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國難當(dāng)頭,不趕緊逃命,你還想干什么?和國家共存亡?那是憂國憂民的大英雄該干點事兒,咱們這jian臣一家子不趕緊頂著項上腦袋逃命,還想干啥?! 活著不好嗎,干嘛非要想不開找死啊?! 他到底造了什么孽啊,生了這么個腦子秀逗的閨女哦?! 李情被他恨鐵不成鋼的目光看得啞然失笑:“爹,你走吧。我和康兒身負(fù)國之重任,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丟下滿城百姓丟下汴京城一走了之,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宋國絕不會亡于康兒之手!” “你!” 李邦彥氣得渾身發(fā)抖,似乎嫌他受的刺激不夠狠,原本在毛氈上玩玩具的康兒忽而步履蹣跚的站起來,跌跌撞撞跑到李邦彥跟前,撲騰著去推搡李邦彥,嘴里憤憤喊著,“走!走!” “……” 三歲的孩子哪里知道什么好壞啊,他只是察言觀色看得出李邦彥在對待自己親娘的態(tài)度不好,便有些護犢子了。 他一動,青蘿也不甘示弱的醒過來趕人。 “走!” “走走!” 李邦彥真被這冥頑不靈的母子幾個給氣死了,“哎!我……我不管你們了!你們不走,我走!” 憤而甩袖,重重的踩著步子走出殿門。 李情搖搖頭,又再度埋首奏章堆里。 而朱丹在一旁眼珠不錯的看著兩個孩子。 但今天是注定沒法安然的處理政事了,李邦彥走后不久,有宮人來報,皇城外有江湖人求見。 李情愣愣片刻,這個當(dāng)頭竟然會有江湖人來求見她? “將人帶過來吧?!?/br> 宮人應(yīng)聲退下,沒多久便領(lǐng)了一行人走了進來。 為首的是龍行虎步的中年男人,身后跟著四個十一二歲的少年,其中一年長些的行動不便坐于輪椅之上。 “諸葛正我攜四徒盛余崖、鐵游夏、崔略商、冷凌棄參見吾皇,參見太后?!?/br> 為首的中年男人一撩下袍便跪了下去,身后的弟子有樣學(xué)樣,唯獨坐于輪椅之上的少年人略低了頭顱以示尊敬。 “請官家太后恕罪,我這大徒弟行動不便……” “無妨?!?/br> 李情毫不在意的擺手,隔著厚厚的珠簾仔細(xì)打量著下方的幾人。 腦子里卻反射性的想起了四大名捕的劇情。 說來慚愧,她生于宋朝長于明朝,最大的感受便是明國國內(nèi)亂七八糟的江湖勢力與朝廷共分天下,比起這些,宋國更像是她曾經(jīng)歷史上的宋代,幾乎沒見過多少江湖人,也沒有六扇門這一專門處理江湖勢力的部門。 哪曾料到,國破家亡的當(dāng)口竟然冒出來個四大名捕! 眼下聽得幾人自報家門,李情還有些恍如夢中之感。 李情沒看過紙質(zhì)版的劇情,而看得武俠劇因時間隔得太過久遠,她都已經(jīng)忘記劇中的具體情節(jié)了,但依稀記得四大名鋪之類的劇情似乎是在明代出現(xiàn)的? 轉(zhuǎn)念一想,她又覺得或許哪部武俠小說里的北宋也有六扇門?反正這個一鍋亂燉的世界已經(jīng)不止一次刷新了她的認(rèn)知。 好在,她很快就回過神來,“爾等所謂何來?” “我等愿為官家驅(qū)使,共逐金兵,復(fù)我宋室河山?!?/br> 諸葛正我回答的擲地有聲,沖著繃著臉端坐在龍椅之上的奶娃娃拱手行禮。 李情露出愕然的神色,轉(zhuǎn)瞬又換成了深深的笑意。 呦呵,送上門來的工具人,不用豈不是浪費了這大好的資源? 第50章 也不知道是不是諸葛正我的出現(xiàn)打破了什么魔咒, 汴京城內(nèi)陸陸續(xù)續(xù)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不少江湖勢力。 有些是李情耳熟能詳?shù)膭萘γQ,有些是她從未聽說過的,這些勢力以金風(fēng)細(xì)雨樓、六分半堂為首組成黑白兩道。 而金風(fēng)細(xì)雨樓的樓主蘇幕遮與六分半堂的堂主雷震雷更是將總部設(shè)立在了皇城的左右兩側(cè), 遙遙相對。 如今國難當(dāng)頭,李情無暇去顧及此事, 她原想著等金兵攻宋之事解決后再騰出手來處理這些江湖勢力, 然而出乎她意料。不久之后, 以兩方勢力為首的江湖人都向朝廷遞來橄欖枝。 國之將亡,匹夫有責(zé)。 城內(nèi)江湖勢力無論黑白兩道,皆愿意共同抵御金兵入侵, 誓死護衛(wèi)汴京城。 “……” 李情秉持著送上門來的人手不用白不用的念頭, 十分爽快的同意了。 不過這也意味著朝廷承認(rèn)了這些江湖勢力的存在, 而且該如何用, 又是個棘手的問題。 李情沉思半晌,隨后將汴京城內(nèi)的局勢寫于信上, 讓海東青送往江南與玉迦南商討對策。 “唳!唳!” 鷹唳聲自空中遙遙傳來,紅豆盤旋在御書房上空鳴叫不止。 李情尚未反應(yīng)過來,站在鳥架上悶聲啄食鮮rou的相思猛得抬起頭來, 鷹眸炯炯,興奮的振翅迎了出去。 沒一會兒, 兩只海東青親昵的飛入殿內(nèi), 紅豆如利劍般直沖而下, 停落在御書房的書桌上, “唳”叫著。 鷹眸炯炯, 沖李情伸出左爪,爪子上綁著一個小小的竹筒,正是玉迦南傳來的書信。 李情摸了摸紅豆的腦袋, 取下信件。 紅豆與相思一用飛到鳥架上親親密密的分食鮮rou。 李情展開信,眼中便染上了幾許笑意。 這封信除了與李情商討正事外,字里行間更多的卻是一敘離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