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蕪湖!起飛、挑戰(zhàn)冷漠總裁、女主她只想搞錢蓋房、夜色與你、高陽古今小說集(共六冊)
而這一回,則是終于輪到了她薛雯了······ 且說,此夜過后歡鬧散場。年后復朝,“老實人”薛昌韞自然是老實到底,都不用人催不用人趕,很快就奉旨啟程去了陜西了。 而那另一位,卻是幺蛾子不斷,遲遲未曾就藩。 先是聲稱自己的侍妾馬氏即將臨盆,難以承受長途車馬之苦,奏請父皇容情,允許自己等到馬氏順利生產(chǎn)后再啟程。 結(jié)果遭皇上罵了一頓···說“孩子生了你是不是還要等坐月子?出了月子你是不是還要等孩子過百日?!女人家的事,你一個大男人倒拿出來絮叨?趕緊走!馬氏留下由你母妃照料!” 薛昌煜出師未捷,折戟而歸······ 沒幾天,他又說自己夜里看書貪涼,起燒了?;噬锨蔡t(yī)去診斷,竟還不是裝的! 想必,為了起這個燒,沒少吃苦頭···但真的又如何,皇上傳來看診的太醫(yī),逼問“三皇子這個樣子,能否前往就藩?” 太醫(yī)是一群慣會打圓場開太平方子的奉行中庸膽小之人,當然是模模糊糊,這個那個,不好說,最好是能靜養(yǎng)。 皇上說行。 后腳就將這個太醫(yī)革職踢出了宮,又換了一個人,仍是讓他給三皇子問診,診完問他,“三皇子能否前往就藩?” 這也是個膽小的,也不肯擔責。 ——那就再閣,再換。 這回,已經(jīng)是第三個中選的老太醫(yī)跪在下頭止不住身子發(fā)抖,咬咬牙,“能”。 好,皇上再次催促三皇子一家動身。 如此雷霆手段,實在是讓人心驚,盡管皇上現(xiàn)于人前時依舊龍精虎猛神采奕奕,但薛雯仍是通過他對待自己三皇兄的這件事情上察覺了端倪,不由心內(nèi)惴惴,暗自祈禱薛昌輝能頂住誘惑和壓力,莫使兄妹同室cao戈······ 好在她到底還是低估了薛昌輝了,這位本該順風順水踏登云梯行康莊道的大皇子十分沉得住氣,龜縮在西南不管皇上怎么催促都不肯動身,任憑皇上先勸后罵,屢屢施壓,也是不為所動。 不僅如此,被沈堯帶過去的五個各有專精的御醫(yī)也好似是泥牛入海,只怕是被他給扣下了。 然而,她卻同時也低估了薛昌煜······ 薛雯本以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皇上都“一意孤行”到這個地步了,明顯是沒的商量,三皇子也該死心了,沒想到,他卻是越挫越勇,屢敗屢戰(zhàn)。 顯然皇上也是沒想到的,宮人前來回稟的時候,薛雯在一旁眼睜睜看著皇上怒到極點,活活被氣笑了······ ——三皇子昨夜失足,從錦春臺上墜落,傷左臂與左腿。 錦春臺是一處景致不錯的高臺,與薛雯還有些淵源——是她降生之后皇上下旨督修,建來為她慶生的。建成后連唱了半個月的宮戲,其后每年二公主生辰時,都要于錦春臺行宴。 只是,在薛雯五歲的那一年,有一個姓楊的小才人于宴飲時不慎失足,跌下了錦春臺,重傷送了命。 到底是有傷天和,從那以后,錦春臺自然就被棄用了。 那無辜喪命的楊才人的確很不幸,可胡皇后疼愛女兒,為此也很不滿,在下一次選秀時一力否決了其實也并不出眾的楊才人的嫡妹,算是小小的出了一口氣。 五歲才開始記事呢,薛雯對這一切都沒什么印象,倒是大了以后,常聽人說起舊時錦春臺的百花團簇衣香鬢影的盛景,亦不由心向往之——這才給圍場中自己所用的高臺命了個名字叫“小春臺”。 想那錦春臺廢棄多年,三皇子大半夜不睡覺跑到那兒去干什么?一看就是故意的。 但“一看就是”沒有用,人家三皇子振振有詞,說他即將就藩,從今后非詔不得入京,不能再時時盡孝了故而想要緬懷祭拜自己的嫡母孝端皇后,又不肯打擾慕容母后,故而繞到了坤寧宮后頭的錦春臺,以酒為引,和孝端皇后說說心里話。 得了瘋病了吧?孝端皇后知道你是誰么還說說心里話? 那這個做筏子,薛雯聽了這話冷笑連連,恨不得現(xiàn)在就沖出弘德殿去把三皇子另一條完好的胳膊和腿也給他撅折了! 只是此時沒有她說話的份兒,她氣得眼冒金星,也只能眼觀鼻鼻觀心地站在遠處充當擺設(shè)。 不只是她,整個弘德殿沒有一個人敢動彈的,一個個都縮在原地戰(zhàn)戰(zhàn)兢兢——皇上剛才已經(jīng)拍了板,著人打造一輛寬敞碩大的馬車,可容人在其中起居,供受傷了的三皇子使用。 也就是說,三皇子白使的苦rou計,還是不管用,薛雯的氣消了不少······ 此時皇上多半不過是在強壓怒火,正一言不發(fā)地批著文書,眉頭卻皺得能夾死蒼蠅,偌大的弘德殿,落針可聞。 薛雯在站功這一方面,比不過滿宮的宮女太監(jiān),他們一個個都跟假人一樣四平八穩(wěn)一動不動,薛雯不行,站了一會兒,實在是堅持不住了······ 正想悄悄地倒一下左右腳,皇上卻突然暴起,一把將手里的線裝冊子擲了出去,書頁飛散,他猛然站起身來,揮動起寬大的袖子將御案上的東西全部掃到了地上,怒吼道:“逆子!安敢······” 說到一半,就眼睛一閉,向后跌去。 ! 離得最近的周連和楊新登連忙一同上前攙扶,大聲命人傳太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