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閣試分六論,每論需作五百字以上,出題范圍以九經(jīng)、兼經(jīng)、正史為主,旁及武經(jīng)七書、《國語》及諸子;正文外,群經(jīng)亦兼取注疏。國朝四品以上官員出題,考問的卻僅為二三十歲的年輕儒生,出題范圍之廣,選拔之精細(xì)令人咂舌。 初試順利而過,未產(chǎn)生多的爭議,然隨后而來的殿試卻在考官定奪時(shí)發(fā)生紛爭。 覆考官胡宿拿著一份考生試卷道:“此生出言不遜,將皇帝貶得一無是處,一名小小的考生,用詞之激烈簡直聞所未聞,豈可把這種人評為第三等?我看應(yīng)當(dāng)直接落黜?!?/br> 制科考試,一、二等皆為虛設(shè),第三等即最高等,第五等即為落黜。 考官司馬光否道:“此生應(yīng)的乃‘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需的便是極論國是、一腔忠誠的人才,但陳朝廷得失,無所顧慮,此生于四人之中最為切直,當(dāng)今士子鮮有如此膽量者,這等敢言直書的后生,朝廷若不錄用,方為損失?!钡钤囋嚲?,便是他格外青睞于這名考生,將之評為了第三等。 同為考官的范鎮(zhèn)道:“直言進(jìn)諫不代表攻擊人主,將這滿篇指斥皇帝的文章列作第三等,官家的體面還要不要?朝廷的體面還要不要?往后天下士子俱學(xué)會(huì)指罵官家,將之引為高尚事,難道便是你們樂見的?”又問蔡襄:“蔡君謨,你是何意見?” 蔡襄唯唯,含糊其辭:“......我看,此生見解雖有尚淺之處,但貴在極具膽識,不如將之降為第四等,諸公以為如何?” “直接落黜!”胡宿甩袖不耐。 “不可落黜!”司馬光堅(jiān)持己見。 幾名考官爭執(zhí)不下,這件事最后鬧至了皇帝跟前。 此生不為他人,正為蘇轍。司馬光直接向皇帝奏書,曰:“朝廷設(shè)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目的便為選拔直言極諫之材,今此生若以直言被黜,恐天下人皆以為朝廷虛設(shè)直言極諫之科,從此四方以言為諱,于陛下寬明之德虧損不細(xì),伏請陛下明察,特以其切直收之?!?/br> 皇帝看后,又將蘇轍的策論仔細(xì)閱過,用語確過直白刺耳,即使好脾氣如趙禎亦覺難堪,然司馬光之言說在他心中,遂斟酌后下令,不可落黜:“以直言召入,而以直棄之,天下謂朕何?” 后考官再次議論,終以第四等收之。 此次制科,四者錄取其三,蘇轍以第四等錄取,其兄蘇軾更以第三等錄取,自此風(fēng)聲所布,旦夕之間,蘇氏兄弟文名震動(dòng)京師,流傳四方,士人競相師法蘇文,譽(yù)為天下第一。 這是前言。 制科入等即任官職,蘇軾除大理評事,蘇轍為試秘書省校書郎。時(shí)任知制誥的王安石按例需為二人寫制書,然王安石直言蘇轍對策“專攻人主”,將之類為谷永,不肯撰詞。 谷永,漢臣,前后上奏四十余事攻擊皇帝、后妃,以阿諛王氏,給人留下jian諛小臣的印象。 同僚幾番勸說,皆未使王安石改變心意,他素性如此,不喜歡、不承認(rèn),便直言不喜、不認(rèn),于是制書拖延不下,換了他人代寫。 此也為蘇氏兄弟一一登門拜謝考官時(shí),前來王安石家的惟獨(dú)蘇軾一人的原因。 第49章 蘇軾來時(shí)正是一日上午。 他著身象牙白的襕衫,頭戴青黑紗巾幞頭,腰系革帶,俊拔如一舉青楊,許因制科考試之順利,整個(gè)人顯得精神煥發(fā),風(fēng)儀雅逸灑落。 他提著一紅漆方盒,先交予了仆役,然后恭恭敬敬朝王安石作揖。 “你來便來,毋須送這些禮。”王安石完全不領(lǐng)情。 蘇軾笑道:“此為杭州特產(chǎn)的蜜漬昌元梅,軾聽聞夫人喜食蜜餞,專送來與夫人品嘗?!?/br> 王安石:“......” 這是拿捏住了。歐陽芾在旁觀著氣氛,忙插言道:“多謝子瞻好意?!?/br> “哪里?!碧K軾還道。 “軾不才,以第三等通過制科,還要仰賴制誥知遇之恩?!碧K軾仍記得王安石不飲酒的習(xí)慣,故端茶敬之。 “將你評作第三等之人非王某?!蓖醢彩恿诉@杯,卻并不飲多少,便將之?dāng)R在桌上。 蘇軾假裝聽不出他言下之意:“至少閣試中,制誥作為考官,軾為考生,制誥愿意認(rèn)可蘇軾的才學(xué),軾依舊心懷感激?!?/br> “蘇子瞻,此為你真心所言么?”王安石口氣冷下來。 蘇軾未接話。 “你不認(rèn)同王某的觀點(diǎn),至少筆下毫無掩飾,怎到了面前反學(xué)會(huì)此虛與委蛇姿態(tài)?!?/br> 歐陽芾愣愣看著兩人。蘇軾徹底斂了輕松表情,他本非虛偽矯作之人,這番一冷一熱的對話也讓他別扭不已,他道: “‘爾方尚少,已能博考群書,而深言當(dāng)世之務(wù),才能之異,志力之強(qiáng),亦足以觀矣,其使序于大理,吾將試爾從政之才,夫士之強(qiáng)學(xué)贍辭,必知要然后不違于道,擇爾所聞,而守之以要,則將無施而不稱矣?!Y斗膽問,此為制誥真心所言嗎?” 這是王安石寫給蘇軾制書中的內(nèi)容,勉勵(lì)期許之意歷歷可見。 然王安石道:“我對你兄弟二人從無好感,你應(yīng)知曉,你的殿試對策我看了,全類戰(zhàn)國文章,若王某為考官,必黜之?!?/br> 蘇軾聽他這樣講話,再打算好好交流的想法也盡拋諸腦后了,不禁憤然道:“既如此,制誥寫這制書豈非也是虛與委蛇,表里不一?” “這份制書,只愿你做一方稱職官員,勿眼高手低,空學(xué)表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