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節(jié)
此刻,他們?nèi)苏@訝于軌道上火車的速度,但朱棣最先恢復(fù)平常,有些挑剔道:“這速度太慢了些……” “一開始確實不快,但只需要十幾年的時間,速度就能達到日行七八百里的程度,屆時不管從南京還是北京出兵,不管是前往漠北還是西南,都能將時間控制在半個月內(nèi)。” “甚至就算是西域,也能在半個月內(nèi)運送數(shù)萬兵馬前往,唯一的問題就是軌道鋪設(shè)?!?/br> 朱高煦與朱棣解釋著,同時說起了鐵軌,朱高煦都不免頭疼起來。 這個時代的百姓雖然不像晚清那么貧窮,但也富裕不了太多,只能說吃飽和暖,對于每斤十幾文的鐵價不可能不動心。 要知道按照太學(xué)的鐵軌重量來看,一根鐵軌起碼重一百斤,一百斤鐵軌就是上千文。 想要運行火車,還得設(shè)置足夠多的鐵道部隊來維護才行,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七八百里?” 朱棣咋舌,他沒想到這玩意能跑這么快,不過就剛才老二來說的看,現(xiàn)在這火車也能日行七十二里,和明軍行軍速度不分上下了。 “別說七八百里,就是日行三百里,我都得要封你王甫為伯!” 朱棣看著王甫,十分認真的開口,讓王甫連忙作揖:“臣定當(dāng)竭心盡力!” 王甫唱禮作罷,不等朱棣開口,朱高煦就先一步道:“這次參與研究的,每人升授一階世襲散階,沒有散階的授正七品從仕郎散階。” “除此之外,你賞錢千貫,太學(xué)士賞三百貫,普通學(xué)子賞百貫!” “謝殿下賞賜!”王甫再度躬身,臉上笑容燦爛如菊花一般。 “這火車可以停下吧?” 朱棣目光一直在火車上,想要看看這玩意會不會是糊弄人的,畢竟這么慢的速度,在火車里裝幾匹馬似乎也能達到。 “是,臣這就讓火車停下?!?/br> 王甫見皇帝感興趣,當(dāng)即示意不遠處的令旗手揮動令旗。 在令旗揮動下,火車的蒸汽漸漸變少,速度也慢了下來。 當(dāng)然,這個速度慢的幾乎察覺不到,畢竟一個人徒步慢跑的時速就能達到每個時辰二十里,因此永樂號每個時辰六里的速度著實有些慢。 朱高煦帶著朱棣一起走下cao場,同時對朱棣說道:“這火車拉拽著燃料車廂才那么慢,如果填充燃料,讓它自己快速跑的話,差不多能比人要跑的快一些?!?/br> “我先看看再說?!敝扉€是有些不太相信這東西真的不需要人馬拉拽,更別提日行七八百里了。 隨著駕駛室的人走下機車,朱棣在朱高煦帶領(lǐng)下,與朱瞻壑一起走上機車的駕駛室。 在這里,兩面清澈透明的玻璃引人注目,但由于玻璃技術(shù)早就更迭,朱棣也沒有太好奇,只是看了看火車內(nèi)的構(gòu)造,然后又去到了鍋爐房看了一眼。 里面十分燥熱,朱棣只是看了看駕駛員填充燃料的情況,就知道這種地方不可能藏著人力和畜力,因此下車看了看這機車全貌后才感嘆道: “要是這玩意能日行三百里,那俺打漠北就簡單多了?!?/br> “三百里算什么?”朱高煦忍不住笑道:“在您有生之年,肯定能看到它日行七八百里的時候。” 朱高煦對朱棣別的沒信心,但對朱棣打仗和壽命卻有絕對信心,尤其是他這些年除了打仗比較累,其它時候都比較清閑的生活狀態(tài)來說,朱棣日后就算活到七十五,朱高煦都不覺得奇怪。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特意和朱棣宣傳蒸汽機車的好處,同時也宣傳起了蒸汽機船: “這蒸汽機船的技術(shù)成熟后,這蒸汽機還能運用在船上,屆時船只就不需要風(fēng)帆,也不需要人力拉拽,每日能走上千里,從南京前往東洲,只要燃料足夠,頂多三個月就能走一個來回?!?/br> “好處我知道了,就是這東西日后真成了,朝廷能不能生產(chǎn),還有你說的鐵軌也是一個問題?!?/br> 朱棣伸出手摸了摸永樂號,感覺有點燙手又撤了回來。 “生產(chǎn)是肯定能的,建造一條兩京鐵路,估計耗費在幾百萬貫,其中黃河、長江還不一定能通行,得下船坐船中轉(zhuǎn)?!?/br> “至于從北京建造一條鐵路直通漠北,差不耗費在五六百萬貫,耗時好幾年?!?/br> 朱高煦很清楚鐵路對大明的意義,所以幾百萬貫?zāi)酥辽锨f貫對于大明來說根本不算什么。 如果有了鐵路,大明日后的許多工程都能降低成本,例如從洪武三十三年持續(xù)到現(xiàn)在的黃河疏通,之所以如此緩慢,主要就是運送水泥,泥沙耗費時間。 如果有了火車,那時間能縮短,材料價格也能便宜好幾倍。 花費幾十年,耗費幾千萬貫修建鐵路,所能獲得的是難以衡量的價值。 有了鐵路,即便遷都北京,但皇帝想要南下,也不過就是兩天時間罷了。 這樣的情況下,江南日后即便有了官商資本勾結(jié),只要軍隊沒出現(xiàn)問題,皇帝都能輕松收拾他們。 當(dāng)然,如果是思想改變,那就另當(dāng)別論了。 沒了人心,便是朱高煦也救不了后世之君。 這般想著,朱高煦也回到了現(xiàn)實,將目光投向朱棣。 “我準(zhǔn)備休整一年,明年開春再對江西動手。” “嗯……”朱棣回應(yīng)一聲,隨后才開口道:“那個解縉,你自己看著處置吧?!?/br> “父親放心,兒臣可不會殺他?!敝旄哽隳樕下冻鲂θ荩@笑容卻讓朱棣瘆得慌。 捋了捋大胡子,朱棣走到朱高煦身旁,手拍在他背上,示意他跟著自己走。 朱瞻壑想跟上來,被朱棣笑著制止:“和你爹說些事,你別跟上來?!?/br> 話音落下,他便帶著朱高煦走到一旁,父子邊走邊道:“老二,這次我也回來了,你看看什么時候即位比較好?” “兒臣暫時還不想即位,況且父親您還年輕再干幾年?!?/br> 朱高煦聞言連忙拒絕,他可是還等著朱棣幫自己背完江西和浙江的黑鍋,然后再以“三年不改父志”的借口將湖廣這些省份新政一并推行。 等三年過去,大明全面推行新政,自己就可以開始休養(yǎng)生息,然后等待機車成型,開疆拓土了。 “俺沒在試探你,你也不用耍小心思?!?/br> 朱棣還以為朱高煦是擔(dān)心自己在試探,因此特意換了自稱,卻不想朱高煦當(dāng)即停下腳步作揖道: “兒臣尚年幼,朝廷不能沒有父親?!?/br> “你……”朱棣愣了愣,他沒想到老二都三十多了,還能抗住皇位的誘惑。 他當(dāng)初打下南京還小,能抵抗誘惑自己能理解,可三十二歲已經(jīng)不小了,他卻依然能抵抗住皇位的誘惑,甚至讓自己多當(dāng)幾年。 “老二,你來著的啊……” 朱棣不太相信,可朱高煦卻立馬再度躬身:“請父親不要再說這樣的話!” “嗯?”朱棣這次不得不信了,畢竟老二從不和自己玩什么虛的,更不可能玩那么多次。 只是他這么一弄,自己反倒不知道怎么收場了。 他都和王彥說他老了,群臣也都知道他說過北征回來要傳位的話,現(xiàn)在老二這廝不即位,那旁人豈不是覺得自己言而無信? “你這……” 朱棣也不知道說什么,皇位他也稀罕啊,真讓出去他也心疼,雖然自己喜歡老二,但也不可能喜歡到毫無怨言的把皇位讓出去。 想了想,朱棣只能上前拍了拍他的肩: “這樣吧,反正日后要遷都,我和你都不喜歡在南京呆著,到時候我們都要去北京?!?/br> “北京我看了,你要是當(dāng)了皇帝,我肯定也不太好待在宮里。” “改日你和黃福說說,在京城周圍修建一處行宮,我平日就住在行宮里,時不時召見你就行?!?/br> “等那行宮修建好了,你也可以著手即位了。” “兒臣領(lǐng)旨!” 朱高煦果斷應(yīng)下,一處行宮換老頭背鍋,這很劃算。 見朱高煦答應(yīng)的爽快,朱棣也真情流露:“老二,你真像我……孝順。” “那是自然?!?/br> 第442章 環(huán)球航行 “這是日后蒸汽機船和蒸汽機車的模型,您看看就是這樣……”站在太學(xué)的課題所內(nèi),朱棣與朱瞻壑興致勃勃的打量著一個空曠的屋子。 屋子內(nèi)有課題模型,也有課題內(nèi)容,它的面積并不大,但卻存放著大小上百種課題。 這些課題從農(nóng)業(yè)到工業(yè),幾乎涵蓋了朱棣他們所想象到的所有方面。 從簡單的土化肥到尿素、再到磷肥和鉀肥,僅僅是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的一連串課題,一旦步步攻克,很有可能會讓大明糧食畝產(chǎn)增長三成以上。 以大明當(dāng)下的環(huán)境和土地情況,在耕地面積不增長的前提下,六億五千余萬畝耕地最多能養(yǎng)活一億三千萬人左右。 如果糧食畝產(chǎn)增加三成,那當(dāng)下的耕地能多養(yǎng)活四千萬人。 這還只是當(dāng)下的耕地情況,如果以清朝關(guān)內(nèi)和民國時期東北、交趾的耕地情況相加,那大明在這個低溫期可以開墾的耕地不會低于二十億畝,能養(yǎng)活四億人口,而增長三成就是能多養(yǎng)活一億多人。 糧食是大明的根本,也是大明日后控制大部分藩屬國最好的手段。 “這個拖拉機,真能像你說的,一年能開墾幾十畝荒地?” 站在模型面前,朱棣拿起了一臺拖拉機的模型,而這臺模型的造型與后世二戰(zhàn)時期的大部分拖拉機相似。 雖然朱高煦可以走蒸汽機拖拉機的路子,但他并沒有見過蒸汽拖拉機,而且蒸汽動力需要燃料和水,對農(nóng)民來說十分不方便。 因此,他沒有留下蒸汽拖拉機的課題,而是直接留下了內(nèi)燃機和內(nèi)燃拖拉機的課題。 “如果能弄出來,那肯定能開墾幾十畝甚至上百畝荒地,不過以朝廷的技術(shù),現(xiàn)在還達不到標(biāo)準(zhǔn)。” 朱高煦沒有妄自尊大,內(nèi)燃機的許多技術(shù)標(biāo)準(zhǔn)都不是現(xiàn)如今大明可以達到的,他們連最基本的蒸汽機熱效率都沒能弄明白,讓他們?nèi)パ芯績?nèi)燃機,就好像讓后世研究空天航母一樣。 雖然時代不同,但科技受限的基礎(chǔ)材料、理論知識都大致相同。 內(nèi)燃機所需要的鋼鐵質(zhì)量大明可以達到,但達到不代表可以批量生產(chǎn)。 明軍的火炮之所以沒有專門開設(shè)彈道學(xué),選擇讓炮兵自己摸索,還不就是因為火炮標(biāo)準(zhǔn)不一致,每門火炮都有細微的不一樣,每門火炮的彈道也會隨之不一樣。 火炮如此,更別說火槍和內(nèi)燃機了。 “這些許多課題與模型,都是為了幾十上百年后準(zhǔn)備的,現(xiàn)在我們只要能利用好蒸汽機,就能讓大明國力達到古今巔峰了?!?/br> 朱高煦將朱棣手中的拖拉機模型放在桌上,隨后帶著朱棣走走看看。 其實課題所內(nèi)的大部分課題,都只是朱高煦個人“異想天開”大概形容,亦或者弄出相應(yīng)外貌的模型罷了。 對于這個時代的學(xué)子來說,盡管他們已經(jīng)學(xué)習(xí)了小學(xué)和中學(xué)十年教育課程,但飛機、火車、輪船這些東西在他們看來,無疑都是天方夜譚。 如果不是蒸汽火車研究成功,估計他們會對自己所學(xué)陷入深深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