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書迷正在閱讀:謀殺現(xiàn)場3、不想當主播的明星不是好廚師、穿成炮灰渣A后,甜寵女主、我當陰陽先生的那幾年、誰說我要回頭、偏偏寵愛、齒痕(骨科)、不渡憨憨、預謀婚約、認錯反派后被boss迷戀上了
作者有話說: 果然大家需要我的鼓勵。 另外,不是我不多更,是我算錯了日子,早開文了兩天,為了壓榜才每天壓著字數(shù)更新。我有個小小的夢想的,入v后我決定日六的。 還有大家不要被我之前的影后更新速度嚇到了,實話跟大家說吧,那兩本文是在我三次元比較忙的時候開的,然后也不算我擅長的題材,所以寫起來才沒這么得心應手。 但我覺得我還是擅長種田文的,真的,每天碼字我都很開心,所以不要擔心更新問題。 最后,跟大家說一聲,因為字數(shù)已經(jīng)達到三萬了,我要壓一下榜單字數(shù)了,所以明天斷更一天,周四正常更新。 最后的最后,我繼續(xù)鼓勵大家,這章留評,前二十一百個晉江幣,其余的就是二十個晉江幣。 第12章 生氣 吃過早餐后,沈梧秋的堂叔沈祥華就過來了。 沈祥華之前是開挖機的,現(xiàn)在家里有四個挖機了,他反而不開挖機了,大部分時間都是幫著沈爸爸管事,今天就是來帶沈梧秋去西山考察的,同行的還有兩個果農(nóng)。 西山雖屬景榮村,但與景榮村中間卻隔了兩個村,嚴格說起來,西山不能說是山,而是一座方圓有近五百畝的土坡,原本也是一座只有毛草和灌木的荒山,只有山底肥沃的黑土區(qū)被一些村民開墾出來了,其他仍舊是荒地。 正因為一直荒著沒人管,沈爸爸才開始從這里“打江山”,村里當時甚至還給他批了七十年的使用年限。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這片地并沒有給沈爸爸創(chuàng)造出太多財富,近三十年來,直到去年,這片地才出產(chǎn)了四十八萬的桂花樹。 眼下,桂花樹賣了出去,這個土坡又變成了光禿禿的一片。看不到太多生機,但空曠的視野也別有一番心曠神怡的滋味。 沈梧秋坐在三輪車上,對身邊的風光很滿意,閉著眼追憶從前: “這里還和我小時候一樣,沒有太多變化,我記得我小時候還跟著爸媽來這里挖過紅薯?!?/br> “你記憶還挺好,你爸媽當年剛把這里承包下來時,沒日沒夜地開荒,上面一大片種的都是紅薯?!?/br> 想到小時候,沈梧秋腦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了那些畫面,“那個時候,我最喜歡跟著爸媽來這里挖紅薯了,尤其是最上面的那塊地,紅薯又大又不沾土。” 說話間,沈祥華就將三輪車靠邊停了下來,“這一片的土地,土壤逐漸分層,我先帶著你看看?!?/br> 沈梧秋跟著兩個果農(nóng)從三輪車上跳下來,看著四周盡是大坑的土地,不由納悶,“先前這里一直都是種桂花樹嗎?” “你爸最開始種的是一批桃樹,長勢倒是不錯,可惜并沒有什么收成,到了第四年就將桃樹砍了,荒了一年,你祥先伯母想養(yǎng)雞,于是讓她在這里養(yǎng)了兩年雞,后來才開始種桂花樹,這幾年桂花樹市場飽和了,種的樹多,一直到了去年,才有個大老板,一口氣將這一批桂花樹承包了下來?!?/br> 沈梧秋點點頭,彎腰從土坑旁捏了一把土在手心研磨。 見狀,一個年老些的果農(nóng)調(diào)侃道:“小姑娘還知道辨別這土壤?” 沈梧秋撒了土,笑了一下,“不過就是看著這土壤挺肥沃,瞎看看罷了,肯定比不得鄭叔專業(yè)?!?/br> 鄭叔早些年間干的就是承包果園的活,算得上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果農(nóng)種植戶,三年前不小心摔斷了腿,兒女都大有出息,家里沒人幫襯著,這才沒搞了,是沈爸爸邀請的專業(yè)人士之一。 “你這小姑娘眼力還不錯?!编嵤逭f著也抓了一把土在手里掂量,“從這里上去大概五百米的距離,這一帶的土壤都屬于肥沃區(qū),土層深厚且不緊致,排水性也不錯,稍稍呈點酸性……” 說到這里,鄭叔又話鋒一轉(zhuǎn),看向沈梧秋,“聽你爸先前的打算,決定繼續(xù)搞個果園,依你看,種什么果樹合適?” 沈梧秋:“鄭叔這是在考察我?” 鄭叔沒否認,“你知道你爸手里的土地都是花了錢的,稍有不慎,這買賣虧的可不是小錢?!?/br> 這算是實誠話,沈梧秋也實話實說:“具體種什么我倒還沒有想過,不過聽說近兩年來縣城都在大力推廣本城的楊梅,我想我們也可以借一借這風。” 鄭叔看著她,一時間倒有些摸不準她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了。 以他的專業(yè)眼光來看,這一片肥沃區(qū),種植楊梅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他不搭腔,另一個年輕些的果農(nóng)走了過來,直接拍手叫好,“看來咱們的想法是不謀而合,先前我就和老鄭商量了,種植桂花樹的一片空出來可以種植楊梅樹?!?/br> 沈梧秋謙虛道:“看來我還誤打誤撞對了。” “沒想到你一個女孩子,懂得還挺多。” 沈祥華聽他們這么說,對沈梧秋也高看了兩眼,“怪不得你爸要把他辛苦了這么多年的家業(yè)交給你。” 沈梧秋只是笑笑,沒有說話。 幾人邊說邊沿著馬路往上走。 越往上,土壤的黑色就越來越淡,變成了黃色,土質(zhì)也更加疏松。 沈梧秋實地考察過,又悉心聽了專業(yè)人士的分析,她也贊同在西山的上半部分種椪柑的決定。 西山雖然不算山,但高度還是有的,站在頂端,西周的村莊和山村都變得渺小低矮了,唯一阻擋視線的就是東面那座仿佛聳入云霄的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