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節(jié)
最后的徐輝祖,朱元璋倒是有意讓他前往云南,但考慮到徐輝祖并沒有指揮大軍的經歷,他很難將這樣的重任交給他。 況且眼下徐輝祖忙著平定沿海倭患,恐怕也很難抽出身去。 面對這樣的局面,便是朱元璋也不由在心底嘆了一口氣,最后才眼神復雜的看向朱允炆。 他這一看,朱允炆心里便有了一絲不好的預感。 “武定侯與長興侯年紀大了,云南又多有瘴氣,讓他們去總不太好,至于曹國公……” 只是一句話,朱允炆心里便難受了起來。 眼下的大明其實還有很多名將,諸如吳高、顧成、瞿能、何福都是名將,但他們眼下都被四川、甘肅、遼東等地的邊患和叛亂拖住,抽不出身子。 面對這樣的局面,朱允炆腦中思緒萬千,可饒是他思緒萬千,卻還是快不過朱元璋。 “曹國公我另有安排,不能讓他前往云南……”朱元璋緩緩開口,每吐出一個字都讓朱允炆緊張萬分。 只是不等他有所反應,朱元璋卻一句話將他的所有計劃打亂:“中軍都督府的宋晟不錯,我有意讓魏國公節(jié)制云南,授宋晟為總兵官協(xié)從。” 他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傅友德,而是在思慮過后選擇了他不太看好的徐輝祖。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他將日前抵達南京的宋晟派給了徐輝祖,想來有宋晟協(xié)從,即便徐輝祖能力不足,也不至于遭遇慘敗。 朱允炆松了一口氣,臉上卻憂慮道: “魏國公還在清剿沿海倭患,如果將他派往云南,那沿海的倭寇……” 他話說三分,朱元璋也不介意,幫他把話補滿:“楊文做的不錯,讓曹國公坐鎮(zhèn)杭州,楊文節(jié)制前軍吧?!?/br> “是”朱允炆作揖應下,心里有幾分高興的同時,腦中也不免浮現(xiàn)朱高煦的身影。 “爺爺,高煦那邊已經禁足快半個月了,是否可以放他出來了……” 朱允炆的話讓朱元璋側目,只是下一秒他便反問道:“你想讓他為你看山點礦?” “是為朝廷……”朱允炆毫不慌亂,朱元璋聽后卻微微頜首:“過些日子再說吧?!?/br> 見朱元璋這么說,朱允炆只能點頭應下。 這時,他們二人也來到了武英殿前。 二人先后下了車輿,并見到了早早侯在殿門的朱濟熺三人。 “皇爺爺萬福,太孫千?!?/br> 朱濟熺、朱高熾、朱尚炳三人先后作揖唱禮,贏得朱元璋頷首后,便與朱元璋二人入了武英殿。 說實話,朱元璋不太喜歡這三個孫兒身上的那種規(guī)矩感。 “若是高煦那小子,恐怕只會在殿里坐著,等朕來了才會起身吧……” 朱元璋腦中不由想起了之前朱高煦在時對他的態(tài)度,心里倒也多掛念起了他幾分。 人就是這樣,旁邊人都平起平坐的時候,他想要高人一等。 等他真的高人一等的時候,卻又想找一個能與他平起平坐談話的知心人。 以前還有馬皇后、朱標、朱雄英陪他,可眼下他身邊卻都是‘懂規(guī)矩’的規(guī)矩人了。 坐在位置上,朱元璋看了一眼四個孫子,瞧著他們那言行舉止都一板一眼的模樣,卻是半點溫暖都感受不到。 孤家寡人的生活對于他來說,未免太枯燥了…… 第103章 亂我家者 “開花馬!給錢!” 府軍前衛(wèi)坊里,當朱高煦一把摔下兩張花馬牌,他立馬叫嚷著四周人給錢。 林五六和其余四人見狀也樂呵呵的給錢,他們并不覺得難過,因為他們知道這錢要不了幾局就得回到自己手里。 無他,只怪朱高煦的牌運太差了,打了一早上二十來局,他只贏了這一局,妥妥的善財童子。 他這種送錢法,都讓林五六他們以為朱高煦是在有意接濟他們了,畢竟即便是上直十二衛(wèi)軍的他們,一年俸糧折錢也不過七貫出頭罷了。 這些天朱高煦每天就能平均輸給他們每人二三十文,弄得這幾天他們家里的飯桌上都多了幾個rou菜。 一想到這里,林五六都不好意思道:“殿下,要不還是休息休息,吃了午飯再繼續(xù)打吧……” “不行!”朱高煦像個輸紅了眼的賭徒般抬頭道:“我這終于贏了一局,運氣剛回來,除了班值的兄弟,其它的都不能走?!?/br> 說罷,朱高煦拿起牌就開始洗牌發(fā)牌,不過不出預料的是,他只是一局就將前面贏回來的錢輸了個干凈,惹得他牙疼。 “再來!” 在朱高煦的叫嚷聲中,林五六等人面面相覷。 與之相比,同一時間的朱元璋也拿起了一份奏疏,略皺眉頭。 【丙午、撒馬兒罕駙馬帖木兒遣酋長迭力必失奉表來朝,貢馬二百匹,表曰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tǒng)一四海,仁德弘布,恩餋庶類萬國,欣仰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運……】 和朱高煦預判的一模一樣,帖木兒果然派人來朝,并且貢馬二百匹,送來了一份極其rou麻的奏表。 如果沒有朱高煦的提醒,朱元璋只以為這是帖木兒久仰大明才寫出的貢表,可有了朱高煦的提醒后,他卻怎么看都覺得這降表透露著詭異。 站在他身旁,朱允炆也小心提醒道:“爺爺,要不然禮部將貢表原文送來,再差兩個四夷館官員上來誦讀原文?” 朱允炆心知禮部喜歡美化貢表內容,加上朱高煦的提醒,便是他也覺得這貢表透露著詭異。 “嗯……”朱元璋微微頜首,朱允炆見狀也派武英殿太監(jiān)前去禮部取貢表,召四夷館翻譯官員。 將貢表放在一旁,朱元璋看了一眼送來這本奏疏的太監(jiān):“那帖木兒送來的貢馬和以前一樣嗎?” “回陛下,馬匹一樣,都是高大的波斯馬,而且都是種馬。”太監(jiān)如實回答,這消息讓朱元璋心里的不安稍弱幾分。 二百匹波斯馬如果用來配種,那大概三四年的時間就能配出幾千匹雜血戰(zhàn)馬。 它們雖然不如純正的波斯馬高大,但摻雜了河曲馬的血脈后,耐力卻能變強不少,極其適合用來作戰(zhàn)。 “讓人好好照顧這二百匹馬,但凡死了一匹,都讓司牧局的主官陪同殉葬!” 朱元璋態(tài)度強硬,但畢竟眼下缺馬,他的態(tài)度如此也十分正常。 太監(jiān)叩首應下,隨后便在朱元璋的揮袖間退下。 待他走后,朱高熾也小心翼翼的起身,拿著一份奏疏走到了朱元璋和朱允炆面前。 “皇爺爺,這是寧王叔上奏的奏疏,孫兒不敢做主……” 朱高熾遞出奏疏,朱元璋也順手接過看了看。 奏疏內容并不復雜,只是牽扯了太多東西,也難怪朱高熾不敢做主。 在奏疏中,寧王朱權闡述了大寧的天氣,然后說了衛(wèi)所軍戶的冬衣不足,請撥棉花五十萬斤。 五十萬斤棉花,這在明初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 由于蒙古人對地方不加治理,因此棉花雖然在宋末元初傳入內地,但民間種植力度極小,直到朱元璋北定中原,這種御寒作物才得到大范圍的推廣。 為了推廣棉花,朱元璋還下令讓減免種植棉花的農戶稅收,使得更多的農民開始種植棉花。 只可惜古代不比后世,盡管棉花已經被大明君臣推廣了二十幾年,但它的生長范圍依舊在長江、黃河流域。 并且由于明初氣溫較后世更低,北平遼東地區(qū)能種植棉花的地方極少,因此遼東、大寧等地奇缺棉花這類的御寒物資。 五十萬斤棉花,這對上半年已經先后派發(fā)百萬斤棉花給西北、山西的大明朝廷來說十分困難,可即便再怎么困難,朱元璋卻也不能無動于衷。 “讓兵部和工部制棉衣十六萬件和八萬床棉被,務必趕在下雪前送抵大寧,總不能讓我大明朝的官兵穿著單衣在北方戍邊?!?/br> “另外告訴寧王,日后關于棉花這等軍中急缺的東西,都給他老子提早上奏,別拖到這種時候?!?/br> 朱元璋表達了態(tài)度,隨即提著朱筆批了紅,示意朱允炆趕緊去辦。 朱允炆見狀也不敢耽誤,畢竟眼下已經九月初一,大寧那邊再過半個多月就要開始下雪了。 如果僅憑往年的棉衣、棉被來御寒,那恐怕今年大寧會出現(xiàn)凍傷凍死的事情。 見朱允炆前去辦事,朱元璋也抽空出來對朱高熾、朱濟熺、朱尚炳三人說道: “人吶,一旦飽了就會忘記饑餓,穿暖了就會忘記寒冷,天下太平了就會忘記修葺武備,如此長期下去,一旦遇到災禍就只會茫然無措,像沒了頭的蒼蠅?!?/br> “我深知民艱,所以時常督促工部修葺水利道路,讓百姓皆得溫飽?!?/br> “如今田地收成雖然比往年豐收,百姓皆能自給自足,田舍鄉(xiāng)野的鄰皆安,但如果以為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那就錯了。” “你們日后都要為大明鎮(zhèn)守四方,切要記得朕的這些話,對于民生不可遇安忘憂。” “到了地方上,你們可諭民間百姓,但凡地有間隙,皆令百姓種植桑、棗,不要浪費田地。” “若是遇了兇欠,你們也不能吝嗇,要開放王府府庫為百姓衣食之助。” 說罷,朱元璋看向旁邊的隨身太監(jiān):“著令工部移文天下有司,督民種植桑棗,且授以種植之法?!?/br> “民間若有益種棉花者,率免其稅,歲終具數(shù)以聞?!?/br> “奴婢領旨……”隨身太監(jiān)見狀應下,朱高熾三人也先后作揖,唱禮:“孫兒領悟……” 行禮結束,朱高熾退回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繼續(xù)低頭處理奏疏。 之后,朱濟熺與朱尚炳也先后拿著無法處理的奏疏上前找朱元璋解惑。 對于這種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舉動,放在以前朱元璋或許會很高興,但自從經歷了朱高煦與朱允炆二人配合后,朱元璋就有些不耐煩了。 朱允炆理政兩年半,早已經積累了經驗知道該如何處理,而朱高煦更是摸清了老朱的理政思路,往往都是根據(jù)他的思路來進行修改和拓展。 可以說,在這兩個人理政時期,朱元璋每日能處理的奏疏很少,他們也很少會主動上前來找朱元璋解惑。 哪怕他們來找朱元璋解惑,也會帶著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免去了老朱不少麻煩。 如老朱自己剛才所說的一樣,人一旦習慣了安逸,便會討厭那些杞人憂天的人一樣。 老朱雖然也知道要思備,但閑暇過后還是不免有些牢sao。 因此當朱允炆趕回后,朱元璋便起身示意他為三個弟弟解惑,自己則是走出了武英殿,想透一口氣。 湊巧,今日武英殿殿門的班值太監(jiān)是亦失哈,他見狀也跟了上去,以便隨身伺候朱元璋。 朱元璋并沒有注意這個宮里的小人物,而是繞著武英殿走了一圈,腦中不斷閃現(xiàn)許多國事上的問題。 北虜入侵徹底結束一個漢家王朝,這是從前未曾擁有過的局面。 蒙古人的“寬松”治理,使得地方上的蒙古豪強和漢人地主坐大,長江以北的漢民不是變成牧奴,就是變成農奴,長江以南則是聚集起來成為地主豪強的佃戶,蒙古貴族的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