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第440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被偏執(zhí)太子搶婚后、古代女子記事(雙重生)、病弱道侶是仙門第一、5G時代、被迫和豪門大佬聯(lián)姻后祁少每天想離婚、一物降一物、鼻炎Beta生活手冊、夜間飛行、無風海、孕嫁
長孫晟的藍圖也在消息收集中逐漸成型。 他首要目標,是改變波斯國滅亡的未來。 被李玄霸稱為“中西亞”的區(qū)域太過廣闊,雖然李玄霸說這里離大唐很遙遠,大唐不可能打過去,他們也打不過來,但長孫晟仍舊不愿意這里出現(xiàn)一個橫跨歐亞的巨型帝國,壟斷東西方的商路。 如果羅馬、阿拉伯和波斯帝國都存在,那么他們誰也無暇顧及東方的大唐,只會競相向大唐示好。那時唐人通過絲綢之路匯聚天下財富,將無人阻攔。 大唐的疆域太廣闊了,不適合耕種的地方太多了。 西域便是如此貧瘠。 西域不能不要。丟了西域,就丟了河套、丟了隴右、繼而威脅整個關(guān)中、中原。 但如果全靠中原輸血,只會重蹈隋煬帝覆轍,西域統(tǒng)治不僅不能長久,還會讓隴右關(guān)中等地因支援西域貧窮。 西域要怎么自給自足? 長孫晟看到了波斯國的麥子。 麥子和大豆都很容易運輸。大唐能輸送大豆和麥子去支援西域州縣,那么西域也能從讓波斯的商人把麥子和大豆主動送來。 這就是李玄霸想出的辦法,也是長孫晟想完成的辦法。 但現(xiàn)在黑海等地的麥子幾乎都被羅馬和波斯吃了,他們要怎么心甘情愿地把麥子和豆子千里迢迢送到大唐西域呢? 長孫晟對商業(yè)了解不多。但他相信李玄霸既然提出了這件事,就一定能做到。 他所能做的,就是讓羅馬、波斯和之后的阿拉伯帝國的國王,無法阻止本國商人大批量將糧食運送到大唐西域。 為此,這三個國家都必須存在。 誰也不能強大,誰也不能衰落。 大唐會提供出兵以外的一切幫助,維持他們?nèi)愣α⒌年P(guān)系。 正如長孫晟之前讓突厥維持穩(wěn)定一樣。 現(xiàn)在長孫晟的腦海里只有粗淺的計劃。他要繼續(xù)出使,他將接觸李玄霸口中那位阿拉伯的圣人,他還想完成漢朝使臣未完成的羅馬之行。 長孫無忌會繼續(xù)跟隨在他的父親身邊,將大唐的節(jié)杖和……父親的棺木送回大唐。 現(xiàn)在長孫晟還活著,但無論是長孫父子還是李世民與他的兄弟們,還有大唐知道此事的所有人,都知道長孫晟不可能完成這漫長的出使。 回到大唐的,只可能是長孫晟的節(jié)杖和棺木。 這一路,長孫晟和長孫無忌共同描繪了沿路地形地貌,記載了西域各國的政治民情和軍事情況。 他們不僅是使臣,也是出色的情報收集者。 這些資料在他們進入波斯的時候,就命人匆匆送來,以給李世民和高颎的出兵做參謀。 李世民確實可以明日再和高颎一起研究,但他睡不著。 他怎么睡得著? 李世民再次研究起長孫晟和長孫無忌送來的資料。 李智云見勸不住,便做到二兄身邊,絞盡腦汁給二兄出謀劃策,查缺補漏。 他的見解比起李世民要粗淺許多,但李世民并未嘲笑李智云,而是耐心地聽李智云的意見,教導李智云的不足之處。 一如他以前教導李小五一樣。 高颎路過了一次亮著燈火的書房,但沒有打擾兄弟二人,很平靜的轉(zhuǎn)身離去。 他現(xiàn)在最重要的是保持身體健康,留住精力幫助李世民統(tǒng)籌此次西突厥之戰(zhàn)。 資料可以明天看,甚至可以后天看。與李世民一同表演君臣和睦是沒有意義的行為。 李淵也半夜起床來看了一眼。 當他看到李世民和李智云絲毫沒有疲倦的談?wù)撀曋?,眉頭緊皺又松開,最終揉了揉眉角,嘴邊帶著苦笑離去。 他相信自己如果現(xiàn)在去書房,二郎一定也會毫不在意地讓自己加入討論。 但他精神很疲倦,身體很疲憊,做不到陪兒子們熬夜。 所以這大唐,還是讓年輕的皇帝來帶領(lǐng)吧。 這一刻,李淵終于完全釋然了。 “怪不得高昭玄老罵我。他和長孫季晟年紀比我大這么多還能咬牙支撐,我卻連晚睡都做不到?!?/br> 不過在白天精力充沛的時候,自己還是能保持百射百中。 李淵迅速入睡,再無掛念。 第二日,將士們有條不紊地執(zhí)行命令。 軍隊調(diào)遣如行云流水般流暢,好像一開始就定下了所有的行動。 第260章 局勢突然生變故 在出征之前, 李世民召見了張萬歲。 張萬歲是李玄霸特意提醒李世民的養(yǎng)馬達人。李世民承諾張萬歲,要是他真的養(yǎng)馬出色,光憑養(yǎng)馬就能讓他封爵。 此后張萬歲一直在河套養(yǎng)馬, 這次李世民御駕親征, 特意把張萬歲帶在身邊。 戰(zhàn)馬一般三歲開始服役。四五年的時間, 張萬歲給唐軍拼湊了近五萬的好馬,還有六七萬的馬駒正在欄中。 大唐雖然已經(jīng)有釘馬蹄鐵的技術(shù),但很少用。 馬蹄鐵的造價太高, 釘馬掌的技術(shù)也還不成熟,需要熟練的工匠。給全軍的馬都換上馬蹄鐵,還不如多養(yǎng)點馬。 大唐的戰(zhàn)馬有簡易版馬蹄鐵, 如麻布和皮革制造的馬靴子,還有木頭替代版本的馬蹄鐵。 在中原, 這樣的保護已經(jīng)足夠。但西域道路崎嶇, 常翻山越嶺,戈壁灘的礫石更是磨損馬蹄的利器。 幾日急行軍,馬蹄就帶了血。若不是張萬歲緊急培養(yǎng)的戰(zhàn)馬,李世民恐怕真的要思考自己帶隊突襲了。 精銳騎兵需要的戰(zhàn)馬數(shù)量不夠的時候,就只能靠精銳斬首。 張萬歲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 李世民也要兌現(xiàn)承諾。 按照以往規(guī)矩,張萬歲養(yǎng)馬養(yǎng)得再好, 在開國功臣扎堆的前提下,要混個爵位都很難。 以現(xiàn)在軍中的刺頭小將蘇定方為例,唐太宗早早看出他是個人才, 哪怕他先后跟隨竇建德和劉黑闥, 戰(zhàn)敗后就歸鄉(xiāng)藏著, 仍舊召蘇定方為正四品的折沖都尉。 折沖都尉可不是個小官。 朝中一二品基本為虛職, 中書省被稱為“宰相”的實權(quán)長官也不過正三品。蘇定方還是在長安當折沖都尉,負責部分京城巡邏。 由此可見,唐太宗對蘇定方確實是破格提拔,十分看好。 但此后蘇定方就沒了聲息,一直沒撈著上戰(zhàn)場的機會。后世史學家扒拉了一大堆陰謀論,最后得出一個無奈的結(jié)論——貞觀朝能打的將領(lǐng)太多了,沒輪到蘇定方,唐太宗恐怕把蘇定方“忘”了。 以蘇定方的遭遇可以看出,貞觀年間能封爵的人太多了,李世民如果封一個養(yǎng)馬的官吏爵位,恐怕不能服眾。 但沒關(guān)系,李世民知道張萬歲雖然不擅長打仗,但當個猛將執(zhí)行命令還是夠格。 只要聽話,能打,自己身邊拴條小狼狗都能立下大功勞。李世民要兌現(xiàn)承諾,只需要把張萬歲帶在身邊為副將就行。 李世民和親信將領(lǐng)道出了事實。 戰(zhàn)馬有多重要,為將者不可能不知道。你們都是國公,不需要再賺爵位。張萬歲這功勞本可以封爵,但朝中將領(lǐng)沒有你們通情達理,眼界遠大,看不到繁育戰(zhàn)馬的功勞,所以朕只能彎道完成承諾,你們要幫朕做好這件事。 張萬歲忐忑不安地入隊,本以為會遭到秦瓊等人的排斥,沒想到收到了超規(guī)格的待遇,簡直和關(guān)系戶似的,誰砍了腦袋都要分他幾個。 秦瓊等人不會分其他將領(lǐng)的戰(zhàn)功,但自己砍的腦袋送給張萬歲,其他人總不可能有怨言吧? 大唐國公團幫張萬歲刷戰(zhàn)功,張萬歲在此戰(zhàn)后一躍成為郡公,死前還靠著資歷被特意施恩升為了國公,有了名將的傳聞。 后世史學家撓破頭,不知道這個名將怎么橫空出世又突然消失跑去養(yǎng)馬,難道是生性淡泊名利,對養(yǎng)馬,不愛打仗? 這一段趣味被隱藏在發(fā)黃的丹青中,不知道何時會被人發(fā)現(xiàn)。 現(xiàn)在,這不過是西域戰(zhàn)場上的一段小插曲罷了。 李世民拔營離開,高颎繼續(xù)鎮(zhèn)守伊吾城。 現(xiàn)在伊吾城不僅是大唐與西突厥的邊鎮(zhèn),也與高昌等國很近。 高昌等國不滿西突厥可汗只顧著擴軍,對他們多加盤剝,沒有盡心盡力地維護絲綢之路,所以多次向大唐朝貢。當初在大唐城門口跳蹈舞禮的人中就有他們的使臣。 但高颎深知這些小國都沒什么腦子。 他們現(xiàn)在雖然臣服大唐,但估計不會愿意大唐真的征服西突厥。 如果大唐徹底掌控西域之路,那么肯定想將最大的利益握入自己手中。高昌等國現(xiàn)在憑借在絲綢之路上的關(guān)隘位置獲利頗豐,大唐會不會順手把他們滅了,自己吃獨食? 尤其是高昌,心里特別慌亂。 高昌和焉耆等國不同,它本就不是純正的西域之國,而是大漢的邊鎮(zhèn)。 在魏晉時,守將反復自立,后來建立了高昌國。高昌國即使受了突厥許多影響,仍舊說漢話,用漢字,百姓官員也多是漢人,基本延續(xù)漢時冠服。 高昌國全靠西域絲綢之路養(yǎng)活全國,商旅來往頻繁,所以消息也很靈通。 一些來自波斯甚至更遠的天竺的商旅,將林邑國的消息帶到了高昌國,高昌國王便日日為晉王那句“這里本就是漢家舊地,你們該回家了”這句話忐忑不安。 如果西突厥失敗,大唐會不會也對高昌國說“這里本就是漢家舊地,你們該回家了”? 高颎深知這些小國狂妄又自卑的心態(tài),知道他們的愚蠢,所以一直防著他們趁著大唐追擊西突厥起兵反唐。 高颎也不相信東|突厥殘部。 東部草原雖然已經(jīng)被分割,已無突厥大可汗。但總會有姓阿史那的人想要再現(xiàn)隋末東|突厥的輝煌。 被李世民抓過的始畢可汗等人可能已經(jīng)失去了心氣,但小年輕們沒挨過毒打,還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草原上那些老貴族們也可能抱有僥幸心理,對那些叛逆愚蠢的年輕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他們試探大唐的力量。 等大唐能抽出手來揍這群年輕人的時候,東|突厥的老貴族們絕對會迅速出兵,幫大唐鎮(zhèn)壓叛亂,比忠臣還忠臣。 前提是,大唐騰得出手。 中原王朝和周邊蠻夷的關(guān)系永遠都是這樣試探不休,高颎從來不相信他們有真正的忠誠。 只有大唐強盛,他們才會忠誠。 高颎沒有問李世民有沒有想到這件事,只默默做好了守城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