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暹羅雙刀
五位暹羅傳統(tǒng)兵器的傳承者在暹羅華僑和一些暹羅人的陪同下,到了香港,第一站,居然是參觀劍術學校。 王洪有點不明白,生死不論的比武,怎么開始的樣子,跟座談交流一樣? 他那里知道,跟過來的暹羅人,正在醞釀著,是不是搞個比暹羅刀大賭盤,生死不論的比賽,殘酷又無法預知后果,是不是能吸引更多的富人參與? 幾個暹羅武者人很樸實的樣子,黝黑的臉上掛著淡然,只在看到高級學員們對剌時,眼睛才偶露出精光。 在送這些人出劍術學校的時候,王洪找機會問了下陪同過來的暹羅華僑:怎么下船就到劍術學校來參觀? 這一問,王洪被雷的個目瞪口呆。 居然是暹羅的華僑們,為了讓暹羅人看到中國武者的“胸懷”和“厲害”,特意引他們過來參觀的,卻真心的忘了,讓這些暹羅人表演一下他們的武技。 這里沒有侮辱任何人的意思。直到全民都理解知識產權之前,中國人就是以這種思維方式,一方面保守的不想給自己人看,一方面又想讓外人知道自己是有秘密的,矛盾的不可思議,卻又掌握不好其中的度,以致于很多古老的工藝、手藝、技能流失在外。 王洪黑著臉把這些人送走,等著華僑們與那些暹羅人商議比武時間。 華僑們對王洪的信心實在太足了,都忘了講一下暹羅武者的武器是什么樣的。 直到上了船,要比武前,王洪才知道,這五個暹羅武者有四位用暹羅刀,一位用長棒。 而在比武場地上,王洪看到這五個暹羅武者手持兵器時,才知道暹羅刀還有好幾種:有接近中國刀模樣的,有長手柄如樸刀模樣的,有手拿單刀的,還有手拿雙刀的,一個暹羅武者提著刀,還抓著個小盾牌。 王洪望過去,立刻怒氣頓生。打仗還得戰(zhàn)前偵察一下,這自己的劍術學校被人看個遍,可對手用什么,直到交手前,才知道個大概,這些華僑,是在拿王洪的性命開玩笑哪? 可是他把臉望向這些華僑時,發(fā)現華僑們,甚至在場的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在用崇拜的眼神看著他,不少人甚至在賭王洪會不會一招打敗一個人。 王洪卻不知道,這些華僑以為王洪什么兵器都見識過,萬能而必勝,所以這些小事都沒有打擾王洪。 王洪只能無語的等著主持比武的人宣布對手。 主持人念了一個名字,一個暹羅武者戰(zhàn)了出來。 此人拿的是雙刀。 暹羅刀以上下斜劈、橫豎直砍、左右擊刺等不多的十來個動作為基礎,刀式變換靈活,出手速度快。雙手舞刀,更是狀如轉輪,左右無縫,進退自如。 暹羅刀手之間互相學習,卻因為過于兇猛,極少進行對練。表演時,多以刀對棒,即好看,又不容易誤傷。 兩人站到場子里,王洪立刻感覺到了壓力。 很多人以為在古代,有長槍這種長兵,短刃就沒上戰(zhàn)陣的機會了。 其實不然,短刃的刀與劍,一直在元代之前,都是軍陣的重要兵器,戚繼光更是把刀盾手的招式寫到了書里。 短刃上陣,短不重要,重要的能攻能防,攻防一體。 傳統(tǒng)武術留下來的套路中,雙刀破槍是最傳統(tǒng)的,單刀破槍都是后來編排的套路。 小說戲曲中,三英戰(zhàn)呂布劉備拿的是雙劍,武松更是雙刀將。真實的歷史中,更有無數大將手拿雙刀。 這位暹羅武者的眼睛象鷹一樣,盯著王洪手中的寶劍。 因為是生死戰(zhàn),王洪拿里拿著的是一把普通的鋼劍。 唯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只在劍尖開了三寸多的刃口。 與王洪關系不錯的外國人,甚至還想讓王洪拿專注于剌的決斗劍。 王洪自然拒絕,比武,還是用自己比較順手的。 真正高手用的劍,也只是開刃三分之一,后面三分之二,用于格檔。 這樣的劍,幾乎不影響劍術的發(fā)揮,又可以當單锏硬格硬砸,只是重心在前,手感比普通的劍要重很多。 暹羅拳師手持雙刀,走著十字形或圓形的步法,忽快忽慢的,在王洪面前試探著。 王洪也小心的尋找著對手的瑕疵。 雙刀,可以一防一攻,比單劍的攻擊要兇猛得多。 在后世的各種劍術愛好者中,單劍,幾乎沒有女性能夠參與高水平的比賽,男女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可是,盾刀、盾劍、長短雙劍,這一類雙手持械的比賽中,女性卻屢屢排名靠前。多了一件兵器,就擬補了體能和力量的差距。 王洪唯一的優(yōu)勢,不在劍術上,而是對格殺的理解上。 所有的武術,以創(chuàng)始者制定成規(guī)矩后,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軍事技術,更是每十幾二十年一個大變化,因敵情而變、因兵械而變、因士兵而變、因需要而變。 格斗技術更是如此。 武術門派由兵器為主,演變成以拳腳為主,只經歷了義和團到大刀隊這一段時間,以后,很難找到以劍刀槍棒這些冷兵器為主的門派。 形意大槍、八極大槍、太極大槍,已經沒落到,只要會練,就可以寫上3000字稱為正宗傳人的程度。有名的少林棍棒是什么樣,怕更是只能在壁畫中看到了。 凡是經歷戰(zhàn)爭的軍人,對兵器的理解,都是物盡其用。 而武術門派,卻都是物盡其性。 一字之差,便是這個暹羅武者輸了的原因。 王洪把手中的長劍一抖,起手卻是向暹羅武者的刀身上劈了過去。 ------ 每章一說:現代關于無限制格斗比較合適的身高體重大概是175cm高,75kg重,這種比例能兼容力量與靈活。而傳統(tǒng)武術有關胖瘦的說法,一般以“瘦不露骨,胖無虛rou”來定義。其來源自古代軍陣,將領與士兵們不是按重量級去比賽,對他們來說,打勝仗才是王道。所以軍陣武將,多是力量型膀大腰圓,軀干大,肩膀和手臂粗壯。身上有脂肪,也有強大的肌rou,線條不明顯,但整體協(xié)調好,能夠在各種動作下最大化調用全身力量。發(fā)力的剎那,需要瞬間穩(wěn)固住身體好讓拳頭和身體連成一整塊剛體的,這樣可利用手或手中兵器的速度以及全身體重帶來的沖擊力,提高單次擊打的極限威力。腰胯肩背的核心肌rou對于這種穩(wěn)定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能承受對身體的極限沖擊。所以傳統(tǒng)軍陣武術皆以腰膀為核心,所形成的肌rou群好用不好看,甚至給人大肚子的感覺(見古代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