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公主紀(jì)事 第3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年代文反派的漂亮后媽[七零]、盛放、在海島當(dāng)后媽養(yǎng)娃對照組[七零]、借我溫柔、爾爾、你和陽光我的未來、飛揚(yáng)如初、你情我不愿、人不如舊、六零年代養(yǎng)家記
姜愛紅更清楚不過自家小子的德性了,一到洗頭洗澡的時候,就跟要?dú)⒇i一樣,偏偏夏天還喜歡偷摸跟著村里的大娃們?nèi)忱镱^的河溝玩耍,當(dāng)大人不知道。 娃他老爸穆顯叔就驕傲的顯擺過,村里誰不是從小這么過來的?他小時候也是河溝的常客,天一熱就去那里,摸摸小蝦小蟹,自己不吃也能帶回家給雞鴨吃。 灣頭的河溝水是從山里頭流下來的,又淺又緩,最大的水塘子也末不過大人的大腿處深,往往這類水塘子還被村里的婆子和小媳婦包圓了,因為在那里洗衣服最方便,所以一天到頭,河溝里的大人還真不缺啥,真有什么事,誰家都會出手的。 豐田村的大人不支持娃們?nèi)ズ訙侠锿?,但也禁止不了,一個不留神,家里的娃就跟著大娃們溜著去了,有些娃就是打也打不回來。 好在有大娃們在,有喜歡在河溝里洗東西的大人盯著,也沒聽見有哪家出事過,最多的就是摔著磕著了,最后大人小孩都習(xí)以為常了。 穆建安臟,穆建輝也干凈不到哪里去,農(nóng)村小孩就是這樣,天天在外面又跑又跳,早上干干凈凈的衣服,要不到一天就見不得人了。 姜愛紅問:“還掙你們奶的錢不?要的話晚上再給你們洗?!辈蝗幌戳艘彩前紫戳?。 穆建安果斷搖頭,小臉還憤憤不平,“不掙了!” 小嘴一張就向姜愛紅訴說著委屈,“媽我給你說,奶不公平,給我和小輝的錢最少,干一天我們才得五分錢,哥他們都是一毛兩毛的!” “小輝,你也不要干了,我們是一伙的?!边€扒拉著旁邊的小娃。 好在兩個娃從來都是一堆玩,穆建輝也習(xí)慣聽從小安哥說的話,不管懂不懂就跟著點頭。 姜愛紅好笑:“你們?nèi)诵?,掙得少不是?yīng)該的嗎?” “既然不去了,我去給你們燒洗澡水,洗干凈了就別往外跑了?!?/br> 許久不見爹媽的穆建安正親熱著呢,恨不得時時刻刻跟著姜愛紅屁股后轉(zhuǎn),于是干脆利落地答應(yīng)下午不出去晃了。 然后想起了他回來的另一個事。 “媽,我新meimei呢,不是說你們給我抱回來一個meimei嗎?” 穆建輝睜著大眼睛,也好奇。 “meimei在睡覺,等你們洗好澡后才能去看meimei。” 在洗澡之前,姜愛紅順便讓倆孩子又跑了趟田邊,讓去穆老太太那里把屬于三房的鑰匙拿了回來。 等把兩個娃收拾出來,再在盆里把換下來的衣服搓了晾好后,姜愛紅開始準(zhǔn)備午飯。 村子農(nóng)忙的時候,各家各戶都要吃好的。 主食蒸的是米飯,家里人多米要是少了不夠吃,等米飯半熟,姜愛紅砍了半個南瓜又一起下鍋煮,鍋里放了油鹽,有滋有味,到時候就是南瓜也好吃。 除了自家地里的菜,姜愛紅沒燒穆老太太放到碗柜里的rou,而是把今個兒她帶回來的三斤重的五花rou和幾條一斤多點重的鯽魚拿了出來,還有一些家里沒有的小菜。 期中,院子外時不時會傳來些許聲響,小娃嘻嘻哈哈的叫聲,谷子嘩啦嘩啦倒在地上的聲音,農(nóng)具搗鼓谷子的聲音,嘿哈嘿哈呵斥雞群的聲音,咕嚕咕嚕茶壺倒水的聲音…… 天大地大,對于地里刨食的村民們來說,凡事都比不過地里的活兒重要。 正午,火紅的太陽掛在正空中,地里的村民尤為難捱,短衫褲子早已經(jīng)濕透了,汗水八股八股地流,沉重的喘息聲,有節(jié)奏的打氣聲。 娃娃們早早被趕回了家,男人和婦女們還在堅持著,堅持著干完今早的目標(biāo)。 “走嘍,回家吃飯了!” “不干了不干了,等下午再來了?!?/br> “嫂子啊,走快點啊,都聞到你家的香味了?!?/br> “二牛,你還在干嘛?趕緊回家??!” 陸陸續(xù)續(xù)地,村民們撐著累癱了的身體,挪著回家。 穆家人也背著簍挑著擔(dān)地混在里面。 “扶著我點。”穆老四媳婦朱青青一手撐著后腰,一手拉著男人,微挺著的肚子顯示著她不是普通婦人。 穆顯季把手里的家伙什兒遞給大哥幫忙拿,也不嫌熱地讓媳婦掛著他,臉上有些不高興。 “早些時候就叫你回家去,和三嫂在家做飯多輕松。” 朱青青累得不行,不想說話。 真當(dāng)她不想回去?還不是不想等以后回家拿糧的時候,有人不給好臉色。 朱青青是語文老師,穆顯季是數(shù)學(xué)老師,都在鎮(zhèn)上小學(xué)任教。 夫妻倆平時并沒有住家里,而是把閨女留在家里給穆老頭兒穆老太太幫忙帶,自個兒住在鎮(zhèn)上,是學(xué)校分配的宿舍樓,免費(fèi)住,只需繳納水電柴火的費(fèi)用。 但房間面積很小,放了床后就不剩多少空間了,不管是做飯還是上廁所都是走廊上公用的。 兩人都是初中畢業(yè),資歷也低,一個月工資都加起來也才五十塊出頭的樣子。 在鎮(zhèn)上的花銷要比在家多多了,吃喝拉撒都要錢。 好在一些米面和蔬菜可以從老屋里拿,但拿歸拿,家里那么多雙眼睛都看著的,不能免費(fèi)拿。 還有兩個老人幫帶孩子,也不能白幫帶。不然家里的孩子不少,憑啥幫你帶不幫我?guī)В?/br> 這就是家里兄弟多的壞處了,凡事都得考量清楚,一碗水要端平,不然就得惹出一大堆麻煩。 穆顯季和朱青青回家的時間本就少,地里的活兒也管得少,但每年都得交公糧,夫妻倆也得回來拿糧食回鎮(zhèn)上。 其實當(dāng)初穆家也是一家人講好的,三兄弟幫穆顯季把田地種了,公糧交后剩下的糧便三兄弟平分。 話是這樣說,但總有糧是吃進(jìn)穆顯季一家三口肚子里去的,除了夫妻倆,也還有個三歲大的閨女在村子里過呢。 朱青青有氣沒力地道:“沒事,不會出事的,都過三個月了?!?/br> “村子里好多人生的時候都還在地里呢?!?/br> 對比于不常下地的兩人,穆家其他人累,但也還能喘得過氣來。 走在前面的穆老二媳婦陳肖慧四處張望了下,趕緊跑兩步追上自個男人,小聲道:“你看,你三弟人又不見了?!?/br> 穆顯仲挑著籮筐,里面裝著沉甸甸的稻谷,聞言給媳婦翻了個白眼,道: “就不能是趕著回去看媳婦和娃兒嗎?這么熱的天,傻子都知道跑得快?!?/br> 陳肖慧一噎,想要八卦的心頓時沒了,氣道:“你聰明,你不是大傻子!四兄弟里就你一個人挑了這最后一擔(dān)谷子!全村你最聰明了!” 說完也不管了,把手中的鐮刀也扔到了冒尖尖jsg的籮筐里,雙腿一邁,走了。 穆顯仲挑著谷子也追不上,嘀咕著最后一擔(dān)總有人挑嘛,都是親兄弟,誰挑不是挑啊。 不遠(yuǎn)處的穆老頭兒穆老太太沒注意到周圍發(fā)生了什么,身后的周淑芬偶然瞥見了陳肖慧一個人使勁兒往前走的身影,和旁邊的穆顯伯笑著道:“二弟二弟妹兩個又吵架了?!?/br> 沒有擔(dān)谷子,各種農(nóng)具都挑了不少的穆顯伯說道:“等會兒兩人就和好了,顯仲會哄人?!?/br> 穆顯仲會哄人,你咋就不會哄人呢? 周淑芬看了看他,不說話了。 她知道從嫁到穆家那天開始,不管是村子里的小媳婦,還是她娘家人,都說她嫁對了人。 穆家糟心事少,上頭的穆老頭兒穆老太太厲害,但都是對外人,對內(nèi)并不會故意為難人。 穆顯伯為人老實穩(wěn)重,也不像村里有些男人會打人。 可以說,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她比大部分媳婦都過得好了。 但她知道比她過得好的人大有人在,就比如穆家的另外三個媳婦。 穆老二會和媳婦打鬧,哄媳婦高興;穆老三又聰明,會賺錢;穆老四在鎮(zhèn)上工作,連帶著媳婦也在鎮(zhèn)上生活,不用管老屋里的情況。 而她的男人穆顯伯,作為家里的老大,必須服侍在兩個老人身旁,哪里都不能去。 平時多做點事多吃點虧也是應(yīng)該的,誰叫他是大哥嘛。 周淑芬嘆息一聲,十多年的時間,她其實已經(jīng)習(xí)慣了,只是偶爾有些腦筋轉(zhuǎn)不過彎兒罷了。 第4章 在穆家大人們沒回來時,家里就已經(jīng)熱熱鬧鬧的了,家中各處都是孩子的身影。 穆家四兄弟,每一房都有孩子。 穆老大穆顯伯和媳婦周淑芬,一共生了三個,大兒子穆建光十二歲,閨女穆建英九歲,小兒子穆建華七歲。 穆老二穆顯仲和媳婦陳肖慧,一共生了兩個,大兒子穆建家七歲,小兒子穆建輝四歲。 穆老三穆顯叔和媳婦姜愛紅也是生了兩個,兒子穆建安五歲,超生的剛一個月的閨女穆建寧。 穆老四穆顯季和媳婦朱青青,生下閨女穆建萍三歲,此時肚子里的孩子有五個月了。 朱青青和姜愛紅不同的一點,朱青青第一胎孩子是閨女。 根據(jù)最新政策,穆顯季和朱青青夫妻倆這種第一胎生了女孩,且是農(nóng)村戶口,就可以生二胎。 大大小小八個孩子,排隊都能排成一大串。等到過年的時候更熱鬧,穆大姑穆小姑要是帶著孩子回來,數(shù)量還能加上五個。 院子里早已打了好幾個盆水,就等大人們回來能第一時間清洗身上的泥土。 割谷子不僅是累,關(guān)鍵還很癢,就算耐著熱穿長袖長褲去干活,令人瘙癢的灰也能鉆進(jìn)衣服縫里,好像無處不在。 姜愛紅的時間卡得準(zhǔn),在他們田地里的人都回來了的時候,正在弄最后一個菜。 等最后一個菜起鍋,大家清洗得也差不多了。 端菜的端菜,拿碗筷的拿碗筷。 被惦記著的穆顯叔終于回來了,不是一個人,還拉來了村長和村書記。 陳肖慧恍然大悟,她說中午的菜咋這么豐富呢,原來還有外人呢。 再看一看老頭兒老太太的臉色,一點詫異都沒有,看來老三是早就通知了。 其他人也都只驚訝了一瞬,心里明白穆顯叔把兩人喊過來是為何。 能為何,還不是為了今天抱回來的孩子唄。 一個村子里的人,抬頭不見低頭見,大家也不拘束。 男人坐一桌,女人孩子坐一桌,飯菜都是一樣的,不過男人那桌要喝酒,吃起飯來慢得很。 穆老太太見這一桌太擠,還把大孫子穆建光趕到男人那一桌去了,十二歲了,也算個小大人了。 惹得小大人愁眉苦臉,其他小孩捂嘴偷咪咪地笑。 小孩很少有不怕爸爸和爺爺?shù)?,更何況那一桌都是穆建光的爸爸輩爺爺輩,筷子夾個菜都不敢伸太遠(yuǎn)。 一個小時后,村長村書記走出穆家門口時已滿臉通紅,腳下倒是穩(wěn)健,不管怎么高興,大家心中都有一桿秤,下午還是事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