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節(jié)
他拔出了手中寶劍,劍格上的動物是非洲獅子,劍身中間有劍脊增加了劍的強度,樸素而經(jīng)典。 “大明威武!” “萬歲!萬歲!” 當千萬人異口同聲發(fā)出山呼海嘯的歡呼時,跟在朱棣左右的兩人臉色并不好看。 他們分別是被明軍俘虜?shù)那皷|蒙古太師,大明和寧王阿魯臺。 以及他的弟弟,現(xiàn)東蒙古太師,大明常寧王阿力臺。 明軍隊伍之中那萬余蒙古裝扮騎兵,便是阿力臺所率來的,另外在漠北草原上還分散著為明軍搜集情報的一萬多韃靼騎兵。 目送著朱棣和將領們步入海喇兒城,十數(shù)萬大軍就地解散,僅有外圍的萬余騎兵披甲放哨。 “唏律律……” 勒馬翻身,一身甲胄的朱棣走入了海喇兒城內(nèi)唯一一處使用了關內(nèi)建筑手法的院子之中。 院子占地五畝,分為前后院,是朱棣在海喇兒的臨時行宮。 走進前院的正廳,朱棣張開雙手,左右仆從便立馬上前為他解刀取甲。 待他做完這一切,他才轉過身來緩緩坐下:“入座!” 朱棣靠在椅子上,一手扶著扶手,一手摸著自己的大胡子。 他掃視眾人,這次北征的隊伍與上次沒有太大的差別。 盡管日本事多,但徐增壽還是在三月踏上了歸途,走遼東北上,追上了北征大軍。 文官們太慢,朱棣懶得等他們,讓他們從鎮(zhèn)虜衛(wèi)慢慢趕來,起碼需要三天時間。 這三天時間里,他也得準備搜集消息,出兵追擊瓦剌了。 想到這里,他將目光停留在了左首位的阿魯臺、阿力臺兩人身上。 兩兄弟十分尷尬,但他們卻不敢說什么。 過去幾年里,阿魯臺已經(jīng)了解了大明的實力,而這次的北上,他更是見到了大明在漠東的布局。 大寧的漠東三衛(wèi)人口足有二三十萬,輕而易舉就能抽調(diào)五六萬民夫北上。 除此之外,鶴城衛(wèi)每日也有數(shù)百料的船只運送上千石糧食抵達,大明的后勤已經(jīng)被朱高煦開發(fā)到了極致。 阿魯臺在許多國宴上見過朱高煦,不得不說在見到朱高煦后,他開始相信起了曾經(jīng)兀良哈那群人的話。 朱高煦,他不是人,或者說不是常人認為的人。 想起朱高煦在國宴上的任意一瞥,阿魯臺至今還能感覺到那一瞥的壓力。 “常寧王,說說瓦剌的賊子們?nèi)ツ牧?!?/br> 朱棣一開口便詢問起了當下的東蒙古之主阿力臺,而阿力臺也不負眾望的站出來作揖道:“回陛下,馬哈木、太平、把禿孛三人幾個月前率兵南下?lián)v滅了鬼力赤,收復了他的部眾,裹挾北上前往了曾經(jīng)哈拉和林北部的漠西之地。” “他們的兵馬應該在五到六萬人左右,但如果出動遠征,只能有三四萬?!?/br> 阿力臺匯報出了大概,聞言的朱棣也滿意道:“這次北上,你哥哥和我說你在東蒙古過得不太舒服,所以這次我?guī)砹巳f斤棉花和五千匹布,現(xiàn)在一并賞賜你吧!” “謝陛下天恩!” 阿力臺沒有阿魯臺的野心,也并不覺得給大明當狗有什么丟臉的。 要知道過去幾年里,大明通過貿(mào)易和賞賜的方式,與韃靼部互市了三萬多套甲胄和兵器,以及數(shù)萬匹粗布和十幾萬斤棉花,數(shù)十萬斤茶葉,數(shù)萬口鐵鍋。 正因為有了這些物資,他才能扛住瓦剌這么幾年來的襲擊,將戰(zhàn)線一直保持在忽蘭忽失溫一帶。 “賞賜了你錢糧,我還要賞賜你官職……常寧王聽令!” “臣聽令!”阿力臺不假思索的跪下,這一幕讓阿魯臺臉上橫rou發(fā)顫。 “今日設燕然都指揮使司,敕封你為燕然都指揮使,你的長子福榮任指揮同知,你的次子福壽任指揮同知?!?/br> 朱棣極為別扭的說出這番封賞,而這番封賞也并不是出自他的本意,而是來自朱高煦。 “指揮使王戎!”朱棣側目看向王義身后,王義身后的王戎也站出來作揖:“臣在!” “敕封你為燕然指揮同知,鎮(zhèn)守海喇兒衛(wèi),不日派遣書吏陪同常寧王前往部落,將其部眾登記造冊,對其部落將領授予官職,俸祿歲末并發(fā)!” “臣謝恩!”阿力臺和王戎紛紛作揖謝恩。 對于朱棣的做法,眾人心知肚明,無非就是想用利益來捆綁韃靼部罷了。 不過這樣的做法一旦玩脫了,那只會使韃靼部變得更為強大,因此這并不像朱棣的性格,也難怪他會有幾分別扭。 既然不是朱棣安排的,那自然便是朱高煦安排的了。 一想到是朱高煦安排的,眾人紛紛放下了心來。 說到底,朱棣已經(jīng)五十有二,朱高煦才三十有二,正直壯年。 朱高煦敢放利益給韃靼部,就不怕韃靼部反抗。 對此,阿力臺和阿魯臺十分高興,他們可不管朱棣和朱高煦怎么想的,他們只知道按照大明的官職俸祿,他們麾下部眾起碼能有三千將領能領到俸祿。 這些錢糧,都能作為日后韃靼部東山再起,擺脫大明的資本。 不過他們似乎忘記了,朱高煦敢給他們錢糧,這說明他有足夠的辦法收拾他們。 當然,此時的二人已經(jīng)被突如其來的驚喜給沖昏了頭腦,滿腦子都是韃靼部日后每年能從大明穩(wěn)定獲取多少數(shù)量的錢糧。 “遼國公,從這里征討漠西需要多久?” 朱棣示意阿力臺和王戎入座,開門見山的詢問起了遼國公孟章。 對此,孟章作揖道:“以我軍日行七十里的速度,起碼一個月才能抵達漠西,加上搜尋,起碼一個半月,來回三個月?!?/br> 孟章說罷,朱棣又追問道:“以我軍的情況,能追擊到漠西嗎?” 他話音落下,孟章便不假思索的繼續(xù)道: “當下朝廷還有十萬石軍糧沒有從鎮(zhèn)虜衛(wèi)運來,這十萬石軍糧起碼要牽制兩萬輔兵和五萬民夫?!?/br> “故此,大軍可以調(diào)動的輜重數(shù)量是十萬輔兵、十三萬民夫,另外還有挽馬車七萬六千四百余輛,海喇兒有軍糧十二萬石,馬料二十萬石?!?/br> “如果派遣二十三萬輔兵、民夫運送糧草前往忽蘭忽失溫,距離大概兩千里,以民夫的腳程需要四十天,來回八十天,耗軍糧近九萬石,馬料七萬余石?!?/br> “以挽馬車和民夫的運力,運抵漠西后撤退,還能留下三萬石軍糧,十三萬石馬料給我軍?!?/br> 二十三萬人和七萬多輛馬車運送三十二萬石軍糧馬料,運抵后還能剩下十六萬石軍糧馬料,這已經(jīng)十分不錯了。 消耗這么少,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是沿著飲馬河向西搜捕,經(jīng)色楞格河入漠西所致。 不過問題在于,三萬石軍糧倒是夠八萬大軍吃三個多月,但十三萬石馬料頂多足夠八萬大軍身后的二十萬馬匹吃兩個月。 再算上撤回的四十天時間,也就是說留給朱棣的時間也不過區(qū)區(qū)二十天罷了。 屆時雖然人還有糧食,但馬卻沒有馬料了。 沒了馬料,光吃草會很快把驃掉光,屆時這八萬騎兵和馬步兵就會成為步兵了。 “時間足夠,讓后方加緊再運十萬石馬料北上!” 馬料不足就補充,為了一舉打垮瓦剌,朱棣只能向后方加派馬料。 要知道,北征大軍一共起運三十萬石軍糧,五十萬石馬料。 三十萬石軍糧就是三百萬石糧食,五十萬石馬料就是一百五十萬石豆料。 歷史上朱棣北征最大規(guī)模一次,也不過才調(diào)了三十萬石豆料和九十萬石糧食罷了。 這次的規(guī)模,可以說是朱棣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三倍還多。 正因如此,朱棣才會意氣風發(fā)的要重創(chuàng)瓦剌,甚至想著干掉瓦剌,因為這一路上他不僅對后勤滿意,對燧發(fā)槍搭配刺刀的組合更是不用多說。 當然,他心里的負擔也不免有些重,總覺得老二真的準備讓自己打完這一仗就退位了。 “唉,退吧退吧,打完這一仗回家,我也五十三歲了,又還能活幾年呢……” 朱棣在心底嘖嘖幾聲,至于被要求調(diào)十萬石馬料北上的孟章則是嘴里發(fā)苦。 為了這一仗,大寧、遼東、渤海的豆料幾乎都被抽調(diào)一空,現(xiàn)在還要湊足十萬石,這讓他頭疼不已。 正當他苦惱時,院門卻傳來腳步聲,一名指揮使一路快走進入正廳下跪,手里拿著一份加急。 “啟奏陛下,監(jiān)國殿下教令山東布政使司,制軍糧五萬石,馬料二十萬石,已于月前起運,七月初一送抵海喇兒城!” “哈哈,好!”聽到老二居然連自己缺糧食馬料都猜到并提前準備好了,朱棣也高興的夸贊了一聲,同時目光掃視眾將。 見明軍萬事俱備,阿魯臺也連忙起身走到正廳跪下作揖: “啟奏陛下,韃靼部愿意出騎兵兩萬供陛下驅使!” 阿魯臺的做法讓他的大哥阿力臺臉色一黑,要知道阿魯臺現(xiàn)在只是明朝手中的傀儡,而他阿力臺才是韃靼部的太師。 現(xiàn)在他不經(jīng)過自己,就開口調(diào)動兩萬騎兵供大明驅使,自己能好受才奇怪。 “喔?”朱棣露出詫異,目光在阿魯臺和阿力臺身上來回打轉,最后詢問道:“常寧王,你覺得如何?” “回陛下,臣愿意為陛下效勞!” 阿力臺只能硬著頭皮開口應下,朱棣聞言也笑道:“好!” “這樣吧,這支騎兵作為哨騎,歸沈國公王義管轄,常寧王副之?!?/br> “臣領命!”阿力臺氣的牙癢癢,卻有無可奈何。 “既然無事,那就散了吧!” 朱棣起身走向后院,諸將也紛紛唱禮萬歲,而后緩緩退出了院子。 退出院子后,阿力臺便眼神不舒服的盯著阿魯臺,阿魯臺倒也沒說什么,直到兩兄弟走遠,阿魯臺才轉身道: “明軍的獎懲規(guī)則我比你清楚,你這兩萬人只要參戰(zhàn),那么戰(zhàn)后繳獲一定有你一份?!?/br> “萬一他們不給呢?”阿力臺得了阿魯臺的想法,雖然愣了下,但還是快速質(zhì)問。 “不管給不給,你都得出兵,不然打完這一仗,下一次估計就是打我們了?!?/br> 阿魯臺在南京待了那么幾年,別的摸不清楚,但朱棣的心思他卻能猜到一分半點。 這倒也不是他多厲害,而是朱棣常常詢問他草原的風土人情,各地的地理地貌。 朱棣的詢問讓阿魯臺警覺,可卻又十分無奈。 現(xiàn)在的韃靼已經(jīng)由阿力臺做主,他雖然是自己的哥哥,但能力差自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