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重生90之:我靠彩票逆天改命、沙雕反派,娃綜養(yǎng)崽、乖軟寶貝穿成炮灰了、貴族男校的路人炮灰突然變美后、禁愛(真骨科)、王妃她只想和離(追妻火葬場)、走出良夜、死去的xp不斷復(fù)活
一個皇帝要遜位,沒有人出來阻止,那可真就是笑話了,李旦雖然沒有什么恩德,但也沒有什么錯誤,一個傀儡,還要什么呢? 但對于很多人來說,這不吝于天塌地陷,任何一個皇帝所代表的都是龐大的勢力,當(dāng)初李顯和李旦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多少人在背后攛掇,就是為了他們成為皇帝后的回報,但李旦直接撂挑子不干,這就代表著無數(shù)人的利益將會落空。 現(xiàn)在的天下是天后做主,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天后畢竟年紀(jì)大了,歷史上這種事太多了,皇太后掌權(quán),但等皇太后死后,最后權(quán)力還是會落在皇帝手里,李旦是武曌最小的兒子,完全能夠熬得起。 為什么要這么著急的退位,一旦退位,那結(jié)果可就不一樣了,現(xiàn)在李旦退位,之后上位的難道是那位魏王嗎? 一想到這一點(diǎn),當(dāng)初幫著李旦上位的大臣,就感到恐懼,讓李顯上位,那還不如直接毀滅,真的讓李顯上位,他們難道還能落得了好? 簡直就是做夢! 他們有太多理由,不愿意讓李顯上位了,就算是把衛(wèi)王李賢叫回來都比李顯強(qiáng)啊。 伴隨著這個大臣出列,還有不少大臣出列,席中曾經(jīng)李顯一黨的大臣,皆目中滿是驚喜,萬萬沒想到皇帝會給他們這么大的一個驚喜。 他們就想問問,什么叫“臣等正欲死戰(zhàn),陛下何故先降”??? 殿中頓時一片嘈雜之聲,而后從上傳來一道凜冽的聲音,“給朕肅靜!” 是天后的聲音! 殿中頓時安靜下來,望著這一幕,李旦眼中有些羨慕,這就是他幻想中的自己,幻想中的君王,一句話,群臣俯首,而不是現(xiàn)在這樣。 我果然不適合當(dāng)皇帝。 李旦心中這樣想著。 沒有人能看見冕旒后,天后臉上的表情,眾人只能聽到天后的聲音沒有絲毫的變化,淡淡問道:“皇帝,君無戲言,今日在眾臣面前說下這些,日后就沒有回旋余地了?!?/br> 李旦面向武曌躬身道:“母后,兒子是認(rèn)真的,這邦國重?fù)?dān),應(yīng)該交給一個可以上承皇天之運(yùn)的人,而不是兒子這樣的庸碌之輩?!?/br> “既然如此,朕就應(yīng)允你的請求?!?/br> 就在眾人之前,他們眼睜睜的看著這對母子完成了這樣一場對話。 皇帝就這樣退位了? 沒有人能夠相信自己所見到的東西! ———— 旦少仁懦,天后每見之,既憐且厭,及至秉承邦國,貴為皇帝,而不能有為,天后乃曰:“既喜榮華,善書畫,好享樂,當(dāng)為富貴翁,豈可據(jù)帝位而害天下哉?” 旦曰:“三代以來,多以君位而攻殺,兒臣愿遜皇帝位,以為天下先?!?/br> 天后贊之,有三代之風(fēng),旦乃還封相王,及薨,世宗感遜位之德,追封“讓皇帝”,入祀帝廟。——《唐書·高宗天后諸子列傳》 第960章 皇太女 兒戲。 這便是殿中群臣的感受。 大唐帝國的天,就在母子二人三言兩語間,翻覆。 殿中鴉雀無聲。 諸位宰相瞠目結(jié)舌。 洛君薇好以整暇。 武曌面容看不清楚。 李旦額頭微微滲出汗來,卻松了一口氣。 洛玄云從席中站起身來,所有人都望向他。 他鬢發(fā)全白,臉上滿是皺紋,曾經(jīng)能揮舞馬槊的強(qiáng)健身軀,現(xiàn)在也松弛下來。 在雍國公洛玄凌薨逝后,洛玄云便是洛氏玄字輩最后一個活在世上的人,整個家族不算洛蘇這個異類,他才是真正高壽的老祖宗。 政治真是一個活著的人才能勝利的游戲。 曾經(jīng)和帝國中樞權(quán)力毫無關(guān)系的洛玄云,現(xiàn)在竟然成為了大唐朝廷的頂梁柱。 雖然老邁,但洛玄云的眼神猶如蒼鷹般銳利,在殿中群臣注視下,他面無表情,向著御座之上的天后和皇帝拱手作揖,而后用一種帶著詠唱般的聲調(diào),高聲道:“皇帝陛下效仿上古圣王禪讓,乃是大有功德之事,臣為大唐天朝賀,臣為皇帝陛下賀?!?/br> 洛玄云此話一出,殿中頗有人神情一凜,亦有許多大臣,跟著洛玄云齊聲道:“臣等為皇帝陛下賀?!?/br> 有人眼中有興奮,有人眼中有開懷,迫不及待的趕鴨子上架。 天后和皇帝間有了決定,再有臣子這么一說,這件事就算是定了,現(xiàn)在能改變這件事的,只有天后武曌,李旦也改變不了了。 李旦伸手取下自己頭上的冠冕,遞到身旁的宦官手中盤子上,又上來兩個宮娥,將他身上的皇袍解下,披上諸侯王的服飾。 武曌臉上的神情柔和了幾分,“四郎,日后你便依舊做相王吧,朕封給你兩萬戶食邑,你可以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情。” 李旦連忙跪下叩首,“兒臣叩謝母后,都是兒臣不孝,不能讓母后滿意,唯望宗家有俊秀能讓母后開懷?!?/br> 一番母慈子孝,殿下已經(jīng)有人忍不住了,過氣的皇帝還這么多廢話,別攔著我們大好前途。 那些偏向李顯的官員,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要將李顯推上大唐皇帝位了。 至于理由,并不需要找新的,國不可一日無君,這不就是最好的理由嗎? 當(dāng)初李旦就是用這個理由迅速上位的,現(xiàn)在只不過是舊事重演,但他們相信,魏王李顯絕不會如同李旦一樣,竟然遜位讓國。 李顯的王妃出身京兆杜氏,如今也有人位列次級宰相,列為參知政事,“天后陛下,相王退位,大唐無君,請?zhí)旌蟊菹聻槲掖筇七x立新君,使天下恭敬順從。” 高亢的聲音響徹大殿。 唰。 一代新人換舊人,就是這樣現(xiàn)實(shí),沒有人感慨李旦的落幕,現(xiàn)在趕到現(xiàn)場的將是新皇。 “請?zhí)旌蟊菹逻x立新君!” 又有數(shù)十人站出來,齊齊向著武曌大聲作揖。 大多數(shù)人并未想太多,新君總是要立的,如今順嘴提一句而已。 武曌見到這一幕,冕旒后的雙眸微微瞇起,淡淡道:“諸卿以為,朕應(yīng)該立誰呢?” 應(yīng)該立誰? 自古以來,君王問這種話,很少有大臣會回答,勸君王立繼承人是臣子本分,但立誰就不好說了,尤其是大唐這種比較敏感的朝代。 雖然武曌打壓諸家貴族,但韋氏在這其中所受的打壓不算嚴(yán)重,韋相形容有些夸張的說道:“陛下神武,微臣豈敢妄言,但新皇定然要從天后陛下您的諸子中擇選,如此才能繼承天后陛下您的縱橫天姿,才能繼承大唐的邦國之業(yè)和社稷國朝?!?/br> 人才啊。 就算是和韋相站在對立面上的官員,也不由感慨他真是能屈能伸,為了給魏王李顯鋪平通往皇位的道路,能這樣諂媚,是個成大事的人。 天后會是什么反應(yīng)? 實(shí)際上這不是個問題,天后只要別被豬油蒙了心,就不可能將皇位交給外人,果然天后的聲音中帶著隱隱笑意,“韋卿真是誠臣啊。” 這下穩(wěn)妥了。 聽到天后的稱贊,韋相忍不住笑著瞇起了眼睛,期盼的望向武曌,天后陛下,快宣布吧,讓魏王李顯成為新的太子,繼承皇帝位。 這時殿中響起了另外一道渾厚的聲音,眾人循聲而至,是左朱雀衛(wèi)大將軍,晉陽公主駙馬都尉,代國公洛君卓。 這位也是洛氏一員悍將,在先帝朝時,深受信重,先帝病重的那些年,能進(jìn)入先帝寢殿的人,只有天后武曌、晉陽公主李明達(dá)、代國公洛君卓等寥寥數(shù)人。 其余人都是至親,外臣中只有代國公洛君卓一人,當(dāng)然,代國公是先帝的親表弟兼妹夫,這是正兒八經(jīng)的皇親國戚,不能算是外人。 作為外戚和皇親中的代表人物,洛君卓的話相當(dāng)有分量,畢竟剛剛遜位的皇帝也要叫他一聲表叔,從晉陽公主那里算,要叫他一聲姑父,這可是皇室中的長輩。 洛君卓直接躬身慨然道:“天后陛下,相王殿下遜位,誠然是有古賢君禪讓之風(fēng),但天下神器易主,又豈是尋常之事。 當(dāng)初匆匆忙忙選擇了相王殿下為君,結(jié)果不經(jīng)年,相王殿下便主動遜位,此事可一不可二啊。 方才韋相說國不可一日無君,這是至理,但微臣讀史記時,太史公在呂太后本紀(jì)中說‘誠漢室一君矣’,太史公將呂太后視作漢室的一君,就如同您現(xiàn)在對于大唐一樣,也是大唐的君主,這是舉世公認(rèn)的。 既然如此,我大唐便不需要過于焦急的再去選擇一個君主出來,有天后陛下和一眾臣子群策群力,社稷又怎么會有危險呢? 陛下可以好好從諸子中選擇一個繼承人出來,天后諸子中,如今只有相王和魏王,以及遠(yuǎn)在蓬萊的衛(wèi)王。 當(dāng)初天后陛下不立魏王為太子,而以相王為太子,想必是因?yàn)槲和跤辛钅粷M的地方。 微臣……” 洛君卓話還沒有說完,上首就傳來一道冷冽的聲音,“魏王顯輕佻,不可君天下?!?/br> 嘶。 武曌一聲落下,殿中頓時到處都是吸涼氣的聲音,幾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天后這句話實(shí)在是太重了。 這句話是有典故的,出自漢書的孝文本紀(jì),當(dāng)初還是太子的九江厲王劉啟,在暴怒下出手砸死了膠東王太子和齊公公子。 最終導(dǎo)致被廢太子,孝武皇帝劉徹成為了新的太子,當(dāng)時漢孝文皇帝就是說劉啟不可君天下。 現(xiàn)在天后用這句話來形容魏王李顯,簡直是直接一句話宣判了他的政治死刑。 韋相人直接愣在原地,不敢相信自己所聽到的東西,天后陛下,你在說什么啊? 皇位不給相王,也不給魏王,你想給誰? 洛君薇在這個時候適時送上助攻,她和武曌的配合永遠(yuǎn)都是這么默契,“相王和魏王皆不能立,陛下可是要將衛(wèi)王召回,立為太子,進(jìn)而執(zhí)掌社稷嗎?” 衛(wèi)王? 當(dāng)這個爵位從洛君卓的嘴中說出來后,幾乎所有人都恍惚了一下,而后便是無數(shù)道聲音不經(jīng)提前布置的合在一起,“陛下不可!” 聲音之大把上首早有準(zhǔn)備的武曌都嚇了一跳,那個“可”字還在殿中不住回響,殿中群臣也都嚇了一跳,互相看一看,而后皆收攝心神,當(dāng)作此事沒有發(fā)生。 至于為什么反對李賢回來洛陽,原因很簡單,其實(shí)就是利益問題。 衛(wèi)王李賢離開洛陽的時間太長了,他的舊部早就全部都去了蓬萊,包括他的外戚等舊部,換句話說,李賢在洛陽,早就沒有什么根基可言。 這意味著他回來之后,這朝堂上站著的人,沒有一個是他的舊部。 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堂上的大臣可不想成為下野的那一班大臣。 按理說,就算是換個太子也不至于如此,但李賢不一樣,他不是那種根基空乏的普通皇子,而是一個大王國的主人,他身邊有一套完整的執(zhí)政班子。 他回到洛陽之后,如果極端一點(diǎn),甚至能直接把宰相、六部尚書、十二衛(wèi)大將軍全換掉。 這誰頂?shù)米 ?/br>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