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385節(jié)
劉承祐將目光落在這名后蜀降將身上,韓繼勛明顯是等候多時了,起身便道:“末將韓繼勛,參見陛下。末將前者不識天數(shù),不知天威,竟然率軍,抗擊天兵,思之不勝汗顏,愧悔無地。歸漢以來,賴陛下與朝廷不計前嫌,以兵事委任,未曾進京,覲拜于陛前,今得見天顏,聞圣音,實乃三生之幸……” 相較于其他漢將的坦蕩自然,韓繼勛要緊張些,也更在意些,不過,劉承祐也能理解,畢竟降將,此前率軍抵抗伐蜀大軍,雖然黃牛寨一戰(zhàn),成就了王仁贍與李彥的威名。 察其狀,劉承祐也未區(qū)別對待,態(tài)度親和依舊,寬慰道:“韓將軍不必緊張,往者不論,既已歸漢,自為大漢將臣,朕當一視同仁,你心里,不必有負擔!” 聞言,韓繼勛頓時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樣,言語哽咽,長身拜倒:“陛下如此胸懷,末將唯有結草銜環(huán),誓死以報天恩!異日伐蜀,末將請為先鋒!” “哈哈!”對其賭誓,劉承祐爽朗一笑,對向訓說:“星民,這韓將軍壯心可嘉獎,你以為如何?。俊?/br> 向訓看了眼韓繼勛,對劉承祐恭敬答道:“還需陛下點將!” 收回目光,劉承祐對韓繼勛說:“韓將軍平身吧!你能有此保國盡忠之心,甚感欣慰!” 這邊,向訓的介紹,仍在繼續(xù):“至于高都監(jiān)、韓重赟、慕容承泰、馬仁瑀等將,陛下早已識之……” 點了點頭,劉承祐瞧向慕容承泰:“承泰,朕當初把你貶到西南,受其苦楚,可還有怨氣啊?” “末將不敢!”聞問,慕容承泰有點不好意思,說:“末將自幼好武,能夠從軍,建功報國,實欣然往之。比起在東京,飛鷹走馬,無所事事,還是在軍中磨礪,更酬抱負!” “看來,從軍四載,確實成長了!你父親聽說你在軍中的事跡,可是十分開懷??!”劉承祐對向訓說:“星民,你調教得好??!” 說著,又看向馬仁瑀,笑容益盛:“小馬將軍的名氣,朕已是如雷貫耳了……” “……” 光是在接見、熟悉西南邊將,前后便花費了一個時辰,會談完畢,劉承祐又招呼著眾將,前往王府大堂,舉行酒宴。王府這邊,早已準備好了一席豐盛的酒菜,算是一場盛會,隨駕的后妃、皇子、文武以及關中夠格的職吏,悉在其列。 宴席結束后,劉承祐談興猶濃,沒有召后妃侍寢,而是叫上向訓,君臣密談。 “朕知道你,連日急行,東來長安,一路辛苦,本該讓你好生休息一夜的,不過,朕這心里,牽掛著西南兵事,伐蜀事宜,有些按捺不住。星民,可別怪朕不體恤下情啊……”君臣對座,喝著醒酒的清茶,劉承祐語態(tài)輕松,對向訓道。 “臣東來之前,亦準備了一些西南兵情,欲向陛下稟報!”皇帝都這么說了,向訓當然得抬著,應和著。 自懷中,掏出了一張軍事地圖,攤開在劉承祐面前,比照著地圖,向訓對他講解起來:“陛下,自前年伐蜀,盡取秦鳳、漢中之后,包括后續(xù)整編的蜀軍降卒在內,西南全軍,如今共計有四萬兩千余人,其中馬軍五千,諸類步軍三萬七千余眾。 分屯于漢中、鳳州、成階、鳳翔、秦隴。其中,依漢蜀和議,南鄭駐軍五千,成階、鳳州一萬,余者,悉在秦隴、鳳翔。 同時,依照朝廷的制命,在秦隴、涇渭、鳳翔、漢中諸地實行軍屯,半耕半戍,如今已經(jīng)墾得田地近七十萬畝……” “有星民在,西南可安,朕亦放心??!”默默地聽著向訓的介紹,劉承祐感慨道。 “王景此番未至,他那邊情況如何?”劉承祐問。 “王公這兩年,鎮(zhèn)守秦州,負責西部的開拓與鎮(zhèn)戍,轄兵三十營。兩年間,王公遣兵西向,軍堡已西筑至古舊狄道,收攏漢民,剿撫吐蕃,擴地盡三百里!”向訓說著,眉宇之間,都不禁露出些興奮的神采。 對于他這樣的有志之士而言,開疆拓土,收拾舊河山,乃是志趣所在,心向往之,也是最容易留名青史,為后人所傳頌的事業(yè)。 雖然,大漢還未大舉西進,打出收復河隴的旗號,但是西面諸邊戍軍,都默默地擴地,加強擴地。遠及史弘肇所鎮(zhèn)靈州,王彥升所戍鹽州,這些年,都在向大唐舊地,擴充影響,筑堡樹旗。 而南邊,在收復秦州后,有了西進的基地,就屬王景這邊,進展最為迅速,最為疾進。 “王景那邊,還需收一收??!”劉承祐道。 “近年來,王公正致力于鞏固新復之土,另,還需朝廷派遣官吏,重設官府,構建制度,使之真正成為大漢治下之土!”向訓說道。 劉承祐考慮了一會兒,道:“以西南現(xiàn)如今的形勢,兵力雖眾,但要鞏固邊防,秦隴、涇渭的兵馬,不能多動。如欲伐蜀,真正能動用的兵馬,只怕也不多吧!” “臣籌謀過,在維持邊州穩(wěn)定的情況下,可起步騎三萬南下!”向訓語氣肯定。 “如北路就以你口中這三萬步騎,可足用?”劉承祐問。 向訓想了想,道:“如輔以一定的民夫,勉強足用!” “你都說勉強了,將來朕還需調撥禁軍啊……”劉承祐笑了。 微微一嘆,劉承祐略顯嚴肅地道:“星民,伐蜀的時間,需要往后壓一壓了!” “因為關中之亂?”向訓試探問道。 “這只是原因之一!朕這個幾個月,在北方走了一大圈,察看吏治、軍情、民生,所獲頗多,也感觸甚深,朕,確實應當多給大漢官府、軍隊、百姓一些休整的時間!”劉承祐解釋道。 聞言,向訓說:“臣明白了!” 突然地,劉承祐扭頭直視向訓:“朕多給你一年的時間,養(yǎng)精蓄銳,秣馬厲兵,來年伐蜀,一舉破之!” 向訓身形微震,抱拳鄭重道:“臣愿立軍令狀!” “朕相信你!”開顏一笑,劉承祐拍了拍其肩膀,說:“好了,你乏了,朕也醉了,就不留你了,到賓館好好休息休息。此番,在長安多待幾日,我們君臣二人,難得機會,還需多敘舊情……” “臣告退!” 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 向訓離開后,劉承祐仍舊獨坐夜亭,沉夜之中,清風習習,庭院深深,陣陣的蟬鳴,使得此情景越加靜謐。 劉承祐的神情,顯得很平和,淡然,近來因關中之亂,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憤怒、焦慮、猜疑的復雜情緒,都已慢慢地消除。 在與向訓的一番交流中,在其匯報西南事的過程中,劉承祐始終默默觀察著向訓的表現(xiàn),恭順、坦然、謙卑,謹守臣節(jié),并未因執(zhí)掌重權而有所猖獗跋扈。 劉承祐承認,是他多疑了。心態(tài)放寬之后,仔細地分析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西南的軍政,遠不至于脫離朝廷掌控。 向訓作為都部署,雖然總督西南數(shù)萬大軍,但觀其兵力配置,秦、隴、涇、渭,有王景,剩下的又分為禁軍一部、關中籍邊軍以及懷威、懷德兩蜀軍。 統(tǒng)軍的將領中,又有高懷德、慕容承泰、劉光義、馬仁瑀等一干皇親國戚與大將,中下級軍官,同樣有諸多在東京衛(wèi)戍過的軍校。 至于行政上,還有宋延渥這個大漢駙馬在掌事,大軍后勤的供應大部分也有掌控在糧料使張美的手中。 認真地剖析下來,西南的軍政各方面還是很平衡的,即便向訓真的有異心,愿意從亂的,敢于從亂的,也不會有多少人。 況且,就向訓的表現(xiàn)而言,劉承祐覺得,此君還是值得信任的,還是他值得仰仗的股肱之臣,柱國大將,滅蜀統(tǒng)帥。而之所以有所疑忌,說到底,還是向訓在外太久,難免有所生疏了,時光易老,人心易變。 不過,因為此番的懷疑,劉承祐心里竟然產(chǎn)生了少許的愧疚感,只是一閃而逝。作為一個獨裁專權的封建君主,猜忌與戒備,幾乎是他多年以來養(yǎng)成的本能。 在劉承祐靜夜沉思之時,高貴妃下榻處,卻是一片歡聲笑語,沉浸在一片溫馨的氣氛中。 “舅舅!”劉晞蹦跶向高懷德,興奮地喚道。 高懷德也很開心,矮身將之攬入懷里,掂了掂,冷峻的面龐間露出了親切的笑容:“長大了不少!也重了不少!” “不許無禮!”這個時候,高貴妃雖然帶著點笑意,卻輕斥道。 受到娘親一斥,劉晞立刻便乖乖地從舅舅身上滑下,老實地站在一邊。摸了摸他腦袋,高懷德對貴妃嘆道:“你對劉晞,太過嚴厲了!” “類似的話,官家也同我說過!”貴妃美眸看著兄長,細膩的唇角,勾起一道弧度:“這孩子太過散漫,如不嚴加訓導,何以成才?” “唉……”聽其言,高懷德不由嘆了口氣。 看著兄長,高貴妃表情和煦了些,眉色轉變間,展露出少許艷麗的風情,關心道:“你在西南軍中,一待就是兩年,可還好吧!” 高懷德發(fā)現(xiàn),這個原本需要他與父親庇護支持的meimei,越發(fā)高貴,英姿鳳儀,不可輕視。在其目光下,竟然感受到了少許壓力。 稍微攤了下手,應道:“我從小就在軍中打磨,在行伍之中,就像在家里一般,沒有任何不適應!” “倒是你,在宮中,一切安好吧!” 面對高懷德的關心,貴妃展顏一笑:“我侍候官家快十年了,一切皆已習慣!” 見高貴妃言談之間,始終保持著從容平靜,高懷德心中不由生出了少許悵惘之情,看了看站在一邊的劉晞,又望向meimei:“你,太要強了??!” “深宮之內,從來都是暗流涌動,你爭我奪。一切都圍著官家在轉,官家寵幸共三分,而后妃共逐。即便不爭,憑著高家的影響,終為人所忌……”貴妃顯得淡淡然的,娓娓道來。 見狀,高懷德眉頭微凝,道:“可是官家那邊——” “我侍奉官家這么多年,對他還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我從不逾越,犯其忌諱,惹其不滿!”高貴妃輕笑道,聲音悅耳動聽。 看著高懷德,繼續(xù)道:“現(xiàn)如今,一切尚可相安無事!但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屆時,有些事情,只怕連官家,都無法控制!” 沉默了一會兒,高懷德又摸了摸雙目澄澈無辜的劉晞,說道:“不管怎么樣,我都是你兄長!但是,我也需為整個高家考慮!” 高懷德話里有話,高貴妃聞之,鳳眉越發(fā)舒展,輕輕一笑:“我明白的!終究,還得看劉晞的成長與表現(xiàn),看官家的意志……” 說著,高貴妃有些刻意地岔開有些隱晦而沉重的話題,說道:“大嫂已然故去,哥哥仍舊獨身一人,無人照料,也該考慮續(xù)娶了!要我差人,給你物色一下嗎?” 聞之,高懷德?lián)u搖頭:“這兩年,都在軍中,顧不上!” 事實上,高懷德哪里會缺少照料的人,身邊侍妾、婢女也不少。如欲娶正妻,免不了又是一樁政治聯(lián)姻…… 在長安,劉承祐一待,就是近十日,這段時間,也是沒有一點空閑。關中政情民生,吏治刑名,西南軍務,西北邊務,他能就近關注的事情太多。 一直到送走向訓那干西南將帥,劉承祐也起了東歸之心。同時,朝廷關于蜀亂的善后意見,也呈至御前,對于宰臣們的考慮,劉承祐這邊,并沒有多少意見,基本照允。 尤其是蜀俘遷移實邊的建議,得到了他高度的認可,直接批復,并指示東京,派出一支精干職吏西來,負責協(xié)調地方與邊州,等到入秋,也正是個適合遷徙的季節(jié)。 “郭侗,你入崇政殿多長時間了?”京兆府衙內,批復了一些來自東京的要務,劉承祐看向舅哥,問道。 郭侗不知所以,老實應道:“回陛下,約有三載了!” “時間也不短了!”劉承祐點了點頭,看著他:“有沒有到下邊,擔些具體職司的意愿?” 皇帝都這么問了,必然有其想法,郭侗也機靈,拱手應道:“陛下如有所托,臣愿聽安排,責無旁貸!” “好!”見其這般覺悟,劉承祐很滿意,說:“這些蜀俘,不,這些蜀籍漢民的遷移,朕交給你去負責統(tǒng)籌落實,如何?” 略加考慮,郭侗以一種肯定的語氣答道:“多謝陛下信任!” “近三萬人的遷移,說多不多,卻也不少,關鍵是分散在各州府,又受前亂的影響,人心難免浮動不安。要多費些心思,動些腦筋,宣傳朝廷的政策,以安其心。 與地方官府,要盡力配合好,多做溝通,注意方法。所遷之地,要提前考量,寧慮多,勿慮少,做好充分的準備。 遷徙所需一應錢糧、工具、種子、托馬,找轉運使閻晉卿支取,布政使李少游那邊,也會盡力支持你……” “總之,這是個細致而費時費力的差事,并不輕松,要耐下心,不急不躁!朕相信你的能力!” 聽皇帝這番話,既是提點,又是鼓勵,郭侗面色微喜,干勁十足的樣子,道:“有陛下如此教誨,臣必定竭盡全力,不負所托,將移民實邊之事,妥善完成!” “嗯!”劉承祐頷首。 掃了眼京兆府衙,劉承祐突然問張德鈞:“那李崧現(xiàn)如何了?” “回陛下,仍在府中待罪!”張德鈞道。 “呵!”劉承祐不禁搖搖頭:“這些文人,都喜歡給朕來這一套嗎?故作坦然?” “既如此,朕就成全他!傳詔,京兆府尹李崧以本職致仕,由判官趙修己接任!”劉承祐吩咐著,停頓了下,又揮手補充道:“關中都指揮使趙弘殷,隨駕東歸,都司暫由副使代理!” “是!” 第113章 西使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