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桃,久久丁香花就去伊人中文字幕,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黑人异族巨大巨大巨粗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靖難攻略在線閱讀 - 第16節(jié)

第16節(jié)

    如果不是還有燕王和秦王在左右夾擊他,恐怕眼下的晉王已經(jīng)無人節(jié)制了。

    “晉燕失睦……”朱高煦腦中閃過了這四個字,好似靈光一閃般,他思緒瞬間通明。

    “這個策題,恐怕是老朱想要借我之手來敲打我那三伯,同時讓天下弱藩放心。”

    “如果是這樣的,那就好辦多了……”

    朱高煦松了一口氣,只要老朱不是針對燕藩,那他就不用擔(dān)心了。

    至于惡了晉府,朱高煦更是一點不擔(dān)心。

    據(jù)他了解,自家那個如日中天的三伯,好像也沒有幾年可活了,指不定兩人這輩子都沒再見面的機會。

    想清楚一切,朱高煦開始琢磨起了如何說出一篇讓天下諸藩放心,同時還能討好老朱的文章。

    朱高煦清楚老朱的性格,即便他的諸子中違法亂紀甚多,他也沒有廢除其爵位,更不會逼死自己的兒子,而是罰俸、亦或者口頭斥責(zé)。

    就這些行為來看,朱元璋面對諸王,他的第一身份不是皇帝,而是一個父親。

    如果朱元璋面對諸王的身份是一個皇帝,那以他的手段,完全可以在他在世時,不耗費大明一點元氣就能削藩成功,可是歷史上他并沒有。

    哪怕晉王朱棡都這樣高調(diào)的爭儲,明面打老朱的那張老臉,老朱也沒有讓人殺他,而是下旨痛罵一頓來解恨。

    這樣的表現(xiàn),倒是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因此,老朱他想要的削藩,一定是懷柔的,而不是像朱允炆那種,恨不得把諸藩都廢為庶人,讓他們餓死民間。

    看人下菜,這很重要。

    今日的策題,如果是朱允炆出的,那朱高煦會毫不猶豫的展露出狠辣一面來迎合朱允炆,為的就是先保證自己不會成為朱允炆的眼中釘,rou中刺。

    可眼下的策題是朱元璋出的,因此經(jīng)過李景隆解釋,朱高煦已經(jīng)知道自己要怎么回答這個策題了。不過,其中稍微帶有的一點難度就是,如何在懷柔的情況下滿足老朱的需求,同時又不遭到朱允炆的厭惡,致使自己眾矢之的。

    對于這個問題,朱高煦心里早已有了腹稿。

    他自穿越而來,就回憶過朱允炆和朱棣的削藩方式。

    朱允炆的削藩方式,許多人都了解,但朱棣的削藩方式,許多人卻不了解。

    后世有的人說漢代的推恩令在明代用不了,因為明朝藩王沒有封國土地的征稅權(quán),而是拿著朝廷發(fā)的俸祿過活。

    可是,他們不清楚的是,明代藩王雖然沒有封國土地的征稅權(quán),但是他們有兵權(quán)。

    明代藩王的兵權(quán),大到三護衛(wèi),小到一護衛(wèi)。

    每護衛(wèi)少則三千人,多則滿編五千六百人,看似不多,但聚集起來就會很多。

    朱允炆削藩時,朱元璋臨終前任命的顧命大臣齊泰就曾經(jīng)上疏過,可以效仿推恩令的方式,削去藩王兵權(quán),以此讓藩王沒有實力和朝廷對抗。

    然而,朱允炆沒有選擇齊泰的建議,反而選擇了自己老師黃子澄的建議,認為天兵一至,藩王必定俯首稱臣,乖乖交出手中兵權(quán),等待發(fā)落。

    這樣的選擇,直接導(dǎo)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fā)。

    朱棣上位后,他不僅和齊泰的思路一樣,甚至還補全了齊泰沒有想到的許多辦法。

    同樣削藩,朱棣是沒有坐穩(wěn)皇位的時候,通過復(fù)封建文帝朱允炆削的幾位藩王,來表達自己的善意,換來兄弟們的支持。

    坐穩(wěn)皇位以后,再通過各種各樣的原因,來削除這些藩王的三護衛(wèi)。

    對于弱藩,朱棣先是進行警告,然后在對方再次犯錯時出手,剝奪對方的護衛(wèi)。

    對于強藩,朱棣則是在其子嗣成年后,從王府護衛(wèi)中抽調(diào)一部分護衛(wèi)給其充當護衛(wèi),完全是“明代版推恩令”,可以說手段相當高明。

    當然,最關(guān)鍵的是,朱棣并沒有違反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從來沒有像朱允炆一樣大肆宣傳要廢除藩王制,只是通過大變動將這些有實權(quán)的藩王變成無權(quán)的藩王。

    就算是廢藩,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讓下面的人找不出借口。

    可以說,朱高煦只要稍微改改朱棣的削藩政策,就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想到這里,朱高煦思慮過后才緩緩開口:“我以為……”

    朱高煦將自己想到的削藩政策全盤而出,臉上從容不迫,甚至還有閑心思在口干時坐到一旁喝茶潤喉。

    不過,此刻的李景隆沒有在意這些,他完全沉浸在了朱高煦口中的削藩手段上。

    饒是他不管怎么想,都覺得朱高煦所說的一切是眼下大明削藩最好的手段。

    只要日后的朝廷采用,那削藩根本不會引得諸藩震動。

    想到這里,李景隆看向朱高煦的目光都柔和了不少:

    “此子,真乃我大明之肱骨……”

    黃子澄真名叫做黃湜,字子澄。

    不過為了閱讀,第三人稱就直接稱呼黃子澄好了。

    第23章 爺孫較勁

    “陛下,曹國公回來了?!秉S昏,當武英殿內(nèi)響起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的聲音,此刻正在處理奏疏的朱元璋爺孫二人先后抬頭。

    “傳他進來吧。”朱元璋放下手中朱筆,同時看向一旁的朱允炆:

    “你好好聽聽高煦的回答……”

    “是……”朱允炆畢恭畢敬的作揖,而此時殿內(nèi)也響起了腳步聲。

    李景隆帶著宮中太監(jiān)走入殿內(nèi),太監(jiān)手中還托著一個木盤,上面放置著考題和答卷。

    “臣曹國公李景隆,參拜陛下,太孫……”

    李景隆一入殿內(nèi),當即便對朱元璋爺孫行了五拜三叩之禮,但朱元璋此刻的心思全在朱高煦的答題上。

    “起來吧,讓我瞧瞧這小子如何作答?!?/br>
    朱元璋向托著答題的太監(jiān)招手,太監(jiān)見狀也快走上前,并呈上了三十二道答題和策題答卷。

    對于這些答卷,朱元璋一張張的翻看,而朱允炆也起身走到了他的身旁,與他共同查看朱高煦的答卷。

    前面的三十二道題,朱允炆不是很懂,但他能從朱元璋的眼神中看出朱高煦回答的如何。

    眼下,朱元璋的眼睛之中帶著一抹慈愛,顯然朱高煦回答的不錯。

    當然,比較起這個,朱允炆更想知道朱高煦是怎么回答最后一道策題的。

    只是朱元璋翻看的速度不快,他也只能耐心等著。

    倒是此刻站著的李景隆,他眼觀鼻、鼻觀心,顯然他對于朱高煦的答卷十分放心。

    “高煦這小子,倒是答的不錯?!?/br>
    看了一刻鐘有余,朱元璋終于開口說出了第一句評價,而這份評價也決定了朱高煦的前途。

    哪怕不看最后一份策題的答卷,朱高煦在他這里,也已經(jīng)通關(guān)了。

    不過,當朱高煦的最后一道策題答卷出現(xiàn)時,朱元璋心底還是不免升起一絲新的期待。

    他將策題揭開,露出了后面的答卷,而此刻旁觀的朱允炆也將目光投到了答卷上。

    對于策題的回答,朱高煦的回應(yīng)并不算多,僅有一頁紙,三百余字。

    可就是這三百余字,卻是看得朱元璋心花怒放,同時看得朱允炆心中一緊。

    “好!”

    瞧著這份削藩答卷,饒是朱元璋那顆沉寂已久的心,也不免激動了一些。

    朱高煦的答卷,簡直就是他心中削藩問題的最好回答。

    既保全了自家兒孫的富貴,又不至于讓他們威脅正統(tǒng),這份答卷,好得很!

    “來人!把這份答卷給我裱起來,送到春和宮給太孫掛起來?!?/br>
    朱元璋對朱高煦的回答很滿意,因此忍不住讓人把這份答卷裱起來,送到了朱允炆的寢宮之中。

    這樣的話,讓朱允炆的臉色有片刻的動容,但他很快就恢復(fù)過來,在眾人未曾察覺的第一時間作揖祝賀:

    “皇爺爺,高煦如此大才,理應(yīng)賞賜些東西。”

    “賞!”朱元璋把答卷放下,爽朗笑道:“著戶部撥發(fā)二十匹絹,五百錠鈔給這小子!”

    “孫兒領(lǐng)命……”朱允炆開口回應(yīng),同時眼神示意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去擬旨。

    “這小子……”朱元璋高興的來回走動,中途一直撫須,高興之情依然不受控制。

    李景隆見狀也不開口說什么,而是靜靜等待朱元璋的安排。

    倒是朱允炆卻笑著開口道:“既然皇爺爺覺得高煦有才干,何不讓他歸北,為朝廷鎮(zhèn)守邊疆?”“嗯?”聽到朱允炆的話,朱元璋笑著轉(zhuǎn)過頭來,滿意點頭道:

    “這話不錯,不過這小子年齡尚小,況且沒有什么老師教導(dǎo)他,我得先給他尋一個老師,教他一兩年后再送他回北邊?!?/br>
    “允炆,你且去翰林院尋幾個有才品的學(xué)士名錄來?!?/br>
    “是……”朱允炆聽到朱元璋的話,當即也笑著作揖回禮,緊接著帶著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退出了武英殿。

    在他退出的同時,朱元璋也看向了李景?。骸昂昧耍阆韧讼掳?,讓人繼續(xù)盯緊這小子。”

    “是,臣告退……”李景隆見狀退下,朱元璋也看著他一點點退出武英殿,臉上的笑意絲毫不減。

    只是,當李景隆退出武英殿的時候,朱元璋的臉一下子僵硬下來,表情慢慢變得平淡,最后甚至有些陰鷙。

    他轉(zhuǎn)過身去看了一眼剩下的三十二份考題,渾然沒有了前一秒為朱高煦表現(xiàn)而高興的狀態(tài)。

    望著他的狀態(tài),一名站在角落,身穿斗牛服的武官也走了上來。

    “高煦這小子,看樣子值得我托付,他和老四都不錯?!?/br>
    朱元璋背負雙手,腳步沉穩(wěn)的走向了武英殿的一扇窗前。

    在他眼中,朱允炆和李景隆離去的背影十分醒目,而他身后的那名武官也躬身作揖:

    “陛下,殿下的舉止正常,自入軍營以來,并未與朝中官員牽扯,唯與魏國公有過三次會面。”

    “嗯……我知道了,允恭我還是放心的,至于這小子……”

    朱元璋抬頭看了看湛藍的天空,雙目有幾分茫然:

    “他能寫出這樣一篇文章,我也就不怕他會像老三老五一樣了,這小子隨他爹……聽話?!?/br>
    盡管朱元璋這么說,但他的感覺還是告訴他,這件事情有些不對勁。

    “那答卷,確定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