章 七十八 四皇子朱棣正是十五歲的年紀(jì),儀表堂堂的少年,眉目間已見剛毅,身姿挺拔,雄風(fēng)颯颯。 滿朝文武愕然,這四皇子,也太不懂事了,怎么就闖到金鑾殿來了,若說著四皇子下心疼臨安公主嫁到瓦剌,這也說不通啊。 臨安公主與燕王殿下并非一母同胞,平日里也不算為親近,向來和臨安公主親厚的太子還沒說什么呢,燕王殿下怎么就摻和上了。 昨日太子也參加了商議送臨安公主到瓦剌和親的事情,太子雖然心痛臨安要嫁到那樣的蠻荒之地,可是還是忍著心痛表示了贊同,這太子爺,果真是比旁的皇子們更沉穩(wěn)、更能為了大局放下私情。 太子朱標(biāo),果然是最合適的儲君人選。 朱棣跪在地上,又說一遍:“父皇,你不能送臨安去瓦剌和親?!?/br> 朱元璋皺了皺眉頭,朱棣這孩子,正是血?dú)夥絼偟哪昙o(jì),行事也太過于意氣用事,就算他與臨安兄妹情深,但是他作為皇子,也應(yīng)一切以國事為重。 他怎能在這金鑾殿上任性。 朱元璋怒目圓睜:“孽子,這兒有你說話的份嗎,你身為皇子,應(yīng)以國事為重,怎么能被感情霍亂了心智?!?/br> “朕是臨安的生身父親,朕不必你更疼臨安嗎,可是為了大明,朕必須要送臨安去和親?!?/br> “而你,只會意氣用事,還不快滾回去你的宮里好生讀讀,別在這里擾亂朝堂,快滾回去。” 跪在地上的朱棣直起身來:“父皇,兒臣不是意氣用事,兒臣雖然心疼臨安,可并非是因為心疼臨安才闖到這金鑾殿上來?!?/br> “我大明有的是男人,為什么要用一個弱女子去□□定國?!?/br> 朱元璋的眉頭緊皺,正欲開口大罵,李善長卻開了口:“四皇子殿下,道理是這么個道理,可是派公主去和親這一習(xí)俗,自古有之,并非我大明一朝獨(dú)創(chuàng)。身為男子,誰不想親上沙場,保家衛(wèi)國,可治大國絕非易事,不是一味的用強(qiáng),一味的殺伐才能求得安定,送公主和親,也是權(quán)宜之計、無奈之舉。” “到底是權(quán)宜之計、無奈之舉,還是李相不愿興師動眾、勞心戰(zhàn)事?!敝扉δ抗馊缱?,直直的看向李善長。 李善長是大明第一文臣,身居左相,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除了當(dāng)今圣上,就沒有人用這樣的目光、這樣的口氣和李善長說過話。 李善長心中慍怒,虧得女兒李瓊玉之前偶然還在他面前夸過四皇子朱棣一嘴,瓊玉那孩子,行事妥當(dāng),一般不會輕易夸男子。 李善長當(dāng)時還為此訓(xùn)斥過李瓊玉行事不妥。 如今看來,這四皇子朱棣行事魯莽,確是當(dāng)不起瓊玉的贊嘆。 “父皇,”朱棣的目光轉(zhuǎn)向朱元璋,“和親并非我大明獨(dú)創(chuàng),但是我們何嘗不可以可以開不和親之先河?!?/br> 朱元璋指著朱棣,破口大罵:“你這孽子,自以為多讀了幾本書,就過來指點(diǎn)老子來了,開什么不和親先河,臨安不去和親,難道要派你小子去沙場嗎,等到你死在戰(zhàn)場上,你就知道你說的這是什么蠢話了。” “快滾回去,別在這金鑾殿上礙老子的眼?!?/br> 朱棣目光堅定,語身擲地有聲:“父皇,兒臣愿披甲上沙場?!?/br> “這些年來,兒臣苦讀兵書,苦練武藝,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上沙場為我大明保家衛(wèi)國?!?/br> “父皇,兒臣愿披甲上陣,與北境將士一起,保衛(wèi)北境百姓安寧,但請父皇,不要送臨安去和親?!?/br> 胡惟慵站了出來,勸道:“四皇子殿下,上沙場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刀槍無眼,四皇子殿下貴為皇子,萬不能有一點(diǎn)兒閃失?!?/br> 朱棣頭都不回,道:“我雖是皇子,但是更是父皇之臣,大明之民,只要是為了大明,我就算是戰(zhàn)死沙場、馬革裹尸,也不足為惜?!?/br> 眾大臣都沉默了,的確身為男兒,就當(dāng)以保家衛(wèi)國,就該以戰(zhàn)死沙場、馬革裹尸為榮光。 一直跪在地上的魏國公直起了腰板,抬起了頭來:“皇上,老臣之心,如同四皇子殿下一般,就算戰(zhàn)死沙場,馬革裹尸,只要是為了我大明,臣死不足惜?,F(xiàn)在,只要皇上一聲令下,臣愿即刻提刀上馬,奔赴北境?!?/br> 朱元璋沉默了,朱元璋是在戰(zhàn)火紛飛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他對打仗深惡痛絕,自大明建立以來,他也極力平衡,盡量不要發(fā)動大規(guī)模戰(zhàn)事,從而引得生靈涂炭。 如今,瓦剌提出了要臨安公主和親,明朝若是不答應(yīng),他們免不了要變本加厲的sao擾北境。 捫心自問,送臨安去和親,并非窮途末路之舉。 用一個公主就解決的事情,何必要用錢糧、動大軍呢。歷朝歷代,這是這樣做的,私心里,這是一條再合算不過捷徑的。 可是,朱棣的話,喚起了朱元的當(dāng)年血性。 是不是這些年他當(dāng)皇帝久了,當(dāng)真懈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