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458節(jié)
踟躇幾許,一名通事走了進來,神情嚴肅,呈上一份軍報:“陛下,朔州軍報!” “講!”看他的表情,耶律璟就知道,不會是什么好消息。 通事答道:“鄯陽為漢將折德扆攻破,朔州失陷,守軍投降!” 此言一落,在場的遼國君臣,雖然神色緊繃了一些,但都沒有太過意外,不過失望之色難免。在朔州地區(qū),還是安排了一定軍力駐守,多少存了一點固守,留待他日,發(fā)揮一些意外奇效的想法。但如今,隨著鄯陽被破,打算徹底落空了。 一報之后還有一報,在耶律璟為戰(zhàn)略所猶豫之時,一封來自上京的密報,又給他沉重一擊。 拆閱完來自北府宰相蕭海漓的密報,耶律璟沒有繃住情緒,一張臉幾乎扭曲,雙瞳中的血絲仿佛加重了許多,狠狠地拍在案上,大喘氣幾口,怒罵道:“可惡!” 閉目緩了許久,耶律璟慢慢地放松下身體,再度睜開眼,整個人都透著股銳利的氣勢,冷聲道:“準備撤軍吧!” 第257章 上京叛亂 耶律璟從遲疑到?jīng)Q絕的轉(zhuǎn)變,讓在座的幾名重臣都心下一緊,這等時候,不會又出現(xiàn)什么波折了吧。而從其表現(xiàn)來看,絕對不是什么好消息,幾人面面相覷。 雖然欣喜于遼帝冷靜決定,不與漢軍硬拼決戰(zhàn),但造成他這樣轉(zhuǎn)變的原因,還是要搞清楚的。耶律屋質(zhì)佝身向他請示道:“陛下,國中出了何事?” 耶律璟的臉皮幾乎都在顫動,強忍的怒意幾乎噴薄而出,將手中的緊急密報遞與他看。蕭海漓的匯報,言簡意賅,字數(shù)不多,但情況重大。趙王耶律喜隱,伙同一干不得志的宗室貴族,在上京發(fā)動叛亂了。 而耶律屋質(zhì)接過密報,粗略一覽,也是勃然色變,驚呼一聲:“他們怎敢!” 連素以持重冷靜著稱的北院大王都這般失態(tài),可見事情的嚴重性,其他三人,也具投以好奇而警惕的目光。在耶律璟的首肯之下,傳示警情,而蕭海漓的使者,也在引導下入內(nèi)。 來使顯然是經(jīng)過長途趕路的,滿身的疲敝狼狽,耶律璟死死地盯著他,兇狠的目光似刀子一般落在他身上,仿佛將他當作了叛賊:“你說,上京是如今是什么情況?叛賊如何了?” 來使大氣都不敢喘一下,不敢怠慢,趕忙將上京的情況敘述一遍。原來,早在去歲入冬以后,隨著漢遼戰(zhàn)爭的進展情況,傳入北方后,遼國內(nèi)部就已經(jīng)有所不穩(wěn)了。 雖然耶律璟極力地隱藏消息,但并不能阻止有心人的刺探,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南面加征部卒,派輸糧械牛羊的動靜是瞞不住人的,國內(nèi)稍有見識者,都知道戰(zhàn)爭進展得很不順利。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給了內(nèi)部異心份子的可趁之機,他們在國內(nèi)部卒中散播作戰(zhàn)不力的消息,表達反對戰(zhàn)爭的政治態(tài)度。長期的鏖戰(zhàn)大動兵,戰(zhàn)爭體制下,契丹諸部對于南面的戰(zhàn)事,也確實存在一定的不滿情緒,而這種情緒,也被利用起來了。 整個冬季,南面漢遼在對峙,在休養(yǎng),遼國國內(nèi)的陰謀份子也在醞釀叛亂,積攢實力。終于在七日前,得知漢軍大舉進攻,發(fā)動春季攻勢的消息后,以趙王耶律喜隱為首的一批人,在上京聚集了一批部卒、私兵發(fā)動叛亂。 叛亂起于突然之間,當時作為上京留守的蕭海漓,正在費心籌措兵馬、軍需,以供應前線,對于內(nèi)部的危機,雖有所警覺,卻也難以隨時防備。幸運的是,叛臣人多口雜,組織不密,在動兵之前,有人遲疑生畏,把消息提前通報給了蕭海漓。 蕭海漓得到示警,是驚坐而起,他并非庸碌之人,當即采取果斷措施,派兵保衛(wèi)宮室殿帳,戒嚴臨潢府,并差人捉拿耶律喜隱。城中的動靜,也同時引起了叛亂份子的警覺,眼見事泄,耶律喜隱等人也是華山一條道,堅持走到黑,果斷集眾,準備攻占宮室、官署。 然而,為了對抗大漢的進攻,耶律璟雖然是全師南下,使得內(nèi)部空虛,但對于上京的安定是沒有一點放松的,不論是留守還是兵力,都有充足的安排。其中精銳的宮衛(wèi)士卒,就有近萬。是以,在蕭海漓提前警備,率先下手的情況下,耶律喜隱的圖謀自然落了空?;鞈?zhàn)一場,在城內(nèi)的叛眾被迅速殺散,耶律喜隱本人帶著一部分人逃出了上京。 然而城內(nèi)的叛亂雖然在蕭海漓的果斷措施下,得到鎮(zhèn)壓,但叛亂并未因此而告終。逃出城的耶律喜隱,迅速地召集了一批早已聯(lián)合好的部卒,在臨潢府西面六十余里的扶余城舉旗叛亂,很快聚眾上萬。耶律喜隱大肆派人散播流言,說大軍被漢軍擊敗,精銳盡失,皇帝也被漢軍生擒。同時,耶律喜隱打出旗號,說要遵奉應天皇太后(述律平)的遺命,要匡扶契丹國祚,承繼大遼基業(yè)…… 趙王耶律喜隱,乃是耶律璟的堂兄弟,太祖阿保機幼子耶律李胡的兒子,人雖有勇力,但為人輕浮狂傲,驕矜自得。一直不甘寂寞,看不清形勢,行事也急躁,不顧吃相。 然而,即便如此,他打出述律平的旗號,還是讓他鼓動了一波人心,契丹內(nèi)部,很多不服耶律璟統(tǒng)治的人,都跟著跳了出來。 事實上,遼國的帝位承襲,一直是個大問題,是其內(nèi)部紛亂的痼疾,始終沒有痊愈,最早能追溯到耶律倍與耶律德光這兩兄弟的儲位之爭。一直到耶律阮、耶律璟先后繼位,更使其復雜化。而耶律李胡這一脈,同樣是太祖的嫡傳子孫,再加上耶律德光死在欒城后,有述律平的支持,也有繼位的正統(tǒng)資格,使得契丹皇室內(nèi)部的斗爭更加錯綜復雜。 是以,即便以耶律喜隱之鄙薄,也能發(fā)動起一場致命的叛亂。而因為南征,兵役過甚,終究只是個表面,根本原因還在于其內(nèi)部斗爭。 從耶律喜隱叛軍的構(gòu)成便可知,除了一部分被蠱惑的部卒之外,都是契丹內(nèi)四部宗親,而契丹內(nèi)四部,可都是皇族與后族出身,是遼國真正的統(tǒng)治核心。其叛眾多來源于此,還有絕大部分耶律璟上臺后打壓的臣僚,包括耶律倍、耶律阮這一系的大臣。 同時,叛軍之中,還有一部分被解散消化的原屬珊軍將士,也參與其中。屬珊軍,早年可是由述律皇太后打造的宿衛(wèi)精兵,深深地烙刻著其印記,是當年支持耶律李胡與耶律阮爭帝位的主要力量,后來被耶律璟給拆分了,連軍名都沒有保留下來。 經(jīng)過來使的匯報,耶律璟是憤怒之間,也不由神傷。他知道皇族、后族內(nèi)部,有不少人都反對他,卻怎么也沒有想到,竟有這么多人跳出來,還在如此敏感的時候。 而在座的重臣們,也都感受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從來使帶來的消息而言,耶律喜隱叛軍的規(guī)模還不算大,但對遼國造成的傷害和影響卻是一點都不能小瞧的。一定程度上,比步步緊逼的三十萬漢軍威脅還要大。 最氣憤的,要屬耶律屋質(zhì)了,當年橫渡之約,耶律李胡一系放棄皇位的爭奪,還是在他的牽頭下達成的共識。如今,耶律喜隱又打其述律皇太后的旗號,興風作浪,還是在前方戰(zhàn)事緊要,二十萬大軍安危不定的情況下。怎能不氣,怎能不怒。 “蕭海漓為什么不派兵把耶律喜隱那叛賊剿滅了,反而縱其離城?”耶律璟向來使質(zhì)問道。 來使描述許久的情況,狀態(tài)已然十分差,聲音都顯得微弱,面對喝問,稟道:“留守讓末將向陛下解釋,如今上京,人心浮動,宗親以下,仍不知有多少人同叛軍有聯(lián)系,為了保證上京的穩(wěn)定與安全,實不敢輕動。如今事態(tài)緊急,謠言紛傳,唯望陛下早日還京,以安人心,則叛軍可不攻自破……” 說完,“砰”得一聲,來使直接倒下了,倒讓耶律璟一愣。韓匡美上前察看了一番,抬眼向耶律璟道:“陛下,此人已氣絕!” 卻是這名來使,受命來報急情,不到五日夜的時間內(nèi),連奔一千四百里,換馬不換人,一直堅持到匯報完,力竭而亡。 耶律璟等人也猜到了些情況,不由感慨道:“此忠勇之士,厚葬之,朕當重賞其子嗣!” “陛下,蕭海漓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上京實不能亂!”耶律屋質(zhì)看向耶律璟,格外嚴肅地說道:“如今國內(nèi)生變,部卒沸騰,為消叛亂,安撫人心,還請陛下早歸上京維穩(wěn)!” 事情發(fā)展到這個地步,也沒有耶律璟選擇的余地了,否則也不會在收到急報的第一時間就表示要撤軍。他再是不甘,也不敢冒著內(nèi)部叛亂的同時,再與漢軍打一場勝算不大的苦戰(zhàn)。同時,如果論對國家元氣的損害,還有比內(nèi)部叛亂更嚴重的事情嗎? 同時,耶律喜隱為什么能發(fā)動起這么一場叛變,他遠在云中,也是原因之一。如果耶律璟坐鎮(zhèn)上京,那么即便那些人有心謀亂,也斷然難以鬧出這么大的聲勢。 而經(jīng)此一亂,上京的情況,想來也不妙。在叛亂當日,有不少遼國的達官貴族受到牽連,比如尚書令韓延徽,就在兵亂中被殺了。 韓延徽,可是太祖時期的老臣了,提出“胡漢分治”的功臣,遼國各項制度的奠基者。 深吸了一口氣,耶律璟環(huán)視一圈:“直接議一議吧,如何撤軍!” 雖然國內(nèi)緊急,但是漢軍的威脅,可是在眼皮子底下的,撤軍,還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縝密的討論與安排。 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 得知后方變亂后,擺在耶律璟面前的有兩件要事,一是消滅叛軍、彈壓國內(nèi)保證內(nèi)部穩(wěn)定,二則是竭力保全南面的大軍平安北還。 下定撤軍的決心后,這落實起來,自是力求快速,耶律璟君臣迅速地制定好撤軍計劃。屯于云州的遼軍,仍有約十三萬眾,想要順順利利地撤走,是需要仔細籌謀的,畢竟符彥卿十萬之眾,已在懷仁,可謂近在眼前。 如果此前,還在郁悶漢軍進軍保守,遷延遲緩,然而如今形勢改易,又顧慮漢軍離得太近了,冀望符彥卿能夠再保守些。 不過,在一切的計劃落實之前,耶律璟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派出了一千精騎,以皇帝特使的身份,以最快的速度先行返還上京,沿途通報各州縣部族,并向上京傳達皇帝與大軍的消息,安定人心。而特使的人選,就是近來在遼軍中崛起的后起之秀耶律斜軫。 其后,在眾臣的輔助下,耶律璟是一心投入撤兵的事宜上。首先,緊急召集了云中的諸軍統(tǒng)兵將校頭領,宣以撤兵之意。當然,隱瞞了國內(nèi)變亂的事情,面對撤軍之議,可謂群情大悅,遼國將士,早就不想打下去了,此議正中其意。 當決策合乎兵心人意之時,自然是群情響應,事半功倍,遼軍的將領們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事實上,當他宣布撤軍之事,注意到將領們那釋然的表情之時,耶律璟也不禁默嘆了一口氣。 撤軍的路線,很好擬定,云州大軍,直接北撤,走陰山,出長城口。當然,如果要急歸上京,最好的路線,還是東向,經(jīng)懷安縣走武州北出長城。雖然繞些路,卻離上京更近些,不過那里直面慕容延釗大軍,大軍過去,恐冒風險。 至于文德、懷安地區(qū)的耶律沙軍,則直接北走野狐嶺,野狐嶺那一帶,地貌復雜,易守難攻,漢軍若追,可依此斷后。 不管怎么樣,在沒有同漢軍作戰(zhàn)糾纏的情況下,遼軍想走,難度還是不大的。比起在南口的時候,形勢要好得多。 即便如此,問題還是有。遼國大軍,牲畜頗多,機動性算是強了,但同樣也少不了各類輜重財貨,這些都會影響行軍的速度。 軍隊的轉(zhuǎn)移問題不大,關鍵還在于云州的遼民,對于人口,耶律璟不愿意留給漢軍。而遷民,是麻煩最大、問題最多的事情。而在遷民問題上,又分胡民與漢民。 最終,自耶律屋質(zhì)等人的極力勸阻下,迫于形勢的緊迫,耶律璟還是放棄了全部帶領云州人口北撤的想法。 只是向治下的百姓放告,說大戰(zhàn)在即,為免生靈涂炭,民可攜家自走避難。因為在此前,遼軍已經(jīng)做了一定堅壁清野的準備,是以,官府告示傳下,也引起了一番北徙的浪潮。當然,以胡人為主,生活在云州的漢人們,戀土情結(jié)深厚,沒那么容易舉家北遷。 同時,此番來攻的,乃是漢軍,同文同種,應該不會受到大的傷害。嗯,這種時候,想起自己漢人的身份了。 民間是亂象叢生,動蕩不斷,但遼軍的撤退事宜,是有條不紊的,并且采取分批開拔的方法。而在這個過程中,耶律璟君臣,可是忙得腳不沾地,真正落實執(zhí)行起來,還是問題一大堆,更發(fā)生了一些劫掠搶奪,執(zhí)械斗毆事。 總之,云州內(nèi)外,是一片亂象,并且在周遭地區(qū)蔓延擴散,隱隱有種,大難降臨之感。不過,或許耶律璟就想留一個混亂的、崩壞的爛攤子給漢軍。 懷仁縣,十萬漢軍已然在此駐軍整整五日了,這五日間,不動分毫,只是加緊對云州遼軍的探查。對于北面的亂象,當然有所察覺,但是符彥卿仍存有一分小心,未敢輕動。 一則是,皇帝“穩(wěn)扎穩(wěn)打”的作戰(zhàn)方針在起作用,南口之戰(zhàn)的教訓在警示,需要警惕,等待其他兩路大軍的進展。當然,雖說劉承祐自詡給了將帥們臨機的決斷權力,但也不是完全的自由行事,在他的作戰(zhàn)大基調(diào)下,將帥在行軍作戰(zhàn)方面,還是受到了制約與影響。 二則是,此前遼軍誘其北上的一圖,完全被符彥卿看穿了,原本還是一片嚴肅備戰(zhàn),忽然就亂了起來,在不明緣由的情況下,難保不是遼軍的陰謀。 不過,得知云州的異狀,隨軍的漢軍將校們,卻有些坐不住了,很多人覺得,是大軍壓迫之下,遼軍難以自制,不戰(zhàn)自亂,認為是戰(zhàn)機,向符彥卿請命進軍。不過,心中顧忌,都暫時被符彥卿壓制住了,不過也多派騎兵,加緊對云州地區(qū)尤其是遼軍的刺探。 “衛(wèi)王!”帥帳被掀開,一道風風火火的身影闖了進來,對著符彥卿便急躁地喚了聲。 符彥卿正凝目聳眉,研究著地圖,抬眼看到來人,形容舒展開來:“史將軍來了,先坐,來人,奉茶!” “多謝衛(wèi)王美意,不用了,末將不渴!” 來將乃是漢軍大將史彥超,見他這副躁動失禮的表現(xiàn),符彥卿心中有所猜測,平和地問道:“將軍有何要事?” “末將想問,何時進軍?我們已經(jīng)屯兵懷仁五日了,云中就在眼前,還要遷延到何日?如今遼軍正是倉皇混亂……”史彥超是代表了一大部分漢將的心聲,當然,也是立功心。 他史彥超,沙場宿將,每出征,從來都是縱橫馳騁,立功頗多,然而此番,從頭到尾,卻沒有得到太多施展的機會。 見其狀,符彥卿還是極有涵養(yǎng)地,給他解釋了一番,以作安撫。不過,這顯然不能說服他了,只見史彥超高聲道:“沙場作戰(zhàn),哪有一味求穩(wěn)的,如果因此錯過了戰(zhàn)機,悔之晚矣!這兩日,遼騎大肆出擊,劫殺我們的斥候,似乎在隱藏著什么,末將認為,云州的亂象,未必是遼軍有什么陰謀!” 注意到符彥卿再度糾結(jié)起來的額眉,史彥超拱手請道:“衛(wèi)王,云州就近在眼前,遷延觀望,徒坐失戰(zhàn)機,也挫傷軍心。衛(wèi)王若疑遼軍意圖,末將請領一軍北擊之,以作試探,看看其虛實!” 聽史彥超這么一說,符彥卿打量了他幾眼,認真地想了想,也知道,不可再壓制這些戰(zhàn)意高昂的將軍了,否則真的要傷害士氣了。 恢復了嚴肅,符彥卿當即道:“你領本部五千騎,北上去嘗試攻擊。記住,以試探為主,切不可與遼軍硬拼,敵軍畢竟有十幾萬眾,不可輕慢大意!” “是!”史彥超答應得很快,眉開眼笑的,腳步帶風,領命出帳而去。 很快,漢營之中,響起了一陣人喧馬嘶之聲。史彥超的建議,并不算莽撞,這兩日間,他也確實心存疑慮,讓史彥超這柄尖刀去試探一二,未必是壞事。 不過,沉吟一會兒,符彥卿又道:“來人,去把定襄軍使楊業(yè)叫來!” “衛(wèi)王相召,有何吩咐?”相較于史彥超,楊業(yè)的表現(xiàn),可讓人舒服多了。 看著眼前這個一臉英雄氣的將軍,符彥卿目光中也透著欣賞,這數(shù)月的接觸下來,也終于明白天子為什么如此信任恩寵這個年輕人了。 “對于云中遼軍的情況,你有什么見解?”符彥卿問。 楊業(yè)不假思索,答道:“末將以為,其狀有異,不管遼軍有什么圖謀,只要我軍有備,其想再重復南口之事,乃是妄想。為今之計,乃是搞清楚其底細,探明其虛實。這兩日,襲擾的遼騎,忽改作風,絞殺我斥候,分明是想要遮蔽我軍耳目。是以,末將以為,衛(wèi)王遣史將軍北擊的作法,并無不妥!” 聽其分析,符彥卿不由贊許地點了點頭,旋即道:“不過,史彥超此人,勇猛剽悍,戰(zhàn)場廝殺,是利器,就是性情稍顯急躁。我恐他急進,失了方寸,為策萬全,你可率定襄軍隨后出發(fā),也做試探攻擊,相機而動,也可互相照應。我自領大軍,隨后北進!” “是!”楊業(yè)稍微想了想,撩袍抱拳應道。 “我把那三千河東蕃騎,一并調(diào)與你指揮!”符彥卿又道。 “謝衛(wèi)王!”楊業(yè)露出了點笑容。 兩支試探兵馬一出,隨后便是符彥卿親統(tǒng)大軍,緩緩北進,十萬漢軍,向云中城開進。要么不動,動輒徹底。不過,在進軍準備期間,符彥卿收到了來自蔚州的消息,趙匡胤已經(jīng)拿下州城靈仙,正轉(zhuǎn)道西進,向云州而來。有趙匡胤這支大軍在后,符彥卿又添一分心安。 第259章 自置死地 在符彥卿大軍終于按捺不住,向北進軍時,云州這邊的亂象,仍在持續(xù)之中,遼軍的撤退行動,卻已然接近尾聲。耶律璟將遼軍主要分為三批,第一批兩萬先行北返,確定通途,開拓山道,平整路面。 第二批五萬軍,帶著主要的輜重、牲畜、財產(chǎn),云州是遼國經(jīng)營了二十年的地方,堪稱塞上明珠,是遼國掌控州縣中比較富庶的地區(qū)之一,是以大量的財富,都被攜帶。同時,這也是人員最雜的一支大隊,除了軍隊之外,還有大量的百姓,攜家?guī)Э凇?/br> 雖然官府是讓他們自行逃亡避戰(zhàn),投奔塞北州縣部族,但是很多人,還是選擇要跟著大軍行動,希望能夠得到保護。對于這樣的情況,耶律璟也感無奈,沒有下令驅(qū)散,跟著就跟著吧,只要能跟得上!同時,向各軍將領授予機宜,不可因隨軍百姓而置大軍于危險,當舍則舍。 第三批遼軍有三萬余眾,最為精悍,乃是拱衛(wèi)遼帝的部隊,精銳多集于此。沒錯,遼帝是選擇親自替云州大軍斷后,惑敵之計,終究難以長久,一旦漢軍反應過來,必然是窮追猛打。遼軍雖然牲畜眾多,機動能力高,但終究不是輕裝北返,行軍的速度也不會有想象中的高。 是以,在撤軍一事上,最關鍵也最重視的事情,便是如何在漢軍發(fā)覺之后,阻止其追擊。為此,遼軍做了兩手準備,其一便是遼帝親自率領最精銳的三萬余軍殿后,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但耶律璟固執(zhí)地堅持,在他看來,這是提振士氣,凝聚軍心人心的舉措。 并且,耶律璟還把云州及時其以東地區(qū)的漢族丁壯全部征集起來了,再加上原本的一些漢族軍,全部交給的韓匡美統(tǒng)率,一同北返。留下一堆老弱婦孺給漢軍,別的地方暫時顧及不到,但云中及其周遭,耶律璟是一個漢族丁壯都不打算留給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