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心態(tài)自大失衡?這個比起來好像不太好控制,但都是后來的事情了,跟現(xiàn)在的他們有什么關系? 只要劉季這一回,在未來贏得足夠漂亮,這些記錄難道還會再度重現(xiàn)嗎? 那不就得了嘛! 天幕還在繼續(xù)著,對于垓下之戰(zhàn)這場結束了楚漢對峙的決戰(zhàn)到底保持了最后的尊重,原本急促的語氣重又緩和下來。 【最先抵達項羽面前的是由韓信所率領的齊國軍隊,齊國距離楚國最近,而韓信此時更是已經(jīng)占領了楚國的首都彭城,從東北兩個方向壓迫而來,截斷了楚軍東去東海郡的路線。 從陳縣方向尾隨而來的劉邦軍,與渡淮北上的英布、劉賈軍匯合,從西南兩個方向包抄,意圖和韓信形成合圍之勢。 為了這場決戰(zhàn)的到來,漢軍流了太多血了,劉邦忍耐得太久了。 他已經(jīng)是知天命的年紀了,不想再出現(xiàn)任何有可能的紕漏。 于是他把全部的指揮權交付給了韓信,放任著他麾下最有可能擊潰項羽的將領,為他最大的對手上演了一出十面埋伏。 而韓信的內(nèi)心是極平靜的:他自加入劉邦的勢力以來,所建立的功勞已經(jīng)足夠的多了。那份最初一定要證明自己能力的,萬般急切的心理,已然因為榮譽和贊美的紛至沓來而漸漸平和。 這終將只會成為他功績上的輝煌一筆而已。 在這般的局勢中,他在專注與興奮之余,還半帶著點從容不迫的漫不經(jīng)心, 想著如何達成完滿?!?/br> 天幕的畫面微微一閃,進而劃分出兩個區(qū)域。 左邊的漢家君臣,清風帶起他們的衣袖。劉邦的臉上是意氣風發(fā),天下終定的舒暢,而韓信低垂著眉眼,臉上是事了功成的輕松與歡愉。 右邊,是烏江的水流滔滔,大勢已去的項羽,拔劍自刎的身影。 鮮血染紅了烏江水。 天下歸漢。! 第61章 天下已定,大權在握的感覺,是如何的春風得意呢?是如何的能讓人心醉呢? 劉季仰望著天幕上的畫面,一時之間竟有些感同身受的恍惚,心神蕩漾著沉浸其中。 ——然后被霎時間急轉(zhuǎn)直下的音樂,一計敲響在心頭。 “咚——” 那沉重的鼓點狠狠地一擊,繼而所有流暢且輕盈的音符,一瞬間萬籟寂靜。 對,是接近死寂一般的沉默。 — 后世人沒有再說話了,那原先伴著敘述聲而緩緩流淌的樂聲,也停止了。 在場所有的人,都被這詭異的安靜攝住了心神,于是嘴邊那原本因為重又回憶起當初輝煌功績宏大的微笑,也在這莫名的氛圍中漸漸淡去,成為一條抿禁的直線。 取代了歡樂的,是他們心中因為早就隱隱有所猜測,于是慢慢繃緊的神經(jīng),于是逐漸提心吊膽的憂慮。 他們還該留下來嗎? 陳平一時之間欲言又止:他是在場諸人中和整個敘述關聯(lián)最小的人物,畢竟從謀士的角度來看,他確實比不過張良在劉邦心中的地位,也就不被劃分為漢初三杰之列。 他雖然有在后世人的敘述中登場,但大抵是隨口帶過的配角,于是也沒什么存在感。 善于明哲保身的謀士,仔細衡量了一下自己接下來是否應該在場的必要,竟有些坐立難安。 他看著一旁真正牽扯其中的君臣四人,心下更是一句頭疼的喟嘆。 說句老實話。他帶著點不負責任的自暴自棄。既然這事情眼見著就要發(fā)展得不對頭下去了,劉邦當初就不該把所有人都喊過來。 要不然現(xiàn)在就不會這般進退兩難:蕭何和張良倒是還能保持著淡定,韓信卻已經(jīng)沉默著低下了頭。 劉邦當然不想讓韓信繼續(xù)看下去了,可是他又會害怕讓韓信離開反倒會使韓信對他疏離起來。 而韓信自己,陳平倒是懷疑他有點想要掩耳盜鈴,自己沖出去,聽不見未來就當做不知道的沖動;可是偏偏又忍不住想要知曉自己原本最終的結局。 ——這可真真實實是完全的一團亂麻。 陳平算是冷眼旁觀著,尖銳地發(fā)表著自己的評論。 當室內(nèi)的氛圍逐漸走向壓抑,而劉邦心中的天人交戰(zhàn)已然掙扎地逐漸浮現(xiàn)在臉上,正張口欲說些什么的時候。 沉默了許久的天幕,終于又開始發(fā)言。 【楚漢戰(zhàn)爭結束了,漢王朝確立了自己一統(tǒng)天下以為正統(tǒng)的地位。 主要的矛盾從外部的與西楚集團的矛盾,日漸轉(zhuǎn)化成為了內(nèi)部的君臣矛盾。 劉邦和漢初三杰的關系,也就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br> 它的語氣此刻確實低沉下來了,低沉到讓劉邦一時之間懷疑,說出這番話的后世人和此前時不時發(fā)表出一些大膽到離經(jīng)易道言論的,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 但他分不太出很多心神去聚焦這一點了。 他對著眼前的臣子們,默然無言,胡思亂想之中,竟然還能苦中作樂,笑上一句:他原本還以為,主要牽扯的就是韓信呢,結果竟然還能有蕭何和張良的事情在? 真有意思。 他面無表情著評價道。 【以我個人的觀點,想要理清楚劉邦登基之后,漢朝的君臣矛盾。其實主要關注的只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諸侯王和中央天然對立的問題,一個是到底選誰為繼承人的繼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