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總裁傲嬌又粘人[娛樂圈]、莓果松餅、校草同桌掉馬后竟然是、都市之傳道宗師、拯救病弱冰山計劃、豪門長嫂攻略了反派大佬他全家、與你常在、我的老婆是女王、朕與將軍都穿了[古穿今]、網(wǎng)戀到渣男以后
前面說過,楚國之所以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對于周王室的那一套所謂的“周禮”最是不屑一顧的。 分則弱,合則強。 這就是楚國總結(jié)了周邦之所以迅速衰弱的原因。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有了周人的前車之鑒,那如今李然還反過來推銷他們那一套早已是驗證過是“失敗”的經(jīng)驗,又是何居心? 更何況,就他們楚人本身而言,其實也是不乏有此類的經(jīng)驗教訓(xùn)的。 想當年,成氏和斗氏便是楚國的兩大世襲貴族。若不是他們的先君楚莊王能夠力挽狂瀾,將成氏和斗氏這兩大若敖氏的大族給清算干凈了,他們楚國又何以是能夠強盛至今呢?又何來的逐鹿中原,以為天下盟主呢? 所以,伍舉對李然的這一番“因循善誘”自然是不會贊同的。 “呵呵,我李然又何曾說過,楚人若遵了周禮,那便是意味著楚人不如周人了?此真為大大的謬誤也!” “然只是說,若是以楚王如今這般的驕奢,只怕是會有失天下之人心!又如何能夠遠攝諸侯,以為盟主呢?” 李然的一番解釋也可謂十分清楚。 楚國的整體戰(zhàn)略目標肯定是要制霸天下!而且,歷代的楚王皆是以此為志向的。 而楚國若想要繼續(xù)以此為目標奮斗,那么“周禮”便是他們現(xiàn)如今跨不過去的坎。 不管你楚人認不認同‘周禮’,像如今楚王的這些個作派,若是按照“周禮”所詮釋的天理而言,這樣的國家,這樣的君王,那遲早是要出大亂子的。 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不會使得其他諸侯產(chǎn)生敬畏之心。 而這,卻還只是李然所謂的第一條理由罷了。 “非也非也?!?/br> “先生此舉,恐是有動搖我楚人根基之嫌吶!” 伍舉的雙眼之中閃過一抹冷冽,當即點破了李然如此勸導(dǎo)的“用意”。 “呵呵,先生所求者恐怕不過是為懈怠我楚的伎倆罷了。伍舉雖不才,但也知這天下大勢。如今除卻我楚國外,那些自詡‘以周禮治天下’的諸侯們卻又都在做了些什么呢?而他們的君臣之間的爾虞我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國君克己,則權(quán)卿當?shù)?。?quán)卿克己,則大夫僭越。縱是小小一隅之內(nèi),竟也能有數(shù)國并存,禮不通,邦無德,相傾相軋,何其愚也?” “周人自己尚且不守自家的規(guī)矩,足見這‘周禮’實是無甚大用的。既如此,這‘克己修身’之舉之于寡君而言卻又有何用呢?” 很顯然,伍舉還是對李然所說的這些個所謂的“周禮”是極為排斥的。 但是伍舉所說的,其實也并非無有道理。 你勸我楚國克己復(fù)禮?可你看看你們中原諸國的那些君臣呢?他們的身上又哪里有一丁點周禮正宗的德性呢? 是啊,當這些個大道理正在快速從這個天下消失的時候,你現(xiàn)在卻還反過來勸導(dǎo)我楚國應(yīng)該遵周禮? 這不是典型的反向洗腦么? 那你猜我會不會上當呢? 很顯然,伍舉認為李然的那一套因循守舊的東西,早就應(yīng)該丟盡垃圾桶里去了。 而所謂的“克己復(fù)禮”,那些個裝模作樣的德行,其實也早就已經(jīng)不是‘爭霸天下’的關(guān)鍵了。 面對著伍舉句句入其要害的回答,李然卻并未顯得十分的慌亂,反而是面露著一絲頗為奇怪的笑意。 “呵呵呵,看來伍舉大夫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br> “那敢問大夫,何為強國之道呢?” 他只淡然的笑問了這一句,而伍舉緊跟著的回答也甚為簡潔明了: “那還用說,自是君明臣賢了。” 顯然,他所說的“君明臣賢”,指代的便是楚國上層的國家機器。 在他的意識里,唯有執(zhí)政者的所作所為,才會真正影響到一個國家的興衰。 而這,卻不偏不倚的,是正中了李然的下懷。 “呵呵,大夫所謂之‘君明臣賢’,那便不外乎是公室與卿大夫。既如此,那‘周禮’中所謂的君君臣臣,豈不正合適?這可與李然方才所言是并無二致啊。” “更何況,然以為,如今楚王所最為令人擔(dān)心的,并不在于如何對外爭雄,而是在于肘腋之患吶!” 李然這些話一經(jīng)出口,便算得直接是開宗明義了。 是的,這就是李然所要說的第二個原由。而且,還是最有說服力的那個。 “伍舉大夫所言不差,自我周宗平王東遷以來,我周邦之紛亂,皆是由禮樂崩壞所致的。但也正因為如此,豈不正好說明,‘周禮’中所謂的君臣之義,對于一國之興亡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這的確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代,但這一口鍋,“周禮”可絕對不背。 退一萬步講,可不正是因為周邦不再是以周禮從事,甚至對周禮所闡釋之“天理循?!备且暥灰?。所以,這才導(dǎo)致了如今的周人之邦會像如今這般的分崩離析,日漸衰微? 于是,核心問題又回到剛才的楚國問題上,試問楚國又該如何能夠長久保持著強者之姿,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呢? 很顯然,把如今楚國的內(nèi)憂給排除掉,才是最為重要的關(guān)鍵所在。 換言之,楚國若不能依靠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維系其自身強大的優(yōu)勢,那又談什么強國之道呢? 于是,李然將話題終于是引到了自己最終想要表達的真正主題上來了: 那就是現(xiàn)如今楚王熊圍的正統(tǒng)問題,以及其權(quán)利交接的規(guī)矩! 眾所周知,現(xiàn)如今的楚王熊圍乃是通過篡位弒君而得到的權(quán)力,楚王這個位置本身可謂就是得來不正的。倘若不想個辦法,使得其上下君臣都能夠是安分守己的,那么楚國的內(nèi)亂便是遲早的事。 而楚國一旦發(fā)生了內(nèi)亂,無論是臣弒君,亦或是君殺臣,對于楚國而言都將會是一場極大的內(nèi)耗。 到那時,就別說是是再去爭霸天下了,能夠得以自保都已是算得不錯的了。 伍舉聽罷,似乎也是意識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頓時只感到是有些詫異。 他萬萬沒想到,李然彎彎繞繞說了這么多,最終的論據(jù)居然會是這個。 而也正因為他終于是明白了李然所談?wù)摰闹攸c,所以一時間他竟也是無言以對。 對于楚國內(nèi)部的情況,他伍舉是很清楚的。而對于如今的楚王是如何篡奪的王位,他自然也是再明白不過的。 李然說的不對嗎?不。 李然所言,的確在理。 而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也是出奇的簡單: 既然楚王的位置是能夠通過篡位來奪取的,那其他人呢?是不是也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弒君奪位,并成為下一代的楚王? 而這樣的權(quán)利交接方式,顯然是不適合一個國家去發(fā)展壯大的,甚至無法確保一個國家的長期安定。 現(xiàn)如今的楚國,的確很需要一種制度來各自約束君臣各自的行為,使得君臣都能夠各自安分守己,恪盡職守。 那么這樣的制度到底存不存在呢? …… 第二百二十九章 看客而已 所以,李然所提出的方法,是在勸導(dǎo)楚王熊圍應(yīng)該克己復(fù)禮嗎? 是,也不是。 他前前后后說這么多,無非就是在暗示伍舉,現(xiàn)如今的楚國其實內(nèi)憂遠比外患更為嚴重。 在李然看來,現(xiàn)如今的楚國正需要一種類似‘周禮’的制度,來規(guī)范君臣各自的本分。這樣非但對于“以文斗爭霸天下”大有裨益。而且,也能使得公室與卿大夫,執(zhí)政者與民眾之間是上下一心。 最重要的是,也能讓楚國在往后的權(quán)力交接過程中,能夠避免再次出現(xiàn)動亂。 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要想國力日盛,光靠一代君主顯然是不成的。 所以,權(quán)力的交接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晉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年晉國經(jīng)歷了“獻公殺群公子”,以及“驪姬之亂”后,待得晉獻公一死,其身為卿大夫的里克,先殺晉君奚齊,再殺晉君卓子,如此一亂便是十幾年,期間可謂是內(nèi)憂外辱不斷。一直待到是晉文公即位,這才算得是暫時將內(nèi)亂給平息了下來。 所以,就這一點而言,饒是伍舉也不得不認可。 他當然清楚,李然所暗示的正是如今這楚國朝野上下,究竟是有著怎樣的暗流涌動。 可是,他并不知道又究竟該如何做,才能達到李然所謂的那種君明臣賢,上下齊心的狀態(tài)呢? 于是,他只得是繼續(xù)請教李然。而這時,顯然伍舉之前對于“周禮”的那些個不屑之色,已是消去了七八分了。 “既然先生提及此事,想必心中是早已有了答案,既如此,便還請先生直言?!?/br> 只見伍舉起身,給李然是再度躬身作揖,謙卑的姿態(tài)可謂是一覽無余。 然而對于這件事,對于何種制度才能使得楚國上下都安分守己,上下齊心,李然卻也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畢竟,他自己如今也是在尋找這樣的一條路,一條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路。 只可惜到目前為止,他也不能說他是真能有十足的把握。只能說,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前,他這一世腦海中的“周禮”,便已算得是目前的最優(yōu)解了。 “正如李然今日所言,然以為,就目前而言,‘克己復(fù)禮’當是最為合適的方法了?!?/br> 說了老半天又回到了原點,李然所言,也當真是有些虎頭蛇尾了。睿智如李然,如今所能借鑒的,居然仍舊只是復(fù)刻‘周禮’而已。 伍舉聽罷,也不免是有些失望。 他原本以為仗著李然博古通今的本事,想要替楚國找出一條特立獨行的道路應(yīng)該并不是什么難事。 然而,李然的回答卻并未能讓他感到滿意。 于是,他又甚是索然無味的與李然回道: “只以‘周禮’而論,如此是否顯得有些牽強……或者說……” 他本來想說李然這是在白話。 說來說去,毫無卵用,這不是白話又是什么? “呵呵,伍舉大夫可不要忘了,然可并非楚人吶。若你們楚人能有更好的辦法,那自當李某全然白說了,也亦無不可啊?” “正所謂‘禍福無門,唯人所召’,楚人之成敗,全系于楚人自身。我李然不過是一外臣,又能有何作為呢?” 言盡于此,好自為之。 這大體上應(yīng)該就是如今李然的所思所想。 “周禮”中的君君臣臣,對于如今的楚國而言,肯定是有利的。但是你們楚人用不用,那就看你們自己的了。 他李然作為外人,終究也不過只有說說的份。若覺得對于你們楚國有利,你們就姑且聽聽。若是覺著不妥,那李然也就言盡于此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