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74節(jié)
一個個問題被提了出來,朱允炆一一處置。 孫-文舉起身,對朱允炆道:“皇上,臣有三件事。” 朱允炆眉頭一抬:“莫要說三件,只要先生說得出來,三十件朕也聽著?!?/br> 孫-文舉感謝朱允炆如此重視教育,肅然說:“臣在北直隸,為社學教諭,就單論社學來說。朝廷為了促使移民,曾公開告示,準許移民百姓的孩子免費進入社學、縣學乃至府學,并大興社學,社學紛紛而立,卻有一個尖銳的問題,移民的孩子免費了,那當?shù)匕傩盏暮⒆邮欠裥枰召M進入社學?若收費,是否對當?shù)匕傩詹煌??!?/br> 朱允炆微微皺眉,孫-文舉說得倒是貼合現(xiàn)實。為鼓勵移民,朝廷出了不少政策,其中一項就是免學費,可當?shù)匕傩漳兀泼裨谀承┑胤疆吘共徽紦?jù)主體,若區(qū)別對待,當?shù)匕傩杖绾蜗耄?/br> 可人家是移民,千里迢迢,拋棄了親族與祖先的土地,來另一個地方扎根,服務(wù)于朝廷戰(zhàn)略,付出的犧牲總需要一些額外的對待。 “你們怎么看?” 朱允炆有些拿不準主意。 解縉、陳迪等人也沉思起來,楊士奇也被這個問題打得措手不及。 李-志剛沉穩(wěn)地說:“移民百姓與當?shù)匕傩眨瑸榇竺靼傩?,按理說,應當同享免費教育,且眼下社學、縣學、府學教諭、訓導,皆領(lǐng)朝廷俸祿,無需百姓家交納束脩。若直接讓當?shù)匕傩彰赓M,于移民不公,若不讓當?shù)匕傩彰赓M,于其又不公。臣以為,可將此事交付移民來決斷?!?/br> “哦,仔細說說?!?/br> 朱允炆有些好奇。 李-志剛笑道:“當?shù)厣鐚W可以聯(lián)合移民與當?shù)匕傩?,讓移民公開表態(tài)或投簽子表態(tài)。移民性情淳樸,若當?shù)匕傩沾麄兩屏?,他們定會答應,這樣即可以讓其更好融入當?shù)兀部勺尞數(shù)厝烁媒蛹{他們。若當?shù)匕傩沾麄儾簧疲且仓荒苷f明當?shù)亟袒€不夠,衙門與當?shù)厥考澬枰獮榇素撠??!?/br> 朱允炆拍手稱贊:“此法可行,孫先生以為如何?” 孫舉文沒想到李-志剛竟然將決定權(quán)交給了移民百姓,不過仔細想想,這件事畢竟是移民百姓的獨特待遇,他們是有權(quán)決定是否分享給當?shù)匕傩铡?/br> “可皇上,若是沒有移民的地方,社學該怎么辦……” 孫舉文繼續(xù)為難。 朱允炆沒有繼續(xù)糾纏這個問題:“那就收點束脩吧,不管百姓送來的是臘rou,還是雞蛋,不管是一捆柴,還是一塊木板,都權(quán)當其交過學費了,不得阻攔,也不得嫌棄?!?/br> 孫舉文摸了摸額頭,看來也只能這樣了,只好轉(zhuǎn)而說第二件事:“百姓之家中,有許多適齡孩子并不入學,寧愿將其充作勞力,也不送至學堂,苦口婆心也無濟于事,臣等不知所措,求皇上賜法。” 第六百七十八章 不上學稅賦加倍(二更) 適齡孩子不上學,這是個問題。 朱允炆走訪過民間,農(nóng)家一些孩子五歲就已經(jīng)跟在父母背后下地干活了,燒火做飯更是不在話下,七八歲的孩子劈柴、挑水干力氣活的也不再少數(shù),十二三歲被當做主要勞力,開始挑大梁的也多。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絕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汗流浹背,吃力生活的現(xiàn)實。 哪里像是后世的孩子,十七八歲還沒吃過苦,提十斤大米走幾十步就氣喘吁吁,人家十五六歲早就扛著一百多斤的大米、麥子健步如飛了。 可因如此,許多農(nóng)村家庭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做學問的料,學幾年耽誤事不說,到頭來也沒啥用,不如安心在地里刨食,加上一些家里勞力缺少,寧愿摁著孩子在家干活,也不想讓其上學堂。 孫舉文說的現(xiàn)象,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幾乎每一地都有。 朱允炆看向解縉。 解縉站出來說道:“按照洪武時期太祖規(guī)制,辦理社學,啟迪民智,寬松為主,只要百姓愿意送孩子進來,那就收入,不設(shè)條件。至于百姓不送孩子來,怕是有各自難處,朝廷不宜干涉過多?!?/br> 楊士奇有些擔憂:“有些百姓家中明明沒多少困難,家境也過得去,卻因認識不足,阻礙孩子進學,朝廷若不作干涉,豈不是難推教育于百姓?” 解縉皺眉,反過來問:“難不成要朝廷頒布條令,強制適齡孩子入社學?” 楊士奇遲疑了點,嚴肅地說:“若有必要,可以。” 朱允炆抬手止住了兩人爭論,知道明代成化年間的楊繼宗曾在地方大興社學,設(shè)下一條規(guī)矩: 有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 但那只是地方規(guī)矩,不是朝廷的,僅限于楊繼宗當年管理的嘉興。 楊繼宗如此做的結(jié)果是:師儒竟勸,文教大興。 后世執(zhí)行的也是強制教育,適齡兒童不上學是違法的。既然如此,大明也就依葫蘆畫瓢吧。 朱允炆看向?qū)O舉文與眾人:“大興文教,離不開生源??鬃娱_平民教育,朕推而廣之,著令內(nèi)閣、三法司擬定條例,頒行天下,但凡適齡兒童,即六歲起算,無有不當理由而不入社學者,稅賦加倍。若其家庭屬實困難,卻有理由,當由社學上報縣衙或府衙核實?!?/br> 稅賦加倍! 眾人聽聞之后,頓時抽了一口冷氣。 這個懲罰,對于農(nóng)戶也好,商戶也好,可謂一視同仁啊,直切利益,將孩子留在家,要多一倍的賦稅,估計沒哪個家長會愿意留孩子在家了…… 孫舉文滿意了,朱允炆這一招法令的頒布,足以解決很多問題,那些原本應該入學而無法入學的孩子,終于可以進入社學了。 “臣替孩子們謝皇上恩典!” 孫舉文凝重行禮。 一個人行禮,帶動了所有人行禮。 朱允炆應下,繼續(xù)問:“你說三件事,這已去其二,說吧,最后一件事是什么?!?/br> 孫舉文笑了笑,道:“這第三件事,就是教材問題。微臣聽說國子監(jiān)正在編纂社學教材,臣斗膽說一句,并非不信任楊祭酒,而是希望皇上發(fā)句話,準我們社學先生參與其中。不近社學,不知幼少學生問題,因材施教,當結(jié)合學生年齡,循序漸進?!?/br>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這個家伙信譽也算剛剛的,平日里也沒騙過人一文錢,咋還有人不信他? 明白了,這是孫舉文在討要“尚方寶劍”,想要在后續(xù)的社學教材編寫中擁有足夠的話語權(quán),擔心國子監(jiān)一家獨大,不聽其他人的意見。 都是老狐貍啊。 朱允炆拍板,答應下來:“你們放心,社學教材事關(guān)大明教育根基,馬虎不得,國子監(jiān)雖抽調(diào)先生參與其中,但人手只占三成,七成在你們之中抽調(diào),教材編寫完成之后,禮部會審議,內(nèi)閣會審議,朕也會審議,有什么問題你們隨時可上書,如此可好?” 孫舉文徹底放心了,只要教材不是國子監(jiān)想當然的成果,那應該不會偏離社學教學本身。能參與其中,教材至少是可以拿出來用的。 輪到江西時,問題變得更為尖銳起來。 江西教育在此時是一絕,私塾林立,學院眾多,家學淵博,教學一流,建文元年、二年的科舉考試中,江西中試著更是遠超其他省份。 吉安府私塾先生,楊家楊成風起身:“臣有一件事,還請皇上明示?!?/br> “楊先生還請直言?!?/br> 朱允炆給足了其面子。 楊成風一臉嚴肅,帶著幾分悲涼:“皇上有言在前,大明教育設(shè)為四級,社學、縣學、府學、國子監(jiān),若是按此行事,江西私塾與學院,怕是無法生存,先生失業(yè),家學不再,文教將唯國學論,而民學再無生存之理。臣請皇上給私塾與學院一條生路!” 朱允炆品了一口茶,淡然地問:“楊先生在臘月就到了國子監(jiān),曾與國子監(jiān)先生縱論學問,交流心得。不知先生認為,數(shù)學、商學、農(nóng)學、兵學、醫(yī)學、工學……對學子而言,是否有益?” “當然?!?/br> 楊成風不成昧著良心,國子監(jiān)的數(shù)學確實精妙,商學也是厲害,聽聞販賣安南戰(zhàn)爭中,就有商學院的影子,農(nóng)學更是厲害,竟然出現(xiàn)了反季節(jié)的存在,大冬日里竟也能吃到蔬菜,可謂是學以致用的最好例子。 諸多學問在這里匯聚,哪怕是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他日不進入朝廷,也完全可以回家成為一名厲害的商人,匠人,農(nóng)戶乃至醫(yī)者…… 朱允炆滿意地點了點頭,道:“對于私塾,地方學院,朕是樂見其成,國子監(jiān)在這方面也作了討論,就由楊祭酒告訴你吧。” 楊士奇起身,在桌案上拿出了一份文冊,在手中搖晃了下:“大明教育設(shè)為四級,此乃朝廷之下的教育。然私塾、地方學院,家學,在育人成材中依舊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江西吉安府勇奪十優(yōu)州府,就是明證。朝廷從未想過廢棄私塾,取締地方學院,消滅家學,設(shè)四級教育,只為規(guī)范,以行坦途大道?!?/br> “至于私塾也好,地方學院也好,家學也好,該怎么辦,還可以怎么辦。不論出身,皆可參與社學肄業(yè)、縣學肄業(yè)、府學肄業(yè)、國子監(jiān)肄業(yè)考試。同一張試卷,同一場考試,同一個標準,取優(yōu)淘劣,競相成長?!?/br> 楊成風吞咽了下口水,臉色好看多了。 國子監(jiān)考慮得周到啊,若是如此的話,確實沒什么好說的。私塾可以照樣辦,地方學院也可以照樣開,到時候考試的時候派人去就行了,考出來比一比,就能選出來良才。 楊士奇繼續(xù)說道:“既然楊先生知曉其他學問有利學子,大可在離京之前帶走幾份教材,日后在各地的中華書局,也將會有教材發(fā)售,為了學子,私塾先生、書院先生,是不是也應該提升下自己?同臺競技,看看是誰更強,豈不妙哉?” 楊成風重重點頭,引雜學進入教育已成大勢,眼下唯一需要的變化的,就是將這些學問引入到私塾、書院與家學中,以此來和朝廷的社學、縣學、府學乃至國子監(jiān)抗衡。 吉安府教諭程濟一起身,提出了一個更尖銳的問題:“皇上,臣翻閱國子監(jiān)教材,儒家教材中竟不再要求所有學子熟背四書五經(jīng),只背誦其中片段,而在府學、縣學教材中,甚至連四書五經(jīng)的內(nèi)容都不齊備,長期以往,儒學必會衰敗,大明將再無大儒,臣以為,無論其他教材如何編纂,儒家教材必須以四書五經(jīng)為主,熟背通徹,不可怠慢!” 朱允炆看向程濟一,這個問題確實是極大問題,方孝孺曾針對這個問題作過幾次討論,此時的方孝孺就在下面坐著旁聽,問題就由他來解決吧。 方孝孺被請到高臺之上,對眾人行了個禮,道:“諸位中多是認識我的,方孝孺,不多作介紹。程先生所言,國子監(jiān)早已關(guān)注過,然慮極長遠,究其根本,是人才發(fā)展的問題。孔子教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不唯禮與書,緣何到了眼下,諸位卻偏偏重書而輕其他?” “社學、縣學、府學,不過是打基礎(chǔ)之年,有此基礎(chǔ),若想要成為大儒,立志于學問,可以入國子監(jiān)儒學學院,也可于民間深造,朝廷可特例招攬、任用。而對無數(shù)學子而言,他們所要掌握的,是治世之能,是安國之策,是各間學問,而非單一儒術(shù)。” “一言而概之,一切看志向。想要成為大儒,無論身在何處,皆可修行,國子監(jiān)每年都會舉行各學院考試,哪怕你們沒有考過府學,甚至沒有靠過縣學,來京師,單獨考國子監(jiān)任何一個學院,只要通過單學院的考核,國子監(jiān)一樣可以錄取,甚至會委以重任。用皇上的話來說,朝廷需要特招一些人才。” 程濟一聽聞,不再言語。 國子監(jiān)已經(jīng)將話說到這個份上,也沒有斬斷儒學的大門,雖然教材碎片化已無法阻擋,但這已經(jīng)是最好的結(jié)果了。 一個個問題提出,一個個問題得到解答,解決。 朱允炆在國子監(jiān)接連聽了五日,當場解決問題三百余,為大教育戰(zhàn)略的推行掃去了重重障礙??蛇€有一個障礙,最后的障礙…… 第六百七十九章 反切法?推拼音(三更) 府學、縣學,運轉(zhuǎn)已久,雖然有些弊病,但總體來說,并沒有顛覆長期以來的教育制度,國子監(jiān)革制與四級教育的確定,從根本上來說,是對傳承千年的教育制度作了一定的梳理、優(yōu)化、補充與規(guī)范,如同將曲折、坎坷的道路,取直、鋪平。 但制約教育平民化,大興文教的根本,并不只是教育制度的問題,還有教育方法的問題,用三個字來總結(jié),就是: 教不會…… 沒錯,就是教不會。 這個問題凸顯在社學中,孩子們上學,訓導上課,黑板一寫,這個字怎么讀,怎么寫,然后引導學生識文斷字,第二天翻課本,哦,這個字讀啥,忘了…… 眼睛學了,手也練了,腦子沒記住,隔兩天看著熟悉又陌生的文字,抓耳撓腮。尤其是放了寒假之后,老師不在身邊,遇到不認識的字,咋辦? 找老爹,老爹會拿鋤頭,老娘,那里有繡花針,放著吧,時間長了越忘越多。如何讓學生更好識字,成為了社學教育最緊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社學教育推動就困難重重。 楊士奇總結(jié)道:“教育自識字始,識字一途,沒什么好的法子,只能強識強背,日日鞏固?!?/br> “就沒有其他法子?” 朱允炆詢問。 楊士奇想了想,嘆息道:“有倒是有一些法子,比如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這些都可以給字注明讀音,但無論是什么辦法,都有些缺陷,無法完全覆蓋所有字?!?/br> “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 朱允炆皺眉沉思,這些方法自己是知道一些的,中國古代人讀書識字中的智慧。 漢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與西方的表音文字完全不同,尤其是一些古漢字,即便是不認識,仔細想想也可以知道其意思: 比如“禾”字,不就類似于田中生長的禾苗,再如箭矢的“矢”字,不就是箭頭的形象?山水日月更不用說了。 學習漢字,首先需要弄明白正確讀音,只有讀準了,才能去表達、溝通。雖然在漫長的中國教育發(fā)展中沒有出現(xiàn)西方拼音,但中國人給漢字標注讀音的研究并沒有止步過。 據(jù)朱允炆所知,漢字數(shù)千年來的發(fā)展中,給漢字注音的方法不下十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