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之滄海橫流_分節(jié)閱讀_32
觀察一個人做出來的事情就能大概猜測出他的能力和性格,青年越看越覺得這位江源大人不簡單,再想想那位太子殿下落魄之時就能引來這樣一位有才之士前來投奔,可見將來必然是位了不起的明君啊。可惜當初太子殿下崛起之前,他尚在家中讀書習文,待到他考中了科舉,坐上了官位,這位殿下已經(jīng)不是他輕易就能夠接觸得到的了。發(fā)跡的晚就是容易吃虧,哪怕科舉時間只差了三年也是天壤之別,若再不舉薦自己而是一步步地苦熬的話,也不知還要再等待多少年才能完成自己心中的壯志,所以明知道自己的身世會惹江源厭煩,青年還是自動送上門來,只求能受江源的引薦,能夠得見太子殿下。 青年心不在焉地和周圍的人閑聊著,眼睛卻向著正堂的方向瞄著,只盼能看到江源江侯爺,好在他這群人之中大部分都和他一樣偷瞄著正堂,否則他們這般前言不搭后語的閑聊恐怕都未必能進行得下去。 又過得許久,正堂之中走出一位青年,身著青袍,腰扎玉帶,頭上戴著進賢冠,雖然看起來不過二十多歲的年紀,卻氣度優(yōu)雅從容,眉宇自含威嚴,傲寒如梅,濃烈勝火,遠勝群倫。他身后明明站著不少厚祿高官,可竟然沒有一人能夠蓋得住他的鋒芒,等到再細細看時,那迫人心神的光彩又消失不見了,青年身上反而流露出一股看透世情的溫潤來,好似剛才的咄咄逼人只是旁觀之人的幻覺一般。 雖然此時無人介紹,但是人群之中的青年心神一凜,此人必是江源江清遠!這位冠英侯爺竟然有如此風采,果然見面更勝聞名啊。 江源站在正堂門口沒有向他這邊走來,而是與其他重臣輕聲交談,這難免讓青年有些喪氣,不過他還是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很快就平復了下來。江源乃是朝中重臣,當朝駙馬,招呼同樣是重臣的賓客以及親近的親朋才合常理,以他現(xiàn)在這么低的職位,在這里還有人招待就不錯了,若是換了一戶高官怕是連門都不讓他進。 按照京城里的規(guī)矩,抓周之禮要在午宴之前完成,見時辰差不多了,江源引領(lǐng)著賓客們走入中堂大廳。廳堂雖然不小可也不夠放下這里所有的客人,所以此處廳堂門窗都已經(jīng)打開,方便身份不夠親近高貴的客人能夠從屋外看到里面的情景。 外面的賓客也不計較,難道要讓他們?nèi)ズ臀葜械哪切└吖儋F胄爭辯或者擁擠嗎?反正廊上放有許多炭盆,站在那里一點也不冷,在外面看還是在里面看也就沒那么多講究了。 青年站著的位置比較好,占據(jù)了一處窗戶,很容易就能看到廳堂里的情況。堂上的桌椅早已經(jīng)移開,在正中的位置放置著一張很大的桌案,上面擺放著形形/色/色的小物件,有印章、儒釋道墨法兵縱橫等等的百家經(jīng)書、筆、墨、紙、硯、刀、劍、弓、矢、算盤、錢幣、賬冊、玩具、吃食之類常見的事物,最后還要放上一盒胭脂。這胭脂卻是靖朝京城里抓周特有的規(guī)矩,拈周試晬,測試的就是品行,再有就是各家對幼兒的啟蒙教育,這盒胭脂就是最好的測試了,若是女孩抓了還能說是愛美,若是男孩抓了可就成了貪花好色,品行不端了。 靖朝的男女大防沒有明清之時那么嚴重,就是有也只是民間腐儒們的講究,一般人家只是稍稍避諱,皇家在這方面更是百無禁忌,所以當常寧公主親自抱著兒子走進大堂的時候一點也沒有出人意料。眾人向她身旁看去,站在她旁邊的女子光從衣著上就能看得出是太子司徒晟的正妃柳氏,而跟在公主身后的一位年輕婦人身著艷麗的親王王妃服侍,年歲不過二十余,就算沒見過的眾人也能猜出那是誰了,必然是順王司徒暉的皇妃楊氏。 太子妃和常寧公主一向親厚,算得上是長嫂如母了,她來到這里一點都不奇怪,可為何順王妃也會來冠英侯府參加宴會呢,順王不是一向和太子殿下不和的嗎?青年想了想,雖然順王一向與太子殿下不和,可是江源畢竟是朝中數(shù)的過來的重臣,手中權(quán)柄比起其他五部的尚書還要大,更是攥著京畿大營十數(shù)萬的大軍,可謂位高權(quán)重了,這等人物就算不交好也不能得罪,順王這段時間可謂處處遭殃,哪里會在這時候給自己找麻煩呢。就算里子過不去,面子情還是要講的,總不能讓人當面挑出錯來,所以即使順王再怎么不愿意,還是讓順王妃來參加宴會了。 這位楊姓王妃就是出自當初拒絕高祖賜婚的那個楊家,幾十年風水輪流轉(zhuǎn),楊家也不像當年那么風光無限了。當初還能拒絕皇家,嫌棄皇家泥腿子的出身,現(xiàn)如今卻要上桿子攀附起皇家來了。楊氏乃是楊家嫡支所出的嫡長女,從一出生就是按著皇妃王妃的路數(shù)培養(yǎng)起來的,可謂溫和大氣,品行端莊,自幼讀畫詩詞歌賦都有涉獵,尤其擅畫,據(jù)說所作的書畫比起當朝的書畫家都不差多少了,當算作是才女了??墒沁@位才女的長相就沒那么好了,雖然也不能說是普通,也能算得上清秀可人,可是若說是明艷動人就有些夸張了,只能說是中上而已。 聞聽順王司徒暉對于楊王妃的相貌不是很滿意,因此納了很多侍妾,還養(yǎng)了不少戲子……咳咳,也難怪這位順王妃的臉色不怎么好看,總有一絲愁容,可見日子過得不怎么順心。 青年正在那里盤點著聽聞到的八卦,卻聽大門處的下人高聲稟報:“太子殿下,順王殿下駕到!” 只這一句就讓在座的所有賓客精神一振,太子殿下竟然親自到來了嗎?! ☆、第四十六章 拈周禮順王暗生計讀獻策路野有遺賢 太子殿下當先走入大堂。只見司徒晟身著皇子常服走了進來,頭戴翼善冠,身著蟠龍袍,腰扎玉帶,面帶微笑卻氣魄逼人,一眼望去自生威儀,目光到處壓得在場的群臣盡皆俯首,光憑氣勢便知不凡。他身后跟著的順王司徒暉服飾上倒是沒多大差別,不過是衣紋變成了蟒袍的樣式,其余都是相同的。論起相貌來這位順王爺可謂出類拔萃,英俊瀟灑,勝過太子殿下許多,可是論起氣魄可就大有不如了。兩人先后走進大堂,眾人卻都將注意力放在了太子的身上,對他倒像是視而不見,這可不只是身份地位的差別就能解釋得通的…… 太子乃是儲君,順王也是親王,眾臣子見到連忙施禮,一番拜見之后太子才走到桌案旁邊,他也不見外,站在常寧公主身旁逗弄起她和江源的兒子,說道:“外甥的拈周之禮,孤這位舅父怎能不來呢?” 那孩子也不認生,圓滾滾黑溜溜的大眼睛望著對面的司徒晟,忽然伸出兩只小手抓住了司徒晟的手指,一咧嘴笑著說道:“舅舅……”雖然吐字還有些含糊不清,可也把司徒晟逗的一樂,他干脆從月華手中接過了這個小外甥,抱在懷里哄逗起來。這樣的場景讓四周的賓客一驚,暗道江源果然是太子殿下的心腹愛將,常寧公主與太子殿下的關(guān)系也必然異常親密,否則身為太子之尊的司徒晟又怎么會如此對待這么個無知小兒? 江源夫妻同司徒晟的情誼他們參不透,這群人又哪里知道司徒晟私底下最喜歡逗弄他這個外甥?司徒晟自幼就沒得到什么父愛,對自己的父皇連尊敬都談不上更別提什么父子之情了,因此他對待自己的兒子也就從來不講究什么父道尊嚴,對司徒燁和司徒燦都是經(jīng)常抱抱哄哄的,慈父勁兒十足,害得柳氏只能充當嚴母,否則兩個兒子就要鬧翻天了。他對待表侄也就是他表弟江寧的兒子江城都是疼愛非常的,這個更合他眼緣更加聰慧可愛的小外甥更是深得他寵愛,要星星不敢摘月亮,疼寵起來比江源這個親爹都厲害。 將外甥還給meimei抱著,太子看了看桌案上的擺設(shè),隨手拿起了上面的一枚印章,一看之下不由樂了,“清遠,你怎么連自己的官印都擺到上面了,這要是被孤的外甥抓走了可怎生是好?”只見那枚白銀制成的印章,上面臥著一只猛虎,下面的印文是九疊篆,上書六個大字“侍郎兵部之印”,正是江源的兵部左侍郎官印。 江源笑道:“不過是讓小兒抓著試試,就算真抓到了也不能送給他,不過看看他有沒有做高官的命罷了?!?/br> 司徒晟一聽也覺得有趣,思量一下從懷中取出半塊白玉雕刻的虎符放在了桌案上,直把周圍圍觀的賓客嚇的不輕。那可是掌管城外京畿大營十數(shù)萬將士的虎符啊!一半在司徒晟這里,一半在老皇帝手中,就連江源這個實際上的管理者手中都沒有,現(xiàn)在就這么輕易放在桌子上讓一個小兒抓取,要不要這么隨便???! 司徒晟自己倒沒覺得剛剛的行為有什么驚世駭俗的,笑著說道:“那就看看孤這個外甥有沒有領(lǐng)兵的命吧,說不定將來也是個威風八面的大將軍呢?!?/br> 一直站在旁邊不發(fā)話的順王司徒暉皺了下眉,撤出一絲假笑來,也走上前說道:“既然太子殿下都如此熱心,本王這個做舅舅的也不能空手而來啊。”他隨手在袖子里一抓,取出一條絲巾來放到了桌案上,皮笑rou不笑地說道:“這可是芳情大家的絲巾,用來測試‘貪廉愚智’真是再好不過了?!彼凇坝蕖边@個字上加重了讀音,就好像這個小小孩童就是個蠢人一般。 聽到這句話江源雙眼微瞇,不動聲色,其他親朋的臉色卻變得有些難看了,那個什么芳情大家聽著好像很高大上,實際上就是一個賣藝又賣身的藝妓,她的絲巾竟然混入冠英侯府抓周的東西里,萬一被小孩子抓中可比抓到胭脂嚴重多了,這可就不是一句風流倜儻能夠解釋得了的了,豈不是說這孩子將來會流連歡場……這位順王還真是不說話則已,一說話就要狠狠地下江源的面子不可啊。 就算知道順王的作為很是過分,不過他到底是當今親封的親王,這種時候就算是身為太子的司徒晟也不好阻止,其他人更不好插話。抓周中本來就是要放一些不怎么好的東西的,玩具、吃食、胭脂都是這一類說法不好的物件,那么客人非要加上一條寓意不好的絲巾也是說得過去的,還真的不能算做錯了。 江源臉色不變,只一挑眉毛,就像沒看見順王無禮的做法一樣,淡淡地對司徒月華說道:“時辰差不多了,快讓寶兒去抓吧。” 這番表現(xiàn)比起憤怒咒罵更讓順王皺眉,司徒暉原本沒有得罪江源的意思,因此他才帶著楊王妃來參加宴會的,可后來見到江源和司徒晟一搭一和君臣相合的樣子心氣難免不順。他這邊焦頭爛額,頭痛欲裂,老三卻直上云霄,化身成龍,當初這個老三那么落魄竟然還有江源這樣的賢能之士上桿子前去投奔,這怎能不讓一直倒霉的他憤怒不已?!他本身就是個極度傲慢之人,心胸也不夠開闊,怒氣一起就忘記了本心,故意拿出那條絲巾來下江源的面子。他本以為江源會露出些怒意來,誰知這個年紀輕輕的侯爺竟然仿佛微風拂面,一點兒都沒有露出心意,城府之深遠超他的想象,難免讓他一驚。這樣深沉的城府,這個對手果然不容易對付! 常寧公主司徒月華就好像沒看到剛才順王的無禮一樣,輕柔地將愛子放到了桌案上,任由小小的男孩自行選取上面的物品。那個小孩子見到這么多有趣的東西瞪大了眼睛,笑得更開心了,開始還打算走上兩步,后來大概嫌棄自己走得太慢,干脆往桌子上一趴,爬了起來。這個小孩童的舉動立刻吸引了屋里外面所有人的目光,倒要看看他會去抓什么東西。 寶兒沿著桌子轉(zhuǎn)了兩圈一屁股坐在了桌案正中,偏偏什么也不抓就是在那里瞧著,左左右右前前后后看了半晌,就是不肯伸手。太子妃柳氏看得有趣,忙逗著他說道:“寶兒,快去抓,看到什么喜歡的就抓過來?!?/br> 寶兒看了看桌邊的太子妃,又看了看身邊的東西,過了片刻才又懶洋洋地換了個姿勢開始繼續(xù)爬動,動作相當迅速敏捷地抓住了身前一把制作精細的小木劍。 周圍立刻有人說道:“好!抓住了木劍,將來必然武藝非凡,戰(zhàn)功卓著!” 話音剛落,寶兒又開始了爬動,三兩下就躥到了亮閃閃的官印旁邊,一把就抱住了那只威風凜凜的老虎印紐拖到了自己的身邊??磥砹灵W閃的東西對他很有吸引力,老虎的造型也讓他很開心,抓在手里就不肯撒手,拖著官印和木劍又奔著旁邊的書本和筆墨紙硯沖去了。 書這種東西寶兒見過不少,他的父母都喜歡在他面前念書。江源覺得猶太人的教育方法也是很可取的,干脆就在寶兒身邊放著的所有的書本封皮上抹上了一些蜂蜜,引著孩子去舔,他還有理,說是為了讓兒子從小就知道什么叫做“書中自有千鐘粟”?,F(xiàn)在寶兒一看到書本就會條件反射想起甜甜的蜂蜜,直接就沖向了書本。 左看看右看看,小孩子完全不知道要拿哪個為好,不過月華卻不擔心。抓周畢竟是要討口彩的,她也生怕兒子抓到什么不恰當?shù)臇|西,所以還是有所準備的。小孩子都喜歡顏色鮮艷的東西,因此她干脆將儒道法墨這類諸子百家的書籍包上了色彩明亮的書皮,至于佛經(jīng)道經(jīng)這類預示孩子會出家的書則包裹著黑顏色的封皮,這樣小孩子肯定不會對這樣的書感興趣了。 寶兒看了半天,最終還是挑了一本最厚的《說文解字》拖了過來,小嘴放在書邊上就開始啃,可是抓周的書又不是江源平時抹了蜜的那種,當然沒有甜味了,啃了兩下發(fā)現(xiàn)書頁不甜,寶兒立刻將它棄之敝履,雙手一伸就示意要抱抱,說什么也不肯再去抓其他的東西了。 旁邊的奶娘一看江源點頭示意,連忙把這位小祖宗抱了回去,其他的賓朋則開始說起這孩子抓過的三樣東西來。寶劍、官印、書本,文武雙全還要掌權(quán),確實是不錯的口彩,場中剛才的尷尬氣氛瞬間一掃而空,立刻又熱烈了起來,眾人都好像選擇性失憶一樣忘記了剛才順王那挑釁般的舉動。 在這樣熱烈的氣氛中午宴正式開始,推杯換盞,賓主盡歡,宴席從中午擺到了晚上,這才漸漸散去。興致高昂的司徒晟當場給這個才滿周歲的外甥取了名字——江煊,煊是作名聲大、聲勢盛、溫暖絢麗來講的,此字用的是火字邊,正是司徒晟給兒子的排輩,取這個名字代表他將江煊當成自己的兒子一般,也預示著他和表弟江源的關(guān)系要比眾人猜測的還要好,里面的含義赴宴的群臣怎能想不到? 沒想到太子殿下和江源的關(guān)系竟然如此親近,說是推心置腹也不為過,一些打算離間二人的家伙不由想打退堂鼓,順王的臉色則更加精彩。 無論在場眾人想的是什么,這場宴會都帶給了他們不少新的認識,總算沒有白來這一次。青年從頭到尾也沒找到機會與江源交談,不過他還是留下了自己寫的一本策論投獻,只盼江源看過之后能對他有個好印象。 夜晚,江源自己把自己關(guān)在外書房里面慪氣,今天順王竟然敢給他下套當著眾位賓朋的面讓他下不來臺,雖然當時他好似不在意,其實內(nèi)心深處相當?shù)幕鸫蟆?/br> 沒想到最近遍及全國的世家勛貴大戰(zhàn)還沒讓這位順王殿下焦頭爛額,竟然還有閑心來他家里惹他心煩,很好……江源瞇起眼睛,太好了,看樣子得給這位順親王多找點兒事情做做啊…… 心里想著事,他順手拿起一卷書桌上的卷冊來看,這里不是他放著機密文件的內(nèi)消遣、自娛自樂或者看一些投獻書冊之類的地方,桌子上的卷冊是一些文人官員送來的詩詞歌賦策論文章,沒什么要緊的東西。 靖朝剛剛興起科舉,畢竟只有幾十年的時間,雖然科舉漸漸變?yōu)橹髁?,但是舉薦也是繼續(xù)純在的,科舉和舉薦誰也沒比誰高級到哪里去,也沒什么高下之分。江巖的兒子江寧就是被舉薦為官的,當初于刑部做了員外郎、主事,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邊關(guān)做道員了,名義上是負責督查糧道,實際上則另有重任,等到這一任官員做完就可以光明正大升為刑部侍郎了,可謂前景光明遠大。舉薦和科考并行,也就導致了“投獻文章”這種行為的產(chǎn)生。 上一世的唐代也是有這樣的情況存在,無論白居易也好孟浩然也好李白也好,當年都有做過投獻的事,送上自己的作品是為了能讓名士高官看到自己的才能,能夠舉薦為官好施展抱負,實在不是什么壞事。 靖朝的投獻不止包括文士還包括了一些位卑的小官,他們自認為富有才華,可是卻位卑職小,或被上司狠狠壓住,難以施展抱負,因此才向重臣投獻,渴求能被舉薦給皇帝或者太子一展才能。故而江源自從當年被封為了冠英侯之后就常常能收到這樣的文章,有的寫的不錯,他也會甄別之后舉薦給司徒晟選用,有的則完全不行,他也就當個樂子用來派遣時光。因為真的有通過向江源投獻而讓太子殿下重用的人存在,所以這幾年他收到的文章書冊是越來越多,不過他也沒有拒絕的意思。路野有遺賢,草莽多壯士,這里面還真的有不少人才,還是耐著性子看看的好。 翻開書冊,第一頁兩個字映入眼簾——“五策”。這兩個字似行非行,似草非草,獨具韻味,卻不是名家的氣象,倒是頗有些書生意氣。 翻開下一頁,上書“農(nóng)策”二字,再向下看“蓋神農(nóng)辨百草,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授民農(nóng)時;舜命后人,食為政首;禹制土田,萬國作乂;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安民之要,首在教之?!本瓦@一句就讓江源打起了精神,坐直了向下繼續(xù)看去。書后系統(tǒng)的總結(jié)了農(nóng)牧經(jīng)驗、加工貯藏之道,著重強調(diào)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要精耕細作,防旱保墑,輪替耕作,保證土地肥力。而且文中提出要改變農(nóng)民百姓對于糧食的看法,推廣麥子的種植而減少黍米和粟米的,增加糧食產(chǎn)量更好的應(yīng)對饑荒。靖朝還是有不少人家種植黍米粟米的,可是黍米粟米產(chǎn)量低,遠不如麥子,如果能夠推廣麥子,食用面粉,確實能夠更好的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 農(nóng)策上只是大略的寫了一些作者的看法,一看就知道還有下文,不過書冊頁數(shù)有限沒辦法全篇搬上,只能大略涵蓋一下而已,可就這么一些大略的看法就可以知道這位作者絕對涉獵過農(nóng)家甚至墨家的學說,而且相當有見地,是學以致用的典范。 再向下看,“農(nóng)策”之后就是“水策”,內(nèi)里又分為河道和渠道兩個部分,河道講的是如何防患水災(zāi),從河道的形勢、防患水汛,工程結(jié)構(gòu)甚至計算方法、管理制度等等一一加以說明。而渠道部分則說明了如何設(shè)計水渠、斗門如何配水、官員如何監(jiān)督檢查、發(fā)生事故又怎樣修理等等,精彩之處一點都不遜色于剛才的農(nóng)策。如此看來此人并不拘泥于農(nóng)學,對于其他事務(wù)也頗有涉獵,這就不只是一般二般的人物了,這人絕對是個人才! 既然書名五策,除了農(nóng)策水策當然還有剩下的三個章節(jié),分別為商策、民策和軍策。 商策講明如何在發(fā)展商業(yè)的情況下有效控制商業(yè),將國家對商業(yè)的管理細化,如何合理稅收,怎么才能保障對外的貿(mào)易能夠得到更大的利益,做到富國而不亂國。民策強調(diào)了設(shè)置鄉(xiāng)老輔助管理百姓,調(diào)解民間糾紛,普及基礎(chǔ)教育,減少迷信。軍策提出怎樣設(shè)置兵役,如何系統(tǒng)募兵,民間丁壯要做到每年至少接受一個月的軍事訓練,保證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成軍。 翻看完最后一頁,江源合上書冊長舒了口氣,此人見解獨辟蹊徑,擅長設(shè)立制度進行管理,表面上好像農(nóng)家或者墨家,其實這些都只是他的手段而已,此人真正重視的必然是法家!不過現(xiàn)在早過了百家爭鳴的時代,倒是有些百家融合的意思。江源自己就曾涉獵儒、道、法、墨、兵、縱橫等等學派的思想,對這位“兼儒墨,合農(nóng)法”的作者不由大感興趣。 仔細翻看冊頁中的說明,這本五策的作者名叫林鈞,祖籍蘇州,世代書香。他還有個親戚大為有名,正是現(xiàn)居揚州的巡鹽御史林海! ☆、第四十七章 酬壯志翰林郎投書試才能冠英侯問策 林海,字如海,祖籍蘇州,生于世祿之家,書香之門,文舉探花出身,歷任翰林、御史、知府、巡鹽御史之職,曾經(jīng)風光無限,意氣風發(fā),可惜現(xiàn)如今卻過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這位林如海林大人從血統(tǒng)上來算還是投獻之人林鈞的親叔叔。 林家不是什么世家,在靖朝之前雖然也傳襲了百余年,但一直都是耕讀之門,家中有一些田產(chǎn),子孫也讀過幾本書,能寫一些詩詞文章,卻沒出過什么官宦之人。到了高皇帝舉事的時候林家看準時機也參與其中,一路捐錢捐物,出謀劃策,在大靖開國的時候積功封為了侯爵。按理來說林家也可以算是勛貴了,應(yīng)該還有爵位來著,可惜不是。當年林如海的爺爺作的一手好死,直接就拖累了子孫后代。別人家最多也就閑著沒事養(yǎng)幾個清客便算了,可這一位一興奮學起了戰(zhàn)國時的孟嘗君,仗著家中積攢的錢財恨不能弄出幾千幾百的食客來,能不遭皇家忌諱嗎?太宗皇帝一怒之下借口他獻于宗廟的酎金不純,是為大不孝,差點就直接就把他給奪爵了。朝中重臣挨個勸告才攔下了太宗皇帝,可林家到了林如海父親那輩爵位就到頭了,至此林家最多算是家境富裕一些,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人家了。 林如海的爹林壑雖然爵位只有芝麻綠豆那么大一點兒,但是好歹家中有祖上留下來的百萬之財,過得三妻四妾富貴榮華,也算是度過了美滿幸福的一生??蓡栴}出來了,林壑生于富貴之家,按著勛貴們的規(guī)矩早早的就有了房里人,結(jié)果正妻還沒進門呢就鬧出來個庶長子,他的岳家也是豪門大族之人,若是鬧得太過難看那這親事也就完了,林家的聲譽也要遭受打擊。所以這個林壑連著那位侍妾帶著自己的親生兒子都給丟到了蘇州老宅那邊,也不在族譜上登記長子的姓名,而且一分錢也不給老宅那邊,完全不管他們娘倆的死活。 那侍妾本來想著生了兒子能夠正式開臉成為林壑的姨娘,沒想到姨娘沒當成,反而要帶著個拖油瓶被趕到蘇州,她心一橫,干脆連兒子也不要了,直接找了一戶富商嫁進去做了妾室。這個還是嬰兒的林大公子林沂沒死在蘇州老宅還真是萬幸,他憑借著老宅里的藏書連蒙帶猜竟然也學得了不少學問,到得他十幾歲的時候林壑就一命嗚呼了,那位正妻目光短淺,怕他來爭奪林家的家產(chǎn),不許他拿家中的金銀,只準他帶走老宅的幾箱子藏畫。 林沂完全依賴自學,因而才學有限,不足以科舉為官,倒是他得來的那幾箱子藏書培養(yǎng)出了自己的兒子林鈞。林鈞從來就沒有得到過名師的指點,雖然才學出眾,但是科考之中就處處吃虧,把握不住脈絡(luò),二十多歲才考上二甲進士,可名次上卻相當慘淡,到得現(xiàn)在還只是個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因此才有了這投書進獻之事。 依照他當初科考取得的名次,熬上一輩子怕也未必能熬到中樞,弄不好連個地方上的主政官員都沒得當,到告老還鄉(xiāng)那天能混到五品官就算不錯了,那不是一身的才學都要枉費嗎? 林鈞知道他這樣的情況若想要出人頭地青云直上就得有人舉薦才行,而這舉薦的最好人選就是身為太子心腹的江源。他很清楚江源與林海之間的仇怨,所以特意留下投獻之書,又在其中詳細說明了自己和林海之間的關(guān)系,希望不要被林海過去的所作所為連累,能夠為江源所舉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