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書迷正在閱讀:替嫁沖喜小夫郎、直播不易,貓貓嘆氣、論如何制服易感期的Alpha、快穿:祖宗輕點(diǎn)作、刑警本色[九零刑偵]/jiejie破案好兇[九零刑偵]、皮膚饑渴癥大佬矜持一點(diǎn)、毛茸茸的他、窈娘、我的對象非人類[星際]、撿的小可愛是超危級
同一時間。其余朝代的良臣如范仲淹、歐陽修等人也紛紛進(jìn)宮面圣,整個宋朝忽然緊張了起來。 李府。 李清照提步出門,看向天幕中猶泛光彩的水鏡,這面水鏡透露了她的生平,明示了大宋的屈辱,可似乎也帶來了生生之望。 她抬手,似是想要觸摸這機(jī)緣巧合的神跡,卻只聽得鏡后之人對自己的清淺總結(jié)——! 第91章 永遇樂、聲聲慢作業(yè)+青蒿素序 【歷史的鏡鑒從來以血淚鑄成,那樣沉重卻又那樣容易被忽略?;蛟S我們本不該說那么多歷史,但辛棄疾也好,李清照也罷,都是歷史中的人物,是當(dāng)時的歷史熔鑄了他們的血淚與詞章。幸得春風(fēng)詞筆,猶有愁思不平,流響后世。 李清照的悲哀,實(shí)際是兩宋之際所有人的悲哀。后來的后來,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各人身世也如雨打飄萍般浮沉無依?!傲鞴馊菀装讶藪?,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睓烟疫M(jìn)士蔣捷遺憾的,哪里僅僅是流逝的光陰? 我們有幸在詞里看到了李清照掙扎的靈魂,痛她所痛,哀她所哀。也便記取了她的惆悵,她的心性?!?/br> 楚棠說得認(rèn)真。 【當(dāng)年,李清照同丈夫趙明誠回到青州老家,筑歸來堂,以示歸隱之意。歸來堂,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她又取文中“審容膝之易安”一句,為自己取字“易安”。進(jìn)一步表明自己自己的安恬閑適之意。 彼時夫家深陷黨爭風(fēng)波,公公趙挺之病卒,趙家難在京師立足,青州舊居的生活不復(fù)昔日優(yōu)渥,可李清照卻恬淡自處。 “易安”二字,是她的明達(dá),也是她的心中所愿。 可那時的她怎么會想到,這不過只是她波折人生的序幕而已。她叫易安,而,時代浪潮的翻覆下,這樣一個女子到底是“難安”了?!?/br> 略帶嘆息的聲音下,是忽然動起來的畫面和隨之而起的悠長歌聲:“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一個字一個字如珠落玉盤,又似雨打梧桐滴滴敲在眾人的心上。歌聲里,那耀目的女子衣衫輕薄飲酒行舟藕花深處,歸來于燈下吟一闋記游佳篇; 她朱唇輕點(diǎn)良人相伴漫步燈火闌珊,換得一二金石字畫細(xì)細(xì)賞玩;她勞燕分飛良人痛別,她亂世浮沉不得安息,她獨(dú)上小樓滿懷愁緒一潸然,卻只怪花色殘…… 一切的吟唱,一切的詠嘆,都凝結(jié)在一個背影、一本泛著滄桑的《漱玉詞》。 歌聲消散,李清照久久不能回神。那是她未曾經(jīng)歷的波瀾壯闊的一生,那是她不曾獲知的跨越千古的惋惜惦念。 她心中忽然升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后人通過她的詩文試圖觸碰她的靈魂,又用一段段亦古亦今的文字試圖與她交心,知音千載,不外如是。 她提筆,憑著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將剛剛吟唱的詞句一一抄錄,也算成全一段心神交匯。 東晉。 陶淵明渾濁的眼中隱有水光閃過:“李清照有易安之性,命途卻與她難安一生,上蒼何其殘忍?!?/br> 唐朝。 李白對這個與自己同姓的小輩又是欣賞又是心疼:“明明身處繁榮之邦,卻遭如此離亂,宋朝真是……唉!” 尚在盛世的詩仙無法想象“茫茫走胡兵”的安史之亂,自然也無法想象異族入侵、江山傾頹的宋朝,錦心繡口的詩人第一次無言,煩悶地灌下一杯酒。 晏殊歐陽修范仲淹蘇軾等人別開眼,既憐后輩遭遇,又痛宋室江山。 另一邊,卓文君班昭蔡琰上官婉兒薛濤個個嘆息,她們最初還不服這“千古第一才女”的名頭,自忖己之才思不亞于李清照,可才思筆力或有比肩之機(jī),情志之厚重卻如何企及?就像水鏡說的,李清照是在用血淚寫詞??!讓她們?nèi)绾伪鹊眠^? 一眾女兒低眉:“雖是如此,卻幸無此筆?!?/br> 唯求安平世。 坊間,許多倡優(yōu)歌伎默默將剛剛那首歌的歌辭和旋律記了下來,即使這首歌中的唱法與她們所習(xí)慣的有許多不同,她們卻還是想以自己的方式給那位才高疏闊、一生動蕩的女子送去一些感佩與安慰。 更有女子深感于李清照的家國大義慨然情懷,將之作為自己一生cao行的榜樣。很多女童也自發(fā)學(xué)起了李清照的詩詞,明清兩代的《漱玉詞》果然更難尋了。 【詩言志,詞為心。說到這里,大家心中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 那么,除了常規(guī)背誦之外,我們這次的作業(yè)就是——請大家以“幼安,我想對你說”或“易安,我想對你說”為主題,寫一段文字,表達(dá)你對辛棄疾或者李清照的獨(dú)特的感受。 二者任選一位就可以了哦~ 這堂課就講到這里,請大家積極完成作業(yè)。喜歡的話一鍵三連,我是楚棠,我們下節(jié)課再見!】 水鏡結(jié)束,眾人沉默了一下,或多或少都松了口氣。一首《永遇樂》,一首《聲聲慢》,承載了兩宋幾乎一大半的歷史,其信息量之大還需要他們進(jìn)一步揣摩和吸收。尤其是宋朝,諸代皇帝和大臣簡直人人自危,油然而生一種緊迫感。 汴京。 趙匡胤深吸一口氣,撐著座椅站了起來,極為鄭重地點(diǎn)上了水鏡上的大拇指按鈕,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謝這來之不易的機(jī)緣,隨后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就水鏡中提到的問題和文武大臣商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