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穆激惱那種人最見不得別人好了,看付瞎寶家這么上趕著,他就坐不住了,就上外來戶那去攪和去了。外來戶本來想著在咱村找個媳婦好扎根,一聽老付家風(fēng)評這么不好,也就歇了心思?!?/br> “也不知道穆激惱是咋跟人家說的,最后那家人跟穆小丫定親了。付瞎寶家肯定不樂意啊,這不就三天兩頭的來找穆激惱茬,沒事就干兩仗。我在邊上天天聽著都煩死了?!?/br> 高氏一想到這不省心的鄰居,腦袋瓜就嗡嗡的。咋就這么倒霉,跟這種缺德玩意兒做了鄰居呢。 “我就聽過娶不上媳婦著急的,這嫁閨女咋還搶上了呢?我記得老付家那孫女和穆小丫長得不丑啊,至于這么饑不擇食嗎?”寶月是在理解不了這種腦回路。要說是什么好人家搶也就搶了,一個外來戶,不知根不知底的,有啥好搶的呢? 在寶月的印象中,女人就沒有愁嫁的。稻花村里還有好幾個二嫁的寡婦呢,那當(dāng)初也是男方家花了不少錢聘來的,日子過得也還行,怎么現(xiàn)在嫁黃花大閨女還有這么著急的呢。 “閨女肯定是不愁嫁,那也得看嫁到誰家。就他兩家那樣,在咱村是出了名的缺德,好人家誰找他倆家當(dāng)親家啊?敢找他倆家當(dāng)親家的,要不就是賊拉窮,要不就是賊拉缺德?!?/br> “你當(dāng)老穆家和老付家人傻啊。他倆家可老jian了,心眼子都讓他們長去了。他們還不是看這外來戶冷不丁來咱村,人生地不熟的,他倆家盼著以后刮拉親家呢?!?/br> 聽娘親這么一說,寶月基本理清這兩家到底是咋回事了。畢竟是鄰居,寶月跟穆小丫還是有些往來的。本來寶月對穆小丫的印象還不錯,覺得她是個老實閨女,不像她爺爺奶奶那么喳喳乎乎地招人煩。 在村里,有個好名聲真的太重要了,誰家都不想跟名聲不好的人家結(jié)親。莫作孽,不然容易禍及子女,好閨女沒有好姻緣,也是可惜了。 寶月隱隱感覺自家娘親好像對付瞎寶家更恨了。以前提到老付家,娘親也沒啥大反應(yīng),這回一提到老付家,感覺娘親有點咬牙切齒的。不過寶月倒是沒太在意,只以為付瞎寶家又干什么缺德事了。 午飯是高氏做的。雖然寶月不在家了,不過老王家在吃上也沒回到赤貧水平。高氏和寶星被寶月影響,時不時地也愛弄點新鮮玩意吃,做菜也舍得放油放調(diào)料了,味道自然也是不差的。 高氏把大閨女拿來的豬rou和粉皮一起燉上了。又殺了一只雞,跟松樹蘑一起燉了。中午的飯桌上全都是rou,兩個大雞腿分別給了閨女和女婿。不放鹽的雞肝給了安安。 寶月頭一回在家當(dāng)戚,感覺還挺新鮮,拿著大雞腿啃得噴香,饞得小安安一直往娘親這邊看。 吃過了飯,寶月把自己帶來的東西分了分,小木頭又給每人發(fā)了個紅包,寶日三人開心得跟過年了似的。 現(xiàn)在三家一起合伙做粉皮,每家都得派出幾個人去干活。吃過了飯,寶日就先領(lǐng)著弟弟meimei去做粉皮了,高氏和王有銀在家忙乎完,也得過去那邊干活。 寶月趁著爹娘在家的空擋,就讓爹爹去挖大坑,想要教他漚肥。王有銀只當(dāng)閨女胡鬧,不肯動身,寶月把自己帶回來的齊民要術(shù)拿了出來,一臉神氣地在親爹的眼前晃了晃“這可是專門教人種地的神書,好幾兩銀子一本呢?!睘榱俗尩欧?,寶月狠狠地忽悠了一回親爹。 王有銀頭一回見到這么值錢的書,還這么厚。登時信了自家閨女。也不用人三催四請了,去倉庫拿了一把鍬,在廁所旁找了塊空地,開始挖坑。小木頭閑著無事,就換了身老丈人的舊衣服,跟著老丈人一起挖。 吃過了飯,安安就睡了。寶月讓娘親找了幾個合適的地方,倆人一起把棗樹枝子和薄荷栽種上了。 一個是老莊稼把式,另一個臂力強勁。翁婿二人挖了不到一個時辰,一個方方正正的大坑就挖完了。 寶月也記不住漚肥的具體步驟,不過幸好在書上折了頁,就按著書上一步一步的來,總歸不會出錯的。 肥料可是農(nóng)家人的金疙瘩,再好的土地,兩年不上肥,莊稼也長不好。所以對于漚肥這事,王有銀可是十分上心的,這兩年家里開了不少荒地,家里的肥料都先往好地里撒,荒地基本上分不到多少肥料。 荒地上長滿雜草和小灌木,本就肥力不足,要是再不追加點肥料,想要養(yǎng)成好地可得好久呢。寶月長在農(nóng)家,自然知道肥料的重要性,不然也不會專門回家教爹爹漚肥。 漚肥其實很簡單,把作物莖稈、綠肥、雜草等和河塘泥及人糞尿同置于坑中,通過微生物發(fā)酵,天越熱,肥料發(fā)酵得越好。此時正是堆肥的好時節(jié)。 其實王有銀以前也差不多是這么堆肥的,只不過平時都是用灶坑里扒出來的草木灰,不像書上用的東西那么多,還得單獨挖個坑。 一聽用來漚肥的這些東西確實也是平時拿來肥田的,王有銀對自家閨女才的話就更是深信不疑了。不過家里剛把一車的肥料拿去肥田了,現(xiàn)在糞水不太夠用。王有銀就把豬圈和雞圈又打掃了一遍,把豬糞和雞糞也扔到了坑里。 把作物莖稈、綠肥、雜草等扔進(jìn)坑里后,小木頭又跟著老丈人去河邊挖淤泥,滿臉流汗,還把褲腿給挽起來了,一點縣里人的“偶像包袱”都沒有。還不到一天,小木頭就完全融入到了農(nóng)家的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