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彼時,送趙王世子和圣旨的車隊才到了西北。 這是穿過大漠雪原,歷經艱辛才到的西北,一路上風雪交加,便是這樣的地方,有趙王駐守一方護百姓周全。 圣旨是趙王跪下接的,聽完圣旨后,他起來直接斬了宣讀圣旨的太監(jiān)。 熱血灑了一地,那太監(jiān)眼還睜著就沒了氣,血灑在雪地上,也灑在了圣旨上。 眾人見狀大亂,趙王下令,把送來分權的兩位將軍綁了,關進了王府柴房。 血浸濕了大片厚雪,西北氣候嚴寒,不似盛京風景壯麗,常年不見鮮花,趙王道:今日有紅梅可看,倒是一番盛景。 此一番殺雞儆猴,嚇得送蕭允錚回來的禮部大臣、宮人、宮侍都兩股戰(zhàn)戰(zhàn),瑟瑟發(fā)抖。 趙王對禮部大臣道:回去告訴皇上,這圣旨本王不接。西北乃朝中要塞,也不是隨便兩人過來就能指指點點的。 趙王在這些兄弟里個子算是高的,國字臉,因飽經風霜,明明二十多歲,看起來卻像三十多的。 劍下亡魂多,所以一身煞氣,蕭允錚從馬車上下來,雖然腳和手沒好全,但還是走到趙王身邊行禮,見過父親。 若非蕭允錚設計讓自己受傷,這會兒還在宮中。 趙王拍了拍他肩膀,道:好好養(yǎng)傷,別落下病根。 此舉雖未真的反了,但和造反無異。天子圣旨,自然不可能收回去。 而趙王也未下定決心造反,正如蕭秉承所說,造反不僅需要兵馬,還需要糧草。 西北苦寒,若是沒有糧草,也堅持不了太久。 他這身軍功,不全靠自t己,也靠朝中糧草不斷。 倘若明光帝收回成命,那他自然可以做個好臣子,為越朝建功立業(yè),駐守西北。教養(yǎng)子女,再培養(yǎng)一個將軍繼承衣缽。 倘若逼他造反,這皇帝換誰當不是當。 送蕭允錚回來的大人和宮侍連口熱水都沒喝上,就被迫原路返回盛京了。 兩位將軍雖有圣旨,可圣旨被燒了,他們二人被趙王綁在柴房。 如果他們投靠趙王,那留在盛京的家人必然不會好過。倘若不降,自己受苦不說,平白成了趙王泄憤的工具,最后只有死路一條。 時值冬月,西北比盛京要嚴寒得多,在柴房里被門縫窗縫的冷風吹著,沒一會兒身上就凍僵了。 這兒發(fā)生的事已八百里加急傳回盛京,但也花了幾日功夫,臘月十二明光帝收到消息,不由心口一悶。 御書房內,趙太傅等人,一一看過信件,卻都低著頭誰也沒開口。 明光帝目光暗沉,你們怎么看。 兵部尚書硬著頭皮道:這些年來趙王在西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西北乃越朝要塞,也是趙王駐守多年,懂得與羌族迂回交戰(zhàn)?;噬掀桨着扇晌还賳T,與朝政無益呀。 秦臨淵沒有說話,又有人站出來道,皇上派兩位將軍過去是為輔佐之意,難不成西北要塞,別人就插不得手了嗎?那等百年之后又該如何。 趙王這般舉措和霸占著西北自立為王有何區(qū)別?那區(qū)別倒也不小,自立為王可什么都靠自己,哪兒有伸手朝著朝廷要錢的。年年戰(zhàn)馬糧草要什么給什么,其他地方勒緊褲腰帶,倒養(yǎng)虎為患了,都給出不是來了。記得支持 說話的是戶部尚書,年年兵部要錢要糧,可不是個小數目。 這話倒也有幾分在理,西北戰(zhàn)事吃緊時,從未短缺過什么,不能把戰(zhàn)功都算成趙王一個人的頭上。 皇上揮了揮手,太傅。 趙太傅坐在椅子上,他年紀大了,明光帝憐惜他年邁,才賜了座。 他捋了捋胡子說道:不管如何,趙王此番藐視君王,都是他的過錯。西北要塞,必須慎之重之,倘若失了西北,朝中必受羌族之苦。羌族尤善養(yǎng)戰(zhàn)馬,越朝冬日休養(yǎng)生息,而羌族屢屢在冬日進犯,百姓苦不堪言?;噬?,西北斷不可失。倘若不收回圣意,到時內憂外患,受苦的還是百姓。 趙太傅此言還算中肯,但明光帝聽完說道:那等著過了冬,給了糧草兵馬,朕再看著他揮兵南下,攻進盛京嗎? 你們看他可有一絲把朕放在眼里,朕看他言辭懇切,思子心切,就把趙王世子送回去了,那些侍衛(wèi)大臣連日連夜護送,他就當著那么多人面,直接把宣旨太監(jiān)給殺了。這般放肆,到底他是皇上還是朕是皇上! 明光帝:整個越朝這么大,難不成還沒有人能頂替趙王的位置了? 可如今就算有人能頂替,那也去不成西北。趙王豈會乖乖交出兵符,而西北連著諸城,若趙王有心謀反,西北百姓視他為戰(zhàn)神,豈不是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拿下好幾個城池。 但皇上說得也沒毛病,若是收回圣旨,那金口玉言也就不作數了。甚至越朝百姓會覺得皇上忌憚趙王。 lt;a href= title=將月去 target=_blankgt;將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