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書迷正在閱讀:最后一次,謝謝你、只做我的第二名、如果能夠挽回、[綜武俠] 搞事,搞事、幸福,有你足矣。、我想要一個家、最后的最后、闇夜之光、[咒回同人] 轉(zhuǎn)生到咒術(shù)界成為團寵、后來
人卻還不能閑下來。番薯苗也能栽了,用剪刀將番薯苗一根根剪下來后運到地里,挖一排排小土坑,一個坑里丟兩根苗,再抓一把濕土把剪切的一端按在土坑里,撒上一把草木灰和雞鴨糞,就算是栽好了。李輕舟家的旱地里已經(jīng)種了玉米、土豆、小麥等,還要撒黃豆,所以能夠種番薯的地并不多,忙了一天就弄完了。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一天天過去,婚期也漸漸臨近。 成親前一日,要在李輕舟家舉行“安床”儀式。新床是李輕舟早早就在村里的老木匠那兒訂好的,還做了新的大紅喜被。 李輕舟特意請了他大伯娘、鄰居的嬸子還有兩個村里的福壽老人來幫著安床。新床搬進李輕舟的臥房,鋪上大紅喜被,又撒上了寓意多子多福的桂圓、蓮子、花生、紅棗等物。 “良辰吉日來安床,一鋪鴛鴦戲水,二鋪龍鳳呈祥,三鋪恩愛不渝,四鋪百年好合,五鋪早生貴子,六鋪兒孫滿堂,七鋪銀糧滿倉,八鋪五谷豐登......”幾個婦人一邊往床上撒果子,一邊說著吉祥話。 之后便是“壓床”,小虎和嫣嫣兩個小孩子脫了鞋襪在新床上蹦一蹦,滾兩圈,又吃了喜餅,便算是好了。李輕舟給來安床的長輩一人包了一個兩文錢的紅包,連小虎和嫣嫣也有份。 完了之后,還要在屋檐掛上大紅燈籠,院里、屋里都要掛上紅帶子,窗上還要貼喜字。 四月二十七,宜嫁娶。 雖說結(jié)親拜堂要在黃昏時候,但還是要早早起來準(zhǔn)備。鄉(xiāng)下人娶親一般都是牽上一頭掛了大紅花的毛驢去接親。但李輕舟和娘親他們商量過后,還是花了一兩銀子,去鎮(zhèn)上的貰器店租了四抬的花轎,又租了大馬。至于敲鑼打鼓的村里就有人專門做這個,倒是不用另租。 早上花轎和大馬進村時,自然又迎來了村民的熱烈討論,這在村里是很少見的。 迎親的隊伍很是熱鬧,有媒婆、轎夫、敲鑼打鼓的、吹嗩吶的、抬擔(dān)的,還有兩個未婚姑娘和小哥兒......迎親隊一路敲鑼打鼓,浩浩蕩蕩地走進了青山村。蘇媒婆走在最前,身著大紅喜服,胸帶紅花的李輕舟騎著大馬緊跟在后面,身姿挺拔,滿面春風(fēng)。 一路上都是看熱鬧的人。 “不是說那江家小哥兒嫁得是個窮小子嗎?怎得看著這么有派頭?” “可不是嘛,這還抬了花轎,騎著大馬呢。前些日子那江秀才娶親不也才這樣嘛,人家那還是娶得縣里的小姐呢?!?/br> “我看那江秀才還沒今天這位新郎官有氣勢呢,身板兒一看就結(jié)實,人也長得俊,氣色也好。不像那江秀才,成親還拉著個臉,跟誰欠了他銀子似的?!?/br> “噓,你可小點兒聲,就不怕被人聽見,傳到那陳彩荷耳里?!?/br> “我呸,傳就傳了,她陳彩荷還能來打我不成?我又沒編瞎話,長了眼睛的都能看得出來。就她一天天的眼睛長在頭頂上,結(jié)果辦個婚宴還扣扣搜搜的,虧我還隨了兩文錢呢,她要是來找我還正好呢?!币宦犨@話,旁邊有去吃席的人也紛紛加入了談?wù)摗?/br> “這下你可死心了?廉兒啊,我早就說過,那江家小哥兒非你良配,你看看,這才過了多久,就跟人成婚了。虧你還一直念著他,讓你搬去縣里還一直拖,你真當(dāng)煙兒不知道你存得什么心思?也就是煙兒大度,不跟你計較。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跟煙兒成了親,就應(yīng)該和她好好過日子,早點和她生個大胖小子,再考個功名……”遠(yuǎn)處沒人注意的大樹后面,站著一對母子,正是他人正在談?wù)摰年惒屎珊徒恕?/br> 陳彩荷穿了一身絳紫色絲質(zhì)對襟衣裙,腕間戴了一粗大的金鐲子,頭上還插了支珠釵,明明是很貴氣的打扮,配上陳彩荷的臉還有微微佝僂的身形,卻有一些不倫不類。一旁的江廉穿著一身素白的書生儒袍,頭戴發(fā)冠,倒是有著一番書生意氣,只是身形有些過于瘦削,面色也稍顯不佳。 江廉看著遠(yuǎn)去的迎親隊伍,閉上了酸澀的眼,打斷陳彩荷的喋喋不休?!澳铮粑也皇切悴?,你是不是就不會逼我退婚?若是云煙的爹不是布莊老板,你還會讓我娶她嗎?” 陳彩荷愣了一下。 江廉卻沒有等她回答,自顧自轉(zhuǎn)身走了,“我明天去學(xué)堂,搬家的事兒你和云煙商量吧?!?/br> 書生越走越遠(yuǎn),鑼鼓聲越來越小...... —————————— “新郎官到了,新郎官到了!” “......三梳梳到尾,永結(jié)同心佩?!庇H隊到江家院門口的時候,全福婦人正好梳完最后一梳。 “呀,新郎官兒來得還挺早。” “可不是,我看啊,這是等不及要迎我們笙哥兒進門了?!?/br> 廂房里都是月笙的嬸娘、嫂嫂、伯母之類的親人,聽得外面有人傳話新郎已到,紛紛出言打趣月笙。月笙施了粉黛的俏臉又紅潤了幾分。 同李輕舟一起焚香祭祖、向江大柱夫婦拜別之后,月笙由堂哥背著送上了花轎,福壽老人在花轎頂上和四周撒下稻谷。 “起轎!”隨著轎夫的一聲吆喝,鑼鼓嗩吶聲重新響起,迎親隊伍又緩緩向著清河村行進。就這樣,蒙著蓋頭,坐著花轎的月笙在時不時的顛簸中終于到了李家。 “月笙,我們到家了。”轎子在家門口停下,李輕舟下了馬,伸手撩開轎簾,輕聲喚轎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