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720節(jié)
“殿下不必如此,臣可擔(dān)當(dāng)不起!”趙匡贊也不受著,趕忙起身把劉煦扶住。 不論劉煦如何的禮賢下士,趙匡贊都保持著臣節(jié),一副公事公論模樣,他心中也分外有數(shù),且不論其他,他趙匡贊可趙王劉昉的岳父。 “他日刀兵一起,只怕東北又將混亂了!”劉煦在堂間踱了幾步,不由感慨道。 “這兩年,東北又何嘗安寧過?只要保證遼東的安治恢復(fù),黃龍府外,任他打個天翻地覆,又有何干系?”趙匡贊則淡定道:“相信東北駐軍,也能保障遼東的安定!” 第452章 皇孫 不知覺間,西京的夜晚,也開始充斥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也開始成為這座大都市的標(biāo)簽。每入夜,那些煙街柳巷,秦樓楚館,都是車水馬龍,賓客盈門。 哪怕萬籟俱寂,偌大的都城之中,也總有那么幾處,燈火通明,喧囂如潮,哪怕時下中原災(zāi)患未已,似乎都沒有影響到京師的繁華。 這樣的光景,與開封并無二致,這似乎也是一種必然的規(guī)律,經(jīng)濟在發(fā)展,城市在進步,所能呈現(xiàn)出的景狀也總有其相通性。 當(dāng)初劉皇帝決議西遷的考量之一,便是東京過于浮華安逸,容易耽于享受。然而事實證明,一個國家的氣質(zhì)與性格,是由多方因素綜合決定的,都邑何處,并不起決定作用。 禮賓館,謝過一眾人的送別,劉煦踏出賓館的門檻,在門前駐足少許,昏黃燈光下的面色顯得很從容,雖然方結(jié)束一場宴會,臉上卻沒有絲毫醉意。 劉皇帝是嘴里說著不好酒,但時不時地要小酌兩杯,酩酊大醉也有那么幾次,劉煦與之不同,在這方面是當(dāng)真克制,哪怕是酒桌上一樣,不說清心寡欲,但往往淺嘗輒止。 當(dāng)然,此時劉煦腦海中回憶起來的,還是酒席間同完顏跋海進一步的探討。不得不承認(rèn),這名女真老酋,確實有些城府,宴會之上,是擺出一副委屈的姿態(tài),訴苦賣慘,冀圖得到同情。 同時,像個怨婦一般,數(shù)落室韋人對女真的欺壓,大談室韋人對朝廷的威脅,并且全然一副為朝廷考慮、為大漢盡忠的樣子。 劉煦也是深受劉皇帝影響的,雖然厚黑沒有學(xué)到幾分,但是見識廣博,也有劉皇帝的一些思路做指導(dǎo),縱覽完顏跋海的表演,也只覺心中異樣。 不僅沒有為其所影響,反而加深印象,加大對其的關(guān)注,也更加確信該如何向劉皇帝進言。 “殿下!”登車回府之前,手下親信湊了過來,小聲喚了聲。 見到此人,劉煦臉上頓時閃過一抹異樣,拉過他,平靜地問道:“有結(jié)果了?” “是!”來人聲音低得穩(wěn)定,道:“東宮已然傳來消息,趙妃成功誕下皇孫,是名麟兒……” 如果說,適才宴上,有什么讓劉煦記掛著的,大概是東宮趙妃分娩一事了,雖然面上平靜,但那種莫名的焦慮感總是若即若離地撩撥著他的心態(tài)。 如今,得知結(jié)果,劉煦的心思也徹底歸于平靜,目光漫無目的往四周掃了一圈,劉煦嘴角掛上了一抹笑意,說道:“好事啊,太子有后,國之大幸。這幾月來,大漢連遭不幸,如今天降下麟兒,真是吉祥之兆啊!” 縱然是心腹,對于劉煦的心理也是無法感同身受的,見他說出這么一番話,臉上的笑容也不似作假,自然附和著。 “去東宮!”劉煦輕舒了一口氣,感受了一番秋夜的涼意之后,改變了回府的想法,吩咐道。 登車之后,劉煦又支使著親信:“你回王府,讓王妃把祝賀的禮物備好!” “是!” 與此同時,東宮之內(nèi),也已陷入一陣難得的歡騰中。以皇室如今開枝散葉的情況,天家新添一人,并不是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事。 但此番,特殊就特殊在,這名皇孫,還是個男丁,這是太子在成婚六年以后,辛苦耕耘,終于有所出。 這份難得,這份不易,也就代表著過去有多么壓抑,多么憂慮,如今,隨著麟兒初啼,一切都釋然了,在這秋夜,東宮之內(nèi),太子劉旸也不禁有種守得云開見月明之感。 當(dāng)親自抱著那稚嫩的嬰孩之時,劉旸兩眼竟然有種潤意,小家伙份量很輕,于他而言,卻仿佛重若千鈞,那是心理上的珍視。因為無子,他過去也確實默默承受著萬鈞重?fù)?dān)般的心理壓力。 得知趙妃臨盆在即時,劉旸還在政事堂與趙普商量著一些中原疫情的事宜,當(dāng)時就坐立難安了。 雖然保持著風(fēng)度,吩咐報信的人,等成功誕下再來匯報,但是,從那之后,便神思難屬,手是抖的,聲是顫的。還是趙普體貼,略作勸慰,方才讓劉旸暫且放下公事返回東宮。 如今,當(dāng)懷抱自己這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子嗣時,劉旸的手是格外地穩(wěn),心也頓覺安定了。 很快,太子有后的消息,便如秋風(fēng)一般迅速在西京的精英上層中蔓延開來,而不管是外戚、勛貴還是大臣,也不管他們抱有怎樣的心理與想法,都反應(yīng)迅速地恭賀,慶祝這天家與朝廷的大幸之事。 也不乏人聞訊而來,欣然道賀,有靠近東宮的中樞職官,也有與太子休戚相關(guān)的外戚及大臣。歡樂的氛圍,并沒有因一時的驚喜而冷卻,反而愈加濃厚了。 而劉皇帝與符后也隨后親臨,對于這個皇孫,他們夫妻倆也是期待多時了,尤其是符后。駕臨東宮之時,兩個人臉上都掛著笑容。 事實上,在這幾個月內(nèi),劉皇帝的兒子們都給他開花結(jié)果了,先是趙王妃趙鳶生下了一名皇孫,那是劉皇帝第四個孫子,劉皇帝親自擬名文洪,但因為當(dāng)時中原正發(fā)大水,更為文宏。 六月的時候,齊國公府上,劉昀之妻李氏也給劉皇帝生下了第二個孫女。雖然同為孫子女,但顯然,前兩者都不如太子有后更讓劉皇帝欣喜了。 帝后駕到之時,劉旸已然從激動的情緒中擺脫出來,正在陪伴趙妃,夸獎她立下了大功。而這唯一的嫡孫,已經(jīng)安置進入干凈溫暖的嬰房中,由專人萬分小心地呵護著。 符后輕手輕腳地抱著孫兒,這也是她的第一個孫兒,自然格外重視,劉皇帝在旁,特地撩開襁褓,看了看那一小截把兒。 “這小兒,還未出生,便牽動著內(nèi)外人心,如今出世,更是萬眾矚目,論福運,只怕天下沒有人比得過他了!”捋著胡須,劉皇帝語氣中很是感慨。 符后兩眼一直盯著懷中的孫兒,目光中的慈愛之情幾乎能化作一泓清水,聽劉皇帝之言,不由說道:“他的福氣,不還是官家賜予的嗎?” 這話捧得劉皇帝開懷不已,他也許久沒有如此放下心機,暢快大笑了。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趙匡胤也早來了,老臉笑成一朵花,沖劉皇帝拱手道。 劉皇帝看著他,笑容有所收斂,但語氣還算溫和,應(yīng)道:“同喜??!這也是你榮國公的孫兒??!” 趙匡胤眉飛色舞的,這大概也是他近一年來,最高興的時候了。雖然這初生的小生命,嚴(yán)格來說,并不能算天家嫡孫,但是,誰叫慕容太子妃肚子不爭氣,誰叫這是太子目前唯一的子嗣呢,因為來之不易,所以格外寶貴,即便將來東宮其他妃子有所出,那也占據(jù)了一個“長”的名分。 劉皇帝與符后并沒有在東宮待太久,連夜看望皇孫,表現(xiàn)出足夠的重視之后,也就回宮了。不過,離開前,還是幾番叮嚀,讓好生照料,還特地賞賜了一干有功人員。 當(dāng)見到有東宮內(nèi)侍在搬運煙火時,劉皇帝還特意叮囑,不能驚到了小皇孫,可見關(guān)懷。而在劉皇帝離開不久,東宮上空,便進行了一場煙花盛宴,那般絢爛,那般璀璨,也顧不得擾民的,或者說是在向全城士民分享天家的喜悅。 第453章 楚蠻歸化的標(biāo)志性人物 “那是何人?”一口南音在垂拱殿外響起。 發(fā)問的乃是進京述職的洪江侯秦再雄,順著其目光望去,可以看到一個面帶笑容、腳步都有些飄的東北老漢。 注意到秦再雄的好奇,通事低聲答道:“那是松漠都督、女真完顏部首領(lǐng)完顏跋海!” “哦!原來是個女真老酋??!”秦再雄粗糲的面龐間露出恍然之色,追問道:“他是什么爵?” “并未得到爵位封賜!”通事答道。 似乎是得到了想要的答案,秦再雄臉上露出笑容,作為荊湖地區(qū)的瑤人首領(lǐng),如今的蠻人領(lǐng)袖,秦再雄自覺這輩子最大的成就,便是洪江侯之爵了,這代表著躋身大漢貴族之林,也真正融入了大漢上流社會。 聽說完顏跋海無爵,秦再雄的語氣中帶著明顯的優(yōu)越感,說道:“笑容如此燦爛,莫非得到了陛下的賞賜?” 這一點,倒非通事所能回答的了。但也確如秦再雄所言,對完顏跋海來說,此番來京朝圣,同劉皇帝有一番親密友好的交流,目的也完全達(dá)成。 適才,劉皇帝已然允諾完顏跋海,同意他與室韋開戰(zhàn),進攻鐵驪府,并予以支持。這項允諾,顯然比起任何金錢、寶器的賞賜要更有價值。 離開之時,完顏跋海的心情是愉悅的,腳步是輕快的,心態(tài)是雀躍的,哪怕并不認(rèn)識秦再雄,交錯而過時,也給了一個善意的笑容以示禮節(jié),這也是他引起秦再雄注意的原因。 “洪江侯,陛下召見,還請入殿覲見吧!”喦脫走了出來,見到秦再雄,平淡地說道。 聞言,秦再雄表情頓時一肅,整個人氣質(zhì)一改,變得莊重起來,細(xì)節(jié)性地整理了一番還算利落的儀表,而后以一個恭敬的姿態(tài)跨過垂拱殿那兩尺高的門檻。 “秦卿來了,坐!”入殿,還沒發(fā)聲,便迎來劉皇帝熱情的招呼聲。 這自然讓秦再雄受寵若驚,趕忙要下跪行禮,被劉皇帝大手一擺,道:“平身!這里也非朝堂,不必拘此大禮,入座,陪朕說說話!” “是!謝陛下!”秦再雄一臉榮幸,提袍落座。 大漢的軍政之間,也算是蕃漢交雜,其中也充斥著諸族有才之士,不論是契丹、黨項、回鶻、吐蕃人,抑或是分布廣泛、規(guī)模巨大的南蠻苗、瑤等族,為了維護大漢遼闊疆土的統(tǒng)治,也大方地分與治權(quán)。 尤其在西南、湖廣地區(qū)的蠻族,各族“精英”基本都轉(zhuǎn)化成為大漢體制內(nèi)一員,并逐漸融入。其中,洪江侯秦再雄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人,也是南方群蠻在朝中旗幟性的人物。 而比較明顯的是,比起北方的部族少民,對于南方的這些蠻臣,劉皇帝在態(tài)度上要更親近些,表現(xiàn)得也要更信任些,究其本質(zhì),大概還是認(rèn)為南方的這些蠻族威脅更小,對大漢的統(tǒng)治不會造成太大危害,也相對容易同化。 這些年,劉皇帝不乏寬恩,而他這份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在朝廷的民族政策上,土司制度推行已然十多年了,但到如今,也只在廣大西南地區(qū)大規(guī)模展開,從法理上明確其治權(quán)與特權(quán)。 而在北方,則主要實行吞并消化,再以羈縻輔之,比如對以大定府為中心的奚部的吞并,燕山北道的設(shè)立就是標(biāo)志性事件。 從始至終,劉皇帝對于北方的部族,都是抱有一定戒心的,甚至可以說是成見。畢竟,自古以來,只有北狄南犯入主中原者,而沒有南蠻北伐成就氣候的。 在劉皇帝這樣的執(zhí)政思想下,作為南蠻中的杰出人物,秦再雄便在時運使然之下,獲取了極其優(yōu)渥的一份福利。 一個爵位并不能說明一切,當(dāng)年還有一個溆王苻彥通呢,還得到了朝廷的認(rèn)可,結(jié)果呢,也只是一個王號罷了,有其名而無其實,待苻彥通死后,便徹底收回了,對其子孫也只是按照一般蠻酋賜與土官罷了。 秦再雄則不然,他是通過長時間的表現(xiàn),得到了劉皇帝的認(rèn)可與朝廷的信任。包括當(dāng)年獻(xiàn)上湘妃,還給劉皇帝生了十三皇子劉昕,有這層紐帶,也加深著他同朝廷的關(guān)系。 更重要的是,從朝廷平定荊湖后的這十七八年間,秦再雄的表現(xiàn)也堪稱忠臣表率,完全是一心一意為朝廷,踏踏實實干事業(yè)。 不論是配合朝廷對湖南蠻民的招攬與收服,配合漢制的推廣與展開,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后奉命組建飛塹軍,西征后蜀,南平南粵,包括發(fā)兵大理,這支軍隊都在西南的高山峻嶺中,艱苦作戰(zhàn),犧牲奉獻(xiàn)。 到如今,飛塹軍都是朝廷為數(shù)不多以少民為主體成軍的軍隊,戰(zhàn)力強悍,也朝廷對西南那些不臣者征討的主力軍,堪稱勞模。而這一切,始于秦再雄。 從飛塹軍卸任后,秦再雄又累任辰、郴州刺史、長沙兵馬都指使、荊湖南道轉(zhuǎn)運使,一直到如今的荊湖南道都指揮使。 可以說,武事之能很強,刀筆同樣玩得轉(zhuǎn),這樣的人才,有一說一,在整個大漢朝廷都不多見,偏偏這個瑤蠻是其一。 而秦再雄除了文治武功之能,最突出的功績,還在那些看不見的地方,那邊是對于朝廷對湖南統(tǒng)治維護上的功用,這不是一般人,也不是僅靠武力就能完全保證的。 歷朝歷代,盤踞湖南的蠻族對漢民的侵犯都是屢見不鮮,屢發(fā)不止,始終是其安治的隱患,痼疾難祛。 但進入大漢的時代,湘西群蠻的,可安分太多了,其中或許也有朝廷強大的原因,但秦再雄在其中的安撫作用極大,甚至,那么多苗、瑤部族成為朝廷的編戶齊民,也有他在其中引導(dǎo)??梢哉f,中原朝廷對楚蠻的同化又在時代的浪潮下前進了一大步,而毫無疑問,秦再雄是其中的功臣。 有這些功能績業(yè)打底,對秦再雄,劉皇帝怎能不另眼相看。而經(jīng)過近二十年,暫居潤、邊歸讜、李昉等良臣先后治理,苦心竭力之下,湖南已然成為大漢排得上號的治區(qū)了。 人口仍舊顯得薄弱,還不到三百萬人,但經(jīng)濟實力已然處于中游,同荊湖北道,一并成為大漢的核心統(tǒng)治、重點發(fā)展地區(qū),生產(chǎn)力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雖然還不至“湖廣熟、天下足”的地步,但潛力已是可見。掌握著荊湖南道都司的秦再雄,也為湖南的發(fā)展提供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湖南這些年,發(fā)展得是越來越好,朕雖在宮中,聞之欣喜,見之開顏,很是欣慰啊!這其中,治安之穩(wěn)定,還多仰仗秦卿護持??!”殿內(nèi),劉皇帝看著秦再雄,態(tài)度親切依舊。 當(dāng)了這么多年漢臣,秦再雄應(yīng)對起來也是十分熟練了,面對劉皇帝夸獎,立刻表示謙虛,憨笑應(yīng)道:“陛下謬贊,臣不敢當(dāng)!臣在湖南,也沒有出什么力,如今天下承平,人心安穩(wěn),治安良好,臣雖居其位,但實不敢居功,這些都是仰賴陛下恩威……” 聽秦再雄這一本正經(jīng)地開舔,劉皇帝也頗覺有趣,這樣恭維的話,從這一臉“憨厚”的漢子嘴中說出來,總是給人一種淳樸可信的感覺,哪怕是劉皇帝,聽著也悅耳,不由大笑。 “你們呀,不要總是把譽名往朕身上加,是你們的功勞,就是你們的,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劉皇帝笑道。 秦再雄:“陛下虛懷若谷,臣?xì)J佩萬分!” “好了好了!”于劉皇帝而言,好話聽個一兩句也就夠了,見秦再雄還想繼續(xù)開舔,揮手止住他,繼續(xù)關(guān)懷地問道:“述職結(jié)束了?” 秦再雄頷首:“臣已至樞密院見過趙王殿下與曹樞密,適才也前往政事堂,拜見過太子殿下與趙相公。” 如今地方官員進京述職,也主要是太子與趙普及有司負(fù)責(zé)接待、聽取匯報,劉皇帝也只是有選擇地進行接見。秦再雄身負(fù)侯爵,又是道司大吏,自然也得到劉皇帝的專門接見。 劉皇帝點了點頭:“下一步去處,可曾定下?” 按照秦再雄的履歷,也確實該挪一挪位置了,聞問,秦再雄答道:“吏部、及樞密院初擬,以臣為廣南西道都指揮使!” 比起湖南,廣南兩道這些年的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尤其在歸治的問題上。由于留用了大量南粵時期的官吏,再加地理、民情上的特殊性,漢制雖然全部推廣開來了,但統(tǒng)治卻進展緩慢,十分滯澀。 而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情況也越來越明顯,也逐漸引起了朝廷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