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書迷正在閱讀:女配自救攻略[快穿]、成為邪神的祭品后、我直播算命爆火、金牌歸你,你歸我、救了貓后我懷崽了、謀殺現(xiàn)場3、不想當主播的明星不是好廚師、穿成炮灰渣A后,甜寵女主、我當陰陽先生的那幾年、誰說我要回頭
“隨意尋個去處就是,何必按照在自己的院子里,那院子你自己都不去幾次。”劉表笑道,像沒放在心上的樣子。 但劉玥心中一凜,卻繼續(xù)剝著手里的橘子,隨口答道:“正是不常去院子,才把人安置在那里,那些人閑著也是閑著。再者說賈文和好歹也曾是宣義將軍,小有威名,若是把他扔在外面,別人如何看待?世人會說我們之前禮賢下士都是假的?!?/br> 劉表點頭,劉玥又無所謂道:“阿翁不喜那賈文和,等病好后打發(fā)了便是?!?/br> 也不知道是誰進的讒言,左右不過那幾個人,劉玥心中嗤笑一聲,文和果然料事如神,一一猜到,教她如何在劉表面前應對。 看到劉玥毫不在意的模樣,劉表就覺得之前那人多事。 無論怎么說,賈詡在士人中都有點名聲,這么把人扔出荊州,還不被文人戳著背脊罵?說他剛受了朝廷的封賞,就看不起曾經(jīng)的光祿大夫和宣義將軍,不對賈詡施加援手,太過驕縱,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痛失家人,又身受重傷。若是賈文和愿意,就讓他在荊州一直住下,就像其他避難來的士人般對待?!眲⒈淼f道,把這件事就這么揭過了。 而另一方面,諸葛玄拜見劉表后,也重新得了一個職位,和過去豫章太守不能比,但也算安定下來,不用帶著孩子們來回奔波。加上劉玥總喜歡來找他侄子侄女玩,因為年齡也相當,劉表想著小女兒自小沒有玩伴,便對諸葛家?guī)讉€孩子也頗多照顧。 劉玥不貪圖享樂,也不喜歡布料珠寶,凡是自己得了一份好東西,必要送一半給諸葛家。哪怕分到諸葛亮手上不足十分之一,她也看得高興。 諸葛亮早學完了六經(jīng),對騎射御也有涉獵,懂兵法和占星,??词窌?。他生性嚴謹認真,像個小大人,非但自己苦讀,也管著弟弟meimei。但凡劉玥送來玩物吃食,必定是要當面道謝,就算劉玥在軍中,也會正兒八經(jīng)寫書信給她表達謝意。 那日,劉玥從軍中回到家里,劉表看小女兒辛苦,很是賞了點東西,連蔡夫人也送來一盒首飾和十幾匹蜀繡。楊雄的《蜀都賦》中都贊道:“麗靡螭燭,若揮錦布繡,望芒兮無幅?!辈谭蛉怂蛠淼慕z綢布匹上繡了各色花鳥魚蟲,很是珍貴。 可惜劉玥不穿這玩意,她就喜歡穿戎裝盔甲。 她留了幾匹讓侍女送去裁成衣服,以后拜見蔡夫人或家宴的時候穿,另有幾匹素雅的顏色并幾件首飾玩器托人送給黃月英,剩下的都打算給諸葛家。 要不是文和不讓她插手,阿翁送的這盞白玉擋風就給賈詡了。也不知道先生這些日子過得好不好,病痛心傷可有緩解?婢女仆從可有用心?衣食藥物可給足夠? 她覺得自己不像賈詡的主公,倒像是賈詡的老媽,就怕自己的謀士過得不順心跑路。那她直接找根繩子在諸葛亮面前吊死算了。 帶著深深的憂思,劉玥到了諸葛玄住的地方,沿路還買了不少小孩兒愛吃愛玩的東西,用來籠絡兩個小meimei。 下車后,她就熟門熟路地拜見諸葛玄,給了兩包茶,雖然三國的茶十分有毒,但誰讓諸葛玄等士人就是吃這套?諸葛玄知道對方不是沖自己來的,無奈道:“人在后院看書?!?/br> 劉玥臉皮比墻還厚,笑嘻嘻地跑去后院,果然諸葛亮在樹下看竹簡,身邊還堆了好幾卷。陽光從葉片中照射下來,灑在少年俊美端正的側顏上,唇色淡紅,眼神專注。 雖然劉琦和劉琮也是美男子,但氣質上完敗給才十一歲的諸葛亮。 “二郎。”因為諸葛亮還沒有字,她又不好在直呼其名,因為在諸葛家這一輩中排行老二,劉玥就厚著臉皮叫二郎,管諸葛均……嗯,就叫均弟。 雖然蜜汁像叫二郎神,但已經(jīng)沒人可以阻止她和諸葛亮套近乎了。 諸葛亮抬眸看她,微微露出一個笑容,人家那是禮節(jié)性的笑,但劉玥眼中的粉絲濾鏡已經(jīng)厚到不可救藥的程度了,她覺得諸葛亮這是贊賞她呢。 “二郎,看我新得的玉玨。”劉玥跑去樹下獻寶。 這是一對罕見又漂亮的羊脂白玉玨,上面刻出的花紋雕飾可首尾相連。劉玥喜歡玉玨,原因是打仗時能戴在手上作拉弓的鉤弦,也就是被她歸類為有用的東西。 劉玥把其中一塊給了諸葛亮。 后者接過白玉無瑕的玉玨,盯著看了一會兒,又看向歡歡喜喜的劉玥,尾音上翹,疑問道:“嬋娟,你要送我玉玨?” 劉玥費了好大功夫,才讓諸葛亮改掉見她就行禮,開口就用尊稱的習慣。所以聽到對方溫和好聽的聲音叫她嬋娟,樂呵得直點頭。 諸葛亮認真思考,對方到底知不知道送玉玨是什么意思。 若是親戚長輩送玉玨,多半是寓意美好,希望后輩凡事決斷,又君子之風。但同輩間送玉玨吧……肯定不是希望人家做事果決,多半是要決裂的意思啊。 劉嬋娟看著也不像跑來和他斷絕關系的樣子。 那多半是不知道,諸葛亮極為淡定地收下玉玨,什么也沒說,只是和往常一樣認真道謝。他年紀雖小卻懂得為人處世,這時候指出劉玥的錯誤,少不了讓人尷尬為難,何必呢? 劉玥湊過去,看到諸葛亮手上的是《漢書》,沒事找事,試圖尬聊。 “二郎還在學《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