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69
書迷正在閱讀:基圍絲特的真實經(jīng)歷、把同學(xué)變成了自己的meimei、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一部)全、流氓師表、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二部)全、宅男變身癡女御姐、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三部)全、院長的十二釵、古劍yin譚-癡女yin姬今何在、母子成婚的角色游戲
有傳入中土,艾滋等也無從談起,但淋病等是古老的疾病,各種醫(yī)典都有記載,多發(fā)于衛(wèi)生條件差的地區(qū)和那風月場所;雖不嚴重,卻常常難以根治,每每流膿。這姚二郎要是不把嫖妓當回事,以后染給了小妹,小妹那干凈的身子愣是無辜受污……雖是些小事,但張寧想起來能好受就奇怪了。 不知不覺已到了岳陽樓,但張寧此時已心境全無,眼里就看到一處名勝風景而已。登上樓,能看到寬廣的洞庭水面。 這是他次來岳陽樓,在現(xiàn)代也沒機會去過,不過現(xiàn)代的岳陽樓據(jù)說是清朝重修的,真正的岳陽樓還是此時才能看到。一個岳州官員正長身而立,大聲朗誦:“……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張寧心道:尼瑪?shù)?,唱歌呢?剛不久前才拿著宣德朱瞻基的皇糧,大炮一響,就跪舔敵人,鬼才信你什么先天下之憂而憂。 一篇吟誦罷,眾官唏噓感嘆了一番,這時岳州的那個姓王的知府說道:“久聞湘王文治武功,特別是文采曾冠絕南京,今日何不賦詩一首,讓下官等開開眼界?若是出自王爺之手的妙詞,定要著人刻在岳陽樓上,與眾先賢的墨寶相提并論?!?/br> 果見岳陽樓的各處石頭木板上都有上了年月的題詞,顯然“先賢”們沒有保護文物的概念,和刻上某某到此一游差不多。 張寧哪里有什么作詩的興致,當下便婉言推拒了一番,不料眾官全當是謙虛。 這時身后的桃花仙子忽然忍不住冷冷說道:“王爺?shù)囊馑?,要是把詩句刻上去了,大軍一走,諸公還不得趕緊削掉痕跡?生生是破壞名勝哩。” 眾官一聽頓時十分尷尬,大伙的目光對桃花仙子不善,認為一個侍從簡直是沒大沒小。 張寧聽到這里,覺得是該出面挽回一下和氣……自己雖然武力占領(lǐng)了岳州,而且著實也不喜歡這些地方官,但是理智地看問題,暫時真的需要拉攏這些愿意投降的官員和文人。一則可以維持地方的統(tǒng)治秩序;二則官僚和士紳既然投降,總得為他們自己說話,拉攏之對輿情有好處;而且也可以裝點一下門面以示朱雀軍非流民反賊,知府及以下的官員,那是進士、舉人、監(jiān)生,都是有功名有頭有臉在地方上代表正義的一類人。反正相互利用,他們也需要“征服者”保障其安全和財富。 所以張寧明白,只憑自己的喜惡意氣用事對不對的,情緒不要影響正事搞些不必要的麻煩出來。 &x2193;&x8BB0;&x4F4F;&x53D1;&x5E03;&x9875;&x2193; &xFF12;&xFF48;&xFF12;&xFF48;&xFF12;&xFF48;&xFF0E;&xFF43;&xFF4F;&xFF4D; 他便說道:“諸位賢士先生既然看得起本王,恭敬倒不如從命……”這么一表態(tài),就把桃花仙子的話掩飾過去了:既然張寧愿意賦詩,當然就沒有怕大伙“削去”刻字的意思。 眾官聽罷大喜,這不是要作詩,而是表態(tài)相互妥協(xié)的誠意啊,官場上爭斗的精髓不是勝負而是妥協(xié)的時機啊。頓時就有人大加贊賞道:“咱們得洗耳恭聽,洗耳恭聽!”王知府忙喊道:“來人,快備筆墨記下,不得差了一字!” 就連剛才冷言冷語的桃花仙子也面露出了期待之色,她好像挺喜歡張寧作詩的,不過張寧已經(jīng)很久沒“作過詩”了。 張寧在樓閣中來回踱了幾步,心說,以自己舉人功名的底子,借景抒情作一首平仄章法合格的詩來也不是辦不到……但他因沒什么心情,而且作詩也確實不太擅長,要臨時作詩確實挺不容易,還不如抄。只要抄晚于宣德年的詩歌,問題不大,放著現(xiàn)成的資源不用非要死一片腦細胞苦想什么詩詞歌舞也是浪費。 一想到抄,他很快就念頭通達了。前世他確實是唐伯虎的粉絲,詩歌、畫兒都挺喜歡,所以當初才能把唐伯虎的那樣長的詩歌背出來,如果換做別的詩人的作品,能記清楚的也是不多……唐伯虎還真有一首關(guān)于岳陽樓的,張寧記得。 他回憶了一遍,當下便開口吟道:“巴陵城西湖上樓,樓前波影涵清秋……” “好!”王知府大聲贊嘆。 張寧真沒覺得好……倒不是唐伯虎的詩不好,而是不應(yīng)景,現(xiàn)在明明是冬天。可把“清秋”改成“寒冬”之類的就不押韻了,將就吧,反正不過是應(yīng)付而已。 “數(shù)點征帆天際落,不知誰是五湖舟?!?/br> 聲音剛落,周圍便響起了撫掌的聲音,大伙相視點頭,一本正經(jīng)地點評這首詩的好處。倒是桃花仙子的臉上微微有些失望,顯然比起“不羨鴛鴦只羨仙”這等句子來,這首詩不太合她的口味。 不料人群后面有個聲音冷不丁地說道:“作這詩的人要是個想做范蠡的倒罷了,出自王爺之口卻是稀奇得很。而且詩中之人,多半是想建立一番輔佐之業(yè)而功成身退、卻不得,有些失意,難道王爺此時失意么?” 張寧一聽頓時被吸引了注意力,他了解唐伯虎的生平故事,當然懂詩里的心態(tài),只不過此時沒把作什么詩的內(nèi)容當回事而已;但是剛才說話的人是不知道有唐伯虎這個人的,卻能從短短二十八個字中瞬間就懂了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絕對是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當然最特別的是這家伙居然敢在此時此刻不奉承,想什么說什么,確是有點特別。 “剛才說話的是何人?”張寧忍不住問道。 當下樓閣中就安靜下來,氣氛有些緊張,或許大伙兒也想等著看這湘王如何處置唱反調(diào)的人。其實張寧暫時真沒想拿那個人怎么樣,只不過一時好奇,想看看是個什么人而已。 很快果然就從人群后面站出來了個年輕人,身材長得還不錯,額頭較高又圓。那人抱拳作了揖,便站直了身體,面無懼色道:“下官巴陵知縣,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徐子新。王爺帶兵侵岳州,知府王大人說為了百姓不受涂炭要投降,他是上官說要投降咱們便投降,這也沒什么,不過要在這里行阿諛奉承之能,下官卻覺羞辱得慌。反正刀子在王爺手上,要殺要剮悉聽尊便,省得叫人難受。” 張寧微笑道:“今日諸賢雅興,陪本王在此名勝談詩談文,說什么殺啊要剮的豈不掃興?不瞞你們,我在受父皇封王之前,還考過鄉(xiāng)試做過‘偽朝’的官,自認一個士林中人,不為過吧?” 他這么一表態(tài),是鐵了心和大伙兒說都是“自己人”,起碼不是階級敵人。眾人便一番附和。 張寧看向徐子新,點頭道:“徐子新,我記住了,你對方才的詩解讀得不錯?!?/br> 這倒讓年輕知縣有些無所適從,只好再行了一禮權(quán)作回應(yīng)。張寧又道:“王知府并沒有做錯,這不免了岳州百姓涂炭之苦嗎?本王的軍隊到岳州后約法三章,嚴申軍紀,對百姓秋毫無犯,也有諸位的功勞啊!徐知縣既然有才有膽,敢為百姓先,何不在本王麾下受一官,再多為百姓謀些福祉?” 徐子新聽罷一時反倒不好和張寧過不去了,只好說道:“下官才疏學(xué)淺,受不起王爺?shù)暮靡?,都是王大人的功勞,百姓要謝也該謝王大人,和人微言輕的知