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桃,久久丁香花就去伊人中文字幕,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黑人异族巨大巨大巨粗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穿到明朝考科舉在線閱讀 - 穿到明朝考科舉_分節(jié)閱讀_54

穿到明朝考科舉_分節(jié)閱讀_54

    第51章

    四位新晉舉人從順天府的鹿鳴宴回來, 轉(zhuǎn)身就又進(jìn)了縣里的鹿鳴宴。

    縣令、縣丞、典史、教諭幾位縣中主管官員親自主持, 單請那四位新科舉子,沒考中的秀才們也被拉來坐陪。一眾有出身、有功名的學(xué)子里獨獨摻了個連儒巾都不能戴的白身, 自然就是被縣令特旨提來的崔燮了。

    他被安排在廊下的小桌上, 就當(dāng)個吃吃喝喝的看客。兩側(cè)樂工奏起《鹿鳴》, 縣尊和四位新舉人一遞一答地唱著“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整個兒流程都依古禮而來, 主賓來回答禮,唱完歌又要作詩, 等正經(jīng)吃上飯時菜都快涼了。

    崔燮十分懷疑, 這是戚縣令自己沒考上個舉人進(jìn)士, 就辦了這個小宴過過干癮。

    縣尊大人命人把盞,倒了三巡酒后,對新舉人說:“不想四位舉人中,倒有三位是批評三國演義的才子。本縣聽說此事后, 覺得十分巧合, 于是將那慧眼識英才的書坊主人也叫到了宴上。幾位才子何不與他那書坊題詩一首, 以茲紀(jì)念?”

    四位舉人和六位沒上榜的陪客生員齊刷刷看向廊下的崔燮。他連忙起身祝酒,恭喜幾人桂榜題名,又謝過戚縣令關(guān)愛,讓他這個小小白身也有機(jī)會身預(yù)小鹿鳴宴,與舉子共坐對飲。

    戚縣令點了點頭,叫他不必忒多禮, 請四位舉子作詩。

    作詩的先后也是跟這場宴會的座次先后一樣,按著名次分的。郭鏞當(dāng)仁不讓地先站起來,舉杯說道:“多謝大人牽線,我也早想與崔小友共飲一杯,只是早不曾有機(jī)會見面。我這回能考上舉人,也托了你那本《六才子批評三國》的?!覀冞M(jìn)京之后叫人當(dāng)才子當(dāng)多了,生怕這科不中,叫人家議論咱們遷安才子不如人,心里憋著一股氣,不敢不考好?!?/br>
    說罷一飲而盡,當(dāng)場給他題了一首五言八句,工工整整的律詩。

    湯寧接著站起來說道:“郭兄說的是,那六才子書確實給我們添了許多名聲,巡場的甲士待咱們遷安舉子都比別人好了些。我只要還要添一點——我們還在崔公子那座藏書室里看了不少宋儒精解,這回我與郭兄、王兄中式,也有崔公子那藏書一分功勞?!?/br>
    他也一飲而盡,念過詩便紅著臉坐下了。

    四位舉人里,獨王溥一個人跟六才子書沒關(guān)系,但也在沈錚的重陽詩會上拿過崔燮的美人箋,因便笑道:“那我就謝一謝崔公子在重陽詩會上那張美人箋吧。那崔美人兒箋印得精致絕倫,我還曾怕字跡配不上畫箋,苦練了許久的字,說不準(zhǔn)這回中式也跟字跡工整有關(guān)系。”

    他平常因說習(xí)慣了,隨口就說了句“崔美人兒箋”。戚縣令眉尾抽了抽,下意識看向崔燮——他竟也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模樣,臉朝側(cè)面偏了偏,像是也不樂意聽見“崔美人”這名字。

    還知道羞恥,不曾徹底叫錢財迷了心,還算有救。

    戚勝默默收回目光,聽完二王作詩,又勉勵了他們幾句,要四人不可懈怠,還要為明年二月的會試盡力一搏。之后田縣丞和孫教諭也嘉勉了幾句,也順便還勸慰那六位沒中科試之人,叫他們不可因落第灰心喪志,還要以這四人為榜樣,苦讀三年再下場。

    四位新舉人和六位生員都恭恭敬敬地坐聽著,又敬酒答謝三位老爺教導(dǎo)。

    這場飲宴結(jié)束后,縣衙里備了車馬將人各自送回家,崔燮卻被引到花廳里,書童端上干荔枝湯來給他解酒,又在案上擺了佛手去酒氣。

    崔燮喝著酸甜的湯水,卻不明白縣尊是怎么挑的人——叫他參加了這個嘉獎舉子的小鹿鳴宴已是榮耀了,怎么宴后不留舉人,只留他這個小小的白丁下來?

    是要留他下來教導(dǎo)幾句,讓他好好讀書,還是縣尊大人也看他們批評的三國了,催他更新?

    他苦思不得,只好問一旁伺候的童湊到他椅子旁小聲道:“你那風(fēng)流艷事叫人捅出來了,大人這兩天可一直想著怎么教訓(xùn)你呢,你要小心啊?!?/br>
    我有什么風(fēng)流艷事……我這身高還不知過沒過一米七呢。

    他苦惱地?fù)狭藫项^,湊過去要書童跟他多說幾句。書童先朝門外看了一眼,興致勃勃地問他:“你書坊里那個美人是什么樣的,有美人箋上的好看嗎?有貂蟬好看嗎?那真是王公子養(yǎng)的外室啊?”

    崔燮“嘿”了一聲:“敢情是她。我就沒見過她真容長什么樣,實話說吧,我那鋪子已是租給她家了沒辦法,可我能去看別人的妾室嗎?知道有這事后我就沒再靠近過書坊,掌柜和伙計也不往后走的,里面鬧出什么亂子來,真的都不與我相干。”

    他巴巴兒地解釋著,希望書童幫他轉(zhuǎn)達(dá)給戚縣令,加強一下可信度。書童卻賊兮兮地笑說:“我替你說可以,你也給我?guī)讖埓廾廊藘汗{呀。我要新出的三國箋,昭烈帝的、武侯的、關(guān)公的都行,不要曹賊那些人的。”

    崔燮點點頭道:“那我叫他們攢一套蜀國君臣的給你。之前出的畫少,只能按文臣武將分,往后人出齊了,就按三國和漢臣分,各出一套吧。”

    他這里說說笑笑哄著孩子,卻不防外頭已經(jīng)進(jìn)來了一個要拿他當(dāng)熊孩子管教的縣令,推開門重重地走進(jìn)來,垂下眼看他。

    書童連忙下去端茶,崔燮起身行禮,恭恭敬敬地叫了聲“大人”。戚大人隨意地點了點頭,坐到上面太師椅上問道:“可知道我今日留你下來作什么?”

    崔燮道:“晚生不敢妄猜。不過如今已近九月,離著明年縣試僅五個月出頭,大人此時留晚生下來,許是有些關(guān)于科考的事要囑咐?!?/br>
    戚縣令又問:“你的文章寫得怎么樣了?”

    崔燮現(xiàn)在每天要作三篇文章,每篇都按著八比格式,規(guī)規(guī)矩矩地寫上三五百字,內(nèi)容文字不敢說多好,至少破題是破題、八比是八比,結(jié)構(gòu)工穩(wěn)整齊,比偶對句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來。

    他起身問道:“學(xué)生這兩天新作了幾篇文章,大人若要聽,我便背來。”

    戚縣令看他這胸有成竹的樣子,心頭的怒火略平了幾分,道:“不必背了,我今日不是來考教你的,不須花太多工夫。我只出一道題,你破來就是?!?/br>
    崔燮靜靜聽著,他出的卻是一道小題,截了《孟子·離婁下》第三十三章“齊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句子“而未嘗有顯者來”。這是小題中的單句題,截去本章上下相關(guān)意思的句子,獨留這一句含糊而不能顯示出孟子真意的斷句。

    然而破這種截上截下題時又只能扣著題目本身來答,不能連上觸下,用到全篇中有而本句中未曾給出的字眼。也就是不能寫出“齊人”“妻”“窺伺”之意,只能深挖“而未嘗有顯者來”背后所暗示的懷疑之意。

    他找到了題眼,便扣著“懷疑”“未嘗來”的主旨,斟酌詞句答道:“所聞?wù)卟灰灰?,待之愈久而心愈疑也?!?/br>
    戚縣令的臉色更緩和了,品味了這破題一會兒,嘆道:“老成之句,真不像是才學(xué)作文章幾個月的人。我曾見那些學(xué)童作文,破題一關(guān)最是難為人,尤其是這等截上截下的小題,不是連上就是觸下,你這樣精準(zhǔn)的破題,倒不像是個才學(xué)作文章幾個月的人。真是天賦難得……”

    戚縣令卻是想不到,他真的是寫過十幾年文章,也做過這么多年閱讀理解,提煉中心思想和文章主旨的人。大明科舉試上只要寫三到五百字的短文,后世的小學(xué)生們卻是三年級就開始寫三百字的小作文了。中考要六百字,高考八百字,上大學(xué)之后更是要寫出上萬字的論文……

    就連考上舉人的那幾位,也沒經(jīng)過他這么多年的專業(yè)閱讀和作文訓(xùn)練。

    他只是經(jīng)義和古文基礎(chǔ)差了些,這幾個月勤學(xué)苦背,有了足夠填進(jìn)文章框架的詞藻和經(jīng)義,寫出的文章就顯得老練精當(dāng),條理清晰,不像他這個年紀(jì)的人寫出來的東西。

    戚縣令不禁又在心底嘆了一聲:好好的神童——

    剛開始嘆,忽然又想起自己這回留下他的原因,那口氣堵在胸口,又轉(zhuǎn)而嘆息好好一個神童不懂得養(yǎng)望,弄出那些輕薄艷名了。

    他的眉毛豎起來,教訓(xùn)道:“要考舉業(yè)不光看重文章,人品也要好。那風(fēng)流才子的名聲你們這些讀書人覺得有趣,擱在考官眼里就是輕浮浪蕩;擱在上官眼里就是不穩(wěn)重端莊,這樣的人怎能得大用?”

    崔燮連忙起身自辯:“晚生不敢。晚生一向潔身自好,真的不曾做過那些事?!?/br>
    戚縣令胡子抖了抖,淡淡道:“你當(dāng)我說什么?我說的是你那個也是讀書人風(fēng)雅之舉,可要賣書也有個分寸。我看了你印的那些彩圖、畫箋,都是極好的東西,為何偏又要冠個崔美人的艷名?萬一將來你取中了,人家說起某縣生員崔燮為了買賣經(jīng)營扮作崔美人,很好聽么?”

    ……冤哪!六月飛霜了!

    崔燮起身辯稱:“回大人,這實在不是晚生的本意,都是誤會——”

    他便把重陽詩會上帶了婉寧畫箋分給書生,因當(dāng)是畫箋還沒起名字,郭鏞就替他起名崔箋??梢虍嬌袭嫷氖敲廊藘?,不知怎么就傳混了,到出售后就成了崔美人箋,他家再出彩印的東西在外頭也被人稱作崔美人的書畫……

    全是誤會!

    書生誤我!

    難怪太祖洪武皇帝禁止生員議政,生員們是真的不靠譜!

    戚縣令坐著聽了半天,問道:“果然不是因為你書坊后面那個王家的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