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書迷正在閱讀:這個炮灰他拿了萬人迷劇本、重生后和死對頭HE了[星際]、重生師尊反派洗白攻略、渣我后他們都追悔莫及、和反派聯(lián)姻后我爆紅了[穿書]、生存守則[無限流]、神不愛世人[無限]、醒悟后我成了神仙們的團寵、開局一把刀、誰敢攻略我宿敵[快穿]
他按住自己的心口:“如今禹朝能得以發(fā)展,都寄托在朕安然無恙的前提下,但朕的身體卻是整個禹朝最為薄弱,也最易攻破的弱點……” “陛下!”蕭不聞沒忍住出聲打斷了蘇洵,“陛下怎可如此去想,這般不詳?shù)脑捳Z,陛下日后再不可多說了!” 他能面不改色地花十多天,將一個人用數(shù)千刀活活凌遲處死,卻連看到蘇洵皺皺眉都心疼地要命,哪能聽到他這樣說自己? “好吧,那朕便不說了。”蘇洵聳聳肩,但他心里卻沒覺得這話有什么不對。 他身體不好已是定局,去歲,曲濯能用朝臣逼迫的法子讓他怒急攻心,以后也能用上別的法子。 是以他做事總喜歡留有余地,別人五分能完成的,他便要做十分,為的就是防止自己一旦病發(fā),做的事就要打了折扣。 所以他就像個擔(dān)憂明天的小倉鼠一樣,一有機會,就要發(fā)展壯大禹朝的勢力,以保證一旦自己有任何問題,禹朝在皇位不穩(wěn)的情況下也能抵抗住身邊的惡鄰。 蕭不聞見小皇帝收回前言后,也強壓下心中的驚懼之情:“陛下認(rèn)為易安會答應(yīng)?” “商人、百官,甚至是朕這樣的皇帝,一生中都難免與人爭斗,而爭斗,便是一句此消彼長?!碧K洵道,“易氏如今已無退路,他們?yōu)槊沙宫F(xiàn)了一種新的為官之路,從卑賤的商販到榮耀滿身的國丈,在如此的榜樣和刺激下,如今蒙朝內(nèi)的商賈怕是都虎視眈眈,想要飛上枝頭當(dāng)鳳凰?!?/br> “易安已經(jīng)退不了了,一旦退了,又有別的商賈出現(xiàn),那他們整個易氏的根基都會被動搖。” “況朕也不瞞著你,除了為未來征戰(zhàn)南方做準(zhǔn)備,朕同樣重視商路本身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朕想要有大船為朕帶來海外良種?!?/br> “像是辣椒和棉花?”蕭不聞沒問為何蘇洵肯定大海之外有良種,只是沉吟了一下,“若是如此,陛下亦可與丞相等人商議。” 他雖然樂得陛下信眾,但那三條商路已經(jīng)足夠他忙活地了,再加上一條水路,就算是他也有心無力,更何況宮中還出了那件事,他擔(dān)憂是因為自己為了商路而偏了暗衛(wèi)的重心,才叫歹人有機可乘,最近已經(jīng)將商路的事情放下去了大半。 “不過以丞相之聰慧,必然能看出陛下所想?!蹦饺莩菏翘K洵的啟蒙老師,真的是蘇洵一個眼神,就能看出來他想要做什么。 他雖然看慕容澈這個道貌岸然的家伙不順眼,但也不得不說:“丞相并非迂腐之人,陛下有合理的理由,丞相也不會一力阻攔?!?/br> “但朕總覺得在丞相心目中,朕已經(jīng)成了個好戰(zhàn)的暴君了?!?/br> “……” 等等,你這什么眼神? “奴才有些口渴。” “你的眼神分明就是在說你難道不是嗎?”蘇洵氣極,“好戰(zhàn),完顏鴻那樣的人才叫好戰(zhàn)好不好!” “嗯,陛下說的是?!?/br> “不要敷衍朕,難道你們都是這么想的嗎?” “……去年殘殺氏族?!?/br> “那是因為他們不聽朕的話?!?/br> “進(jìn)攻陽、伊二城。” “那是因為曲濯那廝使手段!” “挑起十八部之間的矛盾?” “那是未雨綢繆!” “……陛下說的是,陛下所做都是有理由的,陛下是仁義之君?!?/br> 【作者有話說:蕭不聞:還能怎么辦呢,寵著唄】 第98章 征服天空 ===================== 禹朝十七年二月,帝命各城試種白棉,同年九月,以石、五迎、鵬云等城為表率,每畝獲棉超200公斤,并有棉籽、棉蜜若干,皆為良品。以棉制衣,柔若云,暖若裘,工藝價格皆遠(yuǎn)低于綢,一時間人人追捧。 禹朝十七年四月,帝命各地舉辦文會,以成績排行,舉薦人才,寒門士族唯才是舉,一時間文風(fēng)鼎盛。每城推舉十人,由官府送至睢陽終試,共選取百余名學(xué)子授官,并有榜首名為狀元,次者名為榜眼,再次者為探花,陛下親授官服印章,走馬游街并于朝中設(shè)鹿鳴宴以示嘉獎。 禹朝十七年五月末,帝命修建船塢碼頭,以水路溝通南北。碼頭附近各地商人云集,各地貨物紛至沓來,水路兩側(cè)房屋寸土寸金。 禹朝十七年六月,格物館進(jìn)繅絲機、織綢機,綢緞制作速度增進(jìn)數(shù)倍,所織花紋繁復(fù)美觀,帝大悅,賞金數(shù)萬量。同月,帝公開制紙之法,鼓勵各城按需制作。一時間紙價如草,并活字印刷術(shù)推廣,幾乎家家有《論語》,人人識三字。 禹朝十七年七月,國中與西域諸國商路暢通,各地大路牛車絡(luò)繹不絕,繁華之景世所罕見。禹朝之瓷器絲綢價比黃金,良種異果層出不覺,僅一城一月之商稅,便有萬斤糧食,世人贊為“絲綢-黃金之路”。 禹朝十七年九月…… 此時正值金秋十分,秋高氣爽,田野中的空氣中彌漫著成熟糧米的清香。 禹朝郊外,一處由水泥鋪地的試驗場此時熱鬧異常,正被里三層外三層的人團團圍住。這些人有的身著華服,有的身著布衣,匯聚在一起,所有人皆屏氣凝神,神色緊張地看著場中準(zhǔn)備的人。 試驗場中央,數(shù)名博士及研究官正圍著一個攤在地上的巨大彩色布袋忙碌,那彩色布袋旁邊是一個竹制的能夠容納數(shù)人的巨型竹簍,而另一邊則是一個造型奇怪的爐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