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節(jié)
這些火盆蓋上了鏤空的鐵蓋,一個個的被放到了桌下,這樣能暖和眾人的腿部。 畢竟是在遼東,遼陽城內(nèi)基本是土路,很少有江南那樣的青磚石路。 因此,出門一趟不少要打濕些鞋子,放個火盆能烘干也是極為舒服的。 哪怕是朱高煦,他在去到吉林之后的第一件事也是規(guī)劃軍堡,擴建城池。 如果條件可以,他或許會在吉林城修建如紫禁城一樣的火道、火墻來實現(xiàn)供暖。 畢竟在這遼東什么都缺,唯獨不缺燃料…… 第127章 終抵吉林 “遼東每年二月末才會積雪融化,按理來說,末將本該安排在二月末給您送糧……”遼陽城酒樓里,周興向朱高煦討論著送糧的事情,并說起了這個時代遼東的天氣。 “只是殿下您有所不知,遼東的積雪雖然融化的早,但從三萬衛(wèi)前往吉林這一段路的積雪卻要等到三月初才能徹底融化。” “盡管二月中旬這官道就能過人,但想要過車卻必須得等到三月,有時冬季長,甚至要等到三月中旬?!?/br> “這一點,等過幾日殿下親自前往吉林自然會知道。” 周興一邊說,那酒樓的飯菜一邊上。 不得不說,雖然遼東人口稀少,但會做飯的廚子在哪都有。 飯桌上,諸如燉羊、燉雞、烤rou等rou食足有五六盤,即便其它桌上,也有一兩盤葷菜,可以說這次宴請朱高煦,周興算是下了血本,畢竟遼東都司的銀子也需要南邊來撥。 朱高煦也沒說什么,只是在周興說完后才繼續(xù)道: “我自然是信老將軍的,這樣吧,每年四月初一我派兵馬前往三萬衛(wèi)?!?/br> “按照皇爺爺說的,遼東都司每年給一年糧,而我這次帶了兵卒及家眷約一千八百人,另還有戰(zhàn)馬二百匹、挽馬三百匹,大食馬二十匹?!?/br> “草料我不需要,老將軍將草料折為豆料撥發(fā)便足夠?!?/br> 朱高煦如此說著,而周興身旁坐著的幾位都司知事也拿出一個巴掌大小的算盤敲打。 不多時,其中為首的一人便對周興說道: “總兵,此前吉林船廠時的定額是粟、米合計四萬五千四百六十石,馬豆料一千四百六十石,七萬三千束,每歲行糧約兩萬石,撥鹽一萬四千斤,棉布五千匹,綿花一萬兩千斤……” 那知事如實說著之前的情況,而后又繼續(xù)補充:“如今以都督府下批陛下朱批來看,陛下朱批的馬匹給料數(shù)量為五百二十匹,新增護衛(wèi)粟米額為五百戶,家眷兩千口,合計一萬八千石。” “前后相加,若是草束折豆料,每年定額撥發(fā)粟、米六萬三千四百六十石,馬豆料一萬余六百石,棉布七千五百匹,棉花一萬七千斤,鹽一萬九千斤?!?/br> “此外,還有定額每年撥發(fā)的鐵料三萬斤,火藥一千斤,以及今年額外撥發(fā)的碗口銃二十門,銅銃二百支?!?/br> 這知事在向周興匯報,但同樣的也是在向朱高煦報賬。 這賬目按照皇帝的朱批來說沒有任何問題,不過對于普通的衛(wèi)所來說,朱高煦的吉林衛(wèi)能領(lǐng)取的東西幾乎等同于滿編衛(wèi)所。 也就是說,其它衛(wèi)所五千六百軍戶的物資,與他麾下的一千五百軍戶,外加六百匠戶的物資相當。 對此,周興并沒有什么反應(yīng),畢竟這是皇帝朱批同意的,他只需要按照朱批辦就是。 不過這并不代表事情已經(jīng)結(jié)束,因為遼東都司還需要負責(zé)朱高煦的俸祿。 面對這個問題,周興轉(zhuǎn)頭對朱高煦作揖道:“末將聽聞殿下已經(jīng)提前支取了今年的俸祿,因此遼東都司從明年開始負責(zé)王府歲俸?!?/br> 朱高煦的歲俸是多少,這已經(jīng)不用再繼續(xù)討論了,畢竟那是老朱詔告過百官的。 周興開口,只不過是想說清楚時間罷了。 “這歲俸,便也按照每年四月初一的時間來押運吧?!?/br> 周興打著商量,朱高煦也沒有拒絕,頷首算是同意了。 見狀,周興也高興的與朱高煦倒酒言談,二人聊了聊兀良哈與西陽哈的一些事情。 不過對于西陽哈那邊的情報,周興所了解的其實與亦失哈了解的差不多,倒是兀良哈那邊,周興給朱高煦講解了許多他不曾知道的情報。 兀良哈即朵顏三衛(wèi),雖然它在后世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成為了各種營銷號的素材,諸如朵顏三衛(wèi)是明朝最強雇傭兵,朱棣依靠朵顏三衛(wèi)贏得靖難之役,朱棣割讓大寧衛(wèi)給朵顏三衛(wèi)等等…… 但在明初的歷史中,兀良哈的存在感和影響力都算不上多強,說是雇傭兵都算是抬舉他們,實際上他們的性質(zhì)連強盜都算不上。 正如當下,自納哈出被馮勝擊敗后,兀良哈諸部立馬向大明投降,被冊封為朵顏三衛(wèi)。 然而伴隨遼王阿扎失里被傅友德、郭英再度擊敗于挑兒河一帶,擔心自己也會步遼王后塵的兀良哈諸部立馬投靠了北元新汗。 為了防止被明軍掃邊,兀良哈諸部還北遷至兀良哈禿城駐牧,距離大寧的全寧衛(wèi)足有千里之遙。 雖然雙方有千里之遙,但兀良哈禿城一帶的牧場并不足以養(yǎng)活兀良哈諸部,所以時不時還會有一些小部落南下放牧,順帶劫掠大寧、遼東等處。 大寧最北的衛(wèi)所是沿遼河巡邊的全寧衛(wèi),遼東都司最北的則是吉林船廠。 不過由于吉林船廠的位置易守難攻,而且物產(chǎn)并不充足,所以兀良哈諸部一般都選擇在早春和入冬前越過遼澤襲擊三萬衛(wèi)和開原等處。 當下朱高煦去了吉林船廠,如果他能主動出兵巡邊,那就可以杜絕兀良哈諸部騎兵南下侵犯三萬衛(wèi)和開原。 不過從吉林衛(wèi)到全寧衛(wèi)巡視的遼河,單程距離大約是四百六十里,來回就是九百二十里。 以吉林衛(wèi)的實力想要巡視這么大塊地方顯然是不可能,所以周興給出的提議是由三萬衛(wèi)和開原巡視西北部的二百六十里,朱高煦只需要負責(zé)吉林到前金隆安府一帶就足夠。 這一段距離,也就是二百里左右。 盡管朱高煦的吉林衛(wèi)只有一千五百軍戶,但經(jīng)過朱元璋的撥發(fā)馬匹,他現(xiàn)在有軍馬四百匹,可以說不輸于一個正常衛(wèi)所擁有的騎兵數(shù)量,巡視二百里對他來說并不困難。 況且兀良哈并不是一個集體,而是由多個部落組成,一般南下劫掠的數(shù)量也就幾千人,并且其中婦孺居多。 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在曠野與吉林衛(wèi)騎兵碰見,恐怕也不敢輕易動手。 可以說,周興的安排已經(jīng)極大考慮了吉林衛(wèi)的實力不足。 不過面對他的提議,朱高煦卻更為干脆道: “巡視沒問題,不過我想在之后重新恢復(fù)前金隆安府,不知道現(xiàn)在那里能否修筑城池?” 隆安府即后世的長春,當?shù)氐牡貏莶粌H平坦,境內(nèi)的臺地平原和沖積平原面積也是相當之大,而且境內(nèi)的石灰?guī)r數(shù)量足夠多,朱高煦可以就地取材來建設(shè)水泥場。 不過它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因為地形過于平坦,西面與北邊一馬平川,可以說只要兀良哈從西北突襲南下,隆安府就要面臨被包圍的風(fēng)險。 正因如此,大明并沒有在當?shù)亟ㄔO(shè)驛站和衛(wèi)所。 “殿下可要考慮清楚了,雖然在隆安府建立石堡可以為吉林分擔壓力,但隆安府可比吉林易攻難守?!?/br> 周興的話不無道理,長春與吉林中間隔著丘陵山脈,雖然守住長春能保護吉林,但長春的地勢并不利于明軍守城。 不過對此,朱高煦卻是笑笑:“我也不會一開始就在隆安建設(shè)石堡,最少要等到吉林能自給自足?!?/br> “原來如此……”聽朱高煦那么說,周興也放心了些,畢竟要是朱高煦失陷賊人之手,那他這個遼東總兵官也逃不脫干系。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周興也與朱高煦推杯換盞了起來。 這酒席從正午到黃昏,雖然時間很長,但由于遼東身處四戰(zhàn)之地,因此眾人喝的很慢。 直到酒席散去,朱高煦與周興也沒有喝太多。 親自護送朱高煦前往驛館休息后,周興才帶人離開。 次日一早,周興就帶人乘船南下前往金州巡查城防,至于朱高煦等人則是在遼陽休息了數(shù)日才繼續(xù)上路。 在僅有四十幾萬人的遼東,莫說冬季,就是夏季都很難在官道上看到人,因此他們一路北上的路途中幾乎沒有見到除塘騎以外的任何一人。 他們越往北走,巡查的塘騎就越多,哪怕冰天雪地,也時不時能看到一些石堡上探出的人頭,與前來盤問的官兵。 到沈陽衛(wèi)時,林五六他們甚至連駐守當?shù)氐墓俦f得什么話都聽不懂了,當?shù)爻涑庵罅康纳綎|方言與蒙古韃話。 朱高煦出生北平,在沈陽衛(wèi)時還能聽懂一些話,但等到了開原衛(wèi)、三萬衛(wèi)時,便是他也是兩眼一抓瞎。 在后半段路程中,他們幾乎依靠著精通多種方言和語言的亦失哈來帶路。 二月十七,朱高煦一行人出了三萬衛(wèi),而這也是遼東都司直轄的最后一個北邊衛(wèi)所,再往北就只有一個關(guān)隘和四個驛站了。 十四世紀末的東北既沒有后世的基建與繁華,也沒有當年遼金時期的人聲鼎沸。 走在積雪融化后而泥濘的官道上,放眼望去皆是一片雪白。 西邊是一望無際的遼澤,在后世它是一塊產(chǎn)糧平原,但在這個時代卻還是一片結(jié)了冰的沼澤地。 官道東邊,所見的是被積雪覆蓋的茫茫山嶺。 在這片山嶺之中,舉目所見,荒無人煙,靜謐無聲,一片荒涼的景象。 耳邊除了馬蹄聲和隊伍中的交談聲,便是連動物的聲音都無法聽到。 身處這無邊無際的荒山野嶺中,能感受到的只有狂風(fēng)呼嘯,以及生物慘淡情景,那種荒無人煙之感油然而生。 “殿下,我們?nèi)サ牡胤讲粫冗@還荒無人煙吧……” 隊伍中,許多人都打起了退堂鼓,哪怕諸如林五六這樣堅定選擇朱高煦的人,也不免上前忐忑詢問。 朱高煦轉(zhuǎn)頭看了看那山脈,望著那連鳥獸都不見蹤影的山嶺,臉上卻是洋溢笑容: “日后這地方若是人聲鼎沸,我便要將你們的名字和功績都刻在石碑上,供來往路人瞻仰。” 他沒有正面回答,反而說起了未來。這有幾分畫餅的感覺,但在這如同世界邊緣的地方,他的承諾足夠激勵隊伍中的所有人。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他們在這荒山野嶺之中趕路,每天夜晚都能聽到狼嚎虎嘯,感受那寒風(fēng)凜冽。 三日后,他們來到了朱高煦與周興所談?wù)摰穆“哺?,也就是后世的長春。 與朱高煦猜想的一樣,在這里他們終于見到了文明的痕跡,哪怕只是垮塌的廢墟,卻也讓他們興奮不少。 “這地方真平,土地也肥沃的不行,就是太冷了,都快二月末了還沒化凍?!?/br> 林五六用長槍戳入了凍土中,拔出來時是富有營養(yǎng)的黑土壤。 曾經(jīng)的隆安府只剩下了垮塌的夯土墻和許多倒在積雪里,被干草掩埋的廢墟。 望著這一群廢墟,朱高煦倍感唏噓,而亦失哈也跟著朱高煦狼狽走入隆安府城中。 “這地方倒是不錯,若是日后吉林人多了,或許可以遷移些過來。” 亦失哈不知道日后的朱高煦要做什么事情,他只覺得隆安府的地勢不錯。 聽著他的話,朱高煦拍了拍手上的積雪和草屑:“在地圖上把這里改稱長春吧?!?/br> 為了方便自己回憶,朱高煦決定將隆安府正式更名為長春,即便這里還無人居住,但日后會有的。 對此,亦失哈也沒有什么意見,畢竟出了三萬衛(wèi),基本上就都屬于吉林船廠的管轄范圍了。 如今吉林船廠被改設(shè)吉林衛(wèi),它的管轄范圍可以說完全看朱高煦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