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晉撿到一只戰(zhàn)神 第1220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龍王戰(zhàn)神、鮮嫩多汁(快穿 高H)、特工毒妃帝君逆天寵、海賊之厄運隨行、古代群穿生活、岐山有仙樂、全后宮都能聽到廢皇后的心聲[清穿]、重生軍婚:首長大人套路深、空間商女之攝政王妃、快穿:攻略渣男記
王謐聽說了荊州兵的先頭部隊已經到了城外,頓時就激動了! 本來想去出城迎接,可等到他都安排妥當,才知道,那心急的桓沖早就已經帶著自己的隨從奔進城了! 沒辦法了,只能原地接待了。 老實說,現(xiàn)在的王謐還真的有些不習慣。 以往,他對待桓老爺子他們都是十分真誠的,只把他們當做是自己的兄弟,都是同生共死的。 結果呢? 現(xiàn)在,一邊還是老將軍,一邊呢,已經華麗變身為瑯琊王,是真真正正的攝政王,地位非同一般。 再往上走一步,那可就是君臨天下了! 雖然王謐自己沒有把這些當成一回事,也沒有擺譜的意思,但是呢,對外,做事卻有了很多的束縛,規(guī)矩,他就算是自己不講究,別人也會替他講究,身為瑯琊王,也只能遵守。 對于桓沖來說,這也是件麻煩事。 他哪里想到,如今的瑯琊王已經搬家了,出來單過了,也沒人提前通知他一聲。 尤其是那個被派過來的年輕后生,對! 說的就是徐羨之,這樣重要的事情,竟然也不知道提前匯報一聲。 什么? 徐羨之的書信還沒送到荊州? 第1062章 桓老將軍到建康 是他桓老將軍太心急了,出發(fā)的太快了,別人就算是要送出書信,以現(xiàn)在的交通狀況來說,從建康到荊州,總也需要半個月的時間,這還是快馬加鞭的前提下。 結果呢? 你桓老將軍并沒有收到徐羨之的書信就這樣興沖沖的拉著大隊人馬奔赴建康,等進了城,不了解城里的變故,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居然還掉頭埋怨起別人來了。 簡直是滑稽可笑。 但是,就算是桓老爺子有埋怨,徐羨之也只有受著的份,怎么,他還能反抗嗎? 桓沖對他可是有知遇之恩的! 那荊州高手如林,人才濟濟的,他徐羨之能夠有今天的排面,都多虧了桓沖的慧眼就是相中了他。 這才讓他的起家之路比別人要超前許多,就這一個好處,也足夠徐羨之記一輩子。 桓沖呢? 也是個樂觀開朗之人,別看一開始走錯了地方,但是他并沒有因為小小的失誤就氣急敗壞,而是笑呵呵的就調轉了方向,奔著正牌瑯琊王府而去。 口中還念念有詞:“稚遠小子發(fā)達了!” “居然建了這么大的宅院?!?/br> 別人提醒他讓他低調一點,桓老爺子是一句話也聽不進去。低調做什么? 俺老桓就是這樣的氣質,不服可以來較量一下啊! 再說了,別看桓沖一副無所謂大老粗的模樣,其實,他老人家是大智若愚,有一半都是裝的。 他能不知道一個精明神武的將軍應該是什么樣嗎? 他能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一個常勝將軍嗎? 其實,這些道理他也都懂,也不是不能做到,尤其是年輕的時候,他也曾經是有抱負的人。 但是,后來,看透了大晉朝廷的真面目,桓老爺子就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線。 一條讓自己更加輕松愉悅的路線,他可不像桓伊他們,他們還都是年輕人,心思細,心眼窄。 很多事情還看不開,還會郁悶。 你看看桓老爺子,早就已經想開了,這種是非看淡的性格就是他的偽裝。 要不然,你讓朝廷如何看他? 他早就看出,譙郡桓氏不能再重復桓溫走過的老路,不能再和中樞朝廷對抗,這樣是沒有好處的。 況且,也不能真的打得過。 所以,只有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可是,桓氏一族的老底又比較臭,無法獲得朝廷的信賴。 那么想要求的生存,只能盡量裝傻。 難道,你以為,朝廷喜歡看到荊州的將領精明強干嗎? 不! 他們不需要! 老實說,像是桓沖這樣迷迷糊糊的將軍,或許在荊州還能存活的時間更長些,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一旦他變得驍勇善戰(zhàn),那朝廷就不會留著他了! 這是朝廷對荊州一系與生俱來的忌憚心理,尤其是出自譙郡桓氏的這一支,就更是沒有振作的必要。 因為,朝廷一向厭惡桓氏一族,他們家族當中如果出現(xiàn)什么能人的話,必定會遭到朝廷的懷疑。 別說是統(tǒng)兵了,好多事情還沒來得及展開,估計就會被朝廷想個辦法修理了。 對于朝廷來講,實際上劉牢之那樣的白衣起家的將軍才是最好的選擇,王謐這樣的世家子弟自然也不在選擇之列。 劉牢之他們在朝廷上沒有根基,也沒有家族的支撐,對于他們來說,效忠朝廷,效忠司馬家是當然的選擇。 朝廷對于這些白衣將軍自然是想怎么指揮就怎么指揮,相當?shù)娜菀?,也沒有任何的心理壓力。 對譙郡桓氏可就不能同等待遇了。 眾所周知,桓氏的勢力就是屬于自己的,想要調動荊州兵,朝廷說話都不一定好使。 要桓氏同意才可以,這也就是為什么桓沖可以在朝廷上有一點面子,朝廷對待他的印象也不錯的重要原因。 那都是因為桓老將軍積極和朝廷合作,沒有任何不軌的行為,這對于大晉朝廷來說,已經是非常可貴的了! 要知道,大晉朝廷一向是很孱弱的,自從被幾個亂臣賊子攪合了幾番之后,那就更是虛弱無比。 為什么譙郡桓氏這樣經常搞事情的家族,他們還能容忍? 那都是因為朝廷沒有能力剿滅他們! 如果他們有能力,你以為,他們還會做這樣的選擇嗎?養(yǎng)虎為患?給自己的境內安一顆大雷? 還不是因為自己菜? 要是鏟除了荊州勢力,那就等于是削去了自己的一支臂膀,等于是自斷武功,而舍棄了荊州勢力,朝廷也無力再培養(yǎng)出一支新的力量取而代之。 所以,就只能由著他們了。 畢竟,只要是桓氏一族不再搞事,他們在地方上還是很穩(wěn)固的一股力量,可以利用。 遇上桓沖這樣可以合作的將領,那就更是幸運了,自然可以相安無事。 對于桓氏一族的勢力,朝廷是既仰仗,又忌憚,整個一個精分。 所以,這也就造成了桓氏一族出身的男子,想要在朝廷上有個好的發(fā)展,幾乎是不可能的。 司馬家的人對桓氏是很嫌棄的,桓伊走的這條路,已經是上限了。 至于桓沖,他是桓溫最小的一個弟弟,荊州兵只能交給他掌握,這也能充分說明,荊州兵的屬性。 就是隸屬于桓氏一族的私人軍隊嘛。 要不然,朝廷為什么不能派自己喜歡的欣賞的得力干將去充當荊州的大將軍呢? 是他們不想嗎? 還是沒有人才? 當然都不是了,自然是因為荊州是針插不進去,水破不進去的一個地方。 更何況,朝廷是根本就不敢派遣自己的人手去摻和荊州的事務的。 你借他們一個膽子,他們也不敢。 桓氏家族根本就不會讓朝廷這樣做,連個機會都不會給,在荊州這塊地盤上,早就形成了桓氏一族的小王朝。 他們就是土皇帝。 還連帶著許多和朝廷鬧了不和的荊州土著豪族,他們聯(lián)合到一起,關系十分緊密。 以朝廷那孱弱的力量,根本無法和桓氏一族抗爭,說不定會把自己也搞翻車。 那怎么辦? 只能忍了。 當然,為了達到相安無事的良好局面,桓氏這邊也要有所付出,有點表示。 于是,多年以來,桓沖就保持裝傻充愣的策略,對于朝廷上的各種指派,也都是認同的。 基本上也都能配合,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正是如此,桓沖在建康城里的名聲還很不錯,你看,行走在這烏衣巷上,也沒有人向他扔石塊不是? “桓老將軍,一路辛苦了!” “快請進!快請進!” 無法到城外迎接,當然要站在府外等著了,遠遠看到荊州兵的旌旗,王謐便迎了上去。 一把就拉住了桓老爺子,桓老爺子頓時樂的眉開眼笑:“老朽拜見大王!” “大將軍這是折煞兄弟我了,不管我做了什么,你我都是兄弟,還望老將軍多多照拂呢!” 說起客套話,誰也不是王謐的對手。那效率是杠杠的,而桓沖呢,本來就是個樂天人,一唱一和的,很是默契。 桓沖這邊所帶隨從很少,大約只有幾十人,據(jù)他自己說,從京口分兵過來的時候,還是有千人左右的,不過都留在城外待命了。 畢竟,荊州兵也是惹人眼目?。?/br> 事情當然是很矛盾的,都要從雙方面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