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綜漫] 我臥底的組織吃棗藥丸、【水滸傳】林黛玉倒拔垂楊柳、[網王同人] 神之子戀愛也沒有死角、贖孽(純百ABO)、女仆十八禁(NPH)、心跳過載(校園1v1)、[網王同人] 幼馴染是神之子、[網王同人] 跡部家的神明小姐
這樣出身的人,怎么可能看得上薛家呢? 就算兄長一直循規(guī)蹈矩,在上京的路上沒有鬧出命案。到了京都之后,也不曾做出這許多的荒唐事,薛家也不會在裴家聯(lián)姻的名單上。 鐘鳴鼎食之家,最看重出身。 便是從前風頭正盛的時候,裴府都未必能看上薛家。 倒是林家既是鐘鳴鼎食之家,又是書香門第之族,林如海在揚州時就跟老太傅交好,如今到了京都,又順利帶著賈家搭上了裴家。 裴轍怎么看都像是賈滟和林如海相中的未來女婿人選之一。 林黛玉出身清貴,父母雙全,如今父親又是吏部尚書,就是平日里小性子多了些,惹得下人們觀感不太好,那也不妨礙榮國府里的這些長輩和姐妹們喜歡她。 薛寶釵抬眼,目光沉靜,她望著母親,啞聲說道:“薛家已經不是從前的薛家,便是姨母再心疼我,愿意為我的親事cao心,我們也攀不上裴家的?!?/br> 第95章 095 賈滟還在盤算去莊子的日子。 林如海已經跟著圣人去了避暑山莊,除了林如海,裴世英也一起去了。 想到賈母出門比較講究,賈滟干脆去榮慶堂找賈母,跟老人家一起看著黃歷挑了個宜出行的好日子,就定在三天后。 賈母說:“我一個老人家在莊子那里,也想找個人說話,喊上你的母親和蕓兒一起,剛好蕓兒也能幫著看看寶玉和絳兒他們。” 賈滟臉上帶著微笑,“我已經跟媽說過了,她本是不想去的。后來聽說老太太要去,便同意了?!?/br> 卜氏要去,賈蕓自然也會去。 賈府的老祖宗要出門,寧國府那邊自然也是會知道消息。 尤氏聽說賈蕓和卜氏都要去莊子,就跟賈滟說如今尤二姐忙著準備秋天出嫁的事情,尤三姐卻還在陸清洛那里學刺繡。這次去莊子,那么多年齡相仿的jiejiemeimei們都去了,能不能讓尤三姐也一起去。 尤氏的話說得好聽,“卜三嫂子年輕時的針線活是極好的,三meimei便是跟著姑姑去了莊子里,也能跟著三嫂子學。” 賈滟望著尤氏,笑著沒說話。 尤氏見賈滟不說話,就有些急了。前幾日她跟王熙鳳在一起說閑話的時候,王熙鳳還說賈璉的朋友看中少年賈蕓,想將家中meimei嫁給他。 但是賈滟卻說賈蕓的年齡還小,不急。 賈蕓急不急,尤氏不清楚。 但尤氏挺急的。 上次尤三姐回來寧國府與母親長姐相聚的時候,便已經透露了心事,她心悅少年賈蕓。 尤大娘聽了小女兒的話,有些驚訝。驚訝過后,覺得此事也不是不能成。 少年賈蕓雖不比寧、榮兩府的年輕主子們,可到底也是賈家的人。如今姐夫林如海是吏部尚書,少年平時跟在賈璉和王熙鳳夫妻身邊,十分受那對夫妻的器重。 要是這門親事能成,尤大娘也不必再為尤三姐的下半輩子cao心。 尤氏想著二meimei的親事已經塵埃落定,三meimei的親事如果能定下來,當然是最好的。 賈蕓已經是賈氏一族的年輕子弟里比較出挑的人了。 為了尤三姐,尤氏當然得抓緊時機,讓兩個少男少女多些相處的機會。 此時見賈滟不說話,尤氏又笑著說:“咱們家的老祖宗出門,帶的丫鬟婆子定然不會少。加上幾個少爺姑娘的貼身丫鬟和婆子,也不少人。三嫂子如今眼睛不太好,尤其是到了傍晚時分,便不大看得清,三meimei伶俐周到,她若是去了,也能替姑姑和蕓兒陪伴三嫂子?!?/br> 賈滟啼笑皆非,“無緣無故的,怎么好意思勞動三meimei?” 尤氏見賈滟不接招,沒轍,只好跟賈滟挑明了,“……上次三meimei到家來,媽說起二meimei的親事已定,讓我也為三meimei說個好人家。三meimei卻說不要,她心中已經有人,若是這人愿意娶她,她便嫁給他。若是他不愿,也不勉強,她可以跟著陸姑姑學刺繡,一輩子留在錦繡坊。媽聽她那么一說,連忙問她心里的人到底是誰。三meimei說她心悅蕓兒,想嫁給他?!?/br> 尤三姐會說出這些話,并不奇怪。 因為在原著,尤三姐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 似乎她的一生,僅會喜歡上一個人,一旦喜歡上,就矢志不移。 只是在原著,她喜歡的是柳湘蓮。 而現(xiàn)在,她喜歡的是賈蕓。 兩情相悅,賈滟又不是什么老古板,自然是樂見的。 只是賈滟私下其實也探過卜氏的口風,卜氏是覺得賈蕓是吃過苦的孩子,如今靠著jiejie和姐夫,才讓人另眼相看。尤三姐是個好姑娘,長姐又是東府的主母,卜氏只擔心會委屈了尤三姐。 賈滟倒是不覺得有什么委屈不委屈的。 少年男女,濃情蜜意的時候,眼里只有對方,哪有成年人心里那么多的顧慮? 這個世界的男女,定親成親都很早。至于成親后,兩人的感情如何,生活會如何,全看兩人怎么相處。 只是卜氏既然有那樣的擔心,賈滟也沒法三言兩語讓她釋懷。 卜氏的意思,還是希望賈蕓能做出點事情,至少有能頂門立戶的樣子時,再去跟尤氏說親,可能會有底氣一些。 賈滟哭笑不得,隨即又覺得心酸,想來在賈璧去世后,卜氏帶著兩個孩子受了不少冷眼,人便不自覺得變得卑微,總覺得自己和孩子們還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