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重生90之:我靠彩票逆天改命、沙雕反派,娃綜養(yǎng)崽、乖軟寶貝穿成炮灰了、貴族男校的路人炮灰突然變美后、禁愛(真骨科)、王妃她只想和離(追妻火葬場)、走出良夜、死去的xp不斷復活
皇帝啟用王莽,這代表著天下的局勢已經(jīng)進一步滑落,改制派對朝局天下的影響力更強了,逼迫著皇帝不得不讓步。 由于連續(xù)兩位皇帝死去而深受打擊的改制派,在大勢的推動之下,終于還是回到了中央舞臺。 這樣美妙的開局,讓無數(shù)想要王莽返回長安的人感覺欣喜,他們所呼喚的賢人回到了長安,改制還遠嗎? “去拜訪巨君公!” “使巨君公知道,天下有無數(shù)人等待著他。” “使長安以及天下蠅營狗茍的豪強知道,有人未曾放棄。” “圣賢所寫下的,就由我們來實現(xiàn),挽救傾頹的天下?!?/br> 這是士子們所呼喊出來的口號,甚至有激進之人直接說道:“天下疲敝到這樣的地步,百姓困苦到難以忍受了,皇帝卻不愿意改制。 上古的堯舜禹都將王位禪讓給能夠治理天下的賢人。 現(xiàn)在天下疲敝,所有人都知道要改制,皇帝卻不這樣做,難道不是和天命所對抗嗎? 這大概就是漢室的天命要衰微了!” 這樣的言語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了,早在戾帝年間就有這樣的聲音,隨著天災人禍的不斷出現(xiàn),這樣的聲音愈發(fā)多了起來。 這些士人或許不懂什么叫王朝周期律,但是大漢這么下去,恐怕要完,還是能看出來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帶著禮物前來拜訪王莽,面對著無數(shù)精美的禮物,甚至府邸之中堆也堆不下,王莽卻沒有什么表情。 他所思索的唯有未來,目前擺在他面前的主要敵人,同時也是當年把他趕出長安的罪魁禍首,基本上就是守舊派,不愿意讓大漢改制的一些權貴。 這些權貴之中有一半是不愿意被觸動利益,但另外一半則不是單純的因為利益受損,而是因噎廢食。從內(nèi)心深處同樣想要改制,畢竟這天下?lián)u搖欲墜是大多數(shù)人都能夠看得出來的。 尤其是頻發(fā)的天災徹底動搖了關中之地的經(jīng)濟基礎,讓人不由就想起了周幽王的時代,三河斷流,當時關中的諸侯國甚至要整個國家一起遷徙,因為土地已經(jīng)不再適宜生存。 現(xiàn)在朝廷沒有能力去賑濟災民,沒有能力去處理這些事務,就連邊疆軍費都掏不出來了,如果不是在邊疆實行了半封建制,那胡人就該來長安轉一轉了。 聽著一聲聲恭賀,王莽一一回應,眾人都稱贊他,登臨高位卻沒有絲毫的倨傲,真不愧是巨君公! 只有王莽知道,他需要更高的聲望和更強的實力,一個九卿還不夠,需要三公,不,需要位列諸公王侯之上才行。 大丞相的位置肯定是不用想了,一直以來這個位置都是洛氏的自留地。 但是有一個平替的職位,大司馬大將軍,做到這個地步,就可以了。 大司馬和大將軍是兩個官職,之前在孝武皇帝時,大司馬是作為大將軍的加銜而存在的。 因為高皇后攝政時期,大漢定下了重內(nèi)輕外,君持軍權,抬高相權的政治規(guī)則,所以三公之中,丞相為首,大將軍次之,御史大夫最低,而且可以說,把大將軍和御史大夫加起來,也不如丞相,因為九卿有四個是丞相的屬官,還有兩個受丞相轄制。 但是孝武皇帝為了抬舉大將軍的地位,于是創(chuàng)造出了大司馬這個官職,作為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和丞相平級。 單純的大司馬是沒有實權的,但是地位很高,就像是之前的太尉一樣,是個地位崇高的擺設。 單純的大將軍則權力很大,但是卻位在丞相之下。 只有大司馬大將軍一起出現(xiàn)時,才是權力的極致。 霍光就以大司馬大將軍加顧命大臣的身份掌握國政,這就是王莽的目標。 想要做到大司馬大將軍,目前為止,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外戚。 宗親最高的就是劉子政的丞相之位,但是軍權那是從來都是沒有碰到過,只有外戚輪流掌握著最高的力量。 進入長安城之后,王莽依舊保持著自己的作風,除了做一些本職的工作之外。 最常做的事就是前往太學之中,去傾聽那些士子的看法,看看他們對如今這個世道的見解,在其中培養(yǎng)自己的中堅力量。 “如今天下災害頻發(fā),這難道不是上天對漢室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厭棄了嗎? 這難道不是漢室的倒行逆施已經(jīng)漸漸讓上天也憤怒了嗎? 我聽聞天子是代替上天來牧守百姓的,做不到就要被上天所責罰,或許就是現(xiàn)在這樣了。 百姓們現(xiàn)在不愿意再期盼皇室的拯救,而是直接蜂擁而起,這難道不是對天下的君父已經(jīng)徹底失望了嗎? 皇帝陛下還在等待什么啊? 難道等待蜂擁而來的義軍殺進長安嗎?” “巨君公啊,現(xiàn)在的天下,就好像漆黑的夜空,沒有一絲的光亮。 您是聞名天下的賢人,昭忠毅公薨于河洛,洛氏不出,只有您才能挽救這個沉悶不可逆轉的世道了。 我們鄭重的請求您,一定要使天下重新昌盛起來啊?!?/br> 隨著了解的深入,王莽就愈發(fā)的有自信起來,天下的大勢就是如此,又有誰能夠阻擋呢? 順天應命,誰又能勝過自己呢? “如今天下的疲敝,就是因為失去了道德,人心漸漸的敗壞,權貴們和豪強們忙著壯大,兼并土地。 皇帝在長樂宮中醉生夢死,只剩下黎民百姓在苦苦掙扎著。 失去賴以為生的土地,在上古時代遠去的今天,竟然還有大漢的子民作為奴隸。 唉。 重新振作天下的道德人心,這難道不是最關鍵的問題嗎?” 這就是王莽的世界觀,他的思想是由內(nèi)而外的,是典型的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持身不正,就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官尚且不能正,又何談讓百姓跟隨呢? 他始終堅信著,只要自己能夠憑借著道德走上高位,就一定能在天下之間形成風潮,就像是洛國一樣。 君王賢能,臣子有禮,百姓有德! ———— 經(jīng)過這一篇章的敘述,我們可以回答本篇章開頭的問題,時代選擇了王莽,是因為他的確卓然不群,在那個時代之中,他是一朵奇葩?!锻趺鳌?/br> 第549章 此心光明即可 一條呈折形的長廊布在院中,蜿蜒著向院落深處而去,隨著長廊愈往里,其上的藤蔓就愈多,交纏疊繞,碧綠蒼翠的枝葉,條條紋路清晰的根莖,頗有曲徑通幽之意。 在長廊的盡頭,是一池湖水,湖上一座湖心亭,長廊跨過湖面連接到亭中,亭中地上鋪著一層席,放著一張小桌子,桌子上有一壺涼酒,一壺涼茶,桌旁圍坐著四個人,若是混跡權貴圈子的人定然認識。 面南而坐的是光祿勛王莽王巨君,他對面之人,則是三河校尉王成,是他的族弟,左手邊的中年男子,是大司農(nóng)劉欽,是他最大的政治盟友,右手邊一身儒服的士人則是他的友人,聲望卓著的大儒,孟林。 劉欽沉聲道:“巨君公,您此番回來乃是大勢所趨。 但是這世上總有一些陰詭的小人,他們在黑暗之中伺機對您不利,我們要如何做?” 王成聞言頗有些不忿道:“那些蟲豸實在是國家的禍害,若不是兄長說要以德服人,我定要他們好看?!?/br> 王莽沒有直接回答,卻將目光落到了湖面上,湖面上開著美麗的蓮花,只聽他淡淡說道:“你們說蓮有什么特點呢?” 三人面面相覷,不知道王莽想要說什么,王莽停頓一息,然后說道:“蓮花的根莖扎根在淤泥之中。 淤泥難道不是最污穢、骯臟的東西嗎? 但是生長出來的花朵卻是如此的美麗,勝過了無數(shù)其他的花朵。 這和我們現(xiàn)在的處境多么相像啊,腳下踩著黑暗,卻在仰望著光明。 我有一些個人的想法。 這滿潭的污泥不要暴露在天下之間,只將美麗的蓮花放出即可。 因為我們就身陷在淤泥之中,而天下社稷和黎民百姓就是結出的最美麗的那一朵花?!?/br> 王莽的聲音淡淡的,他的目光似乎在幾人的身上游弋著,眼神之中帶著無限的晦暗。 這幾個都是聰明人,從王莽的話中一下子聽到了言外之意,王成有些沉不住氣,驚喜問道:“兄長,你的意思是?” 孟林更是驚異的望著王莽,感覺自己都不認識眼前的這個人了,“巨君,你的意思是?你曾經(jīng)可不是如此的啊!” 王莽嘴角扯起了兩絲笑意,然后似乎是感覺自己沒有笑出來,王莽又恢復到了面無表情的狀態(tài),聲音低沉的說道:“對啊,所以曾經(jīng)失敗了。 此心光明,又何必在乎手段呢? 前些年我到了昭城一趟,學習了一些東西,又讀了洛文王的一些書籍,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不會改變持身以正的態(tài)度,因為我始終認為,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贏得天下的敬服。 但面對那些不愿意持身以正的,如果我要以道德殺人的時候,他們又能說什么呢?” 王莽從洛氏之中取經(jīng),的確是學習到了許多,尤其是這一手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來審判人的手段,用起來是真的爽。 唯一的難點就在于,想要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實在是太難了,但王莽恰好可以做到。 王莽決定先禮后兵。 “天下的人心在乎言語之間,屢敗屢戰(zhàn)與屢戰(zhàn)屢敗的區(qū)別在哪里呢? 便在于言語不同。 不通人情和大公無私的區(qū)別又在哪里呢? 就在于天下人心中到底是如何想,而這種想法是由第一次告知他的人所傳出的。 我們有天下絕大多數(shù)的士子,那么輿論就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將我們的想法傳播出去,讓天下的人都知曉。 那些阻攔在我們路上的人,就將他們除掉吧。他們那些人,難道有干凈的嗎? 恐怕各個身上都背著無數(shù)足以讓他們身死的罪行吧?!?/br> 如果他的敵人愿意體面,那就體面,自己下野,把權力讓出來,可以多活一段時間。 如果不愿意體面,那就幫他體面,王莽一定要將那些他眼中蠅營狗茍之人全部清除掉,他要將朝廷變成他的一言堂。 王莽今日之所以將三人都喚來就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曾經(jīng)的所有規(guī)則都消失了。 他現(xiàn)在只要結果。 只要能夠登上最高的權力寶座,他可以放棄除了理想之外的一切東西,就像是他所說的那樣,縱然身陷黑暗,但只要他的心依舊是光明的,那就足夠了。 況且他會披上最美的霞衣,還有波光粼粼的水面掩蓋著其下的污穢不堪,掩蓋著未來所要進行的一切罪惡。 孟林有些震撼于王莽的想法,他萬萬沒想到這么短的時間,王莽竟然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當年那個端正的君子,竟然變成了一個會玩弄陰謀詭計的人。 但是他并沒有絲毫的不滿,反而有些欣慰于王莽的改變。 因為這樣的王莽給人更加可靠的感覺,他畢竟是一個勢力的首領,而不僅僅是一個太學之中的博士。 孟林想要知道王莽到底改變到了什么地步,于是問道:“巨君,有的大儒高士反對你,但是那些人卻并沒有犯下什么罪過,這些人要如何去做呢?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